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常識:
1.氣(古代哲學)?在古代哲學中,氣是指存在於宇宙之中的,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構成的本原。??
2.精氣學說(古代哲學)?是研究精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是對中醫學影響較大的古代哲學思想之一。??
3.精(古代哲學)?在古代哲學中,精的基本概念有二:1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2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原。??4.氣化(古代哲學)?在古代哲學中,氣化指由氣的運動產生宇宙各種變化的過程。??5.精氣?乃氣中之精粹,是人類生命產生的本原。??
6.神?1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表現及其內在規律。2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者。3一切生物及其生命力的綜合外在表現。4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7.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它既可標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和現象,又可標示同一事物內部對立着的兩個方面。??
8.陰陽學說?屬中國古代哲學範疇,是以陰陽對立統一理論,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淪。??
9.陽化氣?指在陽的作用下,物質從有形蒸騰氣化為無形的過程。??10.陰成形?指在陰的作用下,物質由無形之氣凝聚成有形之物的過程。??
&陰陽交感?指明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的過程,是萬物化生的根本條件。??12.沖氣?指運動着的和諧之氣。??
&陰陽對立?對立:是指處於統一體的矛盾雙方的互相排斥、相互鬥爭。陰陽對立,即陰陽雙方的互相排斥、互相鬥爭,即陰陽制約。??
&陰陽消長?指對立着的陰陽雙方不是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不斷地運動變化,它們在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維持着相對的平衡。??
&陰平陽秘?即陰陽平秘。平,飽滿之意;秘,即秘密、潛藏。陰平陽秘,即陰陽充盛,相互潛藏而不外亢。
陰陽互根?是指陰陽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即陰依存於陽,陽依存於陰,雙方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依據,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立着的另一方單獨存在。此外,還含有共同促進、共同衰退之意。也是陰陽轉化的內在根據。??
&陰陽轉化?指一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屬陽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陰的事物,屬陰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陽的事物。??
&重陰必陽?指陰陽轉化的機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進陰陽轉化的條件。謂陰氣過甚,可以向對立面陽的方面轉化。??
&重陽必陰?指陰陽轉化的機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進陰陽轉比的條件。謂陽氣過甚,可以向對立面陰的方面轉化。??
&陽勝則陰病?陽,指陽熱;陰,指陰/液。陽勝則陰病。是指陽熱偏盛,必消耗陰/液而出現各種傷津、傷陰的病證。??
&陰勝則陽病?陰,指陰寒;陽,指陽氣。陰勝則陽病,是指陰寒偏盛,必傷陽氣而出現各種陽氣個足的病證。??
&陽病治陰?陰偏衰產生的虛熱證(陽病),治療當滋其陰(治陰)。從而使陰陽恢復平衡.此即陽病治陰。??23.陰病治陽?陽偏衰產生的虛寒證(陰病),治療當壯其陽(治陽),從而使陰陽恢復平衡,此即陰病治陽。??24.陰中求陽?治療陽虛證時,在補陽劑中,適當佐以補陰藥。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25.陽中求陰?治療陰虛證時,在補陰劑中,適當佐以補陽藥,使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陰損及陽?當陰.精虧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累及陽氣,使陽氣生化無源。導致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
&陽損及陰?當陽氣慮損到—定程度時。就會累及陰.精,使陰.精化生不足.導致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29.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30.五液?汗、涕、淚、涎、唾五種液體。??31.五色?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32.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個感覺器官。??33.五體?機體的筋、脈、肉、皮毛、骨五種形體組織。??34.五志?怒、喜、思、憂、恐五種情志變化。??
&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係。??36.相剋?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着有序的間隔遞相克制、制約的關係。??
&制化?是五行生剋關係的結合。事物必須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維持其相對的平衡。??38.相乘?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克制。??
&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不勝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稱「反侮」。??
&五行學說?屬古代哲學範疇。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及其生克規律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探求宇宙規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樹木樹幹能屈能伸、向上向外舒展的狀態。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火曰炎上?炎,熱也;上,向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向上升騰的特點。引申為凡具有溫熱、向上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爰稼穡?春種曰稼,秋收曰穡。「稼穡」,是指土具有播種和收穫農作物的作用,引申為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金曰從革?從,由也;革,變革。「從革」,即說明金是通過變革而產生的(革土生金)。金之質地沉重,且常用於殺戮,因而凡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水曰潤下?潤,滋潤:下,下行。「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滋潤、向下、寒涼、閉藏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母病及子?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關係來說明五臟之間的病變傳變。疾病的傳變由母髒傳及子髒,謂之母病及子。??
&子病犯母?又稱「子盜母氣」。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關係來說明五臟之間的病變傳變。疾病的傳變由子髒傳及母髒,稱為子病犯母。??
&虛則補其母?是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療原則,用於母子關係的虛證。因補母能令子實(母能生子),故虛則補其母。??
&實則瀉其子?是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療原則,用於母子關係的實證。因瀉子能令母虛(子盜母氣),故實則瀉其子。??
&滋水涵木?即滋腎陰以養肝陰的方法,又稱滋腎養肝法,滋補肝腎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甚或肝陽上亢之證。??
&益火補土?是溫腎陽以補脾陽的一種方法,又稱溫腎健脾法,溫補脾腎法。適用於腎陽虛微而致脾陽不振之證。??
&培土生金?即用補脾益氣以補益肺氣的方法,主要用於肺氣虛弱或肺脾兩虛之證。??
&金水相生?亦稱滋養肺腎法。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故補肺陰即可以滋腎陰。腎陰是五臟之陰的根本,滋腎陰又可以達到補肺陰的目的。故金水互生以治療兩髒之陰虛。??
