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騎兵就在十里外的狼居胥山,自次王距離漢軍不到三十里!」
伊稚斜單于縱兵來到狼居胥山,他已經將上萬漢軍騎兵趕到此地,七萬匈奴騎兵將漢軍包圍,只要合圍,便可滅一萬漢軍。
東邊是群山,漢軍無處可逃。
「定要消滅這支漢軍!命令趙信一同圍剿!」
伊稚斜單于好不容易逮住漢軍,這是全殲漢軍唯一的機會!
在伊稚斜單于的率領下,四萬匈奴騎兵大舉進軍,會師於狼居胥山!他們距離狼居胥山越來越近,匈奴人已然可以望見狼居胥山的輪廓!
「殺!」
匈奴騎兵連日以來積累的怨氣爆發,恨不得將被堵在狼居胥山的漢軍全部消滅!在伊稚斜單于看來,漢軍在垂死掙扎!
狼居胥山龐大的山體越來越清晰,伊稚斜單于內心狂顫,很快他就可以取得一次勝利。儘管只是一場無足輕重的小勝,也足以讓他重振聲勢!
至少,他不會如此狼狽不堪!
「漢軍、漢軍的騎兵出現了!」
「漢軍騎兵在朝我們殺來!」
四萬匈奴騎兵還沒有見到漢軍騎兵的蹤跡,前方的匈奴斥候告知,漢軍騎兵已經主動發起進攻!
「他們想要從我這一方向突圍,豈可讓他們輕易得手!列陣!」
伊稚斜單于驚訝之餘,立即命令匈奴騎兵列陣,四萬匈奴騎兵持弓、矛、刀,準備迎擊漢軍騎兵的衝擊。
狼居胥山注視這場山下的戰鬥。
這是漠北之戰,漢軍和匈奴第二次在狼居胥山交戰!
黑色的戰鷹在蒼穹中翱翔,不時發出鷹嚦聲,地平線上,沙塵瀰漫,白袍獵獵作響,赤龍戰旗迎風招展!
薛仁貴、趙雲、楊業、太史慈、夏侯淵、曹操、典韋、花木蘭、聖女貞德,一共九個武將身先士卒,率領得到楚天加成的恐怖騎兵出沒!
這支一萬三千人的騎兵縱馬馳騁,氣勢如虹!地面顫抖,砂石飛揚!
兩千白袍軍在陳慶之的率領下從側翼殺出,白色的披風在陽光下格外刺眼,如同神兵天降!
天可汗到來,四萬匈奴騎兵如臨大敵,陷入恐懼!
即使是匈奴單于的護衛,七階兵種,同樣產生恐懼,就連他們的戰馬都感受到危險,不安地嘶鳴。匈奴騎兵使勁勒住戰馬的韁繩,試圖讓戰馬安靜下來。
伊稚斜單于面對天可汗帶來的壓力,豆子大小的汗珠順着臉頰和咽喉流淌而下。除非是偉大的冒頓單于,才有可能面對李世民級別的威壓,而伊稚斜單于還不夠資格!
不只是「天可汗」,還有「封狼居胥」,也有令異族兵種感到恐懼的能力!
「不,不可能……」
伊稚斜單于作為匈奴主帥,已經清楚察覺到四萬匈奴騎兵對漢軍產生了恐懼,還不是一般的恐懼。
這種恐懼會快速蔓延全軍,最終導致匈奴的戰鬥力嚴重下降。
萬餘漢軍騎兵風馳電掣,雙方騎兵進行騎射,箭雨遮蔽天空!
流星般的箭雨灑落匈奴騎兵之中,大量匈奴騎兵陣亡!
楚天加成的騎兵傷害提升,給匈奴騎兵帶來巨大的傷亡,騎射威力大大加強,匈奴騎兵被射中者,無不斃命!
後排的騎兵還在拋射箭雨,前排的騎兵已經持矛衝擊匈奴騎兵!輕騎兵硬是被楚天視為衝擊騎兵使用!
九個武將攜手推進,擋在薛仁貴、趙雲、楊業、太史慈、典韋、花木蘭等武將面前的匈奴騎兵幾乎沒有一個回合,就被斬落於馬下!
即使是武力最低的曹操,在親兵的保護下,也可以親自手刃幾個匈奴騎兵!
鮮血濺在曹操臉上,曹操血脈噴張,他發現漢軍騎兵正在快速推進,無法阻擋漢軍騎兵的匈奴只能向兩側迴避漢騎的鋒芒!
陳慶之的白袍軍專門截殺側翼的匈奴,導致匈奴來不及調整隊形,便人仰馬翻,一片混亂。
「射鵰手,射殺漢將!護衛隊,擋住他們!」
伊稚斜單于心驚膽戰,命令千餘射鵰手上前,專門射殺九大武將!
