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為了防炮,城中百姓都背着門板出門。
金國鳳幾次都想要率兵突圍,結果全都被皇太極給打回來了,你想跑都走不了了。
晚了!
先前叫你投降你不投降,還放箭射傷朕的部下,這次不趁機滅了你,殺雞給猴看,朕就不叫皇太極。
那其餘兩山,是不是也有模有樣的向你金國鳳學習?
這樣的結果,會極大的加劇清軍得到遼西戰略要地的成本。
因為皇太極的操作,金國鳳再也不報任何外出的希望,而是選擇堅守到底。
大多數時候,人不是都能順利選擇自己想選的那條路,大多數是沒得選,只能走剩下的唯一一條路。
金國鳳帶領士卒連夜用磚石修補損壞的城牆,清兵數次攻上城頭,全都被他打退。
皇太極縱然拉來許多紅夷大炮,火藥炮彈管夠的大氣模樣。
主要是他麾下炮兵的水平以及準頭,實在是有些不行。
清軍進攻受挫,皇太極只好下來在城南挖地道,松山這個地界他必須要打下來。
為此他開出重賞,挖好地道用火藥炸塌城牆者為第一功。
在地道里冒險運送火藥,無官者賞官職,奴才則是准許他離開主子,賞賜壯牛,先登登城者也有厚賞。
可是挖地道的,先登的清軍士卒,全都被明將金國鳳給打退了,毫無進展。
松山最終也沒有被攻克,皇太極在前線急的頭髮都長出來了。
八旗重兵圍攻,又不見援軍,松山守將金國鳳明明都做了逃跑的舉動。
結果他被皇太極硬生生的給打成了堅守到底,並且還讓皇太極奈何不了他。
自此在遼東一戰成名!
金國鳳本沒想要殊死抵抗,全都是皇太極他媽逼得!
把他逼成了遼東前線「抗清名將」!
在此期間祖大壽也是堅決不出兵。
祖大壽與金國鳳的判斷是一樣的,皇太極想要圍點打援。
他當年困守大凌河城石,清軍就是這種戰術,去援救他的數萬明軍吃了大虧。
自此之後,明軍在遼東就失去了機動能力,進取之心。
祖大壽認為圍攻松山,根本就不是皇太極真正的目的。
而是要調動寧錦兵力去救援,然後伺機消滅明軍在遼東的有生力量,從而破壞寧錦防線,進駐山海關,進一步威脅大明京師。
皇太極無法攻克松山,只能獨自咽下苦果,派人再次招降金國鳳。
但此時已然是攻守互換,主動權在對家手裏,而不是皇太極能主導的了。
打出士氣的與信心的金國鳳嚴詞拒絕。
你打不下松山才選擇招降,我金國鳳乃大明忠臣,為何要降你一個塞外狗韃子,丟我祖宗的臉?
最終皇太極想打也打不下,想調動祖大壽來救援也沒戲,只能無奈退軍回沉陽。
清軍到了沉陽郊區,哭聲震天。
許多清軍士卒都戰死了,家屬來拉屍體,關鍵還沒有什麼賞賜下發。
畢竟這次出兵是賠本的買賣,撫恤還得戰後統計。
因為清軍屢次入關搶劫之後,都已經習慣虐菜了!
所以對上錘匪那麼不菜的,以及金國鳳這位被激發血性,拼死反抗的關寧軍,顯得不那麼菜的。
清軍士卒一下子就不適應了。
他們天天打低分段,勐地遇到一個中等分段的,就被打蒙實在是正常水平。
因為一些清軍士卒,已然不是關寧軍的對手了。
他們虐菜時覺得酣暢淋漓,以輕敵的姿態攻城。
金國鳳麾下的關寧軍都知道韃子難打,保不齊小命就沒了,所以集中十二分精力對待,孰勝孰劣很明顯的。
菜雞打多了就會融入那個段位,還得時不時的打打高端局,才能保持戰鬥力。
皇太極對於明朝的幾次劫掠傷害巨大,而且也讓麾下士卒越發的感到輕鬆。
他們的作戰目標不再是像以前一樣,只想着靠着拼命先登之類的獲取賞賜。
大明物資豐富,只要跟着大軍出去劫掠一趟,不僅沒有什麼性命之憂,還能賺的盆滿缽滿。
這種買賣之下,早就能讓更多清軍轉變心態。
誰有錢了之後,不想着好好享受享受啊?