&抑強扶弱?是根據五行相剋規律確定的治則。「抑強」主要用於太過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抑其強者,則弱者功能自然易於恢復。「扶弱」主要用於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助弱者,加強其力量,可以恢復臟腑的正常功能。??
&抑木扶土?是疏肝與健脾相結合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治法,又稱疏肝健脾法,調理肝脾法,平肝和胃法。適用於木旺乘土或土虛木乘之證。??
&培土製水?是以健脾利水治療水濕停聚為病的一種治法,又稱敦土利水法。適用於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
&佐金平木?是輔佐肺金以制肝木的一種治法。此法適用於肺虛無力制肝而肝旺者。??
&瀉南補北?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瀉南補北,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適用於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
二、中醫藏象。
1.藏象即人體內在臟腑的形象及其生理病理表現於外的徵象。
2.藏象學說是研究臟腑形體官竅的形態結構、生理活動、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3.心主血脈指心氣與脈氣相通,心具有生血和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營養全身的作用。
4.心藏神指心具有主宰臟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活動和主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作用。又稱心主神志。
5.神在人體,廣義之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
6.心在體合脈心臟與脈管相連,心脈之氣相通,在心氣的推動下,二者相互配合以完成血液的正常運行。
心之華在面?華,光彩之意。即心的精氣的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與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澤變化顯露出來。??
8.心在液為汗?1因心主神志,精神情志而引起的出汗與心直接相關;2汗為律液所化,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心主血,放稱汗為心之液。?
9.心開竅於舌?又稱舌為心之苗。心之本脈系舌根,心之氣血通於舌,舌主味覺和言語的功能賴心主血脈及心神的榮養和支配,故稱。??
&心在志為喜?喜是以心之氣血為物質基礎,經心氣之氣化作用而表現於外的一種情感反映。心氣有餘則喜笑不休,心氣虛則易悲憂,故稱。??
&華蓋?指肺。肺在體腔中位居最高,有保護諸髒、抵禦外邪的作用,故稱。??
&嬌髒?指肺。肺通過口鼻和皮毛直接與外界相通;且肺朝百脈,他髒之邪可通過經脈傳至於肺;而肺葉嬌嫩,為清虛之體,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故稱。??
&肺主氣?是指人身之氣均由肺所主持,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一身之氣。??
&肺主呼吸之氣?指肺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吸清排濁,吐故納新,實現體內外氣體交換,維持人體生命活動。??
&肺主一身之氣?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尤其是宗氣)和調節氣機的作用。??
&肺主通調水道?指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的輸布、遠行和排泄具有疏通調節作用,又稱「肺主行水」。??
&肺為水之上源?由於肺為華蓋,其位最高,參與調節全身的水液代謝,使水液經肺氣推動而下輸於腎,故稱。??
&肺朝百脈?即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經脈會聚於肺,經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交換,然後再將富含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布到全身。??
&脈主治節?指肺通過治理調節氣機而輔助心臟治理調節全身氣、血、津/液及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肺性清肅?清肅,即清潔、肅清。指肺具有肅清其本身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潔淨、通暢的特性,是保證肺氣宣降運動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
&肺在體合皮?指肺宣散衛氣和津/液溫潤皮膚;皮膚之汗孔可隨肺氣宣肅進行體內外氣體交換,助肺司呼吸之功能。??
&肺之華在毛?肺輸布精氣,充養於皮膚之毛髮,故其精氣盛衰、功能強健與否可從毛髮之榮枯反映出來。??
&氣門?即汗孔。因汗孔有隨肺氣的宣降進行體內外氣體交換的作用,故稱。??
&鬼門?即汗孔。鬼,古通魄,肺藏魄,肺氣通於皮毛,汗從皮膚而出。稱魄汗。汗孔則稱為鬼門。??
&玄府?是汗液排泄的孔道,又稱氣門、汗孔。因其細微幽玄不可見,故稱。??
&肺開竅於鼻?鼻與喉相通而聯於肺,鼻為呼吸氣出入之通道,其通氣與嗅覺必賴肺氣的和利,故稱。??
&肺在液為涕?涕為肺之陰津所化,賴肺氣宣發至鼻竅,以潤鼻,肺氣斂肅使涕不外流,故稱。??
&肺在志為悲憂?悲為肺之精氣氣化而表現於外的情志變化,悲憂太過則耗肺氣,肺氣虛則易悲憂。??
&後天之本?指脾(胃)。人出生之後,機體生命活動的維持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以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
&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飲食物)化為精微,將精微物質吸收並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
&脾主運化水濕?又稱運化水液,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
&脾主升清?指脾具有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並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恆定的作用。??
&脾主統血?指脾有統攝血液,使之在經脈中運行而不逸於脈外的功能。??
&四未?四肢與軀幹相對而言,是人體之末,故稱四肢為四末。??
&分肉?即肌肉、肌。肌肉外層為白肉,內層為赤肉,赤白相分,界限分明,故稱。??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食物經過胃腸消化吸收後,其水谷精微必經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而上輸於肺、心,以輸布營養全身,故稱。??
&唇四白?唇四周的白肉,能反映脾臟精氣的盛衰。??
&脾主肌肉?指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營養全身肌肉,使之豐滿健壯,故稱。??
&脾主四肢?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升清陽,四肢得清陽之氣則輕勁有力,故稱。??
&脾在志為思?思慮是以脾之精氣為物質基礎,經脾氣氣化而表現於外的一種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狀態,故稱。??
&倉廩之官?倉廩,指貯藏糧食的倉庫。倉廩之官,是言脾胃如同掌管國家糧庫的官員,對飲食物有消化、吸收和轉輸作用。??
&脾開竅於口?指脾氣之運化正常與否,可從飲食口味的情況反映出來。脾氣健運則飲食口味正常。??
&脾之華在唇?口/唇為肌肉的一部分,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光澤,是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狀態的反映。故稱。??
