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大堂內義憤填膺態度狂傲自以為天縱奇才的幾個太學學生,薛衍恍惚間有種看到了後世那個才上初二總覺得自己能拯救全世界又總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自己的中二小侄子的錯覺。
因而薛衍倒是不生氣,甚至攔下了皺眉不悅,想要開口辯駁的許六郎幾人,笑眯眯問道:「我因不通詩書,所以從來不懂得什麼聖人之言。因而平日裏總有諸多疑惑不能解答。今日有幸見到幾位太學的同窗,我只覺不勝歡喜。現有幾個問題想開口討教,不知諸位可否為我解惑?」
那幾個太學學子面面相覷。當先一個曾開口挑釁蔣七郎的學子輕蔑一笑,傲然說道:「我王士澤自幼進學,到如今寒窗苦讀十餘載,雖不敢冒言通讀經史子集,卻也不拘尋常辯難問疑。這位郎君想要問什麼,但請直說無妨。」
薛衍唇邊勾起的弧度越深,看這麼面前神情傲然,頗為自信的年輕學子,心中壞水兒咕咚咕咚的往外冒。他滿面肅容,仿佛辯論會時氣運丹田,沉聲穩步,目光灼灼的看着對面這人,正色問道:「敢問小郎君,君可知天上繁星共有多少顆?」
「耶?」那太學學生王士澤的面上頓現龜裂之情?旋即回過神來,剛要開口回答,薛衍又搶先說道:「我讀書少,你可不要信口蒙我。倘若郎君現下說出多少之數,必得告訴我你是怎麼查出來的。倘若你只推說是從那本書上看到的,你也必得告訴我撰寫那本書的主人是如何知道的,又是怎麼一顆顆數出來的?」
王士澤頓時無語。面沉如鐵的沉吟半日,硬邦邦說道:「我不知道。」
薛衍背後,蔣七郎等人面面相覷,忍不住露出幸災樂禍的笑容。堂內諸人也都饒有興味的看了過來。
薛衍見王士澤沒能答出第一個問題,倒也不曾借題發揮,仍舊滿面認真的問道:「那好,下一個問題。請問一頭耕田的老黃牛身上一共有多少根牛毛?」
那王士澤自詡飽讀經書,平日裏最瞧不起國子學那些才智平庸,卻只因出身世家,設或家中有長輩身居高位,就能輕易進入國子監習學的世家公子們,因而在看到薛衍一行人後,便分外不屑。且他平日裏在太學讀書,不論是清談還是辯難,設或是策論都是極為出眾的,也不怕薛衍會在詩書上能刁難到他。
卻沒想到薛衍竟然不按牌理出牌,竟問出這麼些不關詩書的稀奇古怪的問題,令人不覺瞠目。
眼見王士澤肯定也打不出一頭牛身上究竟有多少根毛這樣的話題,薛衍又笑眯眯問出諸如「一畝地里有多少根草」,「長安城內一共有多少塊石頭」之類特別無理取鬧的問題。
到最後王士澤不得不惱羞成怒的道:「這種問題誰會能答得出來啊你分明是故意為難我」
薛衍看着氣急敗壞的王士澤,好整以暇的勾了勾嘴角,擺手說道:「可是我平日裏想不出的問題都是這一類的。你既然答不出來,那就證明你雖然飽讀詩書,其實不懂的問題跟我實在差不多。真鬧不明白你在我們跟前兒哪裏來的這麼些優越感」
王士澤雖然聽不太懂何謂「優越感」,卻也大體明白了薛衍嘲笑他的意思。不覺更是火上澆油了一般。剛要出聲為自己表白表白。描補描補,只聽薛衍又繼續問道:「罷了罷了。既然上述的問題你都答不出。我也不為難你。我再問些簡單的好了。」
薛衍說完這句話,又沉思一回,肅容問道:「郎君可知,我泱泱大褚方圓幾里?共有黎民百姓多少人?耄耋老者佔據天下百姓的幾成?青壯年佔據幾成?襁褓少年佔據幾成?我大褚每年共有多少名嬰兒出生,這當中又有多少人能健康長大?我大褚共有良田幾何?每畝田地能收糧食多少?去歲一年大褚共收穫糧食多少石?這當中有多少石朝廷收取的賦稅,刨除賦稅後,所剩糧食除百姓留待第二年播種的糧種之外,余者可否支撐百姓無飢無荒的度過一年?」
王士澤和另外幾位太學學生被薛衍這一系列民生問題砸的頭重腳輕,根本無暇反應。薛衍早已又問道:「敢問郎君可知,我大褚建朝十年有餘,這十年間天下旱澇霜災皆不定,我大褚每年又撥了多少錢帛糧藥賑濟災民?君可知朝廷每年給國子監和各州府縣學所撥的供給,倘若這些錢匯總了,究竟能養活多少平民百姓?」
那王士澤不過是一太學學生,況且出身寒門並無背景,平日裏又只知埋頭讀書,或於教舍師生酒肆歌館內誇誇其談,只說世家勛貴如何如何仗勢欺人,其子弟如何蠢鈍不堪,以致把光陰虛度,歲月空添。不但此時荒廢了學業,即便是來日入朝為官,也不過是一個尸位素餐的昏官。因而王士澤於世情上有諸多不滿之處,卻礙於眼界所限,究竟只是一番空談,雖空有一腔抱負,此時卻連薛衍問出的這些最淺顯的問題都答不出來。
