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二郎傳 第四百三十五章十二金仙駕西岐

    周軍軍營之外,那道道仙光不斷起伏,時而化作仙禽,時而凝做神獸,引得周軍將士不住參拜。

    哪吒等人迅速奔到轅門處,見仙光閃耀,未曾看到人影在其中,頓時頗感玄妙。

    這般陣仗,自然也驚動了十絕陣各陣之中的十天君,與商軍之中的聞仲。

    聞太師早就料到了闡教會有仙人前來,還在想會來哪幾人,只是沒想到來的這麼晚,已經過了五十日才出現動靜。

    眼見十絕陣每日威能增進,聞仲自是越發心安,只覺得有十位天君在此,今次必可功成。

    八十萬大軍,糧道鋪的這麼遠,聞仲所憂慮之事頗多;好在五關儲配糧草充實,大商各地調集糧草也無阻礙,不然只是這麼抻着,商軍就有些受不住。

    今日得見周營之前出現漫天仙光,聞太師心中也鬆了口氣。

    決戰,已然來臨。

    聞仲下令,各軍備戰;沉寂了許久的商軍大營,終於響起了隆隆的鼓聲。

    這次,大軍不再遠途疲敝,對周遭地形也早已吃透,若再敵不過周軍……

    聞仲冷哼一聲,當無此理。

    金鰲島之上,隱在雲霧之中的碧游宮殿前,金靈聖母、無當聖母、龜靈聖母三位頂尖大能遠遠注視着西岐之地。

    她們自是被西岐出現的仙光所驚動,自閉關而出,在此地靜立。

    龜靈聖母貌若少女,無當聖母面容清艷,像這般功參造化、法力通玄的大神通者,面有心聲、心有道相,自不會有醜陋外相。

    「師姐,秦完他們似乎有些麻煩。」龜靈聖母話語中帶着些許擔心。

    「師尊有令,我教弟子不可身入南洲,他們十人去了南洲,已應了大劫,」金靈聖母低聲道,「那楊戩根本打不死,你我去了也無甚大用。」

    龜靈聖母低聲問:「咱們便只是這般看着嗎?」

    「不看便是了,」無當聖母一甩衣袖,霓裳仙衣輕輕晃動,已轉身走回了碧游宮中,「無視師尊之令,管他們作甚?我教弟子這般多,也不缺他們幾個。」

    這話雖刺耳,卻讓龜靈聖母說不出辯駁之話。

    金靈聖母也道:「不必多看了,他們闡教仙人此次必是高手齊出,要找回之前被咱們落下的麵皮。」

    龜靈聖母輕聲問:「師尊為何不讓我等去與闡教相對?咱們為何要怕他們?」

    「師尊之意,我等如何能揣度?」金靈聖母話雖這般說,嘴角卻露出些飽含無奈的笑意。

    三清一家,通天教主念着舊情是其一。

    通天教主所持至寶乃是誅仙四劍,主殺伐,卻無法鎮壓截教氣運,而通天教主又廣收門徒,截教之內良莠不齊,一教氣運,比有盤古幡鎮壓氣運、只收福源之仙的闡教相差甚大。這是其二。

    大劫降下,拼的是法力神通,但同樣拼的是氣運機緣。

    楊戩氣運加身,金靈聖母與烏雲仙兩位頂尖大能出手都未能將他斬下,反而讓他涅槃之後玄體趨近圓滿,越發棘手。

    這就是實證。

    「氣運,呵。」

    金靈聖母身影消失不見,只留下這一聲頗為複雜的感慨。

    有嘲諷,也有淡淡的不屑。

    朝歌城,商君王宮,摘星樓中。

    帝辛今日未早朝,醒來之後便命人擺酒,拉着愛妃妲己飲酒作樂。

    忽而帝辛心生煩躁,妲己那妖嬈絕世的倩影在前方曼舞,帝辛卻雙目失神,注視着西面之地。

    「大王?您還未睡醒嗎?」

    妲己笑吟吟的走來,紗裙之內只穿着抹胸小衣,每一寸肌膚都散發着令人迷醉的光澤。

    帝辛復而輕笑,霸道的將妲己攬在懷中,拿着酒杯往她嘴邊送去。

    妲己飲酒,目光迷離。

    帝辛卻並未像平時那般直接躍馬揚鞭,反而問道:「愛妃覺得,太師此去征伐西岐,再有多少時日可功成?」

    妲己輕笑道:「大王何必擔憂?聞太師乃高人,自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西岐不過蠻夷之地,不過是有些惡仙相助,故才耽誤了太師少許時日。」

    「唉,」帝辛輕嘆了聲,轉而問,「愛妃何時再讓群仙前來與寡人玩樂?」

    群仙?

    早被你那皇叔一把火給燒乾淨了!