&脾在液為涎?涎為口津,是脾之陰津所化,經脾氣運化至口腔,潤口、助吞咽和消化,脾氣固/攝,使涎不外流,故稱。??
&肝藏血?指肝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及防止出血的作用。??
&肝調節血量?指肝對調節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別是對外周血量的調節起着重要的作用。??
&肝為「血海」?因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與女子月經有關,故稱。??
&肝主生血?指肝參與血液生成的作用。即腎精輸於肝,經肝之氣化而化為血,故稱。??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宣洩氣機以保持全身氣機條達舒暢,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謀慮?指肝藏血而主疏泄,有輔佐心神參與調節思維、情緒等精神活動的作用。??
&肝為剛髒?肝為風木之髒,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鬱,其氣易逆易亢,其性剛強,故稱。??
&肝主筋?筋束骨,繫於關節,其運動強勁有力而靈活,須賴肝之氣血的營養,故稱。??
&將軍之官?指肝。因肝具有剛強之性,其氣急而動,易亢易逆;肝藏血而主謀慮,反映了肝既剛且柔,如同將軍有勇有謀,故稱。??
&罷極之本?指肝。肝藏血而主筋,筋司運動。筋膜得肝之氣血克養而強勁有力,活動自如,且能消除疲勞,故稱。(罷,讀作ba,免去、消除之意;極,疲睏之意。罷極,即消除疲勞)。??
&肝之華在爪?爪為筋之餘,爪和筋均賴肝之氣血的營養,爪甲之榮枯可反映肝之精氣的盛衰,故稱。??
&肝開竅於目?肝的經脈上聯於目系,目的視力有賴於肝氣之疏泄和肝血之營養,故稱。??
&肝在液為淚?淚為肝之陰津所化,經肝氣琉泄至目,滋潤和保護眼目,肝氣收攝,使淚不外流,故稱。??
&肝在志為怒?怒為肝之精氣經氣化而表現於外的一種情志變化,久怒則傷肝氣,故稱。??
&腎藏精?指腎具有貯存、封藏人身精氣的作用。??
&精(醫學)?廣義之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及臟腑功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的統稱(包括精、氣、血、津.液等)。狹義之精,是稟受於父母而貯藏於腎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質,又稱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是稟受於父母,與生俱來,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
&後天之精?又稱臟腑之精。是源於水谷,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及臟腑代謝產生的精微物質。??
&天癸?是隨着腎中精氣的不斷充盛,產生的一種具有促進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質。??
&三餘?即爪為筋之餘,發為血之餘,齒為骨之餘。??
&腎主水液?指腎具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
&腎主納氣?指腎有攝納肺吸入之清氣,使肺呼吸達到一定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
&腎為胃關?關,關卡。飲食之受納在於胃,便溺之排泄關乎腎,如同胃之出口、關卡,故稱。??
&腎主骨?因腎藏精,精生髓而養骨,骨的生理功能與腎精有密切關係,故稱。??
&腎生髓?髓分骨髓、脊髓、腦髓,皆由腎中精氣化生,故稱。??
&命門?1《內經》謂「命門者目也」。2《難經》始命門被賦予「生命之門」,是先天之氣蘊藏之所在,人體生化的來源,生命的根本。??
&腎精?即腎所藏之精氣。??
&腎氣?腎精所化生之氣。??
&腎陰?又稱元陰、真陰、真水,為人體陰.液的根本,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着滋養、濡潤、寧靜、成形和制約陽熱作用。??
&腎陽?又稱元陽、真陽、真火,為人體陽氣的根本,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着推動、溫陽、興奮、化氣作用。??
&腎開竅於耳和二陰?耳主聽覺,聽覺繫於腦,腎精化髓通於腦,腎精充則腦髓得養而聽覺靈敏,故稱。二陰,即前後陰。前陰主生殖和排尿,後陰主排便,均賴腎中精氣之氣化方可正常進行,故稱。??
&腎在志為恐?恐為腎之精氣經氣化而表現於外的—種情志活動,腎氣虛則易恐,大驚卒恐則傷腎氣。??
&腎在液為唾?足少陰腎經挾舌本,唾為腎中陰.精所化,經腎之氣化而出於舌下的液體,腎氣封藏,可使唾不外流,故稱。??
&七沖門?即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之上口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
&飛門?指口與「扉」相通,即門扇,由於口.唇像門扇一樣自由開合,故稱。??
&戶門?即牙齒。戶,即門戶,引申為把守。因食物入口,必經齒之咀嚼才能下咽,故稱。??
&吸門?即會厭。會厭是食管與氣管的相會處,既是食物下達食管的必經之處,又是呼吸氣體的門戶,故稱。??
&賁門?即胃之上口。賁,奔也,食物經食管下行,經賁門直奔胃中,故稱。??
&幽門?即胃下口、小腸之上口。幽者,深也。食物入胃,經胃之受納、腐熟,食糜必在胃中有一定時間的停留以利精微的吸收,然後再經此處下輸小腸,故稱。??
&闌門?即小腸下口與大腸上門相接處。闌,即遮攔,指飲食物中的精微物質於此得到阻攔,故稱。??
&魄門?下極為魄門,即肛門。魄,古通粕。糟粕由此排出體外,故稱。??
&六腑以通為用?由於六腑傳化水谷,需要不斷地受納、消化、傳導和排泄,虛實更替,宜通而不宜滯,故稱。??
&中精之府?即膽。由於膽貯藏精汁,即膽汁,故名。??
&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而形成食糜的意思。
&太侖?又稱大倉,即胃。因胃有受納食物的作用,故稱。
&水谷之海?即胃。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於胃,故稱。??
&胃氣?1狹義指構成胃,並維持胃進行功能活動的物質。2廣義指構成脾胃並維持脾胃運化功能的物質。3脾胃的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映,即脈象和緩有力。??
