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郡治舒縣,周氏大宅。
光祿大夫周忠端坐在堂上,低着眉,一言不發。
廬江太守劉勛站在堂下,進退兩難,神情尷尬。他雖然向袁紹送了降書,卻擔心自己袁術故吏的身份,不為袁紹所重,想請周忠出面,壯壯聲勢,以便保住廬江太守的權力。
但周忠連門都不肯讓他進,是他自己厚着臉皮,硬闖進來的。
即使如此,周忠還是不肯和他說一句話。
他很惱火,恨不得直接拔刀殺了周忠。
但是他不敢。
袁紹好名,與周忠關係不淺。若是得知他殺了周忠,袁紹大概率會直接殺了他,為周忠報仇,順便將廬江郡收入囊中。
這樣的世族名臣面前,他根本不值一提。
門外有腳步聲響,周忠之子周昉大步走了進來,身上的甲葉嘩嘩作響,腰間的刀鞘拍打着甲裙,鏗鏘有力。緊接着,牆頭冒出一排弓弩手,張弓待射。
劉勛的親衛大驚失色,紛紛拔刀,將劉勛護在中間。
劉勛也嚇得變了臉色。天氣炎熱,他沒有披甲,只穿着單薄的夏服。周昉披甲帶刀,顯然是做好了戰鬥的準備。一旦交手,他根本不是對手,必死無疑。
身為廬江太守數年,他可清楚這個周昉不是善茬。兄弟幾個都養了不少賓客,橫行江淮之間,是知名的遊俠兒。但他還是低估了周昉,將自己陷於險境。
「不知府君來訪,有失遠迎。」周昉哈哈一笑。「府君還不上堂就座,容我稍備酒席,你我共飲?」
劉勛滿頭是汗,哪敢久留,連忙拱手告辭。
周昉看着劉勛出門,不屑地哼了一聲,上了堂,在周忠一側坐下。
周忠眉梢輕挑,瞥了周昉一眼。「這麼熱的天,穿着甲冑,不怕中了暑熱?」
「習慣了。」周昉解下刀帶,置於膝上。「阿翁,劉勛雖走,袁紹必然再來,阿翁是不是避一避?」
「有何可避,他還敢殺我不成?」周忠不緊不慢地說道,倒了一杯水,推給周昉。「你這麼喜歡作戰,就不要在家閒着了,去公瑾處吧,或許能謀一官半職。」
周昉眉頭微皺。「阿翁,真要與袁本初為敵?」
周忠嘆了一口氣,搖搖頭。「豎子,你懂什麼。袁本初親近的是名士,不是你這種武夫。你留下也無益於事,不如隨公瑾進退,觀望形勢。」
他皺了皺眉,沒有再說,免得影響周昉情緒。
早在朝廷時,天子曾說起周瑜,卻一句也沒有提及他的幾個兒子。他開始還有些不服,現在卻不得不承認天子的眼光更准。
讓他更加不安的是,天子之前從未提起過周瑜,是在華陰露宿,夜呈異象之後突然提起的。這似乎說明周瑜的出色也是天意的一部分,將來的成就可能超出預期。
對廬江周氏來說,這當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對他父子來說,多少有些失落。
反覆權衡之後,他決定讓招攬賓客,好為遊俠的周昉兄弟去投奔周瑜,從軍作戰,自己則留在老家,坐等袁紹的到來。
以他與袁紹的舊交,就算不肯稱臣,袁紹也不敢拿他怎麼樣。
送走了周昉不久,周忠就接到了閻象的書信。
看完之後,他沒有寫回信,只是告訴送信來的使者。「回復閻主簿,我周忠雖一事無成,卻也知道忠義二字。食漢祿,為漢臣,縱天子棄我,我也不會委身新君,大不了退隱耕讀,了些殘生。」
使者滿意而歸,迅速離開了舒縣,返回壽春。
周忠隨即沐浴焚香,沉心靜氣,寫了一封奏疏,命人取道荊州,送往河東。
提筆的時候,他有些恍惚。
才幾個月而已,卻仿佛與朝廷、天子分離了幾十年,有一種說不出的疏離、陌生。
周昉還沒渡江,就遇到了周瑜。
孫策駐兵石城,接到袁術的命令後,迅速渡江,進入廬江境內,直奔舒縣。
周瑜統一萬人,為前鋒大將。廬江是他的本郡,他最熟悉這裏的地形,是擔任前鋒的最佳人選。
遇到周昉,周瑜也很意外。
周忠以光祿大夫的身份來傳詔,拜孫策為會稽太守,又征他入朝。完成任務後,周忠卻沒有回朝復命,而是以患病為由,回老家養病。
這當然是對天子不用老臣的無聲反抗,也是在形勢不明之前的觀望。
袁紹大兵壓境,周忠如果沒有做出決定,應該明哲保身才對,為何讓周昉率部前來投軍?
周瑜隱隱地覺得,周忠可能已經做出了選擇。
周瑜帶着周昉來見孫策。
聽完周瑜的分析,孫策問長史張紘的意見。
張紘倒是很乾脆。「袁紹倒行逆施,看似強盛,實則危機四伏而不自知。不深植根本,卻耀兵壽春,如智伯之圍晉陽,自取滅亡必矣。將軍當立刻進兵廬江,上報朝廷,下應黎民。」
孫策正中下懷,隨即將周昉編入周瑜麾下,以為前鋒,直撲廬江郡治舒城。
廬江太守劉勛倒是有準備。他一直派人監視周昉,周昉離城的那一刻起,他就閉城自守,以備不虞,同時派人向袁紹求援。
周氏在廬江的影響力很大,周瑜又是孫策麾下大將,一旦進入廬江,裏應外合,絕不是他能控制得住局面的。只有得到袁紹的認可甚至援兵,他才能與周氏對抗,在廬江立足。
這一次,袁紹來得出乎意料的快。搶在周瑜前面一天,他親率大軍,趕到了舒縣。
到舒縣後,他並沒有急着安排城防,準備交戰。他將大軍留在城外,自己降尊紆貴,素服綸巾,只帶着數十大戟士,來到周氏大宅,求見周忠。
這一舉動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無數人被袁紹的禮賢下士所感動,迫切地等待着周忠的反應。
作為廬江第一世家,甚至在揚州都數一數二的頂流,曾官至太尉的周忠如何選擇,有着令人難以想像的影響。一旦他選擇支持袁紹,縱使孫策驍勇,周瑜善戰,也無法在廬江立足。
當年孫策攻殺陸康,手段殘忍,廬江人對他一點好感也沒有。
劉勛背叛袁術,向袁紹稱臣,並不是他一個人的決定,而是太守府中無數掾吏的共同選擇。
出乎所有的人意料,周忠閉門謝客,拒袁紹於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