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離姥姥家還有兩三里地的時候,老舅衛華挑着兩個盛穀子的籮筐來接他們了。隨夢小說網 http://m.suimeng.co/
「姐!大成子!」
看見了他們娘仨,老舅開心的呼喊了起來。
「華子!你怎麼才來啊!哎呀!累死我了!」
直到這時候,媽媽原來緊繃的弦才一下子鬆開了,整個人也疲軟了下來,半步路都不想走了。
「成子,舅舅來接我們了,快喊老舅!」
媽媽衛蘭舒心的放下提籃,卸下盛着小兒的背簍,嘻嘻的和大兒低語道。
在娘家的弟弟面前,她好像一下子年輕了十歲。
說話間老舅已到了跟前,放下挑子,親熱的抱起了他的大外甥。
「大成子,走累了吧?瞧這小細腿大肚子!姐,你家如今能吃飽飯了吧?小孩怎麼餵成這樣啊?」
老舅還在讀高中,小旺的滿月酒沒能來王大莊子。
他們舅甥、姐弟上次相聚還在正月,已經過去大半年的時間了。
「現如今哪家還缺一口吃食啊!小孩都這樣,長長就好了!」
媽媽毫不在意,把裝有小旺的背簍交給了弟弟。
那個時候的農村小娃,很多都是細腿大肚子,像個成年的蛤蟆一樣,不知道是啥緣故。
後來看到非洲兒童的電視片,王家成才恍然大悟。
兒童們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原因,營養不良症或者肚子裏有蛔蟲。
有爸媽這對勞動能手,在大成子童年的記憶里,從來都沒有餓肚子的概念。
大魚大肉沒有,粗茶淡飯已能管夠了。
儘管那時的農村,常年吃不飽飯還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
「成子肚裏可能長蛔蟲了,你最好入冬前給他打打蟲。」
老舅衛華畢竟是個高中生文化人,比媽媽有見識。
「好吧,回去我來問問唐錚,看她那邊有沒有打蟲藥!」
唐錚就是油坊生產隊下放知青的頭兒,兼職本隊的赤腳醫生。
自從那次菜園事件之後,如今已和媽媽衛蘭相處成好姐妹了,三天兩頭都會來家裏串門。
兩個籮筐,大成子和襁褓中的弟弟小旺一人一邊。
坐在裏面的感覺,就像是進入了貨郎老頭那百寶箱一般的貨筐之中。
晃晃悠悠,真是舒服極了。
「老舅!我要吃紅榴子(野山楂)!我還要吃毛栗子!」
外婆家最吸引大成子的地方,是那邊一年四季無處不在的野瓜野果。
深秋時節,山上的各種野果都成熟了。
毛栗子、野山楂、棠梨子、紅山莓,漫山遍野都飄着果香的味道。
「姥爺姥姥早就給你備好啦!就怕你那小肚皮沒地方裝咯!」
老舅衛華換了個肩膀,開心的逗着外甥。
「這小臭孩子,上輩子肯定是個餓死鬼!老娘的臉都挨你丟盡了!」媽媽嗔怪的笑罵成子。
「姐,你真有福氣!兩個胖頭小子!」
「都是花錢的祖宗!你姐我這輩子非得累死!旺孩是個丫頭就好了!」
「男孩只愁生不愁養!一個娃頭上一個露水珠!你和姐夫也不要太累了!」
久別的姐弟倆一路寒暄,有着說不完的家常話。
而大成子在籮筐的晃悠和河風的吹拂下,已經迷迷瞪瞪的睡着了。
外婆家的衛莊在山坳里,西淠河的一條支流從村前流過。
四周連綿起伏的丘山統稱為「大青山」,屬於大別山東南邊緣的一條余脈。
那個時候的山區還很閉塞,人煙稀少,整個衛莊連姥姥家在內也就四五戶人家。
60年代中後期備戰備荒、三線建設的時候,有個兵工廠在大青山的腹地落戶。
後來物資倉庫、部隊和野戰醫院也常駐了進來,還興修了一條通往山外的戰備公路。
這個山區鄉村從此熱鬧了起來,媽媽、舅舅他們小時候的眼界,也比蠻荒山野人家的小娃們開闊了許多。
姥姥姥爺已經在站在村口迎接了,雖然才見面沒幾天,姥姥仍然把大成子攬在懷中,「大外孫、大外外」的親個不停。
「蘭子,家裏安排好了吧?你們娘三這次在家多住幾天。」
姥爺抱起小旺,接過了媽媽手中的竹籃,一邊喊着她的乳名,愛女之情溢於言表。
「哪能啊爸!婆婆老莊還有成子姑姑和老爹要照顧,不能在我家待久了!」
大成子發現,只有在外婆姥爺身邊,媽媽才像個撒嬌的孩子一樣。
與平時不苟言笑、風風火火的成子媽,簡直就判若兩人。
「哎!我家姑娘是個勞碌命!」
「可不是!早知道不嫁崗上了,在山裏找戶人家,回娘家也方便!嘿嘿!」
姥姥家的院子裏有一個很大的石磨,焦香的毛栗子早已炒好,放在了磨盤邊的竹籃里。
