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軍主力被鎮壓後,統治階級發生內訌,在此期間,冀州黑山等地農民紛紛起義,用各種名號組織起來。 www.冀州黑山的起義軍初期也是以黃巾軍為號,不過,後來黑山的起義軍首領發現黃巾已經沒有前途,在張燕轉戰到黑山,也就是在太行山南端的位置,自此開始打出黑山軍的旗號。
黑山軍以太行山的山谷為根據地,各首領分別率領自己麾下的兵馬在冀州并州和司隸一帶活動。其中,張白騎便是司隸一帶的主要首領。
因為騎白馬,故而被稱之為張白騎。麾下有兵馬上萬,加上其他幾股首領的兵馬,總兵力也超過了五萬餘。
底層的農民好忽悠,朝廷的統治者昏庸無道,百姓沒法過日子,隨便鼓動一番就能讓跟着造反。但是,起義軍的上層領導卻是很清楚,想要反抗朝廷的難度不是一般的大。首先,跟隨自己造反的那麼多百姓,他們的糧草問題要解決,還有武器鎧甲等裝備問題也要解決,等等,反正問題無數,根本不是喊口號就能解決問題的。但是,秦末陳勝的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讓他們對造反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一旦成功,那得到的好處將是他們幾輩子種田也無法得到的。故而,在歷朝歷代都不缺乏起義軍,很大原因都是因為陳勝的那一句話造成的。
張白騎能夠成為司隸一帶起義軍的主要首領,腦袋自然也不笨。馬騰和韓遂是涼州的大勢力,兵強馬壯的,再加上裝備差距,去埋伏馬騰和韓遂,簡直是在找死。原本,張白騎自然是不會做這種事的,但是,自從張白騎麾下加入一個謀士,並且在見識到這個謀士的能力之後,張白騎這才有了埋伏馬騰和韓遂的念頭。
起義軍無疑缺少的就是武器鎧甲和糧草等物資,馬騰和韓遂征討李傕和郭汜,這些東西自然是十分充足,這也是張白騎打的念頭。至於說幹掉馬騰和韓遂佔據涼州稱王,張白騎還沒有這麼大的野心。
當然,新加入張白騎勢力被當做軍師的李孝儒也沒有這樣的野心。
李孝儒是何人,很多人並不知曉,但是,若是說李儒想來就不陌生了。沒錯,李孝儒便是當初董卓的頭號走狗謀士-李儒。
因為羅大大的《三國演義》中記載李儒是董卓的女婿,並且在董卓被誅殺的時候,李儒也被家僕綁了獻給朝廷斬首。而事實上,李儒並非是董卓的女婿,之所以得到董卓的任用,是因為董卓真正的女婿牛輔和李儒交好,看到李儒的才能,並且把李儒推薦給董卓。既然不是董卓的女婿,李儒自然不會受到牽連。至於說李儒執行毒死少帝劉辯的事情,這種事情其實是可大可小的。
往大的說,誅殺天子,即便是聽命於董卓,這種罪也是要抄家滅族的;往小的說,李儒是受迫於董卓,不得已而為之。
然後,上台的是漢獻帝劉協。若是沒有李儒毒死劉辯這件事,又豈會輪得到他劉協來當皇帝?故而,在誅殺董卓之後,李儒並沒有被朝廷追究責任,所有的罪過都被推到董卓身上。因此,李儒也沒有成為朝廷的通緝犯。並且,在董卓出事的時候,李儒也悄然離去,不知所蹤。
那麼,在投效到張白騎麾下之前,李儒又跑到哪裏去了?