&小腸主化物?小腸接受自胃傳送之食糜,對其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將水谷化為營養物質,由脾吸收轉輸,糟粕則由此下輸於大腸。??
&小腸主液?小腸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也吸收大量的水液,從而參與體內的水液代謝,故稱。??
&大腸主津?指大腸重新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參與調節體內水液代謝,故稱。??
&孤腑?即三焦。三焦是分佈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在人體五臟六腑之中,惟其最大,無以匹配,放稱。??
&三焦氣化?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其對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作用稱為「三焦氣化」。??
&上焦如霧?霧,霧露。形容水谷精氣輕清而瀰漫的狀態。指上焦心肺宣發水谷精氣像霧露一樣均勻地敷布營養全身。??
&中焦如漚?漚,漚漬。是指胃對水谷腐熟為乳糜狀態的形容。中焦脾胃有消化飲食、吸收精微、蒸化律液的作用,故稱。??
&下焦如瀆?瀆,溝渠。是對下焦大小腸、腎和膀胱滲泄水液,泌別清濁,排泄二便作用的生動描述。??
&決瀆之官?即三焦。因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功能,故稱。??
&奇恆之府?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總稱。奇,異也。恆,常也。因其形似腑,為中空性.器官;功似髒,能貯藏精氣,似髒非髒,似腑非腑,故名。??
&五神藏?即心、肺、肝、脾、腎。因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故稱。??
&元神之府?即腦。人之靈機記性、思維語言、視、聽、嗅等均為腦所主,故稱。??
&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肝腎精血相互滋生,陰.液互相滋養,且同具相火,故稱肝腎同源。??
&乙癸同源?即肝腎同源。古人根據五行學說將臟腑與天干相配,則肝屬乙木,腎屬癸水,故稱。??
&心腎相交?心火必須下降於腎,與腎陽共同溫照腎陰,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於心,與心陰共同涵養心陽,使心火不亢,這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稱為心腎相交,義稱「水火既濟」。??
&形體?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形體,泛指人體的身形。狹義的形體。指脈、筋、肌肉、皮膚、骨五種組織結構。??
&官竅?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個器官,簡稱五官。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屬於官之範疇。竅有陽竅、陰竅。陽竅有七,一般稱七竅,是頭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個竅的合稱。頭面部的七竅,又稱上竅、清竅、陽竅。陰竅有二,指前後二陰(前陰尿道口和後陰肛門)。二陰,又稱下竅。全身共九竅。??
&腠理?即皮膚、肌肉和臟腑的紋理。腠,指肌肉的紋理;理.指皮膚的紋理。??
&皮腠?皮膚的紋理及皮膚與肌肉間隙處的組織,為腠理的組成部分。??
&肉腠?肌肉的紋理稱肌腠,又稱肉腠、分理。??
&人體肌肉較豐厚處(膨.大部分)。??
&溪谷?肌肉之間相互接觸的縫隙或凹陷部位,為體內氣血匯聚之所,亦是經氣所在之處。大的縫隙處稱谷,小的凹陷處稱溪。??
&筋之府?即膝,因膝為筋匯集之處,故稱。??
&髓之府?即骨,骨內有腔隙,內藏骨髓,故稱。??
&腎之標?即牙齒。牙齒和骨骸的營養來源相同,均賴腎精滋養而生長,故稱。??
&目系?又稱眼系、目本,為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
&山根?突於兩眶之間連於額的部位,又稱頞、下極、王宮。??
&天柱?自額以下至鼻準,又稱鼻樑、鼻莖。??
&精明?即眼睛,為視覺器官,能視萬物,別黑白,審長短。??
&心之苗?即舌。因舌能反映心的功能狀況,為心之外候,故稱。?
&金實不嗚?指肺為邪壅,影響及喉而失音。??
&金破不鳴?指肺虛影響及喉而失音。
三、氣血之說。
1.氣血津.液學說?是研究人體基本生命物質的生成、輸布及其生理功能的學說。??
2.氣(醫學)?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活力很強、運動不息、極其細微的最基本物質。??
3.氣機?氣的運動稱為氣機。??
4.氣交?指人生活的場所,是下降的天氣和上升的地氣互相交匯的地方。??
5.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即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
6.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人體最基本、最原始的氣,源於先天而藏於腎。又稱原氣、真氣。??
7.宗氣?是由水谷精氣與自然界清氣在肺中結合而積於胸中的氣,又稱動氣、大氣。??
8.營氣?是運行於血脈中的具有營養作用的氣。因其富於營養,故稱為營氣。??
9.營血?因營氣與血共行於脈中,又能化生血液,故常營血並稱。??
&營陰?即營氣,因營氣清柔和順,主內守,與衛氣相對而言屬陰,故稱。??
&榮氣?即營氣,因其富有營養,能使機體榮潤、光澤,故稱。??
&息道?指呼吸之氣出入的通道。??
&氣街?1氣沖穴的別名;2經絡之氣通行的徑路;3指腹股溝動脈處。??
&虛里?又名胃之大絡,位於左乳下心尖搏動處,在此可測知宗氣的盛衰。??
&氣海?1指部位名稱,即膻中為上氣海,是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丹田為下氣海,是元氣聚匯之處。2指經穴名稱。即臍下一寸五分處。??
&膻中?1指兩乳中間的部位,是宗氣所聚之處,為上氣海;2指心包:3穴位名,在任脈上,兩乳.頭正中。??
&衛氣?是運行於脈外的具有護衛肌表、防禦外邪的氣,又稱衛陽。??
&衛陽?即衛氣。因衛氣傈悍滑疾,主衛外,與營氣相對而言屬陽,故稱。??
&血府?即脈。因脈為血行之道,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放稱。??
