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其實一千萬貫的銅錢對於貞觀初期的大唐來說,也確實是算得上一筆巨款了。換成是李世民想在短時間之內鑄造這麼多錢的話,就算是老版的銅錢,也依舊是個很難完成的任務。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貞觀初期的大唐最高一年鑄造的銅錢也不過是三十二萬貫。而到了宋真宗時期,最高一年鑄造五百多萬貫的銅錢,就這還不夠用,於是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
當然,之所以會這麼少的鑄造量,一方面是因為貞觀初期的貨幣流通量本來就不高,除了銅錢之外,這個時期的絹帛也同樣屬於流通的貨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鑄造工藝的限制。
當然,對於李安然來說,鑄造銅錢這種事情卻並非一件難事。光是在大唐國土內找到的那幾處隱藏在人跡罕至區域中,儲量又非常可觀的銅礦,就足以支持巨量的銅錢製造。
再加上每一個銅礦點都配備了全自動製造設備,從冶煉、提純、制板、衝壓,再到最後的成品檢測,完全都在設備的內部直接搞定,幾乎每一秒鐘都會有大量的銅錢和銅幣被製造出來。
同時在天朝人民銀行的加工區里,同樣也擁有這樣的設備。那些通過存款、投資理財、保險等業務被收進錢庫的銅錢,都會在加工區的相應生產設備里進行提純與精煉。
接着再按照比例添加所謂的「雜質」,當然,考慮到錫這玩意兒的價值比銅還要高,自然不可能象古人那樣本末倒置,採用的都是低價值的金屬。最後製造成新的銅錢和銅幣。
至於這種貨幣重造過程中產生的損耗,對於李安然來說實在是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更別說,還有存款的管理費、放貸和發行公債所能產生的利潤放在那裏,根本算不上什麼。
之所以除了開始推廣和流通的銅幣還要造舊款的銅錢,主要還是考慮到新銅幣每一枚都是當五文。也就是價值五枚普通銅錢,以貞觀初期的物價,雖說不是不能用但依舊不方便。
就象後世一樣,隨着年年物價的上漲,別說一毛錢了,就連一塊錢都已經買不了什麼東西。但一毛錢卻依舊有着不可或缺的存在價值,別說天朝了,就連國外也一樣少不了。
當然,那種以最小面值都是以百萬為單位的津巴布韋幣為代表的「超級」貨幣,自然又是另當別論。
其實在製造新貨幣的時候,李安然也有想過採用鋁來做為貨幣的材料。這玩意兒雖說是輕金屬。卻有着不錯的延展性,質地也算堅韌。
甚至在在潮濕的空氣中還能形成一層防止金屬腐蝕的氧化膜,關鍵是這種氧化膜還不會象銅鏽、鐵鏽那樣影響到錢幣的美觀。
在分幣沒有淘汰的時期,一分、兩分、五分這三種分幣就是由鋁製作而成。除了比重很輕之外,最大的缺點就是這玩意兒不耐燒。哪怕只是在火上燎一下,都會發黑。
除了鋁幣之外,李安然原本還打算製造不鏽鋼貨幣。只不過。這玩意兒雖說成本比較低,但製造起來比銅幣要麻煩不少,畢竟不鏽鋼的成份相對要複雜多了,遠不如銅幣方便。
再加上想讓大唐時空的老百姓接受這兩種徹徹底底的新貨幣,某種程度上來說比接受錢票還要困難。畢竟錢票是和金幣、銀幣還有銅幣直接掛鈎,與鋁幣和不鏽鋼幣完全是兩回事。
等李安然把頭一筆價值一千萬貫的銅幣交付給李世民之後,到也沒有閒着。而是專門跑了一趟有段時間沒有回去的現代時空,向留守在那裏的胡靈兒下達了採購清單。
之前李世民在敲定了五億貫的公債之後,很聰明地沒有全部要錢。畢竟打戰這種事情,表面上看起來花得都是錢。可實際上除了軍響之外,剩下的都必須換成相應的物資才行。
別看李安然在大唐時空也算是經營了兩年左右,特別是在得到了多功能探索艦之後,在一些基礎產業鏈上也確實下了不少的功夫,比如那些隱藏在人跡難至之處的各種礦藏。
除此之外。還在流求也就是後世的台灣島上修建神宮的同時,也不忘開闢出大量的農田、果林、漁池、牧場,以及建立紡織、冶金、磚窯等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產業。
甚至還在後世的澳洲大陸、非洲大陸、歐洲大陸、美洲大陸上,找到了那些在現代時空相當有名氣的各種儲量驚人的礦脈,在進行大規模開採的時候還做些深加工的活。
可即便是這樣,想要承擔大唐這一次針對突厥用兵的物資消耗卻依舊是力有未逮。誰讓李安然開始大規模建立資源基地的時間並不久,又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能力還有限。
好在,現代時空的地球有着很完善的工業基礎。雖說科技等級是差了些,但只是用來給還處於冷兵器時代的大唐打提供一場戰役要用到的各種物資,還是綽綽有餘地。
在所有的物資之中,最為重要的卻並非什麼刀劍槍戟之類的兵器,也不是甲衣、皮靴、頭盔之類的防具,而是每日人吃馬嚼必不可少的糧草。
糧草,顧名思義就是糧食和草料。
前者是人吃,後者嗎,自然是馬匹和接車用的牛驢等牲口之用。
別看一把好刀的價值,足以頂得上nn多的糧食,至於草料則更不必說。可架不住,一把好刀能用許久,可糧草這東西卻吃一點就少一點,征戰越多、兵馬越多消耗也就越大。
多了咱也不說,就拿那些演義小說里經常會寫到的十萬大軍這個數字為例,一個成年兵卒每頓果腹之用的口糧雖說沒有定量,但為了能夠保持體能與戰鬥力,吃少了可不行。
古代打仗,想像現代時空那樣即便是在野外作戰還能靠着軍用口糧頓頓有葷腥,甚至還有功能性飲料、咖啡、水果等輔助性飲食那是想都別想,平日裏能吃得飽就算不錯了。
也就是在既將開打之前,上面才會發些肉脯、肉乾之類的肉食給兵卒們補充足夠的營養。可就算是這樣,這一天下來多了不說,咱就按一斤糧食來算,十萬大軍就是十萬斤之多。
就算古代的度量單位與後世的公制單位有些不同,但畢竟這筆帳只是算個大概,也不必太過較真。十萬斤就算是五萬公斤吧,也就是五十噸之多,而且,這還只是一天的量。
而一場大戰下來,不說得持續一年半載這麼久,把行軍、紮營、撤退等過程都算上,個把月總是需要的吧。一天五十噸,三十天就得一千五百噸,這數字真真不算少了。
現代時空的小麥粉價格差不多是三塊錢一公斤,一噸也就是三千塊,一千五百噸足足要花掉四百五十萬左右。就算數量訂購的越多價錢還能便宜,但也不會差得太多。
最讓李安然無語的是,以前那些只是用來餵牲口的雜糧麵粉,經過所謂的飲食養生概念的炒作之後,居然比小麥麵粉還要貴,唯一便宜的也就剩下了當做飼料來用的玉米粉。
好在,這玩意兒雖說是做飼料的,但人也不是不能吃,而且據說還挺有營養。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這玩意兒是用轉基因玉米加工而成,雖說吃不死人,可李安然是絕對不會嘗試地。
考慮到古代打仗時的伙食,根本沒辦法象現代那樣即要講究營養還要兼顧味道,再加上運輸和存儲方面的原因,除了小麥麵粉和玉米面粉之外,李安然只是少量地準備了一批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