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的濃蔭在水面上、山石上渲染着水墨的意蘊。池水的波光中又變幻着山石樹木迷離的倒影,如雲一般在水底的天空聚散流動着。
走在曲橋上,可以飽覽夏山的秀色,只見兩旁奇石有的如玉鶴,形態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態可掬。抬頭看,谷口上飛石外挑,恰如喜鵲登梅,笑迎賓客;眺遠處,山頂上群猴戲鬧,樂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
雲落和顏沉魚進入洞室,剛開始覺得有點陰森,繼而習慣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絲絲光線,便覺得洞室寬敞。而小池裏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賞景,更覺涼爽。
洞室可以穿行,拾級登上,轉上數轉便到山頂。上有一小亭子孤立於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際,增添了夏山的蔥鬱的氣氛。
雲落和顏沉魚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縫中,廣玉蘭盤根錯節,石階兩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間,只見濃蔭披灑,綠影叢叢,真讓人感到心已曠神怡。
為了更好的體現雲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選擇備具瘦、透、漏、皺之形的上品太湖石來掇疊。瘦、透、漏、皺是我國傳統的賞石標準,瘦,是指其線條的嫵媚多姿;透和漏是指石的多孔和玲瓏,皺則是形容其滄桑的紋理。
夏山不僅用石講究,在掇疊時又充分運用了「壘石為山,一石有一石的脈絡,雖千萬石而亦合成一脈絡」的山水畫理。所以夏山雖然變化萬端,卻氣韻流暢。
整個山勢平緩柔和,分東西兩峰。山頂有古柏如蓋,有小亭翼然,山下臨水建有石屋,隔水而望,幽深無比。夏山主要採用掇山為主的疊石技藝,以湖石的玲瓏剔透和高超的疊石技藝表達了江南山水的婉約柔美。也是疊石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江南的夏日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所以此處池西岸臨水處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圍點,曲折凸凹。池中睡蓮點點,無論是淡淡的紅、還是淡淡的紫都在以最輕盈的身姿點綴着夏日的蒼翠。俗稱「荷塘蛙鳴」。
水上架曲橋一道,青石板的橋面,三折後直達洞口又延伸隱沒於山腹,使水尾藏起。給人有無限幽深的感覺。
曲橋側立一湖石,此石修長飄逸,自下而上有三個近圓形的孔洞。如剔淨的魚骨。這塊修長飄逸的湖石遮去下面的孔洞,其上部又極似漢字中的「丑」字。
宋代的蘇東坡雖然做過揚州的太守,還一上任就廢了擾民的「萬花會」,可是他肯定沒有見過幾百年後才現身揚州的這塊「丑石」。
不過他:「石文而丑,一丑字而石之千態萬狀備也」卻好像是專為此石而說。石不能言最可人,亦或是此石感遇知音,轉為印證此語才靜默的佇立在這城市山林。
賈平凹也曾就石之「丑」而說:「石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也就美到了極處。」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稱它為「鎮園之寶」當為不過。
雲落和顏沉魚細看又頗像「月」字,點明揚州是個月亮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丑石之後有一石魚,張嘴擺尾,神態生動,和池中金魚相映成趣。石魚右上方,湖石山上有雲南黃馨一株,倒垂枝條已近水面。微風過處搖曳生姿,仿佛綠色飛瀑掛於山前,平增了許多生意。
夏景疊石以青灰色太湖石為主,疊石似雲翻霧卷之態,造園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皺的特性。疊石多而不亂,遠觀舒捲流暢,巧如雲、如奇峰;近視則玲瓏剔透,似峰巒、似洞穴。
池中游魚嬉戲石洞之間,靜中有動,極富情趣。池塘右側有一曲橋直達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頗具寒意。山頂建一鶴亭,傍依老松虬曲,凌雲欲去。
渡曲橋,入夏山石屋,起初會感到黯淡不適,片刻後,就會發現有絲絲光亮從石隙中透入,假山內部的立面也就在眼前逐漸的清晰起來了,洞壁變化多端,層次分明,沿山臨水處多孔洞,從裏向外看,每個洞孔都似畫框一般為我們取捨着洞外的景色。
