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歷1285年(公元1903年),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俄羅斯帝國,以及日本四國秘密達成「倒唐同盟」,共同將矛頭指向了唐帝國與波斯帝國。
這四個新興帝國都謀求獲得等多的海外利益,並且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要求唐帝國與波斯帝國這兩個最古老,最強大的帝國均分世界利益。大英帝國的主要述求是唐帝國與波斯帝國的海外殖民地,以及全球貿易份額。法蘭西王國的主要述求是歐洲大陸的霸權,俄羅斯帝國則想得到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廣袤土地,日本則仍然在謀求西太平洋上的霸權地位。
這四個國家的主要對手都是唐帝國,以及在唐帝國支持下的波斯帝國。四個國家通過達成戰略同盟,以及實際上的軍事同盟共同向唐帝國施加壓力。世界局勢再度緊張,唐帝國面臨着歷史上最大的威脅。
唐歷1287年(公元1905)年,唐帝國與波斯帝國,德意志帝國結成三方同盟,共同對抗另外四個帝國的威脅。德意志帝國因為要對抗法蘭西王國,俄羅斯帝國,以及意大利王國這三個強大的國家來自陸地上的威脅,因此並無多少海外利益,國家安全更為重要。因此,德意志帝國與唐帝國同盟,共同應付法蘭西王國與俄羅斯帝國。
至此,的格局基本成型,世界上最強大的七個國家開始了緊張的擴軍備戰。從唐歷1285年開始,到唐歷1296年,七個主要帝國的軍費開支一直在以每年近兩成的速度增長,而且軍隊規模一直在擴大。特別是海軍方面,歷史上,這十一年時間被稱為「造艦十年」。除德意志帝國與俄羅斯帝國之外,其他五個帝國在這十年總建造的戰艦總噸位,超過了過去一百年間建造的所有戰艦的總噸位。
這是一個瘋狂的時期,到唐歷1295年的時候,唐帝國的軍費開支已經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三成,波斯帝國為三成五,德意志帝國為三成,日本為三成五,俄羅斯帝國為三成五,法蘭西王國為三成,大英帝國為二成五。換句話說,這七個國家所支出的軍費,佔到了當年世界總產值的近兩成了。戰爭已經無法避免,而最後所欠缺的,只是一個引發戰爭的導火索而已。
唐歷1296年(公元1914年),唐帝國皇帝與內閣首相先後批准了戰爭計劃。當年初,唐帝國以日本為能履行「唐日戰爭」後所簽訂的條約為由,正式向日本宣戰。次日,波斯帝國正式向日本宣戰。兩日後,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以及俄羅斯帝國先後向唐帝國與波斯帝國宣戰。同時,唐帝國與波斯帝國也向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俄羅斯帝國宣戰。次日,德意志帝國向四個國家宣戰。爆發了。
戰爭初期,唐帝國制訂的基本戰略是,先東後西。先消滅東面的日本,在西面的陸地戰場上採取守勢,由德意志帝國牽制住俄羅斯帝國,波斯帝國從南面進攻俄羅斯帝國。而在大西洋上,唐帝國的艦隊以開普敦為後方基地,先拖住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的艦隊,等到帝國海軍收拾掉了日本之後,海軍艦隊進入大西洋,從海上威脅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迫使兩國投降,最後在陸地上收拾掉俄羅斯帝國。
這一戰略計劃與唐帝國當初對付西方列強時的計劃有很大的相似性,即竭力避免大消耗,大損失的地面戰爭,儘量發揮帝國海軍的實力,通過控制海洋來獲得最後的勝利。整個戰略核心是圍繞着海軍展開的。不過,這已經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世界了,唐帝國還過低的估計了對手的戰爭決心,低估了日本的抵抗能力,導致了唐帝國在後面的一系列慘痛失敗。
戰爭進入到第二年的時候,地面戰場上的情況變得對唐帝國一方極為不利,特別是在歐洲戰場上,局勢正在迅速的惡化。
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首先集中力量在歐洲大陸上對付德意志帝國,戰線一度被推到了萊茵河東岸,進入了德意志帝國本土地區。最後,德意志帝國投入了150萬地面部隊,數萬門火炮,在萊茵河上穩定住了陣腳。一年之內,德意志帝國就與兩個強大的對手打了三場大規模戰役,其中科布倫茨戰役,德意志帝國損失24萬人,科隆戰役,德意志帝國損失21萬人,韋瑟爾戰役,德意志帝國損失18萬人。雖然最後德意志帝國在西線穩住了局勢,不過代價是極為慘重的。當時德意志帝國陸軍的455個師中,有320個部署在西線戰場,或者是本土的西部地區,七成火炮也都投入到了西線戰場上。結果就是,德意志帝國無法按照唐帝國的戰略計劃,在東線上牽制住俄羅斯帝國,反而要應付俄羅斯帝國的猛烈進攻。
