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很熟悉的感覺,還以為在事故中早已遺失,沒想到居然到了祝融手中。筆言閣 m.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不對!這不是他原來那本。
或者說,就算材質和字跡與他原來那本完全相同,但明顯比他那本新多了。
不過想想也就坦然了,相隔兩千年,不知道轉經了多少手,變舊是正常的。沒變得字跡模糊就算保存得非常好了。
祝融說是她爹給她的,祖傳之物,已不知傳了多少代了,反正到現在她們家已經沒人能學會其術了。
但又是祖傳之寶,不忍丟棄。恰逢祝融大婚,董隨覺得劉瑁是天選之才,便將此書作為祝融的嫁妝帶到了滇池。
劉瑁當然歡喜,有種失而復得的興奮油然而生。
祝由,也稱:祝由術、祝由科、咒禁科、書禁科、祝由十三科、中醫十三科、天醫等,是在《黃帝內經》成書之前,上古真人所創,用符咒治病的方法。
但這本《祝由真經》卻與祝由之術頗為不同。主要經過祝術的拓展,觀察了解人的心理活動。而後延伸出催眠之法。
但是這個學科不好學,曾有好事之人得之,習得其法,專為不法之事,騙人錢財、***女。失去了創書人的本意。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裏它被世人所不容。
此書也消失在了漫漫歷史之中。
但從它延仲出來的媚惑之術卻被傳了下來。
「我會此術!」劉瑁抑制住內心的激動,翻了翻久違的寶貝,對祝融道。
「啊?夫君知道此書?」祝融蠻詫異的,這本書在自己家傳了多少代她都不知道,她只知道自己家有好幾代人都學不會此術。劉瑁從來沒看過就已經會了。
「不知,吾曾於雒陽太學院中讀書,曾翻閱過一些古籍。其中有一術為『催眠』,與此術頗為相通。夫人,此乃奇書,為夫甚喜,多謝夫人相贈。」總不能說哥翻它二十餘載,豈會不知?
「夫君喜歡便好……」
緣分吶!
意外的收穫。
……
劉琦娶祝融,在南中可是大事一件,對未來的民族大融合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所以,滇池城中大擺宴席,宴客三日。
第二日席中,帶來洞主既劉瑁的老丈人董隨宣佈將楪榆城歸於劉瑁治下,帶來全族歸於漢治,遷出大山學習農耕。劉瑁當即以楪榆令任之。
銀冶二十一洞總洞主楊頎宣佈帶領銀冶全族遷出大山,響應劉瑁號召,築新城銀冶縣。並挑選族人優秀子弟三千,隨洞主之子楊鋒追隨劉瑁。
劉瑁當即宣佈任楊頎為銀冶縣長,並於城中置考工坊,楊頎兼任考工令。為全郡打造農耕器械。
楊鋒被任為別部司馬,負責訓練益州郡兵士。
好事連連。
其實在劉瑁娶親之前,還收到了一個好消息。
吳懿回來了!
走了幾個月,吳懿帶着兵士南下,叢林之中部落倒是不少,要說有什麼成國的勢力還真沒碰上。
吳懿一直走到海邊,才轉向往西,到達貴霜境內。
這個時期的貴霜也處於戰亂之中,吳懿沒有深入,其中也因為語言不通不利交流而退了回來。
雖然如此,吳懿也已經收穫滿滿了。帶出去的絲綢錦帛非常暢銷,換回了大量的金銀財寶。
古印度半島的確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
婚後的劉瑁變得忙碌起來,有帶來洞和銀冶洞的加入,劉瑁的實力大增。
因為劉瑁的大力推廣,本來往年這個時候已經忙完秋收就變得閒下來的益州郡及周邊幾個宣告投向劉瑁勢力下的百姓又開始了新的忙碌。
種冬麥!