夏景的池水、山石、花木隨着腳步的移動,景物也變換着,這就是造園上的「框景」和「移步換景」的手法,江南私家園林因為空間有限,這種手法採用較多。
是利用美學上分割的原理把空間延伸擴大了,所以園林上有「越拆越小,越隔越大「的說法。每當夏日,古木生風,拂水而來,令人神清氣爽。
夏山頂有一四角小亭,名為「鶴亭」。這裏是主人養鶴之地,寓以「鶴舞雲霄,神仙福地」之意。對聯「立如依岸雪,飛似向池泉」所描寫的正是仙鶴。松柏常青,仙鶴長壽,寓意松鶴延年。
夏山如雲,若有鶴舞其間,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鶴亭東南角處是夏山石室透入光亮的石隙,亭角恰好為石室庇護了風雨,細節的處理也如此周到。亭前有一古柏,枝條虬曲,伸出涯際,增添了夏山的蔥鬱氣氛。
立於山顛,環顧四周可見湖石圍點成的「欄杆」,不僅確保了遊人的安全,還增加了山體的高度,可謂匠心獨運。
鶴亭東有一紫藤,立於夏山山道的出口處的山石邊,枝葉交錯如蓋,藤條相互纏繞,根徑已經融為一體,仿佛曆經了滄桑。每到暮春時節,就會開出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穗,長約盈尺,輕輕低垂,散發出陣陣芳香,在初夏的陽光下,隨風飄動,格外媚人。
夏山柔美秀麗,綠樹青波,一派江南風情。由夏山向東,可轉至一氣勢不凡的長廊之上,此長廊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之所以這麼說只是因為長廊這頭走到盡頭等於從夏天走到了秋天。
這是園中連接夏秋兩景的抱山樓,樓前的長廊如長臂將秋夏兩山抱於胸前,抱山樓由此得名。抱山樓為七開間的樓房,上有「壺天自春」匾。
壺天自春取自《個園記》中「以其目營心構之所得,不出戶而壺天自春,塵馬皆息。」其意是個園空間雖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為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之意。
秋山和夏山的兩山腳在銜接處是以壓縮體量的圍點做法來協調過渡,夏山湖石延伸為花台駁岸,如雲之彌散,秋山黃石則儘量選用圓厚縱紋者來圍點花壇,儘量縮小差異。
抱山樓廊為復道廊,遊人無論在上或在下都可漫步廊道,在渾然不覺中從夏就走到了秋,所以此廊亦被戲稱為「時空隧道」。
立於樓上長廊,可見樓前水池東邊有一六角小亭,清漪亭飛檐翹角,清麗挺拔,和抱山樓的壯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在古時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所以道邊多設亭。
亭在空間上自在,佈局上靈活多變。在建築藝術上,亭集中了華國古代建築最富民族形式的精華。園林中的亭可以供人們遮陽避雨、休息觀景,也使園中的風景更加美麗。
清漪亭的周圍似乎是隨意點置了一些湖石,但是因為池水的環繞使這些湖石便成了破浪前行的船頭。亭西懸一匾「清漪」,亭前有楹聯:何處簫聲,醉倚春風弄明月;幾痕淡影,斜撐老樹護幽亭。
倘若月明之夜立於亭中,微風徐來,碧水蕩漾,在隱約的簫聲中沉澱自己的心情,到也算不辜負了這明月春風、老樹幽亭。
如果說春山是開篇,夏山是鋪展,那麼秋山則是。沿樓廊東行,越過架空的復道廊,可直達於氣勢雄偉的秋景黃石假山。
秋山用黃石疊成,用石潑辣,氣勢磅礴,植物配置以楓樹為主,間雜松柏,秋山的主面向西,每當夕陽西下,松之蒼綠,楓之火紅與山石的褐黃在暮色中明淨如妝,極具畫意。
但最為精妙的還是其內部山道設計,上下盤旋,、石橋、石樑、、石洞、和山中小築融在一起,時澗時谷,時壁時涯,變化莫測。
游秋山前應當事先知道:「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的口訣,定會平添許多樂趣。
相傳黃石假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石濤所疊,清人汪全泰寫給園主次子黃奭的詩詞中有「若年少,懷故里,甚牢騷。自言家居,大滌石屋洞天高。」之語(大滌子為石濤別號)。
秋景又稱小黃山,外形峻峭依雲,綿延不絕,分西,中,南三峰,中為主峰,西、南兩峰為輔。三者之間賓主照應,參差掩映,形成起伏綿延的山勢。
中鋒最為險峻,突兀驚人,峰頂疊石仿佛余工未了,更是耐人尋味。這是疊石者大量使用「挑飄」技法形成的效果。「挑」是塊石從山體中橫向當空伸出,「飄」是在伸出的塊石頂端豎石的手法。(未完待續請搜索飄天文學,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