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并州刺史一職,比較出名的是丁原、董卓,螞蚱在這裏要說一下他們的順序。讀《三國志》可知,董卓登上歷史舞台是在桓帝時期。
「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入選為羽林郎後,董卓的官宦生涯可謂平步青雲。
「為軍司馬,從中郎將張奐征并州有功,拜郎中,遷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徵拜并州刺史、河東太守,遷中郎將,討黃巾,軍敗抵罪。」
在這裏就可以很清楚地得知,董卓成為涼州刺史是在征討黃巾(註:中平元年爆發黃巾起義)之前。而董卓之所以在西域戊己校尉一職上免官,多半是朝廷認為董卓在羌人中威望太高,不願意他一直呆在西涼為官,所以將他明升暗降,遷為并州刺史、河東太守。
又,《資治通鑑》記載,中平五年三月,屠各胡攻殺并州刺史張懿,可知,在董卓成為河東太守後,接替他并州刺史一職的應該是張懿。而丁原,肯定在張懿之後。在後續,會有說明。
不過,少部分可能納悶董卓怎麼又當過并州牧,又怎麼在河東屯兵的。在這裏,螞蚱解釋一下。
董卓在中平元年因為征討黃巾不利被免職後,就蟄伏起來。他的機會很快就來了,中平二年,北宮伯玉反叛,入寇三輔,漢靈帝不得不重新啟用在羌人中威望很高的董卓。靈帝派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及中郎將董卓征討,不克,皇甫嵩因而免職,董卓卻安然無恙,足以看出董卓為人處世的圓滑和朝廷對董卓的倚重。
第一次失敗後,朝廷並不甘心,當年八月,靈帝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為副,以討北宮伯玉;拜中郎將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並統於張溫。
這一次,董卓總算是出了力氣,幫助朝廷大敗邊章、韓遂。但大勝之後,朝廷大軍犯了孤軍深入的兵家大忌。各路軍馬多有折損,唯有董卓率領軍隊安然返回。中平三年,董卓因為平叛有功,受封為斄鄉侯,食邑千戶。
中平四年,韓遂殺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取而代之,擁兵十數萬,再次入寇三輔。涼州刺史耿鄙率六郡兵討伐韓遂,為別駕所殺,隴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黃衍反,涼州司馬馬騰等人也起兵響應,共同擁立王國為主,對抗朝廷。
最開始的時候,董卓並沒有被朝廷重用,結果就是「太尉張溫以寇賊未平,免」,而在平叛的過程中,張溫曾經徵發幽州烏桓族的三千騎兵前往涼州平叛,因為三千烏桓騎兵的統屬問題,引發了幽州的一場叛亂,更是攪得朝廷焦頭爛額。
朝廷眼見涼州的局勢越來越糜爛,這才請出董卓,令其與左將軍皇甫嵩一起平叛。
不過,董卓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已經徹底認清了朝廷的嘴臉。黃巾起義沒有爆發前,朝廷就把董卓從涼州調出來,前往并州、河東任職,那時朝廷的威嚴還在,董卓不敢不從。但黃巾起義之後,董卓看清楚了漢室的外強中乾,至少在那個時候,董卓已經擁有了自立之心。
之所以在韓遂二次叛亂的時候,朝廷沒有啟用董卓,是有原因的。中平三年,董卓受封斄鄉侯後,朝廷對董卓明升暗降,讓他做少府,卻要收了他的兵權,將他手下的士卒劃給皇甫嵩。董卓以「涼州擾亂,鯨鯢未滅,此臣奮發效命之秋。吏士踴躍,戀恩念報,各遮臣車,辭聲懇惻,未得即路也。輒且行前將軍事,盡心慰恤,效力行陳」為由,拒不出仕。
此時,董卓和朝廷的矛盾已經放在了桌面上。所以,韓遂二次叛亂,朝廷派遣太尉張溫領兵前去平叛,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朝廷發現沒了董卓,平定涼州還真的不容易後,才不得已低頭,在中平五年拜董卓為前將軍。不過,董卓這個時候恐怕已經生了養賊自重的心思。
中平五年十一月,王國領兵攻打陳倉,董卓建議皇甫嵩急救,皇甫嵩不聽;陳倉城堅,叛軍三月不克,想要撤走,董卓建議皇甫嵩窮寇勿追,皇甫嵩依然不聽,結果就是漢軍大敗叛兵。這一次,董卓基本上就是打醬油的角色,但也撈到了不少軍功,聲望更高。
王國兵敗後,韓遂終於找到了藉口廢掉王國。中平六年,韓遂、馬騰等人廢掉王國,共同擁護涼州名士閻忠擔任首領,可惜閻忠寧死不從,於是,韓遂、馬騰等人開始爭權奪利,朝廷終於鬆了一口氣。
在涼州的隱患變小之後,朝廷又露出了本來的面目,想調前將軍董卓擔任并州牧,削減董卓的權力。此時,漢靈帝已經是病入膏肓,將董卓從涼州支到并州,就能讓董卓成為無源之水。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州牧」一詞。中平五年三月,宗室劉焉上書靈帝,「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正好益州刺史儉橫徵暴斂,怨聲載道,并州刺史張懿為匈奴所殺,靈帝於是接受了劉焉的請求,任命他為益州牧。任命太僕黃琬為豫州牧、宗正劉虞為幽州牧。
州牧的權力要遠大於刺史,朝廷以為董卓這次可能會動心。但董卓再一次拒絕了朝廷的任命,以「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拒絕交出兵權,隨即率領自己所屬部隊進駐河東,以觀時變。所以,董卓並沒有擔任并州牧一職。
那丁原的并州刺史一職是如何來的呢?!再回到開始,中平五年三月,屠各胡攻殺并州刺史張懿,而此時,董卓正屯兵河東,按兵不動,因為不肯就任少府、交出兵權而和朝廷鬧矛盾。
朝廷罷免了作戰不利的張溫太尉的職位,可新繼任的太尉崔烈也是爛泥扶不上牆,只當了七個月的太尉就被罷免。繼任者是大司農曹嵩,在并州刺史張懿死後不到一個月,曹嵩的太尉也當到了頭。原因,應該都是鎮壓涼州叛亂不利。
所以,螞蚱可以很肯定地告訴大家,在張懿死後,接替他位置的應該是丁原。
在本書中,時間表如下。
光和五年,董卓為并州刺史。九月,董卓調任河東太守,張懿接任并州刺史。光和七年,也就是中平元年,董卓鎮壓黃巾不利,免官。中平二年,董卓復起,為中郎將、破虜將軍,因大敗韓遂有功,受封為斄鄉侯。中平三年,朝廷任命董卓為少府,董卓不肯接受,亦不交出兵權,並自表為前將軍。中平四年,西涼再次叛亂,董卓為前將軍,觀察時局。中平五年,并州刺史張懿死於匈奴入侵,丁原接任并州刺史一職,同年董卓跟隨皇甫嵩平叛,無所建樹。中平六年二月,西涼叛軍內訌,靈帝病重,任命董卓為并州牧,董卓固辭不受。此時,丁原應該不再擔任并州刺史,而為武猛都尉,屯兵於河內。ps 一句,史書記載,董卓被朝廷任命為少府是在中平六年,但如此一來,許多事情會解釋不通,所以,稍作變通。這是本書唯一不符合史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