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對袁文殊此言有何看法?」錢勁松問道
「東翁,依在下看,袁文殊此言應該是真的,哪怕還有細節不清之處,倒也無傷大雅。」
「您大可放心,畢竟袁文殊不會常駐西南,等這邊塵埃落定後,他還是得回去,畢竟他未來的根基在西北。」楚先生道
「道理我都明白,可我這心裏就是不放心啊,我這心還是靜不下來,畢竟這西南,馬上就要成為風雲匯聚之地了。」錢勁松道
「東翁,要想安心倒也簡單,您只需再出一把力即可。」楚先生道
「先生請講,我該如何出力啊?」錢勁松道
「您現在已經算是獻了投名狀,只需幫袁文殊穩住那二位即可,給袁文殊出手的時間。」
「那楊新的副將遲遲不回消息,劉文峰必然起疑,此時就是您插手的最佳時機。」楚先生道
「先生是說?」錢勁松道
「就是您想的那樣,哪怕剛才是袁文殊的敷衍之語,那這次之後也必然是真的,要不然他如何服眾啊?」楚先生道
錢勁松聽了這話,才徹底放下心來,他知道,自己今後這一段時間,怕是要常駐布政使司了。
而袁文殊這頭回府後,倒也沒耽擱時間,直接到應無求房間裏找他。
應無求看到袁文殊來了,就知道,他一定是有事情和自己說,所以把人請進來後關上了門。
二人落座後,應無求沒有說話,因為很明顯,現在是袁文殊有事情要和自己說。
袁文殊也沒有扯皮,因為都是千年的狐狸,就沒必要扯一些有的沒的。
於是直接道:「應指使,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我此來,是有事相商。」
「袁少保請講,我洗耳恭聽。」應無求道
「應指使此來,應該還有事情要辦吧?不知您辦的如何了?可有需要袁某幫忙的地方?」袁文殊問道
應無求聽了很是奇怪,不是應該直說他的事嗎?怎麼還問起自己來了?
不過倒也無所謂,所以回道:「此來除了戰馬交易的事情之外,倒還真有事情要辦。不過,恕應某不便相告。」
「應指使先看看這個。」袁文殊說着,就把手裏的東西,交給了應無求。
而應無求打開一看,一時就停不下來了,過了半刻鐘才回過神來道:「袁少保這是何意啊?」
「明人不說暗話,應指使當真不知我是何意?」袁文殊反問道
「恕我愚鈍,我還真猜不出少保的意思。」應無求裝傻道
「哈哈,好,那我給您提個醒,永興十三年,時任河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的薛舉您還記得吧?」袁文殊道
「哦?你說誰?薛舉?」應無求疑問道
「沒錯,正是薛舉,此人當年的案子可是您經手的,您不會給忘了吧?」袁文殊道
「哦,我記起來了,當年他結黨營私,貪贓枉法,最後被判了個斬監後,案子是我經手的沒錯。」應無求鎮定的道
「那您一定還記得,他當年是因為什麼被查的吧,又是因為什麼,只判了個斬監後吧?」袁文殊道
「袁少保此言何意?還請明言。」應無求冷聲道
「應指使想起來了?那我就不妨直說了,東西我給你了,但是,我要錢家平平安安,所以,還望指使給袁某個面子,放錢家一馬。」袁文殊道
「袁少保,您既然知道是什麼原因,那就應該清楚,這件事情不是我能說了算的。」應無求道
「我當然知道了,不過您到也不必妄自菲薄,我既然敢提這個要求,那自然,就在您的能力範圍內。」袁文殊道
「袁少保是不是太高看我了?」應無求道
「哎,您這麼說可就沒意思了,我相信您是一定能辦到的,區別就是,付出多大的代價而已。」
「多的話我也不說,我就一句話,此事若成,那我袁某人欠你個人情。」袁文殊道
說完後袁文殊就轉身離去,房間裏一時就剩下了應無求自己,在座位上陷入了沉思。
應無求今日,被袁文殊的話刺激的不輕,他實在是沒想到,時間那麼遠的事情,他居然也能知道。
當年辦薛舉案子的時候,他還只是指揮同知,這薛舉的案子,是當年官家親自交代的任務。
目的就是為了拿下薛舉,因為當時北方找到了穩定的戰馬渠道,為了防止北方文武合謀造反。
所以官家下旨,要繡衣衛查找河北官員的罪證,然後呈給官家,好讓官家替換河北官員。
按說這各個大員的把柄,繡衣衛皆有存檔,根本用不着他這個同知去查。
可偏偏薛舉是個意外,此人身上,真的是一點大毛病都沒有,雖說不上廉潔奉公,但也不能說他貪污。
這可就難辦了,此人上任多年,從來都是謹小慎微,寧可不做也不犯錯。
這一時就讓官家很是難辦,因為像這樣的官員,大魏還有很多,牽一髮而動全身,還真是不好處理,畢竟雖然小錯不斷,但是都罪不至死啊。
但官家的意圖就是要以血立威,作為河北官員之首,怎麼能留着腦袋呢?
所以這個任務,就被派到了應無求手裏,他也很出色的完成了這個任務。
也才有了他今日的地位,所以這件案子,他是再清楚不過了,這麼多年了,從來沒有忘記過。
如今袁文殊舊事重提,目的很顯然,就是怕官家要重演河北之事,他要保錢家一回。
而袁文殊此時,已經回到自己的房間,他倒是開心得很,因為他已經盡力了。
他相信錢勁松也好,劉文峰和宋軒也罷,一定都知道這個消息了,不過他們都低估了當今官家。
當今官家之所以,能容得下袁文殊這麼放肆,怕的是被史官記載為亡國之君。
但是其他人可就沒這個能力了,那官家自然,也就不會容許他們這麼放肆。
無論錢勁松也好,劉文峰宋軒也罷,他們都已經利令智昏了,捨不得如今的權勢地位、萬貫家財。
都抱着僥倖心理,覺得官家不會重演河北之事,再加上背後各有靠山,所以才這麼安穩,可他們不知道的是,一旦官家真要重演當年之事,那靠山一定躲得比誰都快,就連袁文殊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