俄羅斯帝國也將重點首先放在了德意志帝國身上,不過俄軍的戰鬥力並不強。雙方的戰線一直穩定在維斯瓦河一線。德意志帝國用90個師擋住了俄羅斯帝國兩百多萬地面部隊的進攻。不過,問題是,德意志帝國只剩下了不到50個師的戰略預備隊,就算不陷入三線作戰的境地,只要這一情況持續下去,德意志帝國都將因為沒有足夠的預備隊去頂替損失慘重的前線部隊,而在一年之內戰敗。
在此情況下,唐帝國與波斯帝國迅速修改了戰略計劃,加強了對俄羅斯帝國的地面進攻,迫使俄羅斯帝國將戰略重點轉移到東線與南線上來。半年之內,唐帝國在奧倫堡到阿特勞這條戰線上投入了120萬地面部隊,取得了兩次重大勝利,一度將戰線推進到了薩馬拉到阿斯特拉罕一線,迫使俄羅斯帝國不得不將原本用來去增強西線進攻的地面部隊投入到東線戰場上來。
同期,波斯帝國大軍翻越了高加索山脈,連續攻佔了巴庫與馬哈奇卡拉,數十萬波斯帝國軍隊向羅斯托夫方向推進。俄羅斯帝國不得不在南線戰場上增兵50萬,以應付波斯帝國的進攻。
唐帝國與波斯帝國的進攻在很大的程度上緩解了德意志帝國受到的壓力,到後來,德意志帝國僅在東線部署了不到40個師,抽調了50個師作為預備隊,鞏固了西線戰場。
同期,唐帝國海軍在西太平洋上與日本海軍圍繞着濟州島,與屋久島這兩座島嶼的控制權爆發了兩場海戰。雖然最後唐帝國並沒有能夠攻佔這兩座島嶼,而且也沒有給予日本聯合艦隊重創。但是,這兩次戰役穩住了唐帝國在西太平洋上的霸權地位,並且迫使日本海軍轉為內線防禦,放棄了在琉球群島與唐帝國海軍爭奪制海權的意圖。
戰爭進入到了第三年,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的聯合艦隊首次在大西洋上挑戰了唐帝國的第四艦隊與獨立艦隊。雖然數次海戰都不算激烈,唐帝國海軍的強大艦隊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住了在大西洋,特別是在中大西洋與南大西洋上的制海權,不過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的海軍艦隊已經對帝國在大西洋上的存在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年初,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遠征軍攻佔了唐帝國在地中海的唯一據點——直布羅陀要塞,數千帝國守軍幾乎全部陣亡。隨着直布羅陀要塞淪陷,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的大西洋艦隊可以方便進出地中海,從而威脅到波斯帝國的西部地區。戰局也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巨變。
同年中期,大英帝國遠征艦隊進入馬爾馬拉海,炮轟伊斯蘭堡。隨後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的遠征軍在伊斯蘭堡附近登陸,切斷了波斯帝國與其歐洲部分領土的陸上通道。大英帝國遠征艦隊進入黑海,炮轟被波斯帝國佔領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波斯帝國軍隊被迫撤出克里米亞半島,撤退到了大高加索山脈北面的克拉斯諾達爾。同時,波斯帝國將主力轉移到了小亞細亞半島,投入了數十萬大軍與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的遠征軍爭奪伊斯蘭堡,努力打通與歐洲領土的聯繫通道。
下半年,波斯帝國部署在拉塔基亞,特里波利,貝魯特三個港口的海軍艦隊遭到了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艦隊的突然襲擊,波斯帝國地中海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同時波斯帝國也失去了在地中海東部的制海權。
年底,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的遠征艦隊炮擊亞歷山大港,並且在尼羅河三角洲登陸。波斯帝國駐軍被迫退守蘇伊士運河東岸。雖然,直到戰爭結束,波斯帝國仍然控制着西奈半島,不過波斯帝國的海軍戰艦,唐帝國的艦隊也無法再從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了。
