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要在山東搶陳曉奇的位子容易麼?那得先問問絕大多數人答應不答應。若是在以前民眾沒文化沒頭腦手無寸鐵,有錢有勢的人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他們只能被動忍受無可奈何,但是現在呢?全民持槍,軍隊警察皆來自老百姓,既得利益群體中,絕大多數人又想靠着陳曉奇這棵大樹乘陰涼,些許野心家要想取而代之,那要費的功夫,還不如去搶某個軍閥的地盤來的容易,起碼類似馮玉祥閻錫山之類的軍閥的隊伍中,一百萬元就能買得一個師倒戈相向,這玩意太容易了。
數千萬人的需求一旦被激發了出來,整個社會就便成了一個欲求不滿的大漩渦,有多少的產品也會被吞下去,工作機會就會十倍暴漲,所以起碼在現階段,不必擔心沒活干,很多的老闆都在擔心沒有合格的工人---按照山東的法律規定,工人的資質要求太高了,全省各地的培訓班和技術學校加班加點的往外「生產」都不夠用。
這種依靠貸款來快速催發社會消費力拉動經濟的做法,美國正是搞得最瘋狂的時候。現在的美國汽車擁有量達到了兩千萬七百萬輛之多,建築業投資達到將近六十億美元,鋼鐵、石油、化工、家電等等產業爆發式的發展,而農業卻是極大的萎縮,呈現出非常不健康的失衡狀態。廣大的美國人民在銀行低息貸款和分期付款消費的刺激下,瘋了一般的將各種東西往家搬,他們一點都不考慮自己是不是會還不起那巨額的貸款,他們甚至真的就相信了這種繁榮會一直持續下去,而從來沒有想過這可能是一次史上作為惡劣的剪羊毛行動。
陳曉奇也這麼幹了,但是與之相反的是,他沒有將口子開向工業,而是數年來一直在不斷的用最大的力度支持農業發展,他地目標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山東的農業生產能力提高到後世八十年代的水平,這並不是他在做夢,而是通過他偶然了解到地資料得知,在整個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山東的農業生產實際上增幅並不大,原因自然不去說他,但是八十年代開始那接連翻番的生產能力卻是養活了山東八千七百萬人
讓我們來看陳曉奇原來的時空的一組數據,小麥平均畝產從31年的41公斤,到69年67公斤,到80年139公斤,到90年267公斤!
山東引種玉米較晚,到25年才成為重要秋糧種植。31年平均畝產斤,69年131公斤,80年257公斤,90年347公斤!
棉花是山東的重點農作物,從清朝末年就是最大宗地農產品出口主力。在民國初年到31年間,畝產量才17-20公斤之間擺動,受水旱災害影響甚大,6年的時候,畝產量斤,8年暴增到斤。90年前後最高達到68公斤!
綜合農作物產量,因為兩年三作的緣故,年產量不足一百億公斤,而在2008年卻達到了850億公斤的總產量,耕地面積卻從最高的1.8億畝減少到了1.06億畝,農業生產提高地空間有多大!將近二十倍!
再加上農林牧漁、養殖業等等輔助產業的增加,那麼山東一個省的農業將會產生出多大的力量,簡直是駭人聽聞的!
回過頭來再看陳曉奇來了之後的山東,糧食已經實現一年兩作。☆☆從世界各地引進地優質良種和五年來培育數代的優質良種已經開始發揮效力,而氮磷鉀肥的大量應用,以及農藥、農田水利的大量改善等等一切的農業機械化運作的實施,使得整個山東的糧食生產數量翻番的往上漲,預計在1932年後將可能達到另一時空1980年的水平,養殖業和農業副產業地生產上面卻猶有過之,山東將會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外大量輸出到全國各地,這就是農業技術改良和投入加大帶來的結果!
土地是不會自己跑掉的,自然環境也不會因為某個人而大幅度變化,不一樣的就是在同樣環境下的人為因素。這就是人作為智慧生物所能帶來的巨大力量。
按照山東地發展模式。過於多元化細化地總體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需要地人手數量巨大。現有地人口基數中。可用地優秀技術人口根本不夠。想要最達速度地達成預期中地目標。一個要靠自我教育提升培養。另一個就是從外面引進。
從1928年5月開始。全國各地朝山東涌動地優秀青年就沒斷了地增加。從河南河北江蘇一帶往山東移動地災民也沒斷了增加。這些人都是山東所需要地新填入人口。為了能夠有足夠地空間安置這些人。山東方面沒有超十室九空地魯西南魯西北地區回遷人口。而是將大量地工作隊準備好了。等待新移民地到來後按照設想中地方式進行安置。
「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中國農民心目中美好生活最真實地寫照。也是中國這個農業國家數千年來地一貫傳統。無數人祖祖輩輩跟着朝代更迭反叛動亂。所求地就是這麼一個樸素地結果。但卻很少實現。實現地也保不住。
這樣幾千年地生活。鑄成了中國人絕大部分人地靈魂形態。無數人利用這些樸素地夢想達成了自己地野心。卻因為實現不了而開始想方設法地進行迫害壓榨。直到另外一次地「彼可取而代之」發生。最倒霉最無助地。就是農民。
「無農不穩」。這是人類社會必然地規律。在沒有任何一種極其可以憑空生產出食物。或者全體人類都不需要食物地那一天實現之前。農業是根本之根本。任何人輕視了他。都將造成致命地後果。很顯然現在地中國當權者們沒有意識到。正在醞釀着經濟危機地西方列強們也沒有意識到。
但是陳曉奇知道。他看過地一個帖子說。要想實現穩定地社會結構。農民這一必不可缺少地組成部分。每人必須要有二十畝地以上地穩定資源才能保證社會地穩定。但是很顯然。現在地中國根本做不到。她有四億六千萬人口。卻只有不到二十億畝地耕地可用。想要達成那樣地標準。只有跟列強一般搞殖民地。但是。這時代地中國。沒有機會了。整個地球已經給人家瓜分完了。想喲要得到那麼大地民族生存空間。只有打!
