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這說的是一種態度。樂文
一種持心而聖的心境。
他的兒子年紀輕輕的就能成為聞名遐邇的文道宗師,除了讓世人驚嘆的天賦、智慧、才華外,更與他治學的態度有關,誠敬、純粹、專注、持一而行。就像朝聖路上的信徒,因為心中誠敬純粹的信仰,因為持一而行的信念,千里之路一步一叩首,縱然叩得鮮血淋漓,叩得身體精神都疲憊到極致,甚至可能死在朝聖路上,都堅持不移。這就是心中有聖。學問是一條艱深的道,縱觀史上的先聖賢者、大宗師,無一不是以朝聖的態度來治學。他的兒子在治學上的態度向來是崔光弼得意又驕傲的,然而如今,這種驕傲重重擊了他一棍——他沒想到,兒子對待感情竟也如治學。
這讓崔光弼心中沉鬱卻又無言可說。
……這種堅持無可反對。
因為這是清珏的人生。
人生於世間,便必有堅持。能得道者,無一不是持心不移,無論身外得或不得,內在已能得到自由,這就是「率性至聖」。暮色下崔光弼的臉龐峻肅,猶顯風儀嚴峻,忖着兒子「論道理」中的道,一時心中複雜難以說清滋味,或許就像這暮色中的瀟園,濃綠暗影,景幽生涼,卻又沉邃靜恆得讓人深刻。
崔光弼沉沉嘆一聲。
崔希真知道後沒有意外,也無難過失望之態,夾鼻鏡片下一雙蒼老的眼裏滿是睿智豁達,一邊和兒子打着雙陸,一邊慢吞吞的說道:「苦,也是人生滋味。學海無涯苦作舟,苦不苦?奮力行舟而前為至樂也。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皆以為苦,顏回可為苦?向道而樂也。這苦呀樂呀,是隨自己心之所往,這就是率性。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本心瑩然,隨所意欲,亦是至理。行之雖才逾而立,然這本心瑩然,卻是越芸芸眾生多矣。他從他的心行事,率性謂之道也,吾等又何必為之心憂?」
崔光弼沉眉深目,這些道理他如何不知,只是道理是道理,兒子卻是兒子,這心中意難舒啊。抬手擲下骰子,一個二一個三,比父親的兩個點數都小。崔希真哈哈一笑,「你這手黑呦——還是該我來。」拿起骰子扔了下去,骰定後便樂了。
「嚯,擊下你一匹馬。」崔希真笑眯眯的將兒子一隻黑馬打回原點去,「來來,繼續手黑。」崔光弼心思哪在輸贏上,不過陪父親一樂,象牙骰子拈在指間便要隨手擲下去。便聽父親又說道:「行之心境能臻至此,學問上必能更上一層樓。這也是好事。所謂經大苦痛者必有大成。」他眯着老眼,樂滋滋道,「沒準宣聖之後,咱崔家也能出一位聖。」
咯……崔光弼手一抖,兩枚骰子落在了雙陸盤上。
「哎呀呀阿弼,你真是手黑如墨呀。」崔希真一看點數樂了。
崔光弼一臉無語的看着父親。
心道您老可真能想。
「宣聖」是誰?那是世宗文皇帝,被大唐諸子百家共尊為「宣聖」。
毫無疑問,世宗是學道大宗師,若她不是皇帝,以其著書立說的成就,早可被列為「子」了,然她能被大唐諸子百家共尊為聖,卻是因為世宗確立了中國的「道統」——這種成就怎麼能再現呢?
他們清河崔氏身為東漢以來的世家,文道當然昌盛,自漢至先皇景宗朝,崔氏出過的文學家、史家、詩人、書畫家多不勝數,也出過易學家和不少經學家,但未有人能地儒道墨法這四家成為「子」,反觀博陵崔氏卻出過一位崔明威,被北周儒家列為「崔子」。清河崔氏明里不說,暗裏卻是較勁的。但如今不是先秦時代了,著個書立個說就能成為「子」,尤其最被人看重的儒道墨法四家,而成為「子」簡直難之又難。而在崔清珏展露頭角後,崔光弼暗裏就期望兒子能成為「崔子」,然則父親竟比他還能想——竟然暢想到成「聖」了。
崔光弼真不知說什麼好了,「父親,您可真是……」
您老可真是敢想啊。
道儒墨法這四家,自老孔墨商四聖之後,還能有人成聖嗎?對,儒家還有個亞聖孟子,但那也在昭宗朝,由昭宗皇帝提出認定,重的是孟子的「民貴思想」,諸家無敢反對——誰敢反對就是和天下萬民為仇,那還不被指着脊梁骨?大唐可不是以往朝代,庶民不識字不知政,世宗皇帝「教育下庶民」之後,所謂「民意」就不是浮在紙面上的了。但是除亞聖孟子這個外,道墨法三家可還有一個聖?這難度,還不如想想入先天——當然這也是空想。
崔光弼嘆氣道:「父親,世宗成聖不一樣的,那是因為道統。」
什麼是道統?
