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廢止人殉之制
正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
慶忌何須事事憂心,為自己的後繼之君面面俱到的打好基礎?
言官制度的利弊之處,實在不好判斷。
至少在這個時代,作為國君的慶忌,是必須要這樣的一種群體,來糾正自己的錯誤,讓自己明辨得失……
「晏子給寡人獻上的最後一道遺政,是為廢止人殉制度……」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滿座皆驚,一片譁然!
難怪晏嬰是在自己撒手人寰之後,這才將奏表,上報給慶忌,讓慶忌推行落實……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有生之年,必然沒有任何的公卿大夫,敢於向慶忌獻上這種政策,應該犯了大忌,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
不過,而今晏嬰已經故去,如之奈何?
「大王!不可!萬萬不可!」
對於慶忌要廢止人殉制度的做法,上大夫狐庸立即出列,言辭犀利的朗聲道:「大王,宇宙之內,包含日、月、星、辰、風、雷、雨、電等物,非人之所能觸及也!」
「洪水、乾旱、野火、地震之害,何以出?」
「上天有神,有上帝支配着自然,支配着人間的禍福!」
「有時夢見死去的人,便是鬼魂來託夢,人卒,肉體雖消,然有鬼、有靈魂!」
「靈魂在陰間也當與在陽間一樣,得到與他們在世之時所享有的一切!」
頓了一下,狐庸又一臉悲戚的神色,說道:「天子、諸侯殺殉,多者數百,少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少者數人!」
「如此喪葬之儀式,早已成為定製!大王怎可輕易廢止?」
聞言,慶忌只是眯着眼睛,沒有說話。
作為吳國的老世族大臣,太僕申息跟着出列道:「大王,臣以為狐大夫所言極是!」
「以人祭天、神、鬼來祈福免禍,古來有之!」
「祖先逝世以後,要用他生前用過的車、馬、器皿和他喜愛的婢妾等去殉葬,讓祖先在陰間也有人侍候,甚至可以繼續左擁右抱。」
「人殉之制,非我吳國專屬,古往今來,天下列國盡皆有之!」
「請大王明察!」
「請大王切勿廢止人殉之制!」
繼狐庸、申息之後,掩余、燭庸、被離等吳國的老世族大臣,還有不少的公卿大夫,都紛紛下跪,請慶忌勿要廢止人殉制度。
但,慶忌能輕易的回心轉意嗎?
朝堂之上,諸如大司馬伍子胥、御史大夫范蠡、國尉孫武等人,臉上都已經有了一些精彩的表情,忍不住低下了頭。
這廢止人殉之制的想法,究竟是晏嬰提出來的,還是慶忌自有主張?
他們不得而知。
不過,在早年,慶忌就曾經跟他們說起過人殉制度的危害,以及不人道。
可想而知的是,慶忌早就有心廢止人殉制度,只是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藉口,一個合適的時機而已。
人殉是古代葬禮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是一種殘忍而野蠻的行為,每次殉多少人,並無具體執行標準,但有一個大概。
天子死後,殉葬者多則達數百人,少也數十人,將軍大夫級別的,殉葬者多則數十,少則幾個……
它出現於原始社會末期,盛行於奴隸制時代,春秋末期和戰國開始式微,漢代以後基本絕跡。
真的嗎?
非也。
國家產生以後,人殉不但沒有停止,反而變本加厲。
商朝可謂是最為「敬天法祖」的一個朝代,上至帝王,下到黎庶,都分外的迷信。
這就導致王公大夫一死,被殉葬內侍、寵妾、婢女、護衛、雜役等身份的人,不知凡幾。
漢代以後,人殉之制只是「式微」,而不是沒有。
因為那個時候,殉葬已經披上了「自願」的外衣。
至唐時,人殉很少發生,但仍然存在。
隋末的杜伏威造反,與隋兵戰,「所獲貲財,皆以賞軍士,有戰死者,以其妻妾殉葬……」杜伏威降唐後被封為吳王。
人殉在遼金時期死灰復燃,又流行了近七百年。
元代大肆鼓勵民間殉葬行為,朱元璋開明代殉葬惡例。
到清朝入主中原以後,用定法的形式將殉葬擴展到全國上下。
康熙年間,普遍存在的「八旗以奴僕殉葬」的制度才被禁止。
但是,康麻子一方面明令廢除殉葬制,另一方面又在實際行動上大力表彰妻妾「自願」殉死的舉動。
民間各地官府表揚妻妾殉夫,稱她們為「烈女」、「節婦」,並修書、立牌坊。
故終清之世,實際上人殉制並未徹底根除!
對於這樣的人殉制度,慶忌是深惡痛絕的。
一方面,慶忌認為人殉制度過於野蠻、殘忍,不合人道。
另一方面,則是人殉制度會讓國家的人口有所減少,於社稷不利,不值得提倡,理應廢止。
世界上真的有鬼神嗎?
慶忌選擇相信,有。
因為在這個時代,慶忌敢於聲稱沒有鬼神的存在,就是屬於異端邪說,將自己推到了與天下人的對立面……
但是,他要如何反駁這些大臣歪理邪說?
親自下場嗎?
慶忌不自覺的將目光,放在了一向能言善辯的范蠡身上。
范蠡見狀,只能硬着頭皮站出來,慨然道:「荒唐!」
「人殉之制,簡直是荒唐!」
「御史大夫何出此言?」
看見范蠡站出來拱火,申息忍不住怒目而視,讓他說出一個所以然來。
范蠡沒有直接回答申息,而是放聲高歌,吟唱道:「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
「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
「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
「維此針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范蠡唱誦完畢,偌大的朝堂上,頓時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