這一年,唐帝國在西線地面戰場上投入的地面兵力已經達到了250萬,不過進攻收效甚微。如同歐洲西線戰場一樣,唐軍與俄羅斯帝國軍隊在奧倫堡到阿斯特拉罕這條戰線上陷入了苦戰之中,雙方均無法迅速突破對方的壕塹網。
為了穩住波斯帝國,唐帝國派遣了近80萬地面部隊支持波斯帝國在對俄南線戰場,以及蘇伊士運河戰場,伊斯蘭堡戰場上的作戰行動。當時,在整個亞洲戰場上,唐帝國投入的地面兵力已經佔到了總兵力的七成左右,這是唐帝國最不願意扮演的角色。
西太平洋上,唐帝國花了半年的時間,攻佔了屋久島與種子島,為此損失了近五萬海軍陸戰隊官兵。不過,這也同時切斷了日本海軍艦隊南下的通道,將日本海軍艦隊壓縮到了其本土附近海域。
當年年底,唐帝國大西洋遠征艦隊,即之前的第四艦隊與獨立艦隊協同一支有一萬五千人的陸戰隊進軍直布羅陀要塞,準備奪回這座扼守着地中海咽喉的要塞,迫使英法艦隊離開地中海,減輕波斯帝國在海防方面的壓力,並且支援波斯帝國對伊斯蘭堡的進攻行動,改變整個亞歐戰場的局面。
戰爭進入到第四年的時候,唐帝國海軍遭受了最大的一次失敗。大西洋聯合艦隊在馬德拉群島附近海域遭遇英法聯合艦隊。這是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海戰,海戰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到這場戰爭的最後結果。
唐帝國大西洋聯合艦隊擁有24艘主力艦,12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以及24艘驅逐艦,其規模已經超過了帝國用來對付日本的第一艦隊,以及鎮守南洋地區的第二艦隊。英法聯合艦隊則擁有27艘主力艦,14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30艘驅逐艦。這也幾乎是兩國海軍戰艦總規模的八成。
雙方勢均力敵,不過英法聯合艦隊早就確定了這一海戰戰場,而唐帝國艦隊則是從黃金海岸出發,航行了數千公里,再與敵艦隊接戰的。戰鬥從一開始就對大西洋聯合艦隊極為不利,在上午的戰鬥中,艦隊就損失了至少四艘主力艦,並且被迫開始南下撤退。隨即英法聯合艦隊進行追擊。在撤退過程中,唐帝國艦隊司令官猶豫不決,沒有當機立斷的拋棄數艘航速較慢的戰艦,主動退回到黃金海岸,然後再尋找戰機,結果被英法聯合艦隊追上。
決戰發生在加拿利群島北面海域。戰鬥持續了一天一夜,雖然唐帝國海軍將士奮勇作戰,將其能力發揮到了極限,但是結果仍然是殘酷的。大西洋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最後只有3艘速度稍快的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12艘輕巡洋艦,以及12艘驅逐艦逃回了黃金海岸,並且隨後撤往開普敦,其餘戰艦全部被擊沉,或者是被毀。英法聯合艦隊損失了8艘主力艦,以及另外二十多艘戰艦,取得了海戰的勝利。
這場海戰的直接結果是唐帝國失去了在大西洋上的制海權,反攻歐洲大陸也變得遙遙無期。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間接後果。在唐帝國失去了威脅歐洲大陸的資本後,意大利王國,西班牙王國在半年後先後向唐帝國宣戰。而且,這最終影響到了美利堅合眾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傾向。可以說,整是這場海戰,讓唐帝國不得不在最後被迫跟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的停戰條約,從而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寶座。
這場海戰也讓唐帝國決定收縮戰線,特別是在西方戰線上,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海軍艦隊在年底就全部撤出了大西洋,退守科倫坡。而由大英帝國艦隊,法蘭西王國艦隊,西班牙王國艦隊,意大利王國艦隊組成的西方聯合艦隊在當年年底就進入了印度洋,一路高奏凱歌,戰線逼近了帝國的內層防禦圈。
地面戰場上,隨着唐帝國軍隊的到達,波斯帝國光復了伊斯蘭堡,恢復了之前中斷的與德意志帝國的陸上通道,大批戰略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了已經快要油盡燈枯的德意志帝國。不過,隨着意大利王國參戰,德意志帝國的南線也變成了戰場。如果意大利王國的軍隊能夠有英法軍隊一半的戰鬥力的話,那麼德意志帝國肯定投降了。
