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劉慧明發泄了一通,終於恢復了理智,在崇禎的朝堂上,不論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有人出來指責,就算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一樣有人看不慣你,要彈劾你。墨子閣 m.mozige.com自從當上兵部尚書之後,他每天都要經歷這樣的局面,實在有些不堪重負了,終於逮着張縉彥狠狠地出了一口惡氣。
氣出完了,人也冷靜下來了,看着面面相覷的朝臣,劉慧明突然覺得有些怪怪的——他們怎麼不噴自己啊?
一個中年官員代表眾朝臣和崇禎發問了,「敢問大司馬,何為紅薯?」
看着群臣一臉迷茫的樣子,劉慧明愕然道,「你們不知道紅薯是什麼嗎?紅薯就是甘薯啊,是從西洋傳過來作物,南北皆可種植,而且產量極高,大明現在到處都是天災,可以大力推廣種紅薯嘛。」
「甘薯,你說的可是甘薯?」工部尚書范景文終於開口道,「甘薯此物老夫倒是聽說過,前大學士徐文定公給先帝上過一本《甘薯疏》,莫非說的就是此物?」
「啊,對,對,就是此物!」終於有人過來轉移注意力了,劉慧明興奮地道,「這甘薯來自新大陸南美洲,是西洋航海家哥倫布帶回來的,後來又流傳到了南洋,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了。此物喜溫耐旱,因此要春夏之交種植,三個月就有收成,果實不可食用,根莖才能吃,味道是甜的,可以生吃,也可煮了吃、蒸了吃、炒了吃、曬乾了炸了吃。不僅根可以吃,莖和葉也可以吃,如果能在全國推廣種植,絕對可以緩解災情。」
眾人見他說得這麼玄乎,一時也被唬住了。
還有在問哥倫布是誰,劉慧明沒有理他。
崇禎問范景文道,「范卿,大明現在何處在種植這個甘薯,卿可知曉?」
范景文啞然,他真不知道。
大理寺少卿黃道周出班奏道,「陛下,臣家鄉福建有人種植此物,臣還吃過。劉司馬博聞強記,說得一點兒都沒錯,大明若能廣泛種植甘薯,於全國災情有極大的助益。」
劉慧明見黃道周這麼說,高興得不得了,急忙問道,「黃少卿,西洋還有幾種作物,一種叫玉米,一種叫土豆,都是產量很高的作物,不知福建有沒有人在種植?」
朝臣們今天真是大開眼界了,紛紛問道,「玉米?土豆?這是何物?」
就連崇禎也忍不住問了一句,「劉卿說的可是實話?」
「自然是實話!」劉慧明解釋道,「玉米和番薯一樣都是春天種植,不同於番薯和土豆是藤蔓的,玉米像一顆樹一樣,有一人高,結的果實是黃橙橙的,因此叫玉米。」
見群臣不明白,劉慧明只得補充了一句,「陛下可否賜予紙筆,待臣畫出來。」
王化民拿來紙筆,劉慧明簡單地畫出一株正在抽穗玉米,展示給眾人看,「就是這樣的,各位同僚可有人見過?」
一人站出來操着廣東口音道,「陛下,臣識得此物。臣家鄉有人種植此物,稱為番麥,不知是否為大司馬所說之物?」
「應該是吧。」劉慧明想了想,「不如就請這位大人為咱們介紹一番?」
崇禎也發言道,「梁愛卿,你就為眾臣分說一二吧。」
原來此人名梁兆陽,現任翰林院編修,充定王的講官。
梁兆陽行了一禮,當即朗聲介紹起來,「誠如劉司馬所言,這番麥確實源於西洋,植株高大,葉闊而長……」
群臣像聽天書一樣聽梁兆陽侃侃而談,劉慧明不時補充一二,眾臣見他不僅精通兵事,籌餉也頗有辦法,就連如此冷門的農學都很精通,不禁大為驚奇,一些人終於明白他為何升官如此之快了。
接着劉慧明又講了土豆的習性,又有一個福建人出來翻譯,眾臣再次對劉慧明嘆服不已,就連崇禎都成了劉慧明的粉絲。
劉慧明看着眾臣,道,「關於土豆和玉米,我還要多說一句,玉米和土豆不僅可以在南方種植,在北方也可以種植,最北可以種到蒙古以北。咱們漢人之所以不能征服蒙古,就是因為那裏不能種糧食,有了土豆,那裏就會成為糧倉,蒙古韃子就不是問題了。」
眾人一聽頓時來了精神,蒙古草原、東北平原可以種玉米,我勒個去,這得是多大的事啊,就像劉慧明說的那樣,只要那裏能長出糧食來,還擔心個什?