自春秋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爭鳴,道墨儒法先後成為顯學,為爭一統王朝中的治國思想統治地位,又斗得你死我活血流成河,為什麼?——因為道統。
南北朝對立時,北魏和南梁都自稱「中國」,而稱對方「島夷」「索虜」,為什麼?——因為都認為自己是中國正統。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自先秦諸子百家以來,無論道墨儒法還是其他學派,以及出色的政治人物,對「中國」的定義都沒有一個可以所有人都信服的概念:其一是從中原地域論中國——那麼佔據了「伊河、洛河流域以洛邑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的北魏就是中國。那麼南梁王朝就是南夷了?噫,那蘭陵蕭氏和南方士族都得跳起來,江南的百姓都得罵人。其二是以繼承中原文化論——那北魏和南梁都是中國,因為繼承的都是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而大唐的藩屬國如新羅、扶桑都是全面學習中國制度,那是不是也能稱為中國?其三以漢族血統論,漢人建的王朝為中國——那南梁王朝才是中國。但北魏時北方士族多與鮮卑氏族通婚,大唐高祖就有鮮卑血統,而大唐統一南北後南方世家又多與北方世家聯姻,要說血統,如今誰的血統還是純粹的漢人?而在西周的時候,秦人還是戎族,那大秦帝國是不是中國?
所以,這些「中國」的論斷都不被大唐諸子學家認同。
因為太膚淺、太表面,中國的地域、中國的制度文化、中國的血統,這些都不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道統。
道統是什麼呢?那是根植於靈魂的,從骨子裏透出的思維模式,認同和信仰,是你的膚色雖然變化、你的地域流於海外、你的嘴裏說着其他國家語言寫着其他國家文字,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過着其他國家的風俗,你心裏仍然認為你是中國人。
但這樣的道統為何哉?
世宗回答了這個問題,確立了何為中國,這對文明傳承來說至關重要,縱大唐之後千年萬年,只要此道統不失,中國就會千年萬年永存,無論是在此地,還是在彼地;無論是在此世界,還是在外世界。道統源遠流長。這是所有學派的至高追求。
而世宗確立的道統能被大唐諸子百家深表贊同,就在於道統中統合了諸子百家的精髓,它不是哪一家哪一言,但誰都能在它那裏尋到自己的根,尋到自己的至道。那一篇文章三千七百八十八字,鐫刻在所有士人心中,融入血中,成為靈魂的記憶,通過血脈代代遺傳下去。——這種成就,那是能比的嗎?
崔光弼真不知怎麼說了。
「快走,快走。」崔希真見兒子擲出的點數不會打下他的馬,笑得極樂呵,完全不覺得自己說出了什麼驚人之論,一勁催着兒子,「別磨蹭。」
崔光弼無語提起馬形棋子,按點數行線。崔希真樂滋滋的抓起骰子,在嘴邊吹口氣,「該我了,該我了,看我的仙氣。」
崔光弼:呵呵。
人說老頑童老頑童,他父親已經是越了七十的從心所欲,到了八十的返老還童了。
一局雙陸打下來,崔光弼自是輸了,崔希真慢吞吞的取下眼鏡,抬眼看着兒子,那雙蒼老的眼睛深不見底,看得崔光弼頓時肅然。
「阿弼,世間事要敢想。」
崔希真說道。
崔光弼沉思默慮,良久才起身,向父親深揖一禮,「父親比兒子看得深。」
崔光弼想起了姚文理公。
帝國科研院的創始人之一兼首任掌院。
被譽為大唐的「理學之父」。
那是高宗皇帝的後君。
崔家的這番談話李毓禎當然是不知道的,但五月初五這日她收到了崔清珏的禮物。
這看起來挺尋常。
這日李毓禎收到了很多禮物。
逢節贈禮是大唐流行的習俗,親戚朋友,乃至同僚同窗之間都會互送禮物。當然,下官不得為上官送禮,否則就等着被廉政司署請去喝苦楝茶吧。李毓禎收到的禮物也不是百官上送,主要是皇室宗親,有表親關係的世家——這就多了,還有天策書院的同窗,以及,她的朋友。
能被李毓禎視為友的,不多;敢於自視為李毓禎之友的,更少。
至少得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或者說意氣相合。
——慕容絕必是一個。
慕容絕給她的禮物裝在一隻黑曜石的匣子裏,匣上還刻了隔離術紋。
裏面放着一截枯枝。
那是峭壁上虬松的一段樹枝,原本生機盎然,被慕容絕一劍斬下,帶着她的劍意。
李毓禎只看了一眼就立即放入匣中,氣機剎那涌動,差點掀了她的光天殿。
李毓禎「呵」一聲笑,這份禮她希望。
待她閒下來,必回慕容絕這一劍!