隨着歐洲戰局的惡化,唐帝國不得不派遣一支25萬的地面部隊前往德意志帝國,參加歐洲的地面戰爭。而這25萬唐帝國陸軍的到達,為穩定德意志帝國的戰線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至少,德意志帝國不需要再為南線的安全而擔心了。
可以說,這一年的戰局在海陸兩個方面上體現出了巨大的差異。唐帝國海軍遭受了一次慘痛的失敗,並且丟掉了大西洋的制海權。不過,在陸地上,隨着唐帝國的戰爭工業全面進入戰時狀態,而且唐帝國的國內動員也已經全面展開,龐大的工業實力,以及人力資源的優勢體現了出來。唐帝國在地面戰場上已經穩住了陣腳。現在,所剩的就是在海面上取得一次勝利,然後迫使「倒唐聯盟」投降。
戰爭的第五年,也就是唐歷1301年(公元1919年),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年。戰爭雙方都已經拼出了最後的一份力氣,而且隨着各條戰線上的戰局逐漸明確化,勝負結果也快要出來了。地面戰場就如同一台巨大的絞肉機一樣,交戰雙方修建的壕塹網就是士兵的墳墓,在沒有辦法對付壕塹網的情況下,地面戰場上不會有多大的變化,交戰雙方都經受不起慘重的人員損失。海戰卻是一個未知數。雖然唐帝國已經退出了大西洋,退守印度洋,不過唐帝國海軍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沒有任何人敢於肯定唐帝國將在海上遭受徹底的失敗,因為數百年來,唐帝國就從來沒有在海洋上敗給過任何一個對手。
年初,西方聯合艦隊進攻科倫坡,科倫坡港的唐帝國戰艦全部撤往獅城,編入了姜邦國將軍指揮的第二艦隊。同時,帝國海軍司令部做出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守住獅城,並且將海上戰線穩定在南洋地區,絕不能讓西方聯合艦隊威脅到帝國本土。姜邦國收到的是一條死命令,如果獅城失守,或者是帝國本土防線崩潰的話,他恐怕連以死謝罪的資格都沒有。
同時,日本聯合艦隊也蠢蠢欲動,準備趁西方聯合艦隊威脅唐帝國南線的時候,與帝國海軍第一艦隊決戰。當時,指揮帝國海軍第一艦隊的是剛剛調來的薩季亭上將。而這場唐日海軍之間的決戰成為了整個戰場上最重要的一環。如果唐帝國海軍獲勝,那麼日本很有可能第一個投降,特別是隨着唐帝國開始準備登陸九州,四國時,日本海軍失敗就意味着日本戰敗。如果唐帝國海軍戰敗,那麼唐帝國將在東面與南面同時受到來自海洋的威脅,唐帝國也就輸掉了這場戰爭,並且將直接淪落為三流國家,恐怕數十年之內都無法與其他列強爭奪世界霸權了。
日本聯合艦隊在一月初離開了東京灣,尋找唐帝國第一艦隊決戰。薩季亭也已經率領第一艦隊離開了那霸港,前去尋找日本聯合艦隊決戰。此時,雙方的勢力其實相差無幾,其中,最重要的主力艦各為18(唐)與16(日)艘,其他輔助戰艦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因此,誰也無法判斷這場海戰的勝負。
2月初,雙方在八仗島附近海域遭遇,戰鬥立即爆發。第一艦隊搶先佔據了「t」字頭,所有主力艦也完成了戰鬥準備。日本聯合艦隊的動作慢了大概半個小時,而這半個小時就將是致命的。
在半個小時的激烈炮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4艘主力艦遭受重創,先後退出戰鬥。而第一艦隊則幾乎沒有什麼損失。雙方的實力對比變成了18比12,而主炮的數量對比則達到了2比1左右。顯然,第一艦隊已經具備了取勝的基礎,日本聯合艦隊則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
隨後,日艦隊的驅逐艦發動了魚雷攻擊,希望能夠打亂唐帝國艦隊的戰線,為自己的主力艦爭取到反敗為勝的機會。第一艦隊的驅逐艦也在同一時間從兩側衝鋒,準備用魚雷攻擊日艦隊,而為主力艦護航的重巡洋艦(對付驅逐艦最厲害的戰艦)則紛紛從艦隊戰列線中殺出,擋在了主力艦前面。結果,進攻的22艘日本驅逐艦被擊沉擊毀了14艘,雖然有5艘第一艦隊的重巡洋艦被日本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沉或者是遭到重創,不過第一艦隊只有一艘主力艦被擊中一條魚雷,被迫退出戰鬥。而在第一艦隊的魚雷攻擊中,日本聯合艦隊再次損失三艘主力艦。
雙方實力對比瞬間變成了17比9。第一艦隊以兩艘戰列艦對付一艘日主力艦。而日本艦隊的巡洋艦,驅逐艦都已經無法對第一艦隊構成威脅了。這樣的戰鬥是沒有任何懸念的。天黑之前,日艦隊最後5艘遭受重創,主炮幾乎全部被摧毀,不過還具有航行能力的主力艦撤出了戰場。隨後,第一艦隊展開追擊,在日本聯合艦隊退入東京灣之前,又有兩艘日主力艦被擊沉,其中一艘是被帝國海軍的潛艇擊沉的。
