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等人也都跟着搖頭勸慰,別說吃,單單看上一眼,就讓人心裏感到不安。
呂卓無奈的搖了搖頭「既然如此,真是遺憾,陛下可就沒有口福了。」說着,呂卓一張嘴,一條烤魚頓時吞進嘴裏一多半。
劉協吃驚的瞪大眼睛,呆呆的望着呂卓,呂卓眯着眼睛,臉上掛着滿意的笑容,吃的入口留香,讓人也跟着覺得胃口大開,饞的直咽唾沫。
「真的這麼好吃?」一會的工夫,一條魚就被呂卓下了肚,劉協喉結一陣滾動,看了看手裏的烤魚,又抬頭看了眼呂卓,呂卓給了他一個鼓勵的眼神。
終於,劉協最終把烤魚放在了嘴邊。
「陛下,不可…」付完扯着嗓子又喊了起來。
可是劉協,卻輕輕的咬了一口,所有人都呆呆的望着他,似乎每一個的人的呼吸都停止了,時間在這一刻,徹底凝固了。
過了一會,見劉協遲遲不開口,付完忙問道「陛下,怎麼樣?你沒事吧?」
劉協緩緩的閉上了眼睛,一臉的享受,過了好長時間,才忍不住脫口贊道:「不錯,真是難得的美味佳品,朕從未吃過如此可口的野味。」
付完、趙彥、王子服這些人一個個全都看傻了眼。
呂卓趁機說道「陛下,正所謂,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只有自己嘗試過,才有資格說它究竟是好還是壞。」
劉協連連點頭,呂卓一語雙關,也在藉機提醒他,不可偏聽偏信。
只一番話,付完這些人全都羞臊的無地自容,齊齊的把頭都低了下去。
回到皇宮,劉協召見了關羽,關羽每次見到劉協,都激動萬分,覲見之時,關羽畢恭畢敬,連忙跪地磕頭「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雲長,不必拘禮,快快平身!」
「謝過陛下!」叩謝之後,關羽在殿下垂手侍立,恭敬至極,劉協上下打量了關羽幾眼,見關羽身形彪悍,威武不凡,身高九尺有餘,身穿一身鸚哥綠的長袍,面如重棗,臥蠶眉,丹鳳眼,不怒自威,一副美髯胸前飄灑,宛如天神一般,劉協連連點頭,見關羽衣袍已經舊了,忙讓人取來一套嶄新的袍子「雲長,這件錦袍是皇后親手所做,你不日就要跟誰大將軍一起出征,朕希望你能穿着這件錦袍殺敵立功,旗開得勝。」
關羽感動莫名,心頭頓時流過一股暖流,雙手接過錦袍,仿佛重逾千斤,關羽的雙手不由自主的顫抖了幾下。
「陛下,臣縱肝腦塗地,也不能報答陛下天恩,陛下放心,此番南征,臣一定不負厚望。」
劉協點了點頭,又問道「你三弟翼德,近來如何?」
關羽搖了搖頭,如實回道「自從大哥死後,三弟一直渾渾噩噩,整日借酒消愁,別的事情他一概沒有興趣,大將軍幾次去請他,他都沒有答應。」
「哦?」劉協一愣,心說「看來呂卓很欣賞張飛啊!」
想了一會,劉協說道「既然如此,朕就親自出面一趟,我想朕的薄面,張飛應該不會拒絕。」
雖然這個時候,劉協並沒有任何對呂卓不滿的心思,但是,他並不甘於當一個無所事事的皇帝,任何事情都交給呂卓,那不是他想要的,因為,他的心中,一直很想當一個中興漢室的賢明聖君。
軍機處對劉協的一舉一動,嚴格按照呂卓的吩咐照辦,只負責監視,其他的概不理會,然後一五一十的稟報給呂卓。
無論劉協做什麼,呂卓都不干預,只要劉協不把矛頭對準他,呂卓絕不插手。
又過了幾日,魯肅去而復返,再次見到呂卓,敘禮已畢,魯肅將孫策的囑託轉達給呂卓:「我家主公答應讓出一個郡,因為淮南和江夏郡毗鄰接壤,又是荊州糧草足備商賈雲集的堅城重鎮,我們願意讓出,不知將軍尊意如何?」
魯肅說完後,兩眼直盯着呂卓,心情忐忑而緊張,他可吃不准究竟呂卓會不會答應。
果然,呂卓並沒有一口應允,而是抬頭看向魯肅,突然笑問道「不知將軍肯出多少兵將?」
魯肅心裏有些發虛,表情頓時變得尷尬了許多,好半晌才舉起三根手指,回道「三萬!」見呂卓面露不滿,魯肅急忙補充道「這三萬人皆是能征慣戰的精兵猛將,將軍儘管放心,我們江東非常有誠意,到時候,絕不會拖你們的後腿。」
「是嗎?話可不是這麼說,既然伯符有決心想徹底鯨吞荊襄,胃口雖然不小,可是這手筆嗎,卻着實讓人不敢恭維啊,如果你們出兵三萬的話,那麼,不如這樣,我們打淮南,你們打荊州,不管淮南駐守多少荊州兵,我們自己一力承擔,你們那邊也是如此,我們各打各的,如何?」
魯肅聽完後,臉拉的很長,表情尷尬至極「將軍,這未免太生分了,郡主今年已經一十六歲,我家主公說了,若非國太捨不得郡主遠嫁,現在就可把郡主送到許都,因為國太把郡主當成心肝寶貝,萬般不舍,我家主公才決定往後順延兩年,兩年之後,郡主一定會送到許都。」
呂卓心中一陣冷笑,魯肅的這套說辭,哄騙三歲的孩童還可以,什麼國太心中不舍,不過是藉口罷了。
魯肅想打感情牌,用孫尚香的婚事,來遊說呂卓,呂卓冷冷一笑:「子敬,你也知道,曹操已經出兵冀州了,若是你們實在拿不出足夠的誠意,我乾脆去打冀州好了,反正對我來說,本來就有此打算,荊州別看劉景升不在了,依舊兵強馬壯,那可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你我兩家,要想聯手,就不能藏着掖着,必須齊心協力奮力而進。」
魯肅眉頭越皺越緊,他現在心裏很清楚,跟呂卓打交道,可不能玩半點貓膩,兩人又進行了一番商議,最終呂卓說道「最少六萬,若你們濫竽充數,戲弄於我,咱們可醜話說在前面,我隨時會收兵停戰。」
魯肅又顛顛的跑了一趟,等他再次回來後,孫策終於點頭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