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風這個東西,並不是林昭一時興起弄出來的,而是他在越州的時候,就已經定下的計劃,初步打算是借用長安風這個東西,迅速在長安城擁有自己的影響力,甚至於可以通過控制輿論,來達到一些政治目的。
如今,長安風因為東宮太過心急的原因,已經過早的被朝廷看在眼裏,值得慶幸的是,作為長安風的實際創辦人,林昭也因此進入天子的視界之中,因緣巧合之下,成了為皇帝辦事的人。
就目前而言,長安風依舊是他林昭在管事。
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要想辦法擴大長安風的影響力,畢竟這個現在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的衙門,等他入仕之後,很有可能會成為他在仕途上的一大助力。
而科考,無疑是朝廷每年最大的幾件事情之一,考中功名的名單,也最受天下人關心,如果長安風能夠第一時間把這一次常科的明經以及貢士名單給印發出來,就又能吸引一大波用戶。
到了國子監之後,林昭在編撰司跟二十多個編撰開了個會,然後又到了自己在太學裏還沒有搬出去的學舍里坐了坐。
這裏是他待了一年的地方,等明日放榜之後,他就要從太學退學,理論上來說,今日的林昭,應該是最後一天做太學生了。
此時的太學之中,沒有多少人覺得林昭真的能夠中進士,最起碼沒有人覺得他今年就能中進士,大部分人都認為等放榜之後,他就會回到太學繼續讀書,因此走在路上,還有不少人同窗與他打招呼。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太學裏,多了不少乾德九年入學的學生,這就導致了林昭也有了自己的學弟,走在太學裏的時候,還有一些比他年紀大的人上來行禮,喊一聲師兄。
這一天時間,林昭先是在太學裏轉悠了幾圈,又在飯堂里吃了頓飯,最後在自己的學舍里寫了一些西行記,到了下午的時候因為睏乏了,乾脆躺在床上睡了一覺。
到了傍晚的時候,跟着林簡一起回到平康坊中。
這天晚上,即便是已經大概知道結果的林昭,也是心情激動,翻來覆去到了後半夜,才艱難入睡。
次日清晨,天色還沒亮的時候,貢院門口就已經擠滿了人。
這些人並不全是今歲常科的考生,有些是湊熱鬧的,還有一些是長安城裏大戶人家的家丁家僕,來貢院門口聽了今歲的貢生之後,便回家匯報給自家老爺。
每年都有不少長安貴胄,在貢院東華門榜下捉婿。
東華門外人擠人,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這些人一直擠到了辰時正,才有禮部的衙差帶着紅榜,貼在了東華門上。
這紅榜,目前還是捲起來的狀態,看不出上面的字跡,按規矩,會有一個東華門唱名的流程,唱名者每念出一個名字,這紅榜就會展開一分。
紅榜一掛出來,便有一個禮部的衙差站在了高處,高聲唱道:「今歲常考明經科取九十一人,明州學子於興燾,中明經,第九十一……」
這個時候,就是他們這些衙差小賺一筆的時候了,此時學子們多半都還在長安等候放榜,每一次唱名,這些衙差多半都能夠從當事人手裏拿到一些賞錢。
除了這些當事人的賞錢之外,這些人中試的消息還會飛快傳回故鄉,到時候其故鄉的衙門,還要趕回他們家兄報喜一次,這又能拿到一些外快。
禮部第一聲唱名之後,東華門外擁擠的人們,就開始議論紛紛了。
一個一身白衣的年輕學子,聽到這聲唱名之後,立刻臉色灰敗,轉頭對着身邊的同伴嘆息道:「今歲明經,竟然只取了九十一人,你我兄弟想要中試,怕是千難萬難了……」
在場之人,不少發出了跟他一樣的嘆息。
往年明經科,通常取二百人左右,有時候多了,甚至能取三百人以上,大周開國二百年,很少有哪年明經科人數低於一百的。
今年就低於了一百,僅有九十一人。