八仗島海戰以帝國海軍的全面勝利結束。在這一天的戰鬥中,日本聯合艦隊中,8艘主力艦被擊沉,另外8艘主力艦遭到重創,至少都得在船塢里躺上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最重要的是,日本海軍失去了本土附近海域的制海權,並且都退縮到了東京灣內,而日本在橫濱的海軍造船廠根本就沒有辦法同時為8艘戰列艦提供修理服務。換句話說,日本海軍已經被「消滅」了,現在的問題是,唐帝國何時迫使日本投降。
第一艦隊的勝利是決定性的。當年3月,第一艦隊殺入東京灣,炮轟橫濱,橫須賀,東京三處的船塢與船廠,4艘正在維修中的日主力艦全部翻覆,另外還摧毀了大量停靠在港口內的艦船。月底,第一艦隊再次進入東京灣,這次重點炮擊了東京市,對日本天皇皇宮的集中炮擊幾乎摧毀了這座宮殿群。到4月中旬,帝國海軍陸戰隊已經在九州島,四國島登陸,另外一支大約有5萬人的海軍陸戰隊進入了東京灣,4月下旬在川崎登陸,然後在第一艦隊的掩護下向東京推進。
5月初,日本天皇宣佈向唐帝國投降,日本第一個戰敗。這對整個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可以說,這是整個戰爭期間第三個重要的轉折點。唐帝國用了四年多的時間,在其他各戰線都沒有獲得好的戰果的情況下,迫使日本投降,讓唐帝國終於可以將東部戰線上的兵力撤出,投入到其他方向上去了。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自然是帝國海軍最為強大的第一艦隊!
第一艦隊在6月初回到了那霸,接着開始對各戰艦進行檢修,一部分老舊的戰列艦還返回了大連,青島,松江三地進行短期的快速改裝。8月中旬,第一艦隊雲集舟山。此時,第一艦隊已經擁有了21艘主力艦,其中4艘主力艦是剛剛建成的新型戰艦。
同期,第二艦隊也在南洋地區與西方聯合艦隊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戰鬥。西方聯合艦隊在2月初的時候就進入了馬六甲海峽,並且炮轟獅城。姜邦國將軍留下了5萬地面部隊(其中有4萬帝國海軍陸戰隊官兵)堅守獅城,他則率第二艦隊離開了獅城,出海尋找西方聯合艦隊決戰。當時第二艦隊只有12艘主力艦,其他輔助艦艇四十餘艘,而西方聯合艦隊擁有42艘主力艦,其他輔助艦艇超過了80艘。
恐怕,沒有任何人相信第二艦隊能夠守住帝國的南大門,甚至連帝國首相,皇帝都覺得,第二艦隊去迎擊西方聯合艦隊,這簡直是在以卵擊石。不過,姜邦國卻證明了第二艦隊絕不是那種害怕敵人的艦隊。
在2月下旬的一次夜戰中,第二艦隊讓敵人嘗到了帝國海軍炮彈的滋味。趁西方聯合艦隊炮擊獅城的機會,第二艦隊發動了一次突然襲擊,在三個小時的炮擊中,西方聯合艦隊的5艘戰列艦,2艘戰列巡洋艦,還有十多艘其他戰艦遭到重創,其中7艘主力艦被迫返回科倫坡進行維修。而當時帝國海軍在撤離科倫坡的時候,已經炸毀了港口裏的所有維修設施,結果這7艘主力艦到當年年底才基本上修復了動力系統,受損的主炮卻必須要返回國內維修,從而錯過了後面的科倫坡海戰。
這場戰鬥最大的意義是,西方聯合艦隊意識到了唐帝國第二艦隊的存在,對他們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當時唐帝國在南洋地區有數十個港口與基地,第二艦隊可以方便的得到物資補給,並且能夠藉助這些港口,基地對西方聯合艦隊發動出其不意的攻擊。而西方聯合艦隊如果要逐一拔除這些港口與基地的話,不但要消耗很多的時間,而且會給第二艦隊提供大量的突襲機會。因此,西方聯合艦隊司令官做出的決定是,先消滅第二艦隊,然後再攻佔獅城。
這就是姜邦國所需要的機會。在接下來的近7個月的時間中,第二艦隊藉助帝國海軍在南洋的基地網絡,以及該地區密佈的島嶼,複雜的海況等等條件,與西方聯合艦隊打起了海上游擊戰。並且先後在勿里洞島,淡美蘭群島,以及阿里巴斯群島附近海域與西方聯合艦隊發生海戰。其中阿里巴斯海戰的意義最為重大。在這場海戰中,第二艦隊雖然損失了4艘主力艦(其中兩艘沉沒),不過卻重創了對手6艘主力艦,同時迫使西方聯合艦隊返回科倫坡補充彈藥與燃料。獅城受到的威脅也被解除了。
到當年9月中旬時,第一艦隊到達獅城,與第二艦隊匯合,兩支艦隊成立了帝國聯合艦隊,由薩季亭擔任艦隊司令,姜邦國為參謀長。此時,交戰雙方在該地區的主力艦對比為29(唐)比27(西),其他戰艦數量相差不大。從這一點上來看,雙方艦隊的實力是旗鼓相當的。不過,帝國海軍是在自己最熟悉的海洋上作戰,而且經過了前面半年多的一系列戰役,帝國海軍士氣如虹,特別是第一艦隊的各艘戰艦都進行了維修與改裝,戰鬥力處於巔峰狀態。相反,西方聯合艦隊在進入南洋地區的作戰行動一點都不順利,而且還有15艘主力艦遭到重創,且其在外活動時間已經超過了一年,士氣低落,各戰艦的狀態都有所降低。因此,從這一點上來看,帝國海軍已經具備了反敗為勝的基礎。