連毛栗堅硬的外殼,姥姥也全已剝開,就專等着她的寶貝外外回來享用了。
大成子豪不客氣,進到院子就直奔磨盤而來。
左右開弓,狼吞虎咽,很快被噎的直翻白眼。
「臭孩子!你可能吃慢點!餓死鬼托生的!」
媽媽沒有把自己當作客人,放下行禮就幫着外婆擺起了碗筷。
見成子噎住了,趕緊上前來給兒子搓揉着後背。
「大成,毛栗這東西吃多了割氣傷胃,別吃了!再吃姥姥燒的噶肉你就吃不動了!」
姥爺笑呵呵的把竹籃收了起來,而老舅衛華正抱着小旺孩在外邊四處轉悠,帶他提前熟悉一下這塊媽媽衛蘭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今日他才是主角,第一次來外婆家。
不多的功夫,香氣四溢的外婆家常菜就擺上了桌面。
煙熏臘肉、河魚豆腐,板栗仔雞、山菇肉湯、油燜粉絲,都是最地道的山珍農家菜。
姥爺說的沒錯,十幾個毛栗下肚,這滿桌的噶肉,嘴饞的大成子真是吃不下了。
尤其是那陳年的煙熏臘豬肉,就着香脆的鍋巴下肚,向來都是他的最愛。
皖西大別山一帶的民風和菜餚,直到今天,還能找到明清年間大移民的影子,其中以這煙熏臘肉為最。
老輩人談起祖先的來處,都會提起一個共同的地名,江西鄱陽湖邊上的瓦窯壩。
據史書記載,明末張獻忠農民大起義,入川途中曾經過皖西,義軍走後當地原住民十不存一。還有一次就是太平天國年間,這裏也是主戰場,江淮土著再一次橫遭劫難。
所以從清朝初年開始,來自江西、湖南等地的移民在瓦窯壩會合,穿越整個古徽州,沿江北上,來到了今天的皖西江淮一帶。
也把湘贛諸省的民風和飲食,帶到了這裏。
比如這煙熏臘肉,和湘西、贛南一帶的老臘肉,就很是相像。
還有地名,皖西鄉村,王郢子、張郢子、鐵沖、劉沖、王沖等等,到處都是。
而以「沖」和「郢」為地名,也是湘楚文化中的一個特色。
當年楚國的始都江陵就稱為「郢」,毛主席的家鄉是「韶山沖」。
大成子家在油坊生產隊,周邊還有槽坊、農坊、粉坊、孵坊、糟坊生產隊。
據說這些地名,都是由清朝年間的田氏地主莊園演化而來的。
咸豐六年,僱農出生的田家兄弟從瓦窯壩來到這兒,插草為標屯圈土地,不幾年的時間就成為當地的一代豪強,建下了十幾座農莊。
而且每個莊園也各有分工,比如專司榨油的油坊、專門磨製米粉、麥面的粉坊、專門養豬牧馬的槽坊,專門釀酒的糟坊等等。
這些田氏農莊,也就是如今油坊、槽坊生產隊的前身。
大青山里除了滿山的毛竹、板栗樹外,還有數不清的橡樹參雜其中,如今正是一年當中撿橡果的黃金季節。
吃過午飯媽媽也不歇息,小兒旺子交給姥姥照看,便拉上老舅衛華和大成子,進山拾橡果去了。
姥爺如今是隊裏竹器副業組的社員,另外他還有一門製作橡果粉絲的祖傳老手藝。
這幾年家庭副業政府不怎麼管了,每到秋冬時節,姥爺就把這門手藝又重新拾了起來。
雖然嫁到了油坊這個產糧大隊,但精於計算的媽媽也還沒有忘記這個老營生。
每次回娘家,她都會自己拾果、親手磨粉,做上百十斤的橡果粉絲帶回去,讓爸爸王世川挑到集市上出售。
這樣一趟娘家,年中買兩個豬仔的花費就賺進腰包里了。
姥爺會經常笑話她:「蘭子,你這輩子過不上好日子天理難容啊!太會算計了!」
「不是窮怕了嘛!如今也不割資本主義尾巴了,你姑娘再不辛苦一點,怎麼養活這一大家子啊!」
媽媽答道,她骨子裏的勤勞和算計,也是跟姥爺學來的。
成子爸爸真是有福人啊,娶到了成子媽這樣的好媳婦。
橡果的外形像毛栗,也是一層刺殼包裹着。
不過橡果外層的刺不怎麼扎手,而板栗的外殼才是真正的刺蝟。
外行人去山裏摘板栗,都會有一種狗咬刺蝟無處下牙的感覺。
老舅爬到橡樹上一通震盪,橡果的刺殼便如冰雹一樣砸了下來。
媽媽打小就是採拾橡果的高手,如摘棉花一般上下其手,不一會的功夫就裝滿了一大籃子。
大成子提着竹籃跟在媽媽的身後,不時偷偷揀出一兩個來,剝開第二層的硬殼,把最裏層毛栗狀的果肉放進嘴裏。
這種啥都要嘗一下的習慣,都五六歲了還沒有改掉。
一口咬下去,澀得他不禁連打了幾個寒顫。
「孬兒子,好吃吧?」
成子的這些動作,逃不過媽媽的眼睛,她幸災樂禍的笑問道。
「不好吃!苦死了!」
成子接連吐了好幾口吐沫,才把嘴裏的苦澀味清理乾淨。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