副伏羅歸義王,立王庭於白海之濱。
與劉備重築的白檀城,互市多年。隨高車日益漢化,受三郡烏桓、南匈奴等內遷部族所染,亦逐漸適應農牧。如今皆築城而居。再加眾所周知的「北有薊,莫縱韁」。邊郡形勢,逐漸穩定。
長城以北。前漢時所置,今漢已廢數縣:白檀、平剛、石成、廣成、白狼等,今多有部族定居,廣種苜蓿,習得青儲飼料製備等諸多技藝,變遊牧為半農牧。水草豐茂時,在草場間遷徙遊牧。隆冬枯草季,則入安居點。避暴雪極寒。水洗水暖,享一年安逸,故稱「半遊牧」。只需不在遊動,遊牧還有何所懼。
劉備與副伏羅老王商定。前漢時邊郡,悉數復置。立高車十二歸義侯國。類比「使匈奴中郎將」,設「使高車中郎將」。
使匈奴中郎將,主護南單于,比二千石,可擁節,有從事二人,有事可新增。主,持節出使、領護或衛護南匈奴等職責,亦主監察北匈奴動靜。
高車歸義侯國,類比管理東夷之樂浪。大事小情,無需上洛。可入白檀城,向使高車中郎將通稟。
「十二侯國」的設立,可謂神來之筆。與劉備先前,將羌、氐分治,立護氐校尉,如出一轍。
歸義侯國,既稀釋瓦解了高車十二部過於集權的部落制度,又分散了各部渠帥,對老丈人王位的覬覦。
可謂一石數鳥。參考西域都護府之於西域城邦。分而化之,對大漢有利。
歸義侯國的建立。標誌着高車正式納入大漢治理體系。
通商互市,各取所需,各補所短。再加有薊國虎踞在側。衣食無憂,生活日漸安逸的高車,又豈敢輕起刀兵。
饑寒起盜心。亘古不變之真理。
但凡過的下去。誰又願提着腦袋,鋌而走險。終歸是「逼上梁山」。
趨利避害,人之常情。便是塞外胡人,亦不例外。
分立高車十二侯國,效果斐然,遠超劉備預計。
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又謂名不正而言不順。能被大漢認可,方能名正言順。從此往後,被各自部族,乃至整個部落聯盟,所認可。
薊王又約定。新任高車歸義王,當從高車十二歸義侯中,由部落聯盟並漢庭,共同推選。
並將此項制度,不斷延續乃至發揚光大,形成「祖制」。
一旦高車部落習慣了推選制度。必會傳承有序。降低老王去世後,兵亂四起,各部互相攻伐,聯盟隨即瓦解的風險。
輪流推選制度,也能有效防止一家獨大。漢庭的介入,如同西域都護府,防止小國被大國所並。
使高車中郎將,與漢廷「使者校尉」,有異曲同工之妙。
毫不客氣的說。大漢的使者校尉,在舉目皆是奴隸國度的暗淡星空下,以封建制度的先進性而言,絕對是維繫區域穩定的中堅力量。
當然,對封建體質的種種先進性,部落聯盟最直觀的體驗,便是與之打交道的漢人官吏。
換言之。首任使高車中郎將的人選。直接關係到「推選制度」成敗與否。
劉備必須慎重。
現任西林令閻柔,是薊王心中不二之選。
唯一掣肘,閻柔名聲在外。乃是眾所周知,直少年時便追隨劉備的肱骨家臣。若堂而皇之,調任高車中郎將,恐遭人非議。尤其在薊國再並五縣,舉世矚目之際。不可輕易落人口實。
況且,西林邑二萬餘戶牧人,豢養三十萬匹各式良馬,干係重大。民情政務,皆需閻柔打理。急切間,亦難假他人之手。
知主公劉備憂心使高車中郎將人選。閻柔、閻志二人,遂向劉備舉薦了幽州漁陽人,鮮于輔、鮮于銀。
二人久居邊郡,與胡人常有往來。熟悉胡人習俗,又頗知兵事。最關鍵,與薊王並無交集。乃野士白身。劉備見過甚喜,薦於幽州牧王允當面。由王允表為使高車中郎將、副中郎將。治白檀城,掌使高車,處理與之有關事務。
一言蔽之。正副中郎將,兼有「使節」性質。
洛陽。
幽州牧王允與薊王劉備上表,不分先後,抵尚書台。曹節看過,不敢怠慢,急忙入宮呈報陛下御覽。
請開「白檀、平剛、石成、廣成、白狼、樂亭、驪成等縣。」在曹節的提示下,陛下先看王允表書,方才御覽薊王上表:「求增夕陽、昌城、樂亭、驪成並北平五縣。」
「哦……」陛下欣然點頭:「除去祖陵所在之北平縣,薊王所求,皆是前漢廢縣。兩漢之交,毀於海侵。」
曹節伏地奏曰:「陛下明見。」
「今水退否?」
「海水已退,散佈大小水澤,皆是無人白地。」曹節已事先查問。
「薊王此舉,何意?」陛下面色如常。
「老奴竊以為,薊王心有所慮。」曹節不做隱瞞。
「老大人且說來。」
「王上東征西討,勞苦功高。歸國前,陛下賜加黃鉞,替主『伐不義而征無道』,擴土二千里。我朝有功必賞,軍功尤重。然,薊王歸國前,披喪送親,險屠大將軍滿門。自知必為人所忌,故心有所慮,只要廢土。」
「老大人此語,正合朕意。」陛下問道:「廢縣可行稻作否?」
「土地鹽漬,寸草不生。斷難稻作。」曹節搖頭。
「如此,薊王取來何用?」陛下再問。無利不起早啊。
「聽聞,薊王圍海造鹽田百萬,畝可產青鹽十六石。」曹節有問必答:「不毛之地,旁人棄如敝屣。然薊王卻能『化腐朽為神奇』。」此語出自《莊子·知北游》:「腐朽復化為神奇。」之句。
陛下欣然點頭:「薊王鑄山煮海,坐擁漁鹽之利。富可敵國,自是情理。薊王之意,朕已盡知。如此,可再將沓氏縣,一併劃歸薊王。」
「若如此,當有二十二縣。」曹節大驚伏地。
「先前不過十有一縣。雍奴藪一析成七,乃薊王所為。非朕所賜。開疆擴土二千里,豈能如此小氣。若被人知曉,所賜多是前漢廢縣,不毛之地。必為天下所不齒。」陛下欣然笑道。
曹節又進言道:「王幽州(王允)表中言道,欲盡遣扶餘四加,遷入前漢廢縣安居。想必,亦是薊王暗中授意,為陛下分憂矣。」
「扶餘四加,有民幾何?」陛下眼光自毒辣無比。
「聽聞各有十萬人。」曹節心領神會。
「甚好,甚好!」陛下焉能不喜。
百萬三韓,四十萬扶餘,還有二十萬高句麗。明年獻費,何止七億。
雍陽縣治。
一艘明輪大舡,旌旗招展,泊在岸邊。城內萬民空巷,皆來送適齡子弟,前往薊國太學壇行學。
「阿母,保重。」學子中,有一少年,跪地向老母辭行。
「吾兒此去,當學有所成,上報王恩,下安萬民。」老母諄諄善誘。
「豫兒已知曉。」少年再拜登船。不敢回望,只怕熱淚被老母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