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直很快返回了水師大營,然後下令抽調五十艘平底江船,以原操江水師士兵為船員負責划船,載着三千禁衛軍火銃手,由張煌言率領,從長江口水寨直入秦淮河,對外城進行襲擾。
張煌言率領船隊徑自到了三山門外,然後突然棄船上岸,帶着三千火銃手向着外城江東門方向攻去。
駐守在附近的一支反賊聞訊匆匆前來阻攔,卻被禁衛軍一陣火銃射殺數十人,然後崩潰。張煌言帶隊迅速挺進,很快便到了江東門,然後對江東門發動猛攻。
江東門是南京外城重要城門,袁崇煥攻入內城後,分派軍隊攻打外城各門,仍在江東門留下五千軍隊鎮守。五千人只有一千人上城防守,剩下的都駐紮在城門內軍營。
聞聽禁衛軍竟然從城內殺來,四千賊軍從大營內湧出,在江東門內佈陣,和城上的千餘人相互呼應,妄圖擋住禁衛軍進攻。
外城相對於內城空曠很多,江東門內是大片的農田,正適合佈陣作戰。
火銃兵排成四排,刀盾兵於兩旁拱衛,三千禁衛軍向着反賊陣列緩緩逼近。
「轟」火炮聲響起,卻是江東門城頭的賊軍向着禁衛軍開炮了,也許是運氣好,炮彈正好落在禁衛軍隊列中,當場砸死了一個士兵,撞傷了數人。
然前面士兵死了,後面的卻迅速補位,三千禁衛軍毫不動搖,向着反賊隊列迅速逼近。
「砰」,看着逼近的禁衛軍,有反賊火銃手哆嗦了一下,扣在扳機上。
「砰砰砰」其他反賊火銃手們也紛紛開火。而此刻,雙方距離足有七八十步,遠超過火銃的有效射程。
「混蛋,誰讓你們開火的?再敢不聽命令立斬無赦!」負責指揮的反賊將領怒吼着,氣得牙疼,這麼遠開火,毛都沒射死一個,有個屁用?
順便說一句,反賊也裝有火銃的,而且數量不少,很多火銃是廣東打造,質量還挺不錯。而原本江西軍隊,還有剛剛歸附的南京外城守軍,也都有大量火銃兵。
但同樣是火銃,也得分人去使,沒有嚴格的操練嚴明的戰場紀律,很難發揮出火銃的威力。
射擊過後,反賊火銃兵們手忙腳亂的裝填着火藥彈丸,為了保持嚴整的隊形,禁衛軍們逼近的速度並不太快,足夠他們再裝填一次。然而平時訓練時可能還好,在戰場上,當着迅速逼近的敵軍,很多反賊火銃兵手哆嗦着,火藥灑了一地,竟然無法完成裝填動作。
禁衛軍仍在逼近着,雙方距離已經到達五十步,然後是四十步,三十步
「開火!」這次是反賊將領先繃住了,厲聲下達射擊命令。
「砰砰砰」反賊火銃兵們紛紛開火,數百彈丸射向禁衛軍陣列。
隨着火銃聲,足有數十禁衛軍士兵中彈摔倒,三十步的距離已經到達火銃射程,彈丸已經能夠穿透禁衛軍士兵身上穿的布面甲。
前面的被射殺,後面的迅速補位,禁衛軍仍然默不作聲的繼續挺進。張煌言也隨着軍向前走着,並沒有下令還擊,因為他知道,三十步的距離雖然已經有了殺傷力,但射擊精度並不高。
千餘反賊火銃兵已經射空了手中的火銃,正在手忙腳亂的裝填着,但負責指揮的將領卻知道,己方已經沒了足夠的時間裝填彈藥。
「全軍進攻!」反賊將領拔出鋼刀,指着前方直接下令。隨着他的命令,四千反賊動作起來,各自揮舞着武器殺了過去。
然而對面攻來的禁衛軍卻停了,前排的士兵紛紛舉起了火銃。
「開火,四段射!」張煌言冷冷的下達命令。
「砰砰砰」一陣排槍射過,剛剛衝出的反賊士兵被射倒一片。
「殺啊!」反賊將領大聲喊着,督促着手下軍隊繼續進攻,因為他清楚,只要雙方迅速靠近短兵相接,禁衛軍便是有再多火銃也發揮不了作用,沒了開火機會,和燒火棍沒什麼區別。
「砰砰砰」第一排火銃兵開火後迅速後退,露出第二排火銃手,第二排火銃手當即開火。
「砰砰砰」
「砰砰砰」
第三排第四排火銃兵陸續開火,然後就沒然後了,反賊陣列已經崩潰。
不到一分鐘時間,四排火銃兵相繼開火,二十步的距離,密集的陣型,足有千餘反賊被當場射殺。
一般的軍隊,傷亡超過一成便會士氣狂落,超過兩成便會直接崩潰,面前的反賊便是這種情況。四千反賊,短短時間內被射殺了一千餘,其他反賊恐懼萬分,哪裏還敢繼續進攻?
「沖啊,繼續進攻,他們已經射空了火銃,殺過去咱們就贏了!」反賊將領還在大聲喊着,然而卻沒人再聽他的話,反賊士兵們驚恐的掉頭就跑,有的往城門處衝去,有的貼着城牆往兩側逃跑,四千大軍徹底崩潰。
城下軍隊崩潰,城牆上的反賊也是一片慌亂。不過張煌言並未下令攻打城門,而是率隊轉向,趕着潰兵一路向西南各門攻去。
大馴象門,守門的反賊聞訊剛剛出營,準備增援江東門,江東門的潰兵已經被驅趕過來,大馴象門守兵當場潰敗,加入了潰敗的隊伍。
張煌言同樣沒有攻打大馴象門的打算,而是放火燒了城門內的反賊軍營,繼續揮兵進攻。
小馴象門,守城的賊軍只有千餘,聞訊根本不敢抵抗,全部丟棄了軍營上了城牆,妄圖死守城門樓。張煌言自然不會去進攻城牆,指揮着大軍繼續向南進攻。
過大德安門,小德安門,鳳台門,夾崗門,一路到達上方門,前面又出現一條河流,正是繞過小半個南京城的秦淮河,從上方門處流入南京城。
順着秦淮河逆流而上,沒走兩里,便看到己方船隊等在前方。衝殺了近一個時辰,便是平日裏經歷嚴格訓練的禁衛軍,也感到疲倦異常,於是全部上船。
五十艘江船掉頭,順着秦淮河原路返回,只在背後留下一地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