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秦的領導班子全部被投進監獄,長安城裏只剩下居民六萬多戶,王鎮惡在城中大力宣揚東晉政府的恩德,加以安撫,局面漸漸穩定下來。
417年9月,劉裕終於如願抵達長安,王鎮惡趕緊到灞上迎接,劉裕滿臉欣慰地對他說:「今天能完成這項霸主大業,全仰仗你啊。」
王鎮惡連忙叩頭說:「全是依靠明公的神威和各將領的努力,我有什麼功勞。」
劉裕滿意得笑了出來,一把扶起他,結伴向長安城走去。
這次會面貌似和諧,實則暗藏殺機——當然是劉裕對王鎮惡的殺機。
原本順利攻克長安,劉裕應該歡喜非常,但中間的插曲讓他感覺很不好,那就是王鎮惡不聽號令,在後秦境內橫衝直撞。
劉裕的控制欲極強,這次北伐必定要完全掌控局面,雖處在後方,但對於前線的戰略戰術安排,其實早有交待,部將們只允許有小幅度的自由發揮。
但王鎮惡顯然就發揮過頭了,在他決定跨過洛陽西上的那一刻,就已經觸怒了劉裕。
不久之後,王鎮惡被困於潼關,派使節向劉裕求援,劉裕那時的情緒比較複雜,既惱怒,又得意,惱怒的是王鎮惡不聽號令,使前鋒部隊陷入危難,得意的則是王鎮惡不聽號令,果然把部隊引入危難。
雖是同一件事,但劉裕的出發點卻有兩個,一是從大局考慮,一是從個人威望着想,大局來說,王鎮惡偏離預定路線,主帥當然會生氣,但從個人威望而言,王鎮惡的失利最能說明劉裕的見識深遠,正因王鎮惡不聽劉裕的安排,才使軍隊面臨危機。
因為王鎮惡統率的軍隊並不多,即便不幸失陷,劉裕也不會過分惋惜,反倒對自己的威望更加重視。
也正是這個緣故,當劉裕拒絕援救,已準備棄子的情況下,王鎮惡居然絕地逢生,並最終奪得首功,無疑狠狠地打了劉裕一巴掌。
劉裕一貫的風格就是,你們都聽我的,保證旗開得勝,如果敢不聽從,失敗是必然的,後果自負。
但王鎮惡竟然打破這一常規,瞬間成為東晉最耀眼的明星,不但讓同行的其他將領黯然失色,更讓劉裕尷尬不已。
除此之外,關中人民一向敬重王猛,而東晉北伐兵團最終攻克長安、驅除羌賊,立下首功的又是王猛的孫子,所以百姓對他尤其推崇,滿大街都在傳揚王鎮惡的傳奇事跡,因此同行的原籍江南的將領無不嫉恨惱怒,心中感到不平。
劉裕更加不滿意,按他的預期,當他走在長安城的街道上,兩邊一定掛滿了讚揚自己的橫幅標語,結果耳聞目睹的卻全是王鎮惡的那點破事,甚至都把王猛從墳里扒了出來,加以五花八門的吹捧慶祝。
前前後後這許多事,劉裕說什麼也不能對王鎮噁心生好感,只因王鎮惡功高卓著,又不好公開對他表示厭惡,只能暫時隱忍不發,尋找機會發泄內心的憤恨。
這時候王鎮惡不等劉裕公然發難,自己先沉淪了,隨着鮮花和掌聲從四面湧來,貪婪的一面也隨之暴露,接管後秦國庫時,把裏面的金銀財寶收入囊中,為數之多,無法計算。
劉裕大感激動,如果他低調行事,還真不好抓到小辮子,現在可好,主動送上門來了。
但貪財也不足以治罪,畢竟人為財死,愛財愛色都是人之常情,為了增強說服力,劉裕還需要有更加強有力的證據。
左右部屬很快呈上好消息,經過連日的觀察,發現王鎮惡居然私藏了姚泓的御用輦車,居心不明。
劉裕大喜過望,如果消息屬實,足可以給王鎮惡安一個大逆不道的罪名,然後通過正常的法律程序將其除掉。
然而進一步的取證結果,讓劉裕大跌眼鏡,原來王鎮惡只是喜歡輦車上的金銀裝飾,把寶貝剔取之後,順手就把輦車拋到城外去了。
貪財到如此地步,也確實讓人不服氣都不行。
劉裕終於暫時放棄了誅殺王鎮惡的念頭,開始着手姚泓投降後的各項事務:從宮中收集的彝器(皇家祭廟用具)、渾天儀、土圭(測日儀器)、記里鼓(車有兩層,行至一里下層敲鼓,行至十里,上層敲鼓)、以及指南車,全都運往建康皇宮,其他的金銀璧玉、布匹綢緞、稀世珍寶全都賞賜給將士,用心犒賞三軍。
對於秦帝姚泓,劉裕毫不猶豫地把他送到建康,綁赴刑場斬首。
以此之前,後秦平原公姚璞、并州督導官尹昭,獻出蒲阪投降,東平公姚贊率姚家皇族一百多人,也向劉裕請降,劉裕同樣二話不說就把他們全都處死。
和這段歷史上的許多前輩相比,劉裕打定主意不走尋常路,別人攻滅敵國之後,一般都把敵國元首和一些名臣帶到自己國內,給他們一些閒職,用以安撫,即便準備殺之而後快,往往也要等過個一年半載再做打算,而他則毫不客氣地立即斬殺,徹底杜絕後患。
也許他是吸取了其他政權的教訓,唯恐把定時炸彈帶到國內,但更大的可能則是單純的性格使然。
細數劉裕這些年的敵人,孫恩、桓玄、盧循、譙縱、慕容超、劉毅,除了孫恩屍骨無存,其他幾人全被砍了腦袋。
好像只有當看到敵人身首異處,才能獲得真正的勝利,得到真正的滿足。
他這種凶暴的脾氣很好地遺傳給了下一代,為此,劉氏後人付出了血的代價。
處理完姚家的事,劉裕打算遷都洛陽,使國家重心回歸,然後逐步恢復華夏。
高級軍事參議官王仲德對此並不看好,勸阻他說:「不平凡的事,固然不是平凡的人能辦到的,現在遷都倒也並不是空中樓閣,可是一旦宣佈遷都,勢必在江南引起大片騷動,不利國家穩定,而且大軍在外已經很久,士卒都思念家鄉,遷都這麼大的事,還是不要討論為妙。」
劉裕只得放棄這個念頭,可又不想立刻回軍,總覺得應該再做點什麼,心裏才踏實。當放眼北顧,胡夏和北魏的軍事實力都不容小覷,短期內並無把握克敵制勝,當向西望去,涼州也許是不錯的去處。
但就在他躊躇的時候,建康傳來消息,頓時讓所有計劃都擱淺了。
漸入佳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