此時此刻,王士澤等諸位太學學生皆被薛衍質問的面如土色,汗如雨下。
薛衍並不理會王士澤等人的尷尬境況,,繼續追問道:「俗話說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諸君寒窗苦讀十餘載,想必也是想學好這儒家經典,子集學問,來日也好忠君報國的。在下設此一問敢問郎君,倘若你現在身為一縣之令,該縣地處黃河下游,時常遭遇洪災,你到任之後該如何治理河道,保境安民?」
那王士澤剛要開口,薛衍又繼續問道:「倘若洪災過後,當地疫病泛濫,死傷無數,你作為一縣主政官員,除了向朝廷發馳報請求賑災錢款之外,又該如何組織防疫治疫?」
「倘若你身為此縣縣令,洪災過後,朝廷賑災錢糧未撥下之前,你又該做什麼才能最快的恢復此縣的民生經濟?」
「倘若當地地質貧匱,又因災荒導致顆粒無收,你該怎麼改善土質,該怎麼勸課農桑,才能確保百姓不至於易子而食,安康度日?」
這些都是稼軒之事,聖人書本里自然沒有專門寫這些個的。因而不獨王士澤,亦且連王士澤身旁的那幾個太學學生也都是滿面茫然,不知該如何應對?
薛衍看着眾人皆答不出來,因笑說道:「看來君等飽讀詩書,卻也不是事事盡知。甚至於某些俗務上,倒不如我這個不通詩書的了。可見老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也不是全無道理。須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所謂讀書進學,為的卻是明理知義。讀書好的人,就更應該明白什麼叫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因而我所見過的飽讀之士,愈是大儒,行事愈是謙和穩重。正如瓶中灌水,倘或那瓶中的水是滿的,其身自堅自穩。只有半瓶水才會人撥一下,就晃動不止。如今便有一些人,自以為讀了基本書,便無所不知,繼而瞧不起旁人,乃至狂三作四,以為世上除己外再無旁人,便是錯了。比如孔聖人亦曾拜老子為師,更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語。連聖人都如此謙遜,你又如何敢誇下海口,只說我所問這爾必能答出?」
薛衍這一篇話落,那王士澤為首的幾個太學學生早已是滿面紫漲,再無應對之詞。
王士澤身後的一位學生徐徐上前,作揖的道:「學生張子游,現在太學讀書,今日同窗口出妄言,倒是叫兄台見笑了。我等自愧才學不精,再不敢留在此地徒惹笑柄,只是臨走之前,仍有一事不明。敢問郎君尊姓大名?」
薛衍擺了擺手,笑眯眯回禮道:「不敢不敢,在下薛衍。」
自永安元年平陽長公主和衛國公從幽州接回了被拐子拐走多年的兒子之後,薛衍這個名字便傳遍了長安。其後薛衍種種舉止,更是不斷刷新眾人對他的影響。因而王士澤張子游等太學學生,雖然未曾入仕,亦且對薛衍這個名字如雷貫耳。張子游更是一愣,旋即苦笑道:「原來是薛世子當面。薛世子驚才絕艷,早知道是您在這裏,我們又何必自取其辱」
那王士澤聞聽薛衍之名,腦中亦不斷回想着薛衍這兩年的所作所為,愈發羞煞難言。
薛衍見狀,亦笑回道:「張世兄客氣了。薛衍才疏學淺,當真是不懂得聖人之言。所以陛下才叫我到國子監讀書,好通一通學問。方才那一篇話,倒是與經史子集無關,且當中有許多事,在下亦是不知其所以然。之所以那麼說,不過是心中氣憤,故意為難諸君罷了。」
言下之意,這些事我也未必都知道答案。只是看你們態度狂傲,又想踩我立威,所以故意提出來敲打敲打。那張子游等人原本內心就是這麼想的,只是礙於薛衍的身份名聲,不好當面說出來罷了。更有兩個心裏盤算着,想要等回去後好生研究一番,設或至業師跟前告狀,以期來日再討回場子來。卻不想薛衍就這麼明明白白的說明告訴,其態度魏然,反倒襯得他們小人之心,器小量窄。
張子游聞言,更是苦笑不已。眾人亦沒有顏面再留下來,只好抱拳告辭。薛衍見到諸人這般羞愧,倒是不好再落井下石的,因開口邀請道:「學海無涯,進學時有疑難不明,拿出來討論一番實在平常。諸君若是不棄,便留下罷。你我共把盞問醉,一笑泯恩仇如何?」
...
第五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