&動氣?指宗氣。具有行氣血、助呼吸、助語聲等作用。??
&五氣?1指天之氣,因其隨時令的變化而表現為風、暑、濕、燥、寒,故稱五氣。2指五臟之氣。??
&津血同源?津.液與血液都來源於水谷精微,而且能相互轉化。故稱。??
&津.液?是指機體—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腸液、涕、淚等,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
&血汗同源?汗為津.液所化,而津.液與血同源於水谷精微。且相互化生,津血既同源,血汗亦同源。??
&氣主煦之?氣有溫煦人體的作用,故稱。??
&血主濡之?血有滋潤和營養全身的作用,故稱。??
&氣為血之帥?是氣對血的關係的概括,主要體現在氣能生血、行血、攝血三個方面。??
&血為氣之母?是血對氣的關係的概括,主要體現在血能裁氣、血能生氣兩個方面。??
&氣機調暢?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平衡協調的生理狀態。??
&臟腑之氣?是構成臟腑的基本物質,也是推動和維持臟腑功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氣主推動?指氣對人體的生長發育、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精血津.液的生成及運行輸布等都具有推動作用。??
&氣主調控?指氣一方面發揮推動、興奮、升發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發揮寧靜、抑制、肅降的作用。??
&氣主溫煦?指氣可以通過氣化產生熱量,使人體溫暖,消除寒冷。??
&氣主涼潤?發揮涼潤作用的氣是人身之陰氣。陰氣具有寒涼、柔潤、制熱的作用,故稱。??
&氣主防禦?指氣既能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亦可驅除侵入人體內的病邪。??
&氣主固.攝?指氣對於體內血、津.液、精等液態物質的固護、統攝和控制作用,從而防止其無故流失,並在體內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氣能生血?指血液的化生離不開氣和氣的運動作為動力。??
&氣能行血?指氣能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的作用。??
&氣能攝血?指氣能固.攝血液正常循行於脈中而不逸於脈外的作用。??
&血能載氣?指氣存於血中,依附於血而不致散失,賴血之運載而運行全身。??
&氣能生津?氣是津.液生成的動力,津.液的生成依賴於氣的推動作用。??
&氣能行津?指津.液的輸布、排泄等代謝活動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
&氣能攝津?氣的固.攝作用可以防止體內律液無故地大量流失,氣通過對津.液排泄的有節控制,維持着體內津.液量的相對恆定。??
&津能生氣?指津.液在輸布過程中受到各臟腑陽氣的蒸騰溫化,可以化生為氣。??
&津能載氣?指氣必依藏於津.液之中,方不致無故散失,以發揮其正常功能,故稱。?
四、經>
1.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學說。??
2.經絡?是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調節人體功能的一種特殊的通路系統,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3.經脈?經,有路徑之意。經脈是經絡系統中縱行的主幹,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多循行於人體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4.絡脈?絡,有網絡之怠。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
5.浮絡?是循行於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
6.孫給?是絡脈中最細小的分支。??
7.正經?即十二經脈,包括手三陰經、足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故稱正經。??
8.十二經別?簡稱「經別」。是十二經脈別出的正經,有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經之間在深部聯繫的作用。??
9.十二經筋?簡稱「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有聯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
&十二皮部?簡稱「皮部」。足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市區,也是十二經脈之氣的散佈所在。??
&奇經八脈?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合稱。因為它們分佈不像十二經脈那樣規則,大多同臟腑沒有直接絡屬關係,彼此之間也無表裏配合關係,與十二經脈不同,故稱「奇經」。??
&陰脈之海?是任脈的別稱。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多次與足三陰經及陰維脈交會,總任陰脈之間的相互聯繫,調節陰經的氣血,故稱。??
&陽脈之海?是督脈的別稱。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是陽脈之督綱,對全身陽經起到調節作用,故稱。
&十二經脈之海?是沖脈的別稱。沖脈上行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通受十二經之氣血,是總領諸經氣血之要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
&血海?1指沖脈,沖脈起於胞中,有調節十二經氣血、促進生殖的功能,與婦女的月經有着密切的關係;2指肝,因肝主藏血,調節血量,與女子月經有關,故稱。??
&任主胞胎?任脈起於胞中,能調節月經,促進女子生殖功能,與妊娠有關,故稱。??
&別絡?即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是從經脈別出的分支,主要加強相為表裏的兩經間在體表的聯繫和滲灌氣血的作用。??
&每一對相為茨里的經別組成一「合」,十二經別手足三陰三陽共組成六對,稱為「**」。2指上下四方。??
&經氣?指構成經脈和維持經脈功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因其運行經脈之中,故又稱脈氣。??
&十五別絡?別絡有本經別走鄰經之意。包括十二經脈、任脈、督脈各分出的一支別絡以及脾之大絡,共十五,故稱。(若再加上胃之大絡,為「十六別絡」)??
&感應傳導?指經絡系統對於針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覺傳遞和通導作用。針刺中的「得氣」和「行氣」現象就是經絡感應傳導作用的表現。??
&舌本?即舌根。足太陽脾經連舌本,足少陰腎經挾舌本。??
&頏顙?為咽上上齶與鼻相通的部位(鼻咽部)。此處有足厥陰肝經通過。
五、體>
1.醫學體質學?研究體質與健康、疾病關係的學科,即研究人類的體質特徵、類型和變化規律及其與疾病發生、發展和演變關係的學科。??
2.體質?即人體的質量。是人體在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
3.體型?是指身體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態特徵,又稱身體類型,為衡量人體的體格和身體大小的重要指標。??
4.偏陽質?是指具有偏熱、亢奮、多動等特性的體質。??
5.偏陰質?是指具有偏陽不足、偏寒、多靜等特性的體質。??