雙方的第一場戰鬥是在安達曼海爆發的。結果西方聯合艦隊的一支偵察艦隊的4艘重巡洋艦,8艘驅逐艦成了帝國海軍聯合艦隊戰列艦熱身的最好目標。接着,隨同艦隊行動的帝國海軍陸戰隊攻佔了安達曼群島上最重要的幾座島嶼,恢復了島嶼上港口,為聯合艦隊建立起了前進補給基地。
到了年底,帝國海軍聯合艦隊已經控制了孟加拉灣的制海權,而帝國內閣也要求海軍儘快取得印度洋的制海權,這樣戰略物資才能夠通過海運送往波斯帝國。薩季亭大將在年底確定了科倫坡戰役,決定趁西方聯合艦隊還沒有來得及撤出印度洋的機會,在科倫坡附近將其殲滅,為帝國海軍最後揮師進軍大西洋打下基礎。
戰爭的第六年,也就是最後一年,唐帝國已經顯示出了在長期消耗戰中的強大潛力,憑藉着龐大的資源,強大的人力基礎,以及完善的工業體系,唐帝國的戰爭實力一直穩定在了戰爭爆發之後第三年的水平,而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的戰爭實力則在被迅速的消耗掉,俄羅斯帝國則幾乎快要被拖垮了,日本則已經戰敗,就連新參戰的意大利王國,西班牙王國的實力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如果戰爭持續下去,那麼唐帝國無疑又將笑到最後。
年初,帝國海軍聯合艦隊進軍科倫坡,海軍陸戰隊首先在錫蘭島東面的亭可馬里登陸,數萬陸戰隊開始向科倫坡推進。西方聯合艦隊不得不準備撤出錫蘭島。此時,帝國聯合艦隊已經在科倫坡外海嚴陣以待。
這場海戰是沒有多少懸念的,帝國聯合艦隊很早就控制了科倫坡港的出海通道,在西方聯合艦隊離開港口的時候就遭到了帝國戰艦的猛烈炮擊。戰鬥傍晚持續到天亮,再持續到了夜幕降臨的時候。在一天多的戰鬥中,西南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十多艘戰艦逃了出去,35艘主力艦中,28艘參加了海戰,結果15艘被擊沉,另外13艘被擊毀,後被艦員鑿沉或者是炸沉。停泊在科倫坡港內的7艘主力艦中,3艘被鑿沉,4艘在船台上的被炸毀。不過,這7艘戰列艦後來都被帝國海軍打撈修復,在戰爭結束後,除了大英帝國的「君權」號戰列艦被拖到大沽港做了戰利品進行展覽,並且最後被改建成了水上博物館之外,其他戰艦都先後被拆毀。
科倫坡海戰之後,海上戰局的天平已經傾斜向了唐帝國一方。當時,西方四個海上強國剩下的主力艦已經不到30艘,而且其中一大半是老舊的裝甲戰艦,而不是新銳的戰列艦。相反,帝國海軍在一年之內,至少會有12艘戰列艦服役,加上帝國海軍現有的近30艘主力艦,帝國海軍在實力上已經有了絕對的優勢。
地面戰場上,俄羅斯帝國在年中宣佈退出戰爭,單方面與唐帝國,波斯帝國,德意志帝國簽訂了停戰條約。而隨着俄羅斯帝國的退出,之前日本的戰敗,「倒唐同盟」實力銳減,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意大利王國,西班牙王國已經難以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了。不過,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局勢再次發生變化,而最終決定戰爭結果的是美利堅合眾國,而不是唐帝國。
8月初,唐帝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在馬里亞納群島,中途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問題上發生了小規模衝突。這三處地方之前是屬於日本的,在日本戰敗之後,唐帝國因為集中力量對付西方聯合艦隊,因此並沒有急於派兵佔領這些島嶼。結果,一直獨身事外的美利堅合眾國出兵佔領了這些島嶼,並且將其列位自己的海外領地,甚至一度南下由唐帝國控制的所羅門群島,向澳洲施加影響力。這些,都觸及到了帝國的底線。
唐帝國與美利堅合眾國的戰爭一觸即發,不過,這絕對將是致命的。美利堅合眾國在戰爭的前幾年中大發戰爭橫財,向戰爭雙方出售了大量的戰略資源,而且還暗中擴展自己的影響力。比如在唐帝國退出了大西洋以及東太平洋之後,美利堅合眾國趁機在南美洲地區顛覆了多個親唐國家的政權,扶持親美政權,逐步獲得了在美洲大陸上的統治地位。另外,美利堅合眾國還在趁機「進軍」非洲大陸,施加其影響力。唐帝國對其都一忍再忍,原因很簡單,美利堅合眾國是世界上第二強大的國家,不論是國家的實力,資源,人口等方面,都是僅次於唐帝國的世界第二大強國。如果美利堅合眾國倒向了「倒唐聯盟」的話,那麼唐帝國就很難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了。