對於南中百姓來說,冬麥是一個全新的物種。許多南中百姓吃過稻米,卻很少有人吃過麵製品。
雖然麥已經傳入華夏數百年,卻也僅在關中及北方得到了推廣。哪怕在北方,麵製品依然沒有完全取代黍稷的主要地位。
麥子傳到華夏之初是粒食的,而不象後世一樣有那麼多花樣。
因為發酵技術還不成熟,包子饅頭啥的也沒有。麵食在這個時候多用來做成餅、疙瘩湯等食物,北方地區已經有了麵條。但這些東西在南中幾乎沒有。
別說是尋常人家,就算是大戶人家要吃到麵食,也只有通過與益州北部的郡縣交易才能得到。
反正劉瑁重生於東漢末年一年以來還沒真正吃過一頓麵食。就算有麵條,也不是麥面所制,而是用黍與糜製作而成的。吃個感覺,口感啥的根本無法與白面所做的麵條並論。
劉瑁號召全民耕種冬麥的同時,也不忘了下令讓處於無戰事狀態下的益州一萬三千名士兵在訓練之餘進行軍屯。
為了更加準確地掌握冬麥在南中的生長情況,劉瑁還特意在城南給自己開闢了一塊田地,帶着親兵親自下田勞作。
雖然前世的他是一名孤兒,卻也是流落在城市中的孤兒,要說讓他做個饅頭蒸個包子啥的是真難不倒他,可要讓他種田,還真不會。
不會沒關係,咱可以學。
當然不是去學差犁田挖地,主要是走個形式。
到田間地里去走動一下,揮兩下鋤頭,灑兩把種子,與辛勤耕種的農民與士兵攀談一番……
看似無關緊要,卻大大提高了農民與士兵的生產積極性。
最重要的是,劉瑁勤政愛民的良好形象通過這件事完美地樹立在了南中人民心中。
等種好冬麥也不過十月底,離元旦還有兩個月,再組織民眾修路修水渠、修堰塘……
雖然進入封建社會已有數百年,但處於部落制生活習性的南中蠻夷其實更接近於**社會形態。以村寨為單位,共同生產、共同捕獵,按人口和所出勞動力分配。且沒有奴隸賣買。
只是壓在頭上的統治階級要收稅。自西漢文帝起,為了休生養息,漢賦降為三十稅一。這一措施讓大漢迅速地發展壯大,從秦末漢初的被匈奴壓着打,到後來直接滅了匈奴。
國富民強。
反之亦然,民富則國庫充盈。
但是到東漢後期,天災**頻生,戰亂再起。皇帝們便變着法地增加百姓的負擔。
桓帝時期,在三十稅一的基礎上增加芻稾稅,合每頃田地每年增收55錢。
靈帝時期,每畝田再增收10錢。
再加上戶稅、口稅、算稅、更稅、獻費、車船稅、緡錢稅、牲畜稅、關稅、礦產稅、漁稅、市租……
尋常人家根本繳納不起。
老百姓只剩下兩條路:一、賣田賣地賣兒女;二、造反。
惡性循環,中原地區雖然富饒,老百姓卻一樣填不飽肚子,便只能變賣田地。然后土地兼併,應運而生。
百姓賣了田地就只能租種,再經過東家盤剝,日子越過越苦。這時候有人帶頭,就跟着造反了。
偏遠的南方山區,百姓們躲進山里,開荒自種,拒絕納稅,自給自足。看上去挺美,但在統治階級眼裏,這就是謀反,不服教化的蠻夷。
便如南中諸蠻、山越百夷……
劉瑁是個勤奮的人,就象前世的經歷一樣。自己不努力,如何立於富貴之列?他同樣是一個理智的人,不會象爽文中的男主角一樣,橫穿千年,王八之氣外放,逮誰跟伏地稱主,走哪哪兒隨他造。沒可能的,這個世界的人比起兩千年後的人,心機一點都不少。自己不懂,就想去收服這個收服那個都是扯淡。
歷史證明了一個真理。最終能夠打下江山的歷代帝王,肯定不是武功最高的,也不一定是智謀高絕或者治理民政一流之人。他肯定是什麼都要知道什麼都要會一點的全能型人才。
不需要你什麼都精,事實上一個也不可能做到面面精通,畢竟精力有限。但一定要知道,也就是全能、通才。
皇帝沒那麼好當,回顧中華歷史數千年,但凡被歷史載為明君的一定是對國政大事嘔心瀝血的。不說別的,各地報上來的奏章你得批吧?如果什麼都不知道怎麼批?
軍事、農業、水利、稅收、路政……
民之根本,國之大事!
所以,南中在發展,劉瑁也在發育。他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度過了落地成盒的日子,就是拼命地發育期。
圈錢、圈地、圈人口……
南中偏遠,別說中原崛起的袁氏兄弟、曹老闆等豪傑,就算與兄弟劉璋相比,也已然落後一步。
而事實上,劉瑁的親力親為,廉政愛民,卻越來越受南中諸郡百姓的愛戴。
當然也不可能事事順心,雖然益州、建寧二郡的大部分地區以及牂柯西部部分地區的漢夷卻漸漸地朝劉瑁靠攏,但以高定為首的越嶲以及牂柯大部都還處於夷蠻自治的狀態。
最不穩定的因素依然來自在密林里上竄下跳的八納洞洞主木鹿大王、禿龍洞洞主朵思大王。
雖然他們沒有直接攻擊新建的銀冶城,卻在礦區給楊氏一族下絆子,增加了開礦的難度。
而且烏戈國在這二族的牽制下也一直沒有精力向劉瑁靠攏結盟。
劉瑁也不是沒想過直接出兵討伐,但目前的形勢正是他建立政績、拉攏人心的時候,冒然岀兵可能會將整個南中逼迫成為兩個絕對對立的勢力。
除去這二族,還有個更難搞的高定呢!
何況雍家、孟家雖然暫時依附於他,但還遠遠談不上忠誠。沒準兒哪天他們就站在敵對面了。
他真的想好好地發育。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