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戰場上攻防雙方人馬都停了下來,抬頭看天,因為他們都現了這一奇蹟的降臨,完全呆住了,甚至於連呼吸都要停止了。前一刻廝殺、叫喊、兵器碰撞等等聲響,全部消失不見,安靜一片。
過了好久,才有人驚呼出來,「仙城降臨了!神仙來了!」。隨着第一聲開始,無數人反應過來,或是叫喊,或是驚慌,或是興奮。有些人,甚至跪了下來,朝着天空上的城市磕頭,嘴裏同時還念念有詞。
看着底下的戰鬥停了先來,武昊撇撇嘴,如果知道效果這麼好,他早就應該當個神棍了。
沒錯,這個城市就是武昊的飛船城市。底下的白雲,也是真的,不過是陣法凝聚水汽而成。
而城市的外觀,只是個陣法變化出來的影像。真實的城市,要進入飛船城市內部才能看到,那裏可是比外邊表現出來的大千倍的空間。
不過,光是這些,已經足夠了,都用不上什麼彩光、彩雲之類,這些足以鎮住這個時代的普通人了。
武昊知道,這時候該是他露面的時候了。
於是整裝,用納米結構體的物質變化了服飾和頭型,變成了一個年輕的道人,那個仙姿颯爽就別提了。
其身後,跟着武兩班人馬,三千人,武七千人,是用來處理之後京城的情況的,也是日後他向崇禎推薦的助手。
就這樣,李自成等人緩了一口氣,適應一下仙城降臨所帶來的衝擊的時候,他們的眼睛又瞪圓了。
因為仙城傳出來縹緲宏大悅耳的聲音,那股絕美的音色,霎時間傳遍天地,落了所有人的耳畔。
同時間,他們眼的仙城門咯吱一聲大開,從其內走出了一個腳踏白雲的道士。隨着道士向外飛來,他身後跟着的人馬也顯露了出來,人數越來越多,後,城市大門之外,赫然立着過萬人馬。雖然模樣不同,有有武,但同樣是腳踏白雲,氣勢不凡,這些根本就不是凡人吶。
「神仙出來了!神仙出來了!」呼啦一聲,底下眾人連綿不覺的呼喊聲響了起來,震動雲霄。
武昊也被這巨大的喊聲嚇了一跳,哪有這麼喊的,都形成共振了。
此刻,看着底下跪着的人,他也不舒服,神棍只是手段,他可不希望讓自己人跪他,他年紀可小的多。
於是帶着眾人飛了下來,來到了米高空的位置。開口道,「外敵當前,爾等內訌,妄為炎黃子孫。」
說到這兒,看向了李自成。雖然武昊所的位置距離李自成有幾米,但是李自成依然感受到了武昊的目光,仿佛瞬間刺入了他的心裏。那一刻,李自成竟然有種窒息的感覺,他自己,似乎變得無比的渺小,就像面對真神一樣。
「李自成,你們的隊伍停止攻城,駐紮城外,嚴禁擾民。」這是武昊對李自成說的,不過,他的聲音可是響徹所有人的耳畔。。。
吩咐完,武昊身後的武二班人馬出來四千武將,個職人員,落到了李自成那邊。
武昊則是看向了京城防守的一方,看着一位對剛才生的一切目瞪口呆的將領,說道,「帶我去見朱由檢,有事與他說。」武昊的聲音依然響亮,讓所有人都聽到了。
那個將領看着武昊盯着他,嚇得差點兒坐下,臉色都變了。好半天反應過來,磕磕巴巴說道他沒法見到皇帝。
他的聲音很小,估計只有他身邊的一些人能夠聽到,不過武昊沒問題,聽的一清二楚。
聽到如此,繼續說道,「那就讓你們能夠見到朱由檢的人帶我過去,或者,我自己找過去。」武昊可以自己去找朱由檢,不過,他覺得應該給朱由檢一個反應的時間,然後大家再談談。
很快,一名守城大將走了出來,看他一身血跡,傷勢也是不輕。他對武昊這邊躬身施禮,說已經派人通知皇帝了,他現就可以帶武昊去。
武昊點點頭,身後三千武將落到了城內,近三千職人員也落到了城。武昊自己一人來到了城牆上,那名武將的身邊。
武將看着武昊落到了他的邊上,眼睛睜得大大的,不知道說什麼好,也不知道該做何禮節!
武昊看出了他的囧境,笑了,讓他不用多禮,帶他去見崇禎就行。
武將鬆了一口氣,臉上有些難看的笑了一下,拱拱手,然後前邊引路,兩人一起奔向了紫禁城。
去見崇禎談談,自然不會幹掉他。
實際上,武昊還是非常欣賞這個皇帝的,可以說,崇禎是生不逢時啊,否則絕對是一代千古明君。
崇禎即位,正直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內有黃土高原上萬農民造反大軍,外有滿洲鐵騎虎視耽耽,山河冷落,烽煙四起。
他決事果斷,雷厲風行,如處理閹黨一案,也有心細多疑、優柔寡斷之一面,如關於是先攘外夷或先安內,一直拿不定,遂誤國家。
既有刻薄寡恩、翻臉無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腸之一面,對周后互敬互愛。
他自製極嚴,不耽犬馬,不好女色,生活簡樸。
他也經常徵求左右的意見,但剛愎自用,不能做到虛懷納諫。
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煥、楊嗣昌、洪承疇,具一代武全才,任用他們時,言聽計從,優遇有加,一旦翻臉,嚴酷無情,果於殺戮,導致用人不專,出現崇禎朝五十相局面。
他憫恤黎民疾苦,常下詔罪己,但刮民膏,加派無,讓姓處於水火之。實際上,當時不說達官貴人,就是普通姓也是很少繳稅。很多時候,都是他自己宮內節省出來的錢用作軍資。
他勵精圖治,經常平台招對,咨問政之得失,與臣下論討興亡之道,為政察察,事必躬親,欲為興之主。但求治心切,責臣太驟,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斷絕常謂所任非人,終成孤家寡人,至於煤山殉國,從死者唯一太監耳。
由於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後期的多數皇帝,思宗治國救國的責任感與雄心強上許多,故史家對於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