到了年底,唐帝國與美利堅合眾國的矛盾已經日益突出。為此,唐帝國不得不將第一艦隊留在了西太平洋,僅僅只派遣得到了加強的第二艦隊出征大西洋。因此,唐帝國也就無法在大西洋上獲得絕對的實力優勢。同時,美利堅合眾國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其「中立」的地位,開始向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提供更多的軍事援助,甚至由自己的工廠來幫助這兩個國家生產戰爭武器。比如,當時大英帝國首先發明的坦克,就主要是在美利堅合眾國製造的,然後再送往歐洲前線戰場。歐洲戰場上的局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唐帝國也在加強對德意志帝國的支持,波斯帝國也派遣了軍隊在巴爾幹半島上與意大利王國的軍隊作戰,唐帝國遠征軍已經恢復了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並且光復了亞歷山大港。不過,隨着美利堅合眾國的投入,歐洲戰場上的形勢對唐帝國這一方已經很不利了。
到了10月底的時候,英法西三國聯軍依靠坦克突破了德意志帝國在萊茵河上的防線,開始向德意志帝國腹地進軍。雖然德意志帝國隨後在杜伊斯堡附近投入了50多萬大軍發動戰略反擊,同樣依靠坦克的支持將戰線推進了數十公里。不過歐洲戰場上的局勢是很明顯的,德意志帝國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如果戰爭再持續兩年的話,德意志帝國將如同俄羅斯帝國一樣,因為國力衰竭而被迫退出戰爭。
戰爭持續到了11月,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出面調停,表示願意提供談判場所,讓交戰雙方進行停戰談判,並且擔保交戰雙方談判人員的安全。同時,威爾遜還暗示,如果唐帝國不接受停戰談判的話,那麼美利堅合眾國將以唐帝國的敵人身份參戰。
顯然,唐帝國無法拒絕這樣的「邀請」,如果美利堅合眾國參戰的話,那麼戰爭肯定還會持續數年,唐帝國還將為此付出數百萬官兵的生命,而且最後也不大可能贏得戰爭,反而很有可能輸掉戰爭。特別是歐洲地面戰場上的變化,已經超過了唐帝國所能控制的範圍。唐帝國海軍也無法迅速的獲得大西洋的制海權。因此,最後很有可能會在美利堅合眾國參戰之後輸掉戰爭。比起最後失敗,一個體面的結局是更容易被接受的。
12月初,交戰雙方的七個國家(意大利王國與西班牙王國取代了日本與俄羅斯帝國)先後宣佈接受美利堅合眾國的調停,並且派遣了全權代表前往華盛頓進行停戰談判。交戰雙方也達成了第一個暫時停火協議,停火期限為三個月,而三個月的談判將決定戰爭是否結束。
戰火在當年年底就結束了,經過了兩個多月的艱苦談判,交戰雙方達成了一個大體的停戰協議。可以說,在這場談判中,唐帝國的損失是最大,而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美利堅合眾國取得了巨大的利益。整個談判持續到了唐歷1303年(公元1921年)底。在最後達成的停戰協議中,唐帝國雖然保住了面子,不過卻幾乎丟掉了一半的海外利益。
唐帝國承認了美利堅合眾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等國家在大西洋上的統治地位,直布羅陀要塞移交給大英帝國,馬爾他島交給了意大利王國,另外唐帝國在這些國家的所有特權都被取消,租界全部歸還給主權國。而唐帝國在大西洋上的據點只剩下了黃金海岸的洛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以及南大西洋上的幾座島嶼。
太平洋上,唐帝國承認了美利堅合眾國對馬里亞納群島,中途島的控制權,而美利堅合眾國則將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歸還給了日本,唐帝國將佔領的小笠原群島,南鳥島等歸還日本。這也是日本在戰後得到的唯一好處。同時,唐帝國在南洋地區的統治地位得到了所有列強的承認,澳洲利益則由美利堅合眾國與唐帝國共享。只不過,唐帝國的經濟在戰後出現了嚴重衰落,也就不可能與美利堅合眾國在澳洲進行競爭了,相當於是退出了澳洲。