6.形神合一?指形與神是人體不可分離的統一整體,又稱形與神俱。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7.體格?是指反映人體生長發育水平、營養狀況和鍛煉程度的狀態。??
8.先天因素?指小兒出生以前在母體內所稟受的一切特徵。??
9.後天因素?是人出生以後賴以生存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可分為機體內在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兩個方面。
六、病因??
1.病因?凡能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稱致病因素。??
2.病因學說?是研究各種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質、致病特點及其所致病證臨床表現的理論。??3.辨徵求因?即主要以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病證的症狀、體徵來椎求病因,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這種方法稱為「辨證求因」。??
4.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熱)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
5.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自然界不同的氣候變化,是萬物生長化收藏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6.少火?指正常的、具有溫煦生化作用的火,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陽氣。??
7.壯火?指陽熱過亢的,能耗損人體正氣的病理之火。
8.癘氣?指一類具有強烈致病性和傳染性的外感病邪。??
9.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人的精神意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
&痰飲?是水液代謝障礙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其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
&瘀血?又稱為蓄血、惡血、敗血、衃血。指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於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均稱為瘀血。??
&三因學說?即六淫邪氣侵犯為外所因,七情所傷為內所因,飲食勞倦、跌仆金刃及蟲獸所傷等為不內外因。??
&五志化火?指怒、喜、思、憂、恐等精神情志失調所變生的火證。??
&五氣化火?指感受風、寒、暑、濕、燥之外邪,在一定條件下均可形成火熱證候。??
&虛邪?1致病邪氣的通稱。因邪氣乘虛而侵入,故名。2五邪之一(五邪:虛邪、賊邪、實邪、微邪、正邪)。??
&賊風?泛指四時不正之氣。因其乘虛而入,具有賊害性質,使人致病,故稱。??
&風為百病之長?一是指風邪常兼他邪合而傷人,為外邪致病的先導;二是指風邪襲人,致病最多。??
&傷寒?寒客肌表,郁遏衛陽者。稱為「傷寒」。??
&中寒?寒邪直中於里.傷及臟腑陽氣者。稱為「中寒」。
&寒性凝滯?即指寒邪侵入。易使氣血津.液凝結、經脈阻滯。??21.風性主動?指風邪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徵。??
&溫燥?指初秋夏熱之餘氣與燥相合侵犯人體,所發病證稱為溫燥。??23.涼燥?指深秋近冬,燥與寒相合侵犯人體,所發病證稱為涼燥。??
&結石?是指停滯於臟腑管腔的堅硬如石的物質,是一種砂石樣的病理產物。??25.胎傳?指票賦與疾病由親代經母體而傳及子代的過程。??26.胎弱?又稱胎怯、胎瘦,為小兒稟賦不足,氣血虛弱的泛稱。??
&胎毒?指嬰兒在胎妊期間受自母體毒火,因而出生後發生瘡疹和遺毒等病的病因。??28.瞀瘛?指兩目昏蒙不明,四肢抽搐的臨床症狀。??29.藥復?病後濫施補劑或藥物調理運用失當而致復發者。??30.食復?疾病初愈,因飲食因素而致復發者。??
&勞復?疾病初愈。因形神過勞或早犯房事而致復發者。??32.合病?兩經或三經的證候同時出現。??33.並病?一經病讓術罷義出現另一經證候。??
&伏而後發?指機體感受某些病邪後,不即時發病而潛伏於體內,經過一定的時間或在誘因作用下過時而發病。??
&正氣?即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維護健康能力的總稱。包括自我調節能力、適應外界環境能力、抗邪及康復能力。??
&邪氣?指多種致病因素。??
&繼發?系指在原發疾病的基礎上繼續發生新的病症。??
&後遺症?是指主病在好轉或痊癒過程中未能恢復的機體損害。是與主病有着因果聯繫的疾病。??39.徐發?即徐緩發病。它與致病因素的種類、性質及其致病作用以及體質因素等密切相關。??
&發病?指疾病的發生過程(包括原病與復發等),是機體處於病邪的損害和正氣的抗損害之間的矛盾鬥爭過程。??
&感邪即發?指感邪後立即發病。又稱「卒發」或「頓發」。常見於新感傷寒或溫病、疫病致病,情志
七、病>
1.病機?即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制,又稱病理。??
2.病機學說?是闡明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學說。??
3.健康?即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以及人體內部各臟腑之間陰陽保持動態平衡的狀態,即形體血肉、精神情志和環境適應的完美協調。??
4.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致病邪氣與機體的抗病能力之間相互鬥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
5.虛?指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
6.實?指邪氣亢盛而正氣不虛,是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
7.虛實錯雜?指在疾病過程中,由於病邪與正氣相互鬥爭,其邪盛與正衰同時並存的病理狀態。??
8.虛中夾實?指病理變化以正虛為主,又兼夾實邪結滯於內的病理狀態。??
9.實中夾虛?指病理變化以邪實為主,又兼有正氣虛損不足的病理狀態。??
&虛實真假?指在疾病的某些特殊情況下,疾病的現象與本質不完全—致的時候,則可出現某些假象的病理反映。??
&直中?指寒邪侵犯陽虛寒盛體質,發病不經外感表衛階段,直接損傷三陰經及所屬內臟的病理過程。??
&越經傳?即不按六經次序而傳變,如由太陽而傳至太陰。??
&陰陽失調?是指機體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於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機體的陰陽消長失去相對的協調平衡,出現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狀態。??
&陰陽互損?是指在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影響到相對的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機。??
&格陽?又稱陰盛格陽,指陽氣極端虛弱,陽不制陰,偏盛之陰盤踞於內,逼迫衰極之陽浮越於外,使陰陽不相維繫,相互格拒的一種病理狀態。??
