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音半躺在馬車中,感覺着身下傳來的顛簸感。全身傳來的酸痛,寶音呆在那裏想着,自己到底是怎麼到這種地步的了?
從吉日格勒傳來消息過後,寶音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出府玩過了。因為只要一出府,就有人上前來問自己,要去那裏玩。如果只是在族地裏面玩的話,帶兩三個侍衛就好了。要在族地周圍玩的話,還要再加幾個。
寶音本來就不太喜歡時時有人跟着,就算不覺得他們打擾了自己的私人空間,也不喜歡自己沒有一點點小秘密。外出本來就是為了放鬆和遊玩,帶着婢女出去的話,還可以當不存在或者一起胡鬧一下。
但是侍衛跟着一起的話,有些行為是不太好意思做出來的。寶音的年紀在現代的話,還是一個小姑娘,沒什麼可注意的。但是在古代的話,等個幾年就可以定親了。有那些侍衛在一起,總會拘束一些。除了在開始的時候在族地附近玩了一兩次之後,接下來的時間,就沒在出去過。
好不容易過了大半年,覺得時間大概應該差不多了,寶音身邊的人才放鬆了些。又因為皇帝要在秋季的時候來草原上打獵,讓族裏為這件事情忙碌起來了。畢竟這次可不比以往,以往部落只能算個陪襯。既不是那些大部落,是宴會的焦點之一,要好好準備。也不像那些小部落,害怕得罪人或者想拉關係,也十分的重視皇帝來這件事。
這次誰都知道自己部落會成為焦點之一。甚至皇帝的這次草原秋獵,主要原因也是自己部落,自然要好好準備一番。而且這次皇帝來秋獵的宴會上,肯定是要具體劃分利益的。不好好準備,到時候利益分配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怎麼辦?
在從吉日格勒那裏得知消息過後,哈丹主動的向皇帝上書說了寶音的事情。至於之前為什麼不說,一個是事情還沒弄清楚,不敢上報。畢竟萬一寶音的能力時有時無,怪罪下來怎麼辦?至於之後為什麼沒有上報,是因為現神種種植過後,每年會減產。想要弄明白怎麼回事,所以沒有上報。現在已經把神種的一些特性弄清楚了,才馬上上報。
看到這麼一份奏摺,皇帝當然知道怎麼回事。在得到蒙古部落今年種植的詳細產量之後,朝野震驚。
一開始時有些不可置信,雙方都有意等草原上種植的麥子和稻穀成熟後再商量這些。等產量出來後,皇帝希望寶音他們上京,哈丹自然不會同意。如果就這麼上京,那哈丹他們就一開始就處於下風,氣勢上就弱了一截。當然皇帝肯定也不願意為了這來草原,這樣他的威望何在。
在開春的時候,哈丹就用部落的名義給朝廷上供了一批種子。其中寶音空間裏面直接拿出來的很少,更多的是種植一年後收穫的穀子、麥子和性能穩定下來後的種子。這些種子在種植後,就能明顯的現和現有的種子不一樣。在幼苗的時候,就能看出哈丹上供的種子種出來的幼苗要粗壯一些,苗看起來也比本土的明顯要精神一些。
不說那些積年的老農,只要有點眼色的都知道哈丹獻上的種子比現有的種子好很多。甚至有些懂農事的人,都能夠粗淺的計算一下產量。而這些,在開始的那段時間也為哈丹他們取得了很大的籌碼。
等到皇莊的早稻收割,得到具體的產量。真是朝野震動,也讓皇帝和大臣的心急切起來。在和哈丹一族派去的人交鋒之中,也有些急不可耐起來。
兩廂退讓和交鋒之下,就有了皇帝的這次秋獵。雖然是秋獵的名義,但是該知道的都知道,是為了寶音的事情而來。在這次秋獵上,就寶音的事情會達成一致意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寶音農場裏面拿出種子的分配。
因為哈丹雖然上供的很多,但是相比較中原地區來說,還是太少了。皇帝是希望多拿些種子,不管是直接從農場裏面拿出來的,還是種植過之後收穫的。畢竟早一年拿到,就能收穫更多的糧食,就可以多救下一些人。
而哈丹他們想的是如何從這次交易中對族人和族裏展最多的利益,要知道這個利益要的也要合適,並不是越多越好。同時哈丹也要考慮在這次聚會中,怎麼樣為寶音爭取一些利益。
如果寶音確定是要嫁入皇族的話,還要好好的掂量一下。要的多了,會讓上面的人對寶音的印象不好,不利於寶音婚後的生活。還有就是自己一族也是在別人底下過日子,要是惹毛了的話,自己這邊以後日子也不好過。要少了,族裏也不好交差。這個尺度的把握,真是讓哈丹他們傷透了腦筋。
哈丹為了這個,和族裏討論了好多次。為了這個是忙忙碌碌的,很傷腦筋,基本上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這次皇帝秋獵這件事情上面。
林瑤這些日子的忙碌也不輸於哈丹,她要把準備這次去秋獵場合的東西。還要把寶音農場裏面的一些水果之類的好好的加工一番,到時候可能會獻上去一些。要是準備的不好的話,那可真是丟臉丟大了。
而且早稻的產量出來了之後,大清有一些權貴也開始派人前來接觸。皇帝是個勵精圖治的,到時候拿到種子。有很大的可能是直接從寶音農場裏面拿出來的神種,肯定會直接種植到皇莊裏面。神種種植後收穫的種子,看皇莊有沒有空的,有空的直接種植在皇莊。沒有之後,可能直接分給民眾。
就算那些權貴能拿到一些種子,但京城權貴那麼多,分到手裏還能有多少。至少說等皇帝推廣之類的,肯定是不願意的。等到那個時候,會損失多少錢。
要知道他們看重的不是種植這些種子會多收穫的那部分糧食,而是收穫後,能夠直接當糧種賣。糧食和糧種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價格可以相差到十幾倍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