    妲己心中輕嘆了聲,低聲道:「大王,仙人也並非每日清閒,而且喊他們來一次,臣妾便要損幾年壽命……」

    「愛妃為何不早說?」帝辛頓時面帶自責,將妲己擁在懷中,「愛妃還要與寡人恩愛終老,不可再喚仙了,不可再喚仙了。」

    帝辛自是無法看到,他懷中的愛妃目光閃爍,其中卻有幾分不忍……

    摘星樓上,龍帳清暖。

    那噥噥低語,若不在這般王庭高閣,或許會有另一番故事。

    ……

    西岐之地,周營之前。

    仙光已瀰漫了小半個時辰,楊戩與哪吒站在轅門外等待;思前想後,楊戩還是派人去請武王前來,只說闡教眾仙稍後要前來此地。


    武王自是沐浴更衣,率了三千輕騎,直接躍馬本來。

    「大王,」楊戩帶着營中諸將向前迎接,眾甲士屏氣凝神,精神高漲。

    武王得見這般氣勢的大軍,自是心中大悅,拉着楊戩的手臂在軍營走動。

    楊戩讓他去大帳歇息,武王擺擺手,只說先迎眾仙,與楊戩並肩站在轅門處,看着那漫天仙光。

    姬發輕嘆道:「孤之憾事,便是無修行之路;不過孤乃周國之主,若要孤放下這萬千子民,去山中清修,卻是有負萬民之信賴。」

    「大王之豁達,着實令人欽佩,」楊戩笑道,「大王這一世凝天下之龍運,做個明君,待百年之後,自可入輪迴天人道,享百世福澤。」

    姬發頓時笑個不停,扶着腰間懸掛的寶劍,「丞相當真是……別的大臣都說我壽與天齊,萬歲永昌,你倒是直接點破我凡人之軀,讓我好生尷尬。」

    這般玩笑的言語,也不稱孤道寡了。

    兩人身後的武將頓時低頭不敢說話,楊戩能這般隨意,他們可不敢輕慢了大王。

    楊戩笑道:「這些都是定數,大王不必擔心,做個好王積累功德便是。」

    武王不斷點頭,又問:「那稍後眾仙家前來,我是不是也要拜一拜?」

    「不拜,」楊戩搖搖頭,「大王需記得,人皇不拜仙神,只敬天地。非祭非祀,不可跪拜,以免折損人族氣運。」

    「人皇……」

    武王喃喃自語,看向了東面。

    「等丞相攻下朝歌城那一日,孤才可有此稱謂吧。」

    楊戩笑而不語,看了眼身後的幾位師弟和數十位周軍之將,一群人盡皆低頭,哪吒和黃天化這倆貨也不例外。

    「丞相,眾仙家何時前來?」

    楊戩神識掃過數萬里也不見闡教仙的蹤影,料想應當是要用挪移神通出場,便道:「大王稍等,還需我去恭請。」

    武王問:「可需備祭?」

    「不必如此周章,」楊戩搖搖頭,提步向前,戰甲被仙光映的泛起層層仙光。

    楊戩到了轅門之外,立在仙光邊緣,道一句:「弟子楊戩,今日被困十絕陣前,力有不逮,恐禍及萬萬凡人,故此恭請師門仙長前來相助,興周之基業,救萬民於水火!」

    話音落下,便聽晴天響雷,霹靂陣陣。

    楊戩嘴角一撇,這群大爺果然是在等他開口相請。

    大爺們好面子,楊戩輩分小,理所應當。

    當下,仙光之中泛起靈芝狀的仙雲,還一連泛起了十二朵。

    這十二朵仙雲之上,有十二道身影盤坐在蒲團之上,從虛而實,漸漸凝聚。

    來人是誰?

    九仙山桃源洞廣成子;

    太華山雲霄洞赤精子;

    二仙山麻姑洞黃龍真人;

    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

    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

    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

    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

    夾龍山飛雲洞懼留孫;

    崆峒山元陽洞靈寶大法師;

    九宮山白鶴洞普賢真人;

    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

    青峰山紫陽洞清虛道德真君!

    這十二仙人,一個個都是仙風道姑,一位位俱是得道高人,有道是:

    福源深厚法力長,神通廣大真仙人!

    闡教十二金仙初聚齊,霎時間現出漫天祥雲,仙鶴迴旋,道童誦經,又有十多道身影在仙光之中走出,立在下方,卻是隨師父前來的弟子,門內修行的清仙。

    雷震子也混在其中,在一群眉清目秀的仙人之中,倒是頗為顯眼。

    楊戩向前做道揖,「見過諸位師伯師叔,見過師父!」

    哪吒、雷震子、金吒、木吒、黃天化同時向前,躬身相請,也說的相同話語。

    武王有點瞧不過來,目光在十二金仙之上轉動,最後也帶着群臣向前。

    「眾仙家能來相助我周國,姬發不勝感激,請受姬發一拜!」

    當下,武王拱手,一拜到地。

    眾仙不敢承有人皇氣運的武王之禮,盡皆起身做道揖回禮。這與修為無關,只因天地綱常如此。

    「楊戩師侄?」廣成子笑道,「這便是那十絕陣?」

    楊戩道:「不錯,這便是十絕陣,其中各有兇險。」沉吟一聲,楊戩道:「師伯,師叔,師父,還請帳內就座,咱們好好商議一番破陣之法。」

    眾仙齊齊點頭,廣成子更是道一句:「今日到了這地界,你是此地丞相,我等皆是來相助與你,你……看着辦便是。」



第四百三十五章十二金仙駕西岐  
相關:  這個人仙太過正經 言歸正傳  混在末日,獨自成仙  地球第一劍  我師兄實在太穩健了  天庭最後一個大佬  仙父  這個人仙太過正經    特戰之王  都市逍遙邪醫  從地球開始變強  幽冥真仙  重啟全盛時代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洪荒二郎傳第四百三十五章十二金仙駕西岐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55s 3.9393MB

搜"洪荒二郎傳"
360搜"洪荒二郎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