&格陰?又稱陽盛格陰,指邪熱內盛,深伏於里,逼迫陰氣浮越於外,使陰陽不相維繫的一種病理狀態。
&亡陽?是指機體的陽氣突然大量亡失,使屬於陽的功能突然嚴重衰竭,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
&亡陰?是指機體的陰氣突然大量亡失,使屬於陰的功能突然嚴重衰竭,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
&氣虛?是指元氣不足,致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變化。??
&氣滯?指氣機受阻較甚,局部阻滯不通的病理狀態。??
&氣逆?主要指氣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的病理狀態。
&氣陷?是氣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大過的病理狀態。??
&氣閉?指氣不能外達而鬱結閉塞於內的病理狀態。??
&氣脫?指氣不內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
&氣機失調?指氣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氣滯、氣陷、氣逆、氣閉和氣脫等病理變化。??
&氣機不暢?指氣的運行受阻而不暢通的病理狀態。??
&血虛?是指血液不足,血的營養和滋潤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
&血瘀?指血行遲緩或運行不暢的一種病理狀態。??
&血熱?是指血內有熱,使血液運行加速,脈道擴張,或使血液妄行而出血的一種病理變化。??
&氣滯血瘀?是氣機郁滯,血液運行不暢而氣滯與血瘀並存的一種病理狀態。??
&氣虛血瘀?是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血行瘀滯,氣虛與血瘀並存的病理狀態。??
&氣不攝血?指氣虛而固.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使血逸於脈外而致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
&氣隨血脫?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着血液的流失而脫散,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並脫的病理變化。??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數量的減少,而導致內在臟腑,外在孔竅、皮毛失其滋養潤儒作用,因之產生一系列乾燥失潤的病理變化。??
&內生五邪?指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致的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熱(火)等五種病理變化。因其由內而生,故稱之為內生五邪。??
&內風?即風氣內動,是指體內陽氣亢逆變動而生風的一種病理變化。??
&內寒?即寒從中生。是機體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弱,虛寒內生,或陰邪瀰漫的病理變化。??
&內濕?是由於脾不運化,腎不主水,輸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水濕痰飲停聚的病理變化。??
&內燥?是指機體津.液不足,人體各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因而出現以乾燥枯澀失潤為特徵的病理變化。??
&內火?是由於陽盛有餘,或陰虛陽亢,或氣血郁滯,或病邪的鬱結而產生的火熱內擾,致功能亢奮的病理變化。??
&腎不納氣?是指腎氣虛不能攝納肺氣而致呼吸表淺、動則氣喘的病理變化。??
&相火妄動?是指陰虛火旺出現火迫精泄的病理變化。??
&水氣凌心?由於心陽不振,不能下溫於腎;或腎陽虛弱,以致寒水不化,上凌於心,阻遏心陽,出現心悸、氣喘等證的病理變化。??
&肝火上炎?又稱肝火、肝經實火,是肝臟陽熱亢盛,氣火上沖的一種病理變化。??
&肝氣鬱結?又稱肝鬱,是由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氣機不得條暢的病理變化。??
&肺失清肅?又稱肺失肅降,是肺氣下降和清潔呼吸道的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
&心火上炎?火性炎上,心火循經向上,而出現口舌生瘡、舌尖紅赤疼痛等症狀的病理變化。?
&從化?又稱類化,指病邪侵入機體,能隨人之體質差異、邪氣侵犯部位以及時間變化和治療不當等各種條件變化而發生性質改變,形成與原來病邪性質相反而與機體的素質一致的病理變化。
八、養生??
1.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保生等。即保養生命之義。??
2.治則?指治療疾病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則。??
3.治法?是在治則指導下制定的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
4.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心身、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的學問。??
5.天年?人的自然壽命謂之天年,亦即天賦之年壽。??
6.既病防變?是指在疾病發生以後,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7.治病求本?即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尋求出疾病的本質,並針對其本質進行治療。??
8.正治?指逆疾病證候性質而治的一種臨床最常用的治療法則,又稱「逆治」。適用於疾病現象與本質相一致的病證。??
9.反治?指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治則,所採用的方藥性質順從疾病的假象,又稱「從治」。適用於疾病現象與本質不相—致的病證。
&寒者熱之?指寒性病變出現寒象,用溫熱藥治療,即以熱治寒。??
&熱者寒之?指熱證現熱象,用寒涼性質的方藥來治療。??
&慮者補之?指虛證現虛象,用補益功用的方藥補其虛。??
&實者瀉之?指實證現實象,採用攻邪瀉實的方藥來治療。??
&寒因寒用?指用寒涼性質的藥物來治療具有假寒徵象的病證,又稱以寒治寒。適用於陽盛格陰的真熱假寒證。??
&熱因熱用?指用溫熱性質的藥物治療具有假熱徵象的病證,又稱以熱治熱。適用於陰盛格陽的真寒假熱證。??
&通因通用?指用行通利作用的藥物治療具有實性通泄症狀的病證,簡稱以通治通。??
&塞因塞用?指用補益作用的藥物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症狀的虛證,簡稱為以補開塞。??
&扶正?是扶助機體的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種治療原則。??
&祛邪?是祛除邪氣,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襲和損害的一種治療原則。??
&調整陰陽?系指糾正疾病過程中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損其有餘或補其不足,恢復和重建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
&因時制宜?指根據不同季節氣候的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
&因地制宜?指根據不同的地域環境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
&因人制宜?指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
&用溫遠溫?前者之「溫」,即藥物之溫;後者之「溫」,指氣候之溫;「遠」即避之意。即用溫熱之性的藥物時,當避其氣候之溫。此為對「因時制宜」治療法則的具體運用。??
&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療疾病要根據季節、地區、以及人體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而制定適宜的治療法則
八、內經
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
正之官,決斷出焉。??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
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
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
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
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
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
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
相併者也。??
