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立芝感到非常尷尬,其實他很想說美國遠離歐、亞大陸,至少在這個世紀內可以高枕無憂。但是勞合?喬治直接指出了美國的心病,別看美國遠隔重洋、矗立在歐洲和亞洲之外,一旦美國脫離了這兩個大洲的支點,美國也就成了孤懸北美的困獸,浩瀚的大西洋和太平洋能起到很好的緩衝作用,但也是美國對外勢力影響的一道鴻溝,處理得好就是屏障,處理不好就是鴻溝,前後天差地別。
相較於英、法、德三國的緊迫感,美國倒故意顯得相對輕鬆。柯立芝將目光投向了麥克斯?利赫諾夫斯基,想先看看德國是什麼態度。要知道德國就處在這一道防火牆的最前沿,而德國總統埃里克似乎又並不反感布爾什維克,兩方甚至還有過一些明面上的合作,如此一來,德國的態度反而更加重要。
當初為了儘快停戰並達成與協約國的和解,德國曾經不惜將波蘭問題丟在一旁和蘇聯達成了某些合作,以此要挾美、英、法等國對德國的戰爭行為讓步,並免於戰後賠償。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國當時做法簡直就是拿着尖刀直戳西方世界的心臟。
麥克斯?利赫諾夫斯基此時的內心談不上多淡定,因為在參加這次會議之前,埃里克總統就設想過倫敦之行會出現這樣的一幕,各國的反應,也讓埃里克也猜得八九不離十,利赫諾夫斯基心裏頓時對總統充滿了敬佩。
勞合?喬治首相感覺麥克斯?利赫諾夫斯基並沒有認真聽克里蒙梭總理說話,而是心有旁鶩,有些不解,不由皺着眉頭問道:「親王閣下是在想些什麼呢?不妨說給大家聽聽。」
麥克斯?利赫諾夫斯基回過頭去看了看勞合?喬治首相,輕輕地抿了一口茶,然後不慌不忙地說:「德國現在面臨的困境大家都有目共睹,缺少生活保障的民眾如果對現政府失去了信任的話,肯定會優先考慮那些曾經提供過幫助的朋友,而蘇聯在他們心裏就是這樣的角色,此時此刻,蘇聯人正在幫德國人走出經濟困境,如果德意志聯邦政府現在做出讓民眾認為忘恩負義的事情,不知道民眾會不會重新選擇更適合他們的新政權。要想在這種情況下讓德意志聯邦徹底斷絕與蘇聯的關係,無疑就是在逼迫人們再次做出重大選擇,我怕到時候連埃里克總統也難以把控局勢。」
麥克斯?利赫諾夫斯基的這番話並沒有提到德國拒絕與西方合作的意思,而是陳述了一些德國與蘇聯合作後帶來的好處,雖然有點威脅的成份,但德國與蘇聯的合作確實給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反觀西方世界,除了不斷地威逼拉攏外,不曾有過半點實質性的幫助,就連提供便利都推三阻四,這種差距過於明顯。利赫諾夫斯基說這話時,並沒有刻意掩蓋自己的情緒,或許這才是他真正的觀點。
勞合?喬治有時候是個非常務實的人,而且深得埃里克總統的欣賞,他知道利赫諾夫斯基是在指責西方世界對德國的經濟建設過於冷淡,甚至在應該主動幫忙的時候都故意推委,於是快言快語地說道:「貴國與暹羅的談判好像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據我所知,埃爾哈特?米爾希雖然是貴國精明能幹的外交官,但他現在依舊在價格的問題上與暹羅國陷入僵局,不過,大英帝國願意在這個方面從旁協助,提供有限的支持,不知親王……哦幕僚長閣下覺得英國的誠意如何?」勞合?喬治說完,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然後把目光遞給了克里蒙梭,示意該你們法國表態了。
克里蒙梭象只老狐狸,張了張嘴,終究還是沒有說話,反而是柯立芝接過話頭說道:「閣下請放心,米勒先生的美國之行肯定不會空手而回的,威爾遜總統非常樂於和德國合作,相信不久的將來,你們的民眾會高度擁護現政府的。」利赫諾夫斯基聽完美國副總統的表態,沒有接話,而是微笑着搖了搖頭。
勞合?喬治有些鬱悶,德國還想要什麼呢?他斜着眼晴瞟了一下克里蒙梭,略略有些氣憤地對利赫諾夫斯基說:「閣下,你別忘了埃里克總統也同樣不希望德國感染上該死的紅色瘟疫,都不希望!如果德國自甘墮落的話,就不會派閣下飄洋過海來到倫敦召開這次會議。」
利赫諾夫斯基並不為勞合?喬治的話所動:「埃里克總統也是民意的化身,現在是,以後也是,若是不能先保證民眾的吃穿住行,還談什麼政治主張?眾所周知,德國一無能源,又無財力,現在就是一窮二白,民眾連肚子都吃不飽,他們還會迷戀現在的政府嗎?米勒先生的美國之行本身代表着德、美之間的合作誠意,可是,米勒先生卻一無所獲,這就是美國各界的誠意嗎?若是連起碼的誠意都沒有,合作的基礎又在哪裏?首相閣下,請你幫德國分析分析。」
聽到利赫諾夫斯基的說話,美國副總統柯立芝立馬犯難了:「閣下的話不是沒有道理,但並不是美國不肯幫忙,實在是貴國需要的東西太多。換言之,美國的確有很多東西可以賣給貴國,貴國想買多少都行,但是,貴國必須主動排除其他因素,對!就是其他因素。我相信幕僚長閣下聽明白了我的意思,當然,這也是美國人民的意思,包括總統在內,因為美國人不可能做不明不白的生意。」
美國也有自己的顧慮,德國需求量實在太大,特別是石油的需求量。美國在1914年到1918年整整4年的時間裏向全世界出售的石油也不及德國此次的需求量,很難讓人不把德國理解為別有企圖。美國可不會樂意看見一個在埃里克總統手中再次強大起來的德國,那會比霍亨索倫王朝時期的德意志帝國更加可怕。美國堅決反對布爾什維克,但也同樣對德國的發展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