印度洋上,唐帝國的統治地位得到了所有列強的承認。同時波斯帝國在阿拉伯海,以及紅海的地位也得到了承認。雖然蘇伊士運河已經在波斯帝國與唐帝國的控制之中,不過運河的通航權向所有國家開放,波斯帝國不再具有運河的主權。
西亞地區,波斯帝國退出了在黑海北部的所有要塞,一直退到了高加索山脈以南地區。另外,波斯帝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領土獲得獨立,先後建立了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家。希臘擺脫了波斯帝國的統治,倒向了西方列強。
歐洲大陸上,德意志帝國控制下的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先後宣佈獨立,德意志帝國僅僅保住了維斯瓦河以西的波蘭土地,以及在東面的一塊飛地。另外,萊茵河以西地區定為非軍事區,雖然主權仍然歸德意志帝國所有,不過德意志帝國不得在該地區部署軍隊。之前主要親向於德意志帝國的比利時,荷蘭倒向了大英帝國,同時德意志帝國放棄了對丹麥的野心。
俄羅斯帝國遭到瓦解,其波羅的海地區的三個國家獨立。另外,俄羅斯帝國在烏拉爾山脈南面,裏海北面的二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給唐帝國。為了不過分削弱俄羅斯帝國,烏克蘭的獨立請求沒有獲得同意,俄羅斯仍然控制着這片富饒的地區。
從整個戰爭的結果來看,俄羅斯帝國,日本這兩個在戰爭結束之前投降的國家都不同限制的遭到了削弱。唐帝國喪失了近一半的海外利益,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也被削弱了,波斯帝國則損失了其在歐洲大陸上的領土等等。雖然,最後唐帝國沒有宣佈戰敗,而是宣佈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實際上,唐帝國已經戰敗了,而且是數百年來第一次遭受如此重大的損失。
而戰爭的另外一方,即「倒唐聯盟」中最賣力的大英帝國,法蘭西王國卻沒有能夠從戰後的停戰條約中獲得多少好處,雖然其海外利益得到了擴充,控制了唐帝國在大西洋兩岸的一些殖民地,但是這與兩個國家在戰爭中付出的代價是不成正比的。
整個戰爭中唯一獲得好處的就是美利堅合眾國。在此之前,美利堅合眾國只是名義上的世界第二號強國。而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後,美利堅合眾國已經成為了實際上的二號強國。美洲大陸基本上已經落到了美利堅合眾國的控制之中,澳洲也成為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勢力範圍,非洲大陸的西岸地區也受到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交戰雙方都欠下了美利堅合眾國大筆戰爭債務。在戰後的頭幾年中,美利堅合眾國是所有列強中唯一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而其他的所有交戰國家的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嚴重下滑。
也許,唐帝國在戰爭中得到的唯一好處就是面子吧。名義上,唐帝國仍然是世界頭號強國,而且控制的殖民地也是最多的,其所確定的霸權區域也是最為廣闊的。不過,唐帝國已經完全失去了統治世界的地位。「倒唐聯盟」雖然沒有獲得完全的勝利,卻也迫使唐帝國離開了霸主的寶座。
戰爭中,海軍的地位,海權的重要性得到了證明。因此,在戰後的一系列條約中,《松江海軍軍備條約》是最為重要的一項條約。九個主要的海上強國所簽訂的這份條約為戰後二十年的海軍發展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不過,一份海軍軍備條約是無法制止列強為下一次戰爭做準備的,這最多是將下一次全球戰爭延遲了一段時間而已。
整個停戰條約中最大的漏洞就是沒有限制各列強的軍備發展,甚至連日本,俄羅斯帝國這些在戰爭中投降的國家都沒有受到限制。這為戰後各列強迅速擴軍,積極為戰爭做準備提供了基礎。
從客觀的角度看,一戰後期簽訂的所有條約,實際上只是「停戰」條約,而不是「和平」條約。停戰條約的本質是停止戰爭,或者說是暫時停止戰爭。通過停戰期的休養,讓世界各列強為下一次戰爭做準備而已。因此,唐歷1303年(公元1921年)達成的一系列停戰條約並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下一場戰爭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