匈奴射鵰手乃是匈奴騎兵中的神射手,他們的弓箭對武將威脅巨大,張遼便是被射鵰手射傷。
千餘匈奴射鵰手攢射九大武將,試圖阻止漢將突進!
紅纓槍在楊業手中出神入化,十餘支箭被楊業擊開!楊業膽氣十足,分出一隊長水營騎兵,殺向匈奴射鵰手,想要解決射鵰手對漢軍武將的威脅!
太史慈與典韋一樣手持雙短戟,所向無前,短戟刺中匈奴輕騎兵的首級,血肉模糊!匈奴騎兵的長矛刺向太史慈,太史慈暴喝一聲,匈奴騎兵竟然被嚇住,下一刻,太史慈的短戟已經刺穿匈奴騎兵的胸膛!
缺乏重甲的匈奴騎兵在九大武將面前,如豆腐般脆弱!
兇猛的不只是九大武將,猛將只是開路,後方上萬的騎兵才是擊破匈奴的主力,浩浩蕩蕩的漢軍騎兵衝垮匈奴大軍,馬槊突刺,唐刀揮砍,成千上萬匈奴騎兵被殺,橫屍遍野!
最為驍勇善戰的單于護衛阻擋在前方,試圖穩住騎兵隊形!
單于護衛大將身軀雄壯,手握戰矛,親自壓陣,率領單于護衛朝着漢軍發起衝鋒!
可惜這個匈奴大將挑錯了對手,他的對手是一員白衣小將。現在的薛仁貴稚氣漸褪,面容剛毅,方天畫戟劈砍而下,匈奴大將舉戰矛格擋!
兩把兵器碰撞,匈奴大將持矛的雙臂一沉,險些被薛仁貴的方天畫戟砸中腦袋。他竭力握着戰矛,粗壯的胳膊在劇烈顫抖。
薛仁貴將雙手按在方天畫戟上,加大三分力氣,鋒利的方天畫戟壓下,匈奴大將越發吃力。
這個匈奴武將可能是此次漠北之戰,薛仁貴交手以來,遇到的武力最高的匈奴武將,其武力可能有90以上。否則也不會擋住薛仁貴的一擊。
匈奴大將青筋暴起,竭盡全力阻擋薛仁貴的攻擊,他已經有些支撐不住,於是向其餘武將呼救。
一杆銀槍刺來,撞中匈奴大將的頭顱,將其擊殺!匈奴大將被長槍擊殺,從馬背墜落,死況殘忍!
趙雲助薛仁貴殺一敵將以後,又轉身投入與其他匈奴武將、騎兵的廝殺之中。武將之間的廝殺,有時候極其殘忍,可能一招便被對方所殺。顏良更是被關羽於萬軍之中刺殺。
這個匈奴大將被兩個猛將聯手快速擊殺,已經是三生有幸。
薛仁貴、趙雲身後的六階輕騎兵,憑藉「蒼狼白鹿」、「封狼居胥」對騎兵的加成,摧毀人數只有數百的匈奴護衛!
即使匈奴護衛是七階輕騎兵,人數卻只有數百,而漢軍的六階騎兵,實際作戰能力甚至已經超過了匈奴護衛!
匈奴護衛被漢軍騎兵的汪洋淹沒,全軍覆沒!
伊稚斜單于的表情因為恐懼而扭曲,從所有匈奴輕騎兵中挑選出來的驍勇善戰之士,竟然輕易被漢軍騎兵全殲,連阻擋漢軍推進的能力都沒有!
楊業率領長水營騎兵猛攻匈奴射鵰手,當他殺入匈奴射鵰手之中,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匈奴射鵰手的近戰能力與普通匈奴騎兵相差無幾,在楊業的騎兵面前,顯得脆弱無比,大量的射鵰手陣亡。
匈奴射鵰手同樣是匈奴精銳,當大量的匈奴射鵰手陣亡,匈奴單于也會感到心疼。
衛青、霍去病已經殲滅大量匈奴精銳,狼居胥山下的第二次主力交戰,匈奴精銳再次損失慘重。
這樣下去,匈奴精銳真正意義上全部被抹殺!
漢軍騎兵猛打猛衝,匈奴騎兵一瀉千里!
「王,請在我們的保護下撤退!」
「只要您還活着,我們遲早還可以崛起,漢軍不可能第二次進入漠北!」
驍勇善戰的匈奴護衛全軍覆沒,伊稚斜單于身邊只剩下一群匈奴王侯,他們立即保護伊稚斜單于後退。
四萬匈奴騎兵全線崩潰,如同雪崩,潰不成軍!
漢軍騎兵繼續向前猛攻,不止撕裂匈奴大陣,還打算追上匈奴單于,將其活捉或者斬殺!
