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隔壁的**牛都準備開建雙體超戰艦了,那麼隔壁一海之隔和漢斯喵算是鄰居傲嬌的法蘭西雄雞怎麼可能無動於衷呢。
1921年11月12日,有美、英、法、意、日等九國代表參加的華盛頓會議在華盛頓舉行,全體會議下設有兩個專門委員會,其中之一就是由英、美、法、意、日五個海軍大國代表組成的限制海軍軍備問題委員會。經過各國之間的鬥爭和妥協,會議達成《五國海軍協定》,協定規定:以標準排水量限定五國可擁有主力艦的總噸位,美英兩國不得超過52萬5千噸;日本31萬5千噸;法意兩國為17萬5千噸。但關於潛水艇和水面輔助艦隻問題最終未達成一致。
根據這份《五國海軍協定》,傲嬌的高盧雞制訂的1927和1929造艦計劃中,並沒有建造新戰列艦的計劃。因此在1930年《倫敦海軍會議》上,與法國直接有關的僅有如下條:
其中第二部分:第七條:2,各簽約國家留、新建或獲得的潛艇中,可以有三艘最大排水量不超過2800噸(2845公噸)的潛艇;這些潛艇搭載的艦炮口徑不得超過6.1英寸(155毫米)。在此限額之內,法國可保留一艘已下水的、排水量2880噸(2926公噸),艦炮口徑8英寸(203毫米)的大型潛艇。
基於以上情況,又加上受到紅色中國海軍的刺激,法國人也開始有了大建一級被命名為「拿破崙」級的雙體超戰列艦的計劃。
但是要想了解「拿破崙」級的雙體超戰列艦,必須先了解黎塞留級戰列艦(英語:Richelieu-class-battleship,法語:Cuirasse-class-Richelieu),該級艦是法國海軍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亦為法國海軍史上最強大、也是最後一級戰列艦,本級艦共四艘,命名艦黎塞留號,次艦讓·巴爾號,三號艦克萊蒙梭號,末艦加斯科因號。在本級艦命運多舛的建造和服役生涯中,見證了法國的被入侵和解放。
這艘艦誕生自1934年6月25日法國海軍最高會議關於法國海軍新形勢下的造艦計劃,以抗衡新時期法國海軍最大的威脅——意大利海軍維內托級戰列艦,新艦以PN-196為設計代號,以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為設計基礎,1935年10月22日開始建造,1939年1月17日命名為黎塞留號,1940年5月德國入侵法國,法國投降,1940年6月黎賽留號在維希法國海軍服役。次艦讓·巴爾號1936年12月12日開工,1940年5月6日強制下水拖往卡薩布蘭卡,法國解放後繼續建造,1949年8月1日服役於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海軍,三四號艦均未完工即被戰火摧毀於船台。
本級艦標準排水量35000噸,滿載排水量47600噸,裝備新型四聯裝1935年式45倍徑380毫米主炮塔兩座,並列佈置於前甲板;後甲板分列三點式布制三座三聯裝152毫米高平炮,艦體兩舷布制六座雙聯裝100毫米口徑高射炮。艦首兩座四聯裝主炮雖然在數量上遜於維內托級戰列艦(3×三聯裝9門),但擁有比維內托級更為密集的火力輸出。
黎賽留級戰列艦是法國建造的一種戰列艦。同級艦:黎賽留號(Richelieu)、讓·巴爾號(Jean·Bart)、克萊蒙梭號(Clemenceau)(未完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黎賽留級戰列艦3艘在建,戰時只有黎賽留號Richelieu)接近建成。未完工的3號艦「克萊蒙梭」號(Clemenceau)的船體在法國戰敗投降後停工,最終被盟軍炸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裏,法國作為海軍五強之一,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法國主力艦的規模被定在5艘35000噸級(總噸位不得超過17.5萬噸)。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國力衰弱,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的15年內,法國海軍的主力艦從未達到或超過17.5萬噸的條約限制線。
1930年代是法國潛在對手——意大利以及德國大力擴充海軍,對法國的海上利益構成嚴重威脅。30年代中期,意大利開始建造航速30節,裝備9門381毫米主炮的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而德國開始建造的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8門380毫米主炮。
1930年代初期的法國海軍,只有4艘一戰期間的舊戰列艦,排水量在2萬噸左右。1932年,法國建造了兩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該級艦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中的裝甲,但所裝的330毫米口徑主炮的威力,不但無法與新型型戰列艦對抗,與德國同時期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對抗也頗為勉強。於是,法國海軍從30年代開始,設計和建造新型戰列艦——黎塞留級戰列艦。以保持法國海軍在地中海和東大西洋的海上優勢。