前文說過,公孫瓚入侵冀州之時,與一名黑袍人勾結。原來,那個黑袍人就是李儒。
李儒呆在董卓身邊那麼久了,清楚的知道天下已經被董卓搞得烏煙瘴氣,所以,李儒也知道天下必然會大亂,各方勢力也會趁勢崛起。因此,李儒便決定找一個勢力聯合,慢慢圖謀天下。而李儒之前之所以會選擇公孫瓚,並不是因為公孫瓚的能力有多強,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公孫瓚的能力不是很強,他才選擇的公孫瓚。這樣,他以後才會有機會。
當時在選擇勢力之前,李儒也經過仔細的考慮。
相對而言,曹操這樣的梟雄李儒根本不敢去跟人家玩心眼,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死無葬身之地了;而除了曹操之外,還有江東的孫堅也是一個不錯的人選,奈何孫堅也只是比曹操差一些,李儒也擔心自己的算盤敲不響也沒有找上孫堅。其餘各勢力,諸如袁術陶謙等能力太弱,爭奪天下的機會太渺茫,李儒連考慮都不用考慮;而袁紹的勢力雖然是最為強盛的一個,但是,袁紹這傢伙重名聲,他李儒沒有報上自己的真名是個無名之輩,袁紹看不上他。但是,他要是報出自己的真名,又怕袁紹直接就把他咔擦了。經過仔細的分析之後,李儒選擇了個人能力不是很強,但是,勢力卻是不弱的公孫瓚。
只是,讓李儒沒有預料到的是,他還沒有先有動作,公孫瓚就先把他給解決了,還把他好不容易就積攢下來的力量給沒收了。經過公孫瓚之事,李儒也算是發現,自己不是當霸主的料,便想着還是安心的當他的謀士就行了。
難道他看上了張白騎,想要輔佐張白騎去爭霸天下?
那是自然不可能的事,在董卓身邊跟了那麼久,李儒又哪裏會花費精力去幫張白騎從頭開始。之所以投到張白騎麾下,只不過是想借張白騎為跳板,讓自己能夠更好的晉升罷了!至於人選,李儒心中也已經有了決定。
且將鏡頭拉回張白騎和馬騰韓遂之間的戰鬥,雙方因為各自的原因,一開戰便是打的激烈無比。
在馬騰和韓遂的大軍經過扶風一處山谷之時,張白騎等幾支起義軍的聯軍便展開了攻擊。無數的石頭滾木被起義軍從山上扔了下來,方經歷過與李傕和郭汜的戰鬥,馬騰和韓遂的兵馬可謂是身心俱疲,再加上他們戰敗,士氣也是相當低落。被張白騎的兵馬這麼一偷襲,瞬間便死傷了數以千計的士兵。
「混賬,簡直是找死,竟然敢找本將軍的茬!」
馬騰看着山上起義軍亮出的旗號,一臉的怒火。馬騰身長八尺餘,身體洪大,面鼻雄異,與中原漢人頗有些差異。馬騰的父親曾任天水蘭干尉,後失官留居隴西,娶羌女為妻,生下馬騰。故而,馬騰的長相有些與羌人相似。馬騰的長子馬超也是馬騰與羌女所生,故而,馬超因為勇猛,被羌人稱之為「神威將軍」,備受羌人敬仰!
「兄長,無須如此動怒,不過是一些黃巾餘孽罷了,以我軍實力須臾之間便可將他們消滅。」韓遂在一旁勸諫到。
韓遂這傢伙或許正如諸葛亮評價魏延那樣,是個腦有反骨的傢伙。
光和元年十一月,羌人北宮伯玉反叛,將時任涼州督軍從事邊允與涼州從事韓約劫為人質,不予放還。涼州刺史左昌派蓋勛率軍駐守阿陽縣,叛軍見阿陽縣無法攻破,便轉向攻打金城郡,斬殺金城郡太守陳懿,脅迫邊章韓遂入伙,共推舉邊章為首領。邊章又率軍包圍州治冀縣,左昌向蓋勛求援。蓋勛率援軍抵達冀縣,斥責邊章等人背叛朝廷。邊章韓遂都說:「左昌當初要是早聽您的話,派兵來救援金城郡,或許我們還能改過自新,如今罪孽深重,不能再投降了。」於是,邊章等人哭泣而去,解除對冀縣城包圍。後又包圍護羌校尉夏育。而邊允改名為邊章,韓約也在此時正式改名為韓遂。
中平二年三月,韓遂等率領數萬騎兵打着誅殺宦官的旗號入寇三輔,侵逼園陵。漢靈帝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及中郎將董卓征討,都不克,而邊章韓遂等實力進一步擴大,擁有十萬之眾,天下為之騷動。十一月,在夜晚有流星如火,長達十餘丈,照亮韓遂營中,驢馬都發出叫聲。韓遂邊章軍對都認為這是不祥的預兆,想要退回金城。董卓聽說後大喜,第二天,便與右扶風鮑鴻等合併進攻,大破韓遂邊章軍,斬首數千級。韓遂等敗走榆中。張溫於是派周慎率軍三萬追擊,引軍包圍榆中城。而韓遂邊章分兵駐守葵園峽,反而將周慎軍的糧道截斷。周慎感到恐慌,便丟棄輜重撤走。