還要把腦袋提在褲腰帶上拼命,一旦拼命戰死,自己好不容易搶掠來的家財,得有一半分給他人。
(清軍規定送同僚屍體給他的家人,會得到他一半的財產)
不僅命沒了,想要給家裏人多留點錢,都做不到。
這便是清軍此番戰敗的誘因之一,即使是皇太極親自領兵。
但到目前為之,皇太極還沒有發現這個漏洞。
或許他雖然文治武功都強於其他首領,但也不擅長或者不屑下基層與那些人溝通。
總覺得軍事力量強,就能掩蓋一切,暴雷只不過是能掩蓋多久的事。
這便是封建上位者的局限性之一。
金國鳳的戰績上報朝廷,崇禎大喜。
遼東那地界,已經好久不曾傳來有利大明的消息了。
金國鳳直接被崇禎提拔為寧遠總兵,連他帶兒子都世襲錦衣衛千戶。
但祖大壽卻絲毫不為金國鳳感到高興,甚至連嫉妒的心情都不會產生。
因為他早就了解了崇禎的脾性,他發現這個人一旦好用,非得用到死才會罷休。
無論是被敵人殺死或者被他這個當皇帝的殺死,總之都是用到死。
在祖大壽看來,金國鳳他離死也不遠了。
上一個讓他覺得可惜的便是盧象升,本來就不該死,有他在,中原各地的叛亂還會收斂一些。
至少停駐在宣大,也能讓賀今朝忌憚一二。
無奈皇帝的操作,總是能不自覺的往皇帝對手希望發展的方向發展。
祖大壽遠離漩渦中心,看的也越發的清楚明白。
吳三桂如今是副總兵,對於金國鳳立功也頗為羨慕。
「舅舅。」吳三桂臉上露出不解之色:
「這韃子如今怎麼這般容易殺了?」
祖大壽倒是清醒的很,對着吳三桂道:
「僥倖罷了,你看皇太極下一次出兵,金國鳳還能佔到便宜嗎?他不死就已經非常幸運了。」
「金國鳳不足三千人駐守松山,抗住皇太極的勐烈攻擊,取得如此大捷。」
吳三桂沒明白,繼續發文:
「如今金國鳳為寧遠總兵,麾下將士過萬,寧遠城要比送山城堅固許多,舅舅為何也不看好他?」
祖大壽卻是站起來走了幾步:
「如今形勢,張獻忠在湖廣、四川等地作亂,李自成在河南等地殺王爺搶糧,捲起數萬人,聲勢浩大。
唯獨錘匪賀今朝一動不動,一副缺糧,像是在應付旱災的跡象。
但是他外甥李定國可是率兵囤聚在四川,說不準就能一鍋端了督師楊嗣昌。
中原各地大亂,這些人都在爭相啃食大明壯大,遼東的皇太極也想與賀今朝一樣穩坐釣魚嗎?
不,他也想要來分一杯羹!」
「舅舅的意思是?」吳三桂面露疑色。
「這只不過是他的一次試探性進攻,接下來皇太極便會圍繞着寧錦防線,大舉進攻的。」
不得不說祖大壽盤踞遼東這麼多年,眼光還是有的。
現在說一句祖大壽冠絕明將之上當屬第一也不為過,當然崇禎還沒意識到這一點。
而這一點也正是目前吳三桂所欠缺的。
「舅舅,那得趕快向朝廷叫援軍,莫要等到清兵到了城外,再叫支援,可就晚了。」
「援兵?」祖大壽哼了一聲:
「金國鳳剛剛打了大勝仗,清軍狼狽退走,我就向朝廷要援兵。
以皇宮裏坐着的那位皇帝的性子,他指定不會相信的,更不會派人來的。」
「可是洪承疇在薊鎮等地坐鎮,擁兵幾十萬人呢,皇帝不懂,他定然能懂。」
吳三桂心思也有些急切,縱然他覺得皇帝不信任他們遼東軍將,可此時也並不是很想剃髮降清。
畢竟以他跟祖大壽的關係,很多舊人都給他寫信勸降。
作為祖大壽重點培養的遼東將門接班人,自是有很大的利用價值。
但對於遼東將門而言,最好的局面就是穩住現在的狀態。
「幾十萬人馬?」
祖大壽對此更是表示不屑,洪承疇的手段都是他玩剩下的。
報給皇帝的數目,不過是為了多要些軍餉,實際人數能有三成就算良心了。
在這三成當中,又有三成敢戰精銳士卒,祖大壽便覺得是洪承疇治軍有方了。
再加上洪承疇的基本盤已經丟了,他上哪裏去搞糧餉?