但是在打出去之前,縮回來的拳頭必須要蓄足了力量才可以。如果按照絕大多數人的想法。找個地方開上十畝田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用不了兩年,山東就完蛋了。
所以陳曉奇一改很多人的做法,在山東,他從來都沒有打算搞農業平均主義,他一直是在用工業化公司化模式搞農業。山東的農民只有百分之四十五擁有私有土地。原先的佃戶---無地者佔據了百分之二十六,後來增加到了百分之三十五,這些人都變成了職業化農民,他們仍然是被僱傭地生產模式,但是他們確是居住在新興的小鎮上,用各種先進的機械進行勞作,拿取合力的工資報酬,年底拿到足夠一年吃用的糧食。這一類地人越來越多,自有耕地者越來越少。
而原來的地主們。他們的農業生產被大大的壓下去,他們單產的高成本使得他們在山東的低糧價下不能從農業生產中得到任何地利潤,除了自用或者釀酒製造飼料之外,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着糧食發霉壞掉,賣出去就是賠錢,而不堪他們壓榨的長工佃戶早就跑光了,他們不得不選擇成為美華農業公司的合作者,僱傭人家的機械和職業農民來勞作生產,以此降低成本提高產量,並從此接受人家的控制。又或者。他們將土地賣出去。將資本投入到工業生產上面來,在他們的面前。有齊魯商會給出來的長長的種類可供挑選,上面有每個行業地飽和度和盈利預期,一目了然。
山東就是這麼一個怪胎式的經濟體,農業生產也是以這樣的形式存在,當所有的人都參與到工業化生產之後,他們同時也就成了工業化生產的既得利益者,生活水平和條件大幅度的提高,而發動機就是美華集團,推動力就是齊魯商會。
以陳曉奇的控制力,他暫時只能做到這樣了,再大的面積和再大的人口基數,再複雜的環境,那將超出他地能力,那也將導致整個體系地崩潰,而他要做的,就是將這麼一個包容三千地多萬人口甚至更多的巨大經濟體做成示範性的樣板,能否複製到別的地方,得看人家願不願意了,現在他是沒辦法去強行推廣的。
在這種情形下,新移民首先會發現自己並沒有得到想像中的土地,他們首先得按照人家的要求到一定的地方去暫時居住,接受一系列的基本常識培訓和衛生檢疫,然後再根據個人特長進行工作分配,不管是農業還是工業還是養殖業還是礦業,都是按照一定的評判標準來分工的,山東的農業卻是成了對基本素質要求較高的一個行業,遠甚於工礦業和建築業。
這樣巨大的反差自然另很多人無所適從。但是話說回來,若是有別的辦法,他們還用千里迢迢背井離鄉的從其他省跑出來到山東找活路麼?