崇禎也喜不自勝,贊道,「愛卿真乃神人也,朕有愛卿輔佐何愁天下不平?」
劉慧明謙虛地道,「陛下謬讚。臣只不過去的地方多,見識多一些而已,若是和朝中同僚比學問,臣是大大不如的。」
「好了!」崇禎擺擺手,「大明既然有如此高產作物還何愁天災,范愛卿,朕着你立即派出人手負責此事。」
范景文一躬身,「臣遵旨。」
劉慧明補充道,「陛下,臣建議像銀行那樣設一新衙門專一負責此事,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明沒有專門的農業部,三農的事情歸工部管,工部下面設營繕(可以理解為蓋各種房子)、虞衡(相當於林業部和河道管理部的部分職能)、都水(水利部監管打造戰船)、屯田(墾荒、挖礦等)四個清吏司,沒有一個部門專門負責新作物推廣的。
劉慧明提出這個建議很快就得到了崇禎的批准,范景文也爽快地答應了。
劉慧明得寸進尺道,「陛下,既然設置了這個衙門,臣索性就推薦兩個人吧,都是這個方面的專業人才。」
崇禎若有所思道,「不知此二人是誰,說來聽聽?」
劉慧明道,「第一人姓陳,名子龍,松江府人,崇禎十年進士,現為紹興府推官,署理知府事,此人乃是徐文定高徒,著有《皇明經世文編》一書,又整理刊發了《農政全書》,是為大明一等一的經世致用之才,若能由他來主持新作物推廣最合適不過了。」
眾人一聽他推薦的是陳子龍,不由得鬆了一口氣,特別是江浙一帶的官員,竟然紛紛附和起來。
崇禎又道,「那第二人呢?」
劉慧明道,「第二人叫宋應星,不是兩榜進士出身,但他對工學、農學都很精通,不知現在何處。」
「宋應星?」崇禎愣了愣,問道,「眾卿可有識得此人的?」
吏部員外郎許直出班奏道,「陛下,南直隸鳳陽府亳州知州名宋應星,江西奉新人,不知是否為此人。」
「江西人?」劉慧明想了想,道,「應該是吧,他寫了一本書叫《天工開物》,裏面記錄了各種工農技術,對大明打造兵器、指導農業生產、修築城牆都很有幫助,如果亳州知州宋應星也寫了這本書,就是此人不假。」
「《天工開物》?」大臣們終於來了興趣,這本書出版於崇禎十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六年了,很多人都有所耳聞。
許直道,「不錯,江西奉新人宋應星確實喜歡格致之學,只不知大司馬是如何得知的?」
劉慧明胡扯道,「我在夷陵建立軍械廠,有人向我推薦了這本書,我就多方打聽,花高價買了一套,覺得很有用,就打聽了一下此人,想把這本書的版權買下來。」
許直繼續追問道,「何為版權?」
「啊,這個嘛,一句話說不清……」劉慧明撓了撓頭,這個時代還沒有版權的概念,書商只要見到爆款的文章都可以隨便刊印,書商此舉間接地幫原作者做宣傳了,他們還不能怪罪,只能捏着鼻子認了。
劉慧明解釋道,「就拿這本《天工開物》來說吧,此書包羅萬象,對我大明的農田水利、鍛冶製造、工程建築都有極大的裨益,我讀了之後驚為天人,就想多刊印一些或出售,或分發給作坊的掌柜,讓其學習。但此書乃是宋先生嘔心瀝血之作,不經他允許,我怎能隨意刊印出版呢?」
眾朝臣很快就明白了,許直贊道,「大司馬此言有理。」
劉慧明笑了笑,道,「又說跑題了,還是說宋應星的事吧,大明現在的火器質量堪憂,急需這樣的人才啊。」
大學士蔣德璟不以為然地道,「格致之學乃是末學,劉尚書何以對此如此痴迷?」
劉慧明反駁道,「學問本無高下之分,格致之學雖然不能參加科舉,於國卻有極大的用處,只要用得好往小了說可以解決百姓生存問題,往大了說可保社稷安穩。你我身為朝廷重臣,不能僅憑個人愛好選擇學問,要看對朝廷、對百姓有沒有用處。孔孟之學雖然可以正人心明事理,但火藥、冶鐵、建築、水利、農學、醫學也各有用處,你能說對朝廷一點兒用都沒有嗎?」
蔣德璟還要說話,許直就站出來附和道,「大司馬言之有理,八股文做得再好,登科之後又有何用哉?四六駢文也只有禮部的同僚還能用上。反倒是大司馬所言的火藥。冶煉、建築、水利等雜學,可解民生疾苦。」
劉慧明突然有一種遇到知音的感覺,他抬頭仔細打量了一陣許直,見他約莫四十多歲的年紀,身材瘦削,國字臉,八字須,樣貌只能算一般,但兩眼卻清澈無比,一看就知道是個有情懷的人。
他的話一說完,就引起了朝中一些人的反駁,眼看又要引起一番爭論了,崇禎忙揮手打斷道,「好了,不用再爭來爭去了。李卿,立即宣陳子龍、宋應星二人入京。在工部增設都農司,陳子龍任郎中,宋應星任員外郎,專一負責番薯、土豆、番麥播種。」
皇帝親自擢拔兩個知府在本朝絕無先例,李遇知忙點頭稱是。
范景文大喜過望,忙跪下行禮,「臣謝陛下,謝劉尚書推薦人才。」
崇禎看了一眼老邁的范景文,又把目光投向了劉慧明,尊尊告誡道,「范卿,工部賑災、推廣番薯之事,你要多與劉愛卿商榷,要摒棄門戶之見,儘快解我大明子民吃飽肚子。」
范景文跪在地上又磕了一個頭,再三保證道,「陛下且寬心,老臣定不辱命。」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