黎塞留級1號艦「黎塞留」號(黎塞留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1935年10月22日在布雷斯特開工。在隨後的4年內,2號艦「讓·巴爾」號和3號艦「克萊蒙梭」號相繼開工。法國計劃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隨後再建造3艘黎塞留級的改進型,預計到1940年代中期,整個造艦計劃完成時,法國將擁有8艘較新的戰列艦與意大利和德國海軍的同類戰艦對抗。與英國和美國的全球性海軍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法國海軍,因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務就是奪取地中海以及東大西洋的制海權,保障殖民地與法國本土的海上聯繫。因此,作為本土主力艦隊核心的黎塞留級戰列艦,它的作戰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與意大利主力艦或者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決戰,同時能進行護航、破交和對陸火力支援、壓制任務。基於此,黎塞留級在設計上具有以下特點:具有高航速,但續航力不作過高要求;具有足以對付意大利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具有較強的水平裝甲帶,還要增強對空防護能力。
武備系統
從敦刻爾克級開始,法國戰列艦採用了一種非常奇特的佈局方式:2座四聯裝主炮全部佈置在前甲板,後甲板無主炮,只層疊佈置數個副炮塔。黎塞留級戰列艦也沿用了這一總體佈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裝有2座四聯裝380毫米主炮,後甲板則不設主炮,以品字形佈置3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兩座主炮塔全部佈置在艦橋之前的佈局,減小重裝甲防護面積,節省重量用於加強重點區域的防禦能力,這種主炮塔佈置方式缺點是主炮射擊時存在死角。
黎塞留級設計之初,法國曾計劃在其上安裝406毫米主炮:9門406毫米主炮安裝在3座三聯裝炮塔上,呈「前甲板二座後一座」佈置。後來發現,這一方案使戰列艦的噸位大大超標,建造費用也難以承受,繼而改為6門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但這樣一來,全艦主炮數量過少,火力密度不足。最後,經過仔細權衡,在「黎塞留」號上採用了380毫米口徑主炮,它的重量較輕,能夠以4聯裝方式安裝8門火炮,相應增大了火力密度。法國和英國的火炮身管最短,為45倍口徑;意大利為50倍口徑,德國為52倍(相當於47倍)口徑。不過,法國的火炮的發射藥裝填量最大,因此,儘管法制火炮身管最短而彈丸較重,但在彈丸初速、射程和穿甲能力上,並不低於同類火炮。380毫米艦炮的每個四聯裝炮塔重2274噸,炮塔採用液壓控制,使用電動液泵作為驅動動力。炮塔內的4門火炮分為兩組,每組內的兩門火炮聯動,而與另一組的2門火炮相對獨立。因此,從結構上看,黎塞留級的火炮佈置方式實際上是2×2×2,而不是外觀上的4×2。法制380毫米炮炮塔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在任意角度裝彈。由於採用了名為「彈性裝填」的裝彈系統,從而提高了火炮的戰鬥射速,此炮射速要明顯高於其他固定角度裝填的戰列艦。
防護能力
黎塞留級在設計之初,也要求其主裝甲能夠承受380毫米火炮在27000米處的轟擊(此時的380毫米穿甲彈能夠穿透331毫米的裝甲列板)。由於主炮前置節省了不少重量,因而「黎塞留」號有足夠的重量指標用於裝甲防護。其水線附近的裝甲列板厚度為328毫米,且有15度內傾角,裝甲列板之後還有厚18毫米的防崩落襯墊。在艦首和艦尾處的非重要部位,裝甲厚度為127—152毫米。
炮塔也是防護重點。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430毫米,側面厚270毫米,座圈裝甲厚度為405毫米。指揮塔裝甲防護的標準不能低於水線處,「黎塞留」號的指揮塔裝甲厚度達到340毫米。在「黎塞留」號設計之時,來自空中的威脅已經日益增大。因此,它除安裝了大量的對空火炮之外,還加強了水平裝甲,艦上共有兩層甲板鋪設裝甲,第一層厚150—170毫米,第二層厚40—100毫米,可以有效降低航彈對軍艦的破壞。炮塔頂部的裝甲也比一般的戰列艦厚,為195毫米。經過增強水平裝甲,有效提高了艦體的防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