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不等崇禎處理楊鶴與劉元昭的問題,楊鶴就上了請功的奏本,以及彈劾宣府巡撫郭之琮以及宣府總兵董繼舒勾結女真韃子。讀字閣 www.duzige.com
崇禎看了楊鶴的奏本,上面寫着劉元昭率軍一萬上京勤王,在張家口遇上劫掠的女真韃子,激戰之下,全殲女真韃子兩千餘人。
歷經己巳之變,京師生靈塗炭,雖然後金退軍,明軍抓住後金的的尾巴,擊敗了阿敏,但是也沒有誰斬首兩千多女真韃子。
崇禎激動了一會,很快又冷靜下來,張家口距離喜峰口,以及京師之地數百里,又如何會出現女真韃子?
而且劉元昭上京勤王,又如何去了張家口,而不是來京師,並且,陝西勤王兵在年前已經譁變,導致巡撫張夢鯨驚懼之下自殺,之後陝西一直在全力剿匪,又怎麼會讓被招撫的劉元昭入京勤王?
難道是利用他?與女真韃子兩敗俱傷,以此消除此人在陝西的威脅?
崇禎想了許多,心中沒法下決定,其中不合情理的事情太多了。一個被招撫的流寇頭子,是做了什麼驚世駭俗的事情,能讓朝中諸多人圍攻。
發生這樣的事情還是彈劾袁崇煥的時候。
在崇禎沉思的時候,王承恩送上了一份奏章,署名是洪承疇的。
崇禎問道「洪承疇?是陝西的官員?」
王承恩回道「回稟皇上,此人那是陝西布政使司左參政。」
崇禎點點頭,雖然不知道這個洪承疇為什麼會越過布政使司,越過三邊總督直接遞到朝廷,不過想來肯定是要事。
他打開奏章一看,先是說了陝西延安府的剿匪情況,是請罪的,說自己敗給了流寇王嘉胤,崇禎看到這裏,大為生氣,差點丟了奏摺。
不過,他強忍着怒氣看了下去,下面就說到流寇手中有着精良的銃炮,都是明軍裝備,而這些裝備質量就是明軍中也少有。
之後就說經過查探,發現劉元昭售賣軍火給流寇,在奏摺了洪承疇斥責劉元昭私設軍械所,圖謀不軌。
崇禎看完奏摺,眉頭緊皺,雖然不知道洪承疇是不是說的太過於誇張,但是劉元昭作為重點人物,已經讓崇禎生疑。
他看向王承恩,說道「讓你的人去陝西查查這個劉元昭,看看是不是真如洪承疇說的那樣。」
王承恩連忙應答「奴婢遵旨。」
這時的劉元昭送走楊鶴的使者沒多久,因為他獻上的兩千多顆韃子,是真首級,這讓楊鶴喜出望外。
如今在陝西剿匪的事情,並沒有太多起色,很多被安撫的流寇一直在催楊鶴給錢糧。
但如今,他手中的錢糧沒那麼多,就算填補上去也是杯水車薪,再加上他還需要賑災。
他是想向崇禎請求多撥一點錢糧,但苦於手中沒有拿得出手的功勞,而劉元昭獻上的首級解了他的困局。
劉元昭送走前來犒賞他的使者,為了不讓楊鶴覺得他好用,就使勁用的心思,劉元昭是故意把自己弄得身上都是繃帶,躺着見使者的。
房間裏,劉元昭在李婉君的服侍下,拆掉了身上的繃帶。李婉君是秀才李明超的妹妹,當初手底下人為了劉元昭後代一事,紛紛將自家的待嫁之女塞進了劉元昭的後宮。
因為羅素等侍妾已經懷孕,目前是由李婉君伺候劉元昭。
等李婉君拆掉繃帶,幫劉元昭穿上衣物,劉元昭點頭道「你先退下吧。」
李婉君退出房間,一轉身就看到了自己的哥哥,李明超朝她招招手,李婉君看看左右,走了過去。
李明超一見自己的妹妹,問道「妹妹,最近還是沒有動靜嗎?」
李婉君冷漠道「大哥,每次見到我,就只問這個嗎?」
李明超急道「傻妹妹,哥哥這是關心你啊,你看那羅家女,都已經懷孕數月了,這母憑子貴,你要想過得好,就得懷上將軍的孩子。」
「知道了。」
「嗯!」李明超點點頭,「妹妹,家族的興衰可就靠你了。回去好好休息,我先去面見將軍。」
一會兒,張一英,姜文遠等十數名文官前來,緊接着就是劉振奮、劉進宏等武官進來。
守衛在將軍門外的護衛喊道「將軍有令,文武入內議事。」
等他們一進去,就看到坐在g邊的劉元昭,他們紛紛拜道「拜見將軍。」
劉元昭虛扶一下「好了,不需要那麼多繁文縟節。如今,楊鶴的使者已經離開了吧?」
「回稟將軍,臣已經親送使者離開。」姜文遠回道。
「嗯。」劉元昭點頭道,「如今從張家口帶回來的錢糧物資都清算清楚了吧?」
張一英連忙拿出一本冊子,上前交給劉元昭,劉元昭看了看,這一次總計弄到了一千五百餘萬兩的物資,可以說,他之後什麼不干,這些錢糧可以讓發展數年。
劉元昭開懷大笑道「不錯不錯,招收流民的動作加快,今年年底,我軍必須擴軍到五萬人。
要把郃陽,韓城一帶納為我軍勢力範圍內,這裏靠近山西,一旦事情有變,我軍也有一條退路。
還有澄城,同州兩城的城防要加固,外面的圍牆必須得用土水泥重新修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洪承疇亡我之心不死,他還在陝西一天,我們就得加強防範。」
張一英進言道「將軍,擴軍速度是否過快了?如今百姓依舊只是溫飽,不如留些錢財……」
劉進喜直接打斷張一英的話,冷哼道「張大人,將軍高瞻遠矚,豈是你能揣度的,擴兵五萬自有將軍的道理。」
張一英怒視劉進喜,被噎的無話可說,反駁的話,就是反對劉元昭,這簡直就是找死。
劉元昭說道「好了,這一次擴兵,是有我的考慮,下一次商議事情,進喜你也要等別人把話說完。」
「是,將軍。」劉進喜點頭道。
劉元昭站起來道「大家要齊心協力,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文官們處理好內政,武官們訓練好軍隊。」
「將軍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