聽到白衣書生的嘆息之後,他的同伴也嘆了口氣,感慨道:「只取九十一人,那今年的明經便比往年的明經值錢一些了,最起碼補缺的時候,不至於等上個兩三年。」
兩個人對視了一眼,都從彼此的目光之中,看出了一些無奈。
這兩個人,很清楚自己的水平,如果今年的明經在三百人左右,他們還是很有機會中明經的,但是只取不到百人,便很難有他們兩個人的機會。
那禮部的官員唱名不停,很快從九十一名,唱道了紅榜最上面的幾個人。
「越州馮石龍,中明經第二名…」
「蘇州陳涇,明經第一名……」
越州與蘇州兩地,都是科考大州,每一年的常科,都少不了這兩個地方的人。
終於,念完了紅榜,東華門外懸掛的紅榜徹底張榜,九十一個人的名字,籍貫,出生日期,所在書院等等信息,統統記錄在上。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明經科相對進士科來說難度不高,因此榜上有不少承平年間出生的年輕人,最年輕的一個,只有十九歲。
此時此刻,不少國子監編撰司的「記者」,正擠在東華門最前面,努力把這九十一個人的名字以及其他信息,統統記下來,準備印發在下一期的長安風上。
念完了紅榜之後,那個負責唱名的禮部衙差,看了一眼四周擁堵的人群,咳嗽了一聲之後,開口道:「取貢士金榜!」
這話一出,東華門外立刻安靜了下來。
相比於紅榜的明經來說,進士科中試的進士,才是重中之重!
中明經雖然也能做官,甚至如果本是足夠,做到六部尚書,也不是全然不可能,但是相對於進士科的進士來說,明經的身份就要低上不少了。
朝廷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非翰林不入政事堂。
只有進士科的進士,才有機會進入翰林院,也就是說,明經的天花板就是六部尚書,不可能拜相。
而六部尚書這個位置,也只是理論上的天花板而已,如今六部的六位尚書,甚至包括十二位侍郎在內,全部都是進士科進士及第,沒有一個人是明經出身!
看到東華門上,那個金榜緩緩掛起來之後,眾人的呼吸都跟着急促了起來。
那禮部官員拿着手中的名單,深呼吸了一口氣:「今歲常考,進士科…取二十一人。」
「青州籍齊宣,承平元年生人,中進士科第二十一名…」
這話一出,東華門外譁然一片。
倒不是因為齊宣這個名字,畢竟不是長安人,認識齊宣的並不是很多。
讓他們議論紛紛的,是齊宣的年齡!
承平是當今天子的第二個年號,一共用了十二年,今年是乾德九年,也就是說這個叫做齊宣的進士……僅有二十一歲!
二十一歲的進士啊……
眾人議論一片。
其中一些長安本地人,知道齊宣的真實身份,便對着身邊人嘿嘿一笑:「什麼青州籍?這齊公子分明是在長安出生,長安長大的,他去沒去過青州,都是未知之數!」
聽他這麼一說,立刻有人圍了過來,好奇的問道:「這位兄台,你知道這個齊公子的來歷?」
「自然知道。」
這人也是長安北城的世家子弟,聞言有些神秘的笑了笑:「其人是丹陽長公主之子,當朝聖人的親外甥。」
這話一出,立刻在人堆之中傳開,眾人感慨了一番之後,也沒有再多說什麼。
畢竟皇帝的親外甥,給個進士功名並不過分,說句不好聽的,人家未必看得上這個進士及第。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的時候,那邊的禮部唱名還在繼續,很快從二十一名唱到了第十五名。
緊接着,就是第十四名了。
這個禮部的衙差看向自己手裏的名單,先是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然後深呼吸了一口氣,開口道:「越州林昭,承……承平六年生人,中進士科…第十四名。」
這話一出,原本吵吵嚷嚷的東華門門口,頓時寂靜一片,鴉雀無聲!
眾人面面相覷,瞠目結舌。
承平六年??開什麼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