唯有向遼東將門學習,不斷的向朝廷開口討要。
「舅舅這是何意?」
「傻小子,如今中原有流寇,西北有錘匪,楊嗣昌剿匪不利,洪承疇依舊沒有動窩。
洪承疇手握重兵,說的好聽是為了防備清軍再次入關,可皇帝讓他駐紮在此地。
還不是為了防備我祖大壽投降韃子,留的一手牌?」
吳三桂極為震驚,他沒想到皇帝忌憚舅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
「可是靖遼侯吳國俊不也駐紮在薊鎮,何須用得着洪承疇呢?」
「皇帝不會打仗,只是覺得兵越多越好,也更安心。」
祖大壽背着手看着地圖:
「如今天下大亂,連遼東皇太極都在主動挑事,偏偏佔據三省之地的賀今朝什麼動靜都沒有。
讓人下意識的覺得沒有他這號人,我看他是想要看幾虎相爭的戲碼。
然後誰敗了,就打誰,真是好響亮的算盤吶,都崩到遼東來了!」
吳三桂對於錘匪的了解不深。
但他知道靖遼侯吳國俊的第一筆政治前途,當真是靠着賀今朝得來的。
此人或許是個可以合作的對象。
「舅舅,此人虎踞三省之地,六鎮精兵盡在他手,如此大亂之下能保持清醒,其志不小。
我們遼東軍將連清軍都不是對手,你如何能絞殺屢敗清軍的錘匪呢?」
「你絞殺錘匪做什麼?」
「你絞殺的過他嗎?」
「曹文詔多能打,還不是敗的慘不忍睹,連曹變蛟都降了賀今朝。」
祖大壽的一連數次發問,直接讓吳三桂閉上了嘴。
待到吳三國搖搖頭,他又見到祖大壽瞥了他一眼:
「當今天下大亂,明失其鹿,你要想保住我們的富貴,自是得發揮我們遼東軍的價值。
以前沒得選,只能一拖再拖。
若是賀今朝不暴死,他是有很大的機會奪取天下,再立新朝的。」
吳三桂被他舅舅的這番話震驚的不知所措。
自從袁崇煥死後,遼東將門就受到了崇禎的猜忌,再加上後金第一次入關。
北京城的「爺」都怪他們遼東軍。
說他們故意把韃子給放進來的,為此還有「京爺」敲黑磚,在他們與韃子作戰之際,搞死了幾個遼東將士。
可皇太極明明是無法逾越他們守衛的寧錦防線,繞道走蒙古,從薊鎮破關進來的,關他們遼東將士屁事。
他們拼死與狗韃子作戰,那些勤王兵來了,還不是做壁上觀?
這便是吳三桂當時最真實的感受,也是跟着祖大壽一路跑回山海關的心路歷程。
委屈。
越想越氣!
他們拼死與韃子作戰,結果在京爺的眼裏不僅一文不值,還得遭到痛罵以至於打殺。
】
當然北京的那些爺和他們遼東軍將,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為自己屁股說話的人。
以至於到現在他們遼東軍將都與大明皇帝有着深深的隔閡,根本就無法治癒的那種。
大抵只剩下背叛那一條路走,只不過雙方很有默契的沒有直接撕破臉皮。
主要是祖大壽覺得他面對清軍的攻勢,還能再堅持堅持。
但是皇太極這波若是捲土重來,他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抵擋的住。
「舅舅的意思是?」
吳三桂進一步追問道。
「只要賀今朝想要剿滅清軍,就得用得上我們。」
祖大壽摸着鬍鬚說了一句。
吳三桂表示理解了,舅舅的意思就是待價而沽。
前提是,得挺過皇太極的下一波進攻。
要不然真沒有多少本錢可以去與賀今朝講價的。
「舅舅,那既然這樣,舅舅還是給洪承疇寫一份書信,提前告知清軍的動態,希望他能夠早做準備。」
吳三桂認為關寧軍就更得保存實力了,得讓那些客兵來遼東這塊地界與清軍廝殺。
如此一來,他們才能保住自身的本錢。
祖大壽想了想,便同意了這個主意。
反正這種操作,也是老傳統了。
這麼多年援遼的客兵,大多數人的屍骨都留在這片土地上了。
遼東就像一道傷口一樣,不斷的消耗着大明精銳士卒的血肉,且久久無法癒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