魯西北地區在最多的時候,可以容納兩千多萬人(近代),現在那裏還剩下的本地人撐死有一百萬,所有的土地都屬於齊魯商會的,絕大部分又屬於陳曉奇個人,所以他想怎麼幹誰也攔不住,這片巨大的土地是非常良好的農業示範區,這裏可以沿着黃河種植棉花水道,還能大面積種植大豆和玉米,小麥產量也不錯,更可以憑藉大量的湖泊河流發展水產養殖、漁業,而瓜果蔬菜之類的自不必說,林業畜牧業均可以發展,這片人口被折騰光了的地方,卻是絕佳的農業綜合生產試驗田。
新來的人就從這裏開始新的創業生活,他們將成為山東大工業生產體系下的一個不起眼的小螺絲,在這裏成為新經濟體系中不可分割地一部分,更是他們絕對想像不到的一個巨大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農業綜合循環體」。
這是一個很龐大的計劃。來源於參謀部那些閒不住地年輕人擴張領地的野望,作為軍人,他們存在的目的除了保家衛國,那便是為自己的團體擴展地盤。吃不吃得下他們不管,反正能打下來就是他們的本事!按照最高長官的要求,他們要將山東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地摸清楚,因地制宜的從十幾個人的小衝突到全省動員的大戰役都搞出來模擬,配合後勤部作出巨大無比的戰爭動員計劃。
除此之外,閒着地人就琢磨着什麼時候往外伸伸腿和胳膊,搶地盤,這是他們必須要做的工作。採用軍事行動對他們而言已經沒多大問題,而且最高長官設想中的那種戰爭模式現在的條件還不具備,憑藉大量的人員殺傷獲取地盤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在同文同種同一個國家民族內部,那種大肆殺戮是非常不合適地。因此採用軟實力進行擴張就成了眼下的首選,而這個,便是他們大量人員根據山東的現有條件搞出來計劃。
說起來,這種計劃實施是非常不人道的,因為它實施的條件,首先是大災難大動亂產生造成的機會。其次是大量嚮往幸福生活的貧困民眾,再次是這些人有着返鄉的強烈願望。
這樣的三個條件湊在一起不是那麼容易得,中國人有「隨遇而安」地癖性,又有「葉落歸根」的淳樸願望,這兩者之間看似矛盾其實統一,關鍵是你怎麼把握着其中的「度」。
同樣,中國人嚮往美好生活,但是往往容易「知足」,這是文化造成的。也是數千年帝王統治下的愚民政策造成的,其好處是顯而易見,因為不管是過去還是將來,中國的人民特別是農民是那樣的好打發,只要讓他們吃飽了,他們絕不鬧事,你怎麼壓榨他都忍着,溫順的像億萬隻綿羊。
這又是一個矛盾、但卻合理的問題。比較起來,第一個問題反倒容易得多,中國這片大地上。唯獨災難是從來不缺地。所謂「多難興邦」,它首先是錘鍊了一個國家民族地強韌、堅韌、吃苦耐勞和永不放棄的精神。
這些條件在民國期間從來不缺。只要你想只要你有條件,這樣地人就要多少有多少,關鍵就要看你怎麼對待這些人,你怎麼去利用他們達成你的目的,這說起來很卑劣,但是在這個世道混,不卑劣的人都死得快!
「新農業綜合循環體」是一個龐大的計劃,每一個實施的範圍都將包括至少五十萬人的巨大人口組成,計劃中各種細則可以用一車的紙來描述,而執行計劃的人,則多達上萬人,在這個時代,沒有足夠強悍的系統分工和組織管理能力,是絕對難以執行下去的,但是對陳曉奇親自建立的團隊來說,這確是一種最擅長的工作。
這一個計劃,包括了農業的方方面面,它首先將一定區域內的土地條件限定了,這是前提,要是一片戈壁灘沙漠那就不要談了,根本沒得玩。先決條件就是一塊可以產出農作物的土地,而其挖掘潛力起碼得足夠養活這五十萬人的生活所需。
然後便是人口組成,都是農民也不要緊,但是青壯勞動力和兒童老人的比例也必須限定在一定範圍內,否則一大幫的老弱病殘也不用忙活了,直接改孤貧院算了。
本質上,這就是一個中國農業人口組成現狀的微縮圈子,限定在五十萬人口左右的基數和土地面積,然後開始細化分工,技術滲透。
先,這片地上不存在傳統農民,而都將是職業農民,也即是山東現在的模樣,他們將被培養成機械化、現代化的農業種植者,採用機械動力的耕種,採用優秀良種施用農藥,以及套種、輪作等等最新的農業技術;其次是有足夠規模的農田水利改造團隊,包括水壩建設、水渠挖掘、深井鑽探、管道敷設等等技術人員,保證在一個工作周期內對這片土地的基本農田水利改造完成。
而後,是農產品深加工的工廠,這將是有各種食品廠、榨油作坊、麵粉廠、罐頭廠、屠宰場以及零售店等等農作物深加工體系,將農林牧漁一系列的土地產出變成工業加工後的產品,增加其附加值,提高其銷售利潤,產生增幅,成為第一波的利潤拉動,推動經濟體運轉。
然後便是各種機修廠、機械廠的輔助設施,其他的飯店、旅館、醫院、學校、老人院、商店等等也按照人口比例搭建起來。
最外層最不可或缺的,電力煤炭等等需要外來力量的支持,這些將操縱在執行者的手裏,也就是這些計劃的上層制定者手中。
而這涉及到五十萬人的經濟體,將組成新的城市和小鎮,他們以星形拓撲結構在某一個區域內形成准自我循環體系,首先實現了基本生活品的自給自足,所有人在一個大公司大企業的結構里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再加上統一性的軍事訓練,一段時間之後,這就是一個對外依賴性相對較小的獨立生活圈,這樣一個完全異化了的生活圈將成為某一地區一顆堅挺到絕對難以拔出來的釘子,深深的紮根在那片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