崔清珏的禮物當然不是朋友贈禮,李毓禎沒有視他為友,崔清珏不出色,而是文武二道不同領域,這意氣相合比較難;而李毓禎從來不是勉強自己的人。而以崔皇后的關係,崔清珏向她贈禮當然是合乎禮節的,但因為是崔清珏的禮,這份禮物也就不尋常起來。
端午贈物,流行的是贈扇,既風雅,也清涼。崔清珏贈李毓禎的禮物,也是一柄扇子。是長安近年流行的摺扇,水磨竹骨,滑潤如玉,扇面是崔清珏親手畫的松竹圖,松竹林中一條直徑通往雲深不知處,隱與天際相接,一行清朗墨字題跋:「由是而之焉之謂道。」右端鈐了一道陰文閒章:「道行之而成。」
李毓禎看着扇面,沉默了一會。
而後合上摺扇,擱到書案一邊的側柜上,繼續看侍女擇選出來的,值得她看或者應該由她親視的禮物,神色平靜淡然,沒有什麼不尋常,聲音也是平淡的問道:「百~萬#^^小!說里崔行之的論著可齊?」
光天殿百~萬#^^小!說的書很多,楠木書架有十幾架,李毓禎並未讀完,很多是她不感興趣的,譬如經學就在其中,但崔清珏寫的那篇《論道理性命》她很早之前就讀過,覺得很有道理——有些至深之道是相通的,不分文武。
琴心是東宮司書女官,立即答道:「百~萬#^^小!說只有瀟園先生的《瀟園詩話》和一部詩評合集,還有一部《瀟園集》,是論道散篇的合集;其他未有收錄在這。殿下要全看嗎?奴婢明日從崇文館調過來。」
崔清珏的著述不少,以他文道宗師的聲望,東宮崇文館自是分類收全他的著作,但此時天時已晚,太子端午活動多,回東宮已是戌時了,剛剛又敲過二更的鼓,就算要看崔瀟園的書也是明日了吧,琴心暗裏揣測着。
李毓禎只「嗯」了一聲,繼續拆看禮物。
最後一份禮物是蕭琰的,以往李毓禎看蕭琰的禮物總是放在最後,琴心和扶真擇禮時就仍然延續了殿下這個習慣。
蕭琰送禮向來是隨地取物,在什麼地方就送什麼地方的禮,不論貴重,她認為這樣才有地氣,重要的是心意真誠。
她這回給李毓禎送的就是神農域的雞血梅花玉。
李毓禎打開烏沉刻花的鐵木匣子一看就輕嗤一聲——果然是在道門。
蕭琰送的這塊玉,玉色鮮紅欲滴,玉質通透,是雞血梅花玉中的極品。她用刻刀削出一柄玉刀,只若手掌長,刀身鮮紅若雞血,又有大朵團塊,像一叢叢盛開的梅花,瑰麗奪目,有種驚心動魄的「美感」,讓人眼神深陷下去拔不出來。
琴心扶真瞥眼過去只覺艷麗奪目,刀身線條也是潤澤流暢,仿佛那是天然鑄成的一柄血刀,而不是刻刀雕成,卻沒有那種心神相奪感。
李毓禎忽地一聲輕笑。
聲音清澈如寒冰相擊,帶着冷冽鏗鏘的意味。
蕭悅之,這是身陷情障里了。
李毓禎眉斜而起,挑起幾抹幸災樂禍。
想起自己送給蕭琰的那份禮物。
李毓禎唇勾了起來。
……
作者有話要說: 這章有好幾句喜歡的。
世間事要敢想。(想了,不一定成。不想,一定不成。
人生於世間,便必有堅持。(不管大的堅持還是小的堅持,心中就有一星火,不會熄滅
苦,也是人生滋味。(嘗過,才知厚重
感謝以下同學:
jc扔了1個地雷投擲時間:2016-12-15 19:06:59
844114扔了1個地雷投擲時間:2016-12-15 21: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