這是韓遂第一次反叛,以失敗告終。
中平四年,韓遂殺邊章及北宮伯玉李文侯,擁兵十餘萬,進軍包圍隴西。四月,涼州刺史耿鄙率六郡兵討伐韓遂。隴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黃衍反,與韓遂連和,耿鄙為別駕所殺。漢陽人王國,自稱合眾將軍,都與韓遂聯合,進而包圍漢陽,漢陽太守傅燮戰死。耿鄙的司馬扶風人馬騰,也擁兵反叛,韓遂等共推王國為主,攻掠三輔地區。中平六年二月,王國圍陳倉已八十餘日,但因城池堅固,一直無法攻破。皇甫嵩趁機率軍追擊,大獲全勝,斬首一萬多級。韓遂等人共同廢掉王國,脅迫前任信都縣令涼州名士閻忠擔任首領,統率各部。閻忠憤恨病死,韓遂等人逐漸爭權奪利,繼而互相攻殺,於是勢力逐漸衰弱。
韓遂的第二次反叛,還是以失敗告終。
第三次反叛,也就是這一次。雖然說李傕和郭汜是董卓餘孽,但是,朝廷掌控在他們手中,對於韓遂的行為,史書上自然是把韓遂的行為當做叛逆來記載。
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派鍾繇討張魯。讓夏侯淵等率軍出河東與鍾繇合兵。而馬超等九部意圖反叛,推舉韓遂為都督。韓遂當時剛討平張猛回師,馬超便勸韓遂一同起兵。閻行勸諫韓遂,不想讓他與馬超聯合。韓遂不聽,於是向東至華陰。韓遂等人的軍隊十萬,進軍至潼關。九月,曹操採取賈詡的計策,離間聯軍。當時,韓遂請求與曹操相見,曹操與韓遂本來是老朋友,於是,他們兩人來到陣前,馬頭相交,在一起說了很長時間,沒有說到軍事,只是談論京都的往事與老朋友們,高興時拍手歡笑。當時,馬超等部隊中的關中人與胡人都來圍觀,前後重重疊疊,曹操笑着對他們說:「你們是想來看曹操嗎?我也是一個人,並沒有四隻眼兩張嘴,只是智謀多一些罷了。」會面結束後,馬超等人問韓遂說:「曹操說了些什麼?」韓遂說:「沒有說什麼。」馬超等有了疑心。另一天,曹操又給韓遂寫了一封信,信中圈改塗抹了許多地方,好象是韓遂所改的,馬超等更加懷疑韓遂。曹操於是與馬超等約定日期,進行會戰。曹操先派輕裝部隊進行挑戰,與馬超等大戰多時,才派遣精銳騎兵進行夾擊,大破馬超等,斬殺成宜李堪等。韓遂馬超逃奔涼州。
第四次反叛,韓遂又敗了。當然,史書上記載韓遂和馬超產生間隙,韓遂然後投降曹操對抗馬超,事實上並沒有這麼回事。韓遂逃回涼州之後,依然當他的山大王。
建安十七年,韓遂又反叛了。當然,這一次的反叛並非是韓遂主動,而是曹操要解決韓遂這個禍害,平定西北地區。
建安十九年,韓遂讓閻行別領西平郡。閻行糾集他的部曲欲殺韓遂投降,響應夏侯淵,乘夜攻擊韓遂不下。韓遂極為失意,向成公英表示自己打算從羌中撤退至蜀地,依附劉備。成公英反對,認為韓遂興軍數十年,如今雖然失敗了。但是不應該丟棄自己在西州建立的威信而轉投他地,向韓遂獻計先躲入羌氐部落中重新招攬部眾,等待機會捲土重來。韓遂從計,連同數千名追隨者退走羌中,由於韓遂曾經有恩於羌人,所以得到羌人的保護。次年,韓遂病死,死後腦袋被部下割了獻給曹操,享年七十餘歲。不得不說,韓遂的一生都在叛變中度過,最後還是以病死為結束,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個奇蹟。
且說韓遂的話音才落下,馬騰身後一丰神俊朗的少年被站了出來,看向馬騰昂首朗聲請命道:「父親,孩兒願往取敵軍將領首級!」
這少年又是何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