士氣高昂的漢軍騎兵從曹操身邊掠過,曹操發現獲得楚天加成的漢軍騎兵脫胎換骨,比曹操、夏侯淵的騎兵還要可怕,竟然直接摧毀了四萬匈奴騎兵,單于護衛、匈奴射鵰手在漢軍騎兵面前,輕易被全殲!
如果用形象的比喻,相當於一把利刃切入豆腐之中,乾脆利落解決戰鬥!
自己可以阻擋這麼一支騎兵嗎?
虎豹騎重騎兵或許可以,但輕騎兵不會正面與虎豹騎交鋒。
狼居胥山下的遭遇戰,讓曹操的意志動搖。現在的楚子謀是盟友,回到東漢以後,兩個人就是死敵。曹操內心痛苦掙扎,發現沒有輕騎兵可以匹敵楚子謀的輕騎兵。
楚天獲得成吉思汗和霍去病的部分能力,因此他親自統帥的騎兵異常可怕!
曹操居安思危,卻想不到回到東漢以後,又該如何應對楚子謀的騎兵。
漢軍與匈奴的大戰仍然在狼居胥山下進行,雙方騎兵相互追逐,匈奴騎兵已敗,但漢軍還不打算放過他們,窮打猛追!
伊稚斜單于向西北逃竄,漢軍騎兵兵分數路,重新回到各將麾下,迂迴夾擊匈奴單于!
當漢軍分兵以後,楚天的加成已經沒有效果,但各個將領面對戰敗逃亡的匈奴,無須楚天的加成,也可以輕易斬殺士氣大跌的匈奴騎兵。
伊稚斜單于狂奔,他不時回頭,漢軍騎兵陰魂不散!
衛青要顧慮十餘萬大軍的糧草和補給,不願耽擱太多時間在漠北,但楚天不同,他麾下只有萬餘騎兵,補給壓力比衛青小十倍。
騎兵越少,越容易在大漠取得奇功,前提是可以以少勝多。
伊稚斜單于向西遁走一百二十里,漢軍騎兵仍然在後方追趕!
黑色的戰鷹像是幽靈,在伊稚斜單于頭頂盤旋。
慌亂中的伊稚斜單于無意間瞥見戰鷹,他似乎發現了其中的秘密:「漢軍馴服了鷹,用以偵查!」
對於大漠不時可見的鷹,伊稚斜單于本來不當做是一回事,但他終於發現鷹對漢軍的重要性以後,伊稚斜單于頓時狀若癲狂。
漠北之戰一開始,他的一舉一動,多半已經為漢軍所察覺!
情報對於戰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伊稚斜單于的行蹤被漢軍提前得知時,漢軍已經做好萬全的部署!
花木蘭、夏侯淵兩個武將率領的騎兵速度在眾將之中最快,左右迂迴,對伊稚斜單于進行包抄。
原本在匈奴中身份尊貴、高高在上的伊稚斜單于不但戰敗,而且像是一頭受傷的猛獸,正在遭到獵人們的追殺。
與衛青對陣時,伊稚斜單于還可以利用二十餘萬混亂的匈奴騎兵和夜色作為掩護,在單于護衛的保護下逃離戰場,但這次遭遇戰發生在白天,伊稚斜單于身邊只剩下千人,戰鷹在空中翱翔監視,左右兩側都有漢軍騎兵在穿插迂迴,伊稚斜單于插翅難飛。
伊稚斜單于企圖將萬餘漢軍趕至狼居胥山的山麓處進行殲滅,這次反而自己成為被殲滅的對象。
千餘匈奴騎兵逃到聖地龍城附近,夏侯淵的騎兵已經擋在前方。夏侯淵的騎兵比花木蘭的騎兵還要更快。
前有惡狼,後有猛虎,陷入絕境的伊稚斜單于拔出腰間的金刀,指向前方:「大草原上的勇士們,漢軍要將我們趕盡殺絕!此時,唯有死戰,方可死裏逃生!殺!」
千餘匈奴騎兵奮勇衝擊,他們已經意識到,如果不能突破夏侯淵的封鎖,他們會全部死於龍城!
在被漢軍燒毀的聖地龍城,伊稚斜單于率領匈奴騎兵做困獸之鬥,向夏侯淵的騎兵發起視死如歸的衝鋒!
匈奴單于以身作則,其餘匈奴騎兵也不甘落後,奮勇衝擊,與夏侯淵的騎兵混戰!
花木蘭的鐵鷹斥候趕上,從側翼突擊匈奴騎兵!
陳慶之的白袍軍隨後殺來,猛擊匈奴騎兵另外一側!
「活捉匈奴單于,押送回長安,為漢武帝端洗腳水!」
楚天隨後驅趕騎兵而至,仍然不忘活捉匈奴單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