&藏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五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
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
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藏所藏。五藏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鈎,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藏之脈。??
&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
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
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忘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干,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
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
&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
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寫,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寫,是謂藏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真的嗎?」眼鏡女孩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來。
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
&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
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寫,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寫,是謂藏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脈之**。??
&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
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寫,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寫,是謂藏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陽明之為病,胃家實>
&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針灸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刺入點稱為人體腧穴,簡稱穴位。根據最新針灸學教材統計,人體共有361個正經穴位。灸法是以預製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通常以艾草最為常用,故而稱為艾灸,另有隔藥灸、柳條灸、燈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的多是艾條灸。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申報針灸經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針灸治療的適應範圍很廣,舉凡內、外、傷、婦、兒、五官、皮膚等各科的許多疾患,大部分都能應用針灸來治療,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公開宣佈針灸對一些疾病確實有幫助。以下列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43種針灸有效的病症,包括:
&年)
一、呼吸系統疾病
1.過敏性鼻炎2.鼻竇炎3.鼻炎4.感冒5.扁桃腺炎6.急、慢性喉炎7.氣管炎8.支氣管哮喘
二、眼科疾病
8.急性結膜炎9.中心性視網膜炎10.近視眼11.白內障
三、口腔科疾病
&牙痛13.拔牙後疼痛14.牙齦炎
四、胃腸系統疾病
&食道、賁門失馳緩症16.呃逆17.胃下垂18.急、慢性胃炎19.胃酸增多症20.慢性十二指腸潰瘍(疼緩解)21.單純急性十二指腸潰瘍炎22.急、慢性結腸炎23.急性(慢性)桿菌性痢疾24.便秘25.腹瀉26.腸麻痹
五、神經、肌肉、骨骼疾病
&頭痛28.偏頭痛29.三叉神經痛30.面神經麻痹31.中風後的輕度癱瘓32.周圍性神經疾患33.小兒脊髓灰質炎後遺症34.美尼爾氏綜合徵35.神經性膀胱功能失調36.遺尿37.肋間神經痛38.頸臂綜合徵39.肩凝症40.網球肘41.坐骨神經痛42.腰痛43.關節炎44.小兒腦癱
在20世紀70年代,以中國向全世界公佈針刺麻醉的研究成果為契機,國際社會掀起了一股渴望了解針灸學和應用針灸治病的熱潮,這是一次世界性的針灸熱潮。因為對針灸的學習,西方醫學界漸漸消除了對針灸的誤解,一部分外國人還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為應用、研究與推廣針灸的主要力量。在針灸國際化的進程中,世界衛生組織發揮了重要的推動和引導作用,如在一些國家設立針灸研究培訓合作中心﹑支持並創建世界針灸學聯合會﹑制定《經絡穴位名稱國際標準》《針灸臨床研究規範》等。如今,在世界各國,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針灸醫療,從事針灸的人數約萬人。
&世紀下半葉,針灸臨床的側重點在於觀察與總結針灸的適應症。而90年代,針灸的臨床應用範圍已擴大到四個方面,即——經絡診斷,針刺麻醉,針灸保健,針灸治療。針灸如今可以治療的病症達800多種,其中治療效果顯著。包括一些常見疾病,功能性疾病,慢性病,某些疑難病症與急性病用以針灸輔助更見療效。
由於針灸療法具有獨特的優勢,有廣泛的適應症,療效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極少副作用,遠在唐代,中國針灸就已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並在他國開花結果,繁衍出一些具有異域特色的針灸醫學。到如今為止,針灸已經傳播到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國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採用針灸方法保健強身。在《黃帝內經》中稱掌握針灸保健技術的醫生為「上工」,《靈樞·逆順》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佔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裏,記載了用針灸預防多種疾病,如刺瀉風門背不發癰疽等。明代醫家亦倡導針灸保健,高武在《針灸聚英》裏說:「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即防病之義。清代潘偉如在《衛生要求》一書中還闡發了針刺的保健作用,他說:「人之臟腑經絡血氣肌肉,日有不慎,外邪干之則病。古之人以針灸為本……所以利關節和氣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復,正復而病自愈。」
所謂針刺保健,就是用毫針刺激人體一定的穴位,以激發經絡之氣,使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起來,從而起到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目的。此種養生方法,就是針刺保健。針刺保健與針刺治病的方法雖基本相同,但着眼點不同,針刺治病着眼於糾正機體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而針刺保健則着眼於強壯身體,增進機體代謝能力,旨在養生延壽。也正因為二者的着眼點不同,反映在選穴、用針上亦有一定差異。若用於保健,針刺手法刺激強度宜適中,選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強壯功效的穴位為主。
保健灸法是中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不僅可用於強身保健,也可用於久病體虛之人的康復。所謂保健灸法,就是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延年益壽的目的。《醫學入門》裏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藥有時不能起到的作用。至於灸法的保健作用,早在《扁鵲心書》中就有明確的記載:「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餘歲矣」。
疏通經絡
疏通經絡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的作用。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床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症狀。針灸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棱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調和陰陽
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就是可使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是針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疾病發生的機理是複雜的,但從總體上可歸納為陰陽失衡。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是通過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針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針灸治病,就是在於能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針灸療法最早見於戰國時代問世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傳播到了世界。而針灸的出現,則更早。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人們已掌握了挖制、磨製技術,能夠製作出一些比較精緻的、適合於刺入身體以治療疾病的石器,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砭石。人們就用」砭石」刺入身體的某一部位治療疾病。砭石在當時還更常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所以又被稱為針石或石。《山海經》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是關於石針的早期記載。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可以說,砭石是後世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灸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乾草烘烤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摸索,選擇了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治的主要材料,於體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從而使灸法和針刺一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於艾葉具有易於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後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而刺之」漸發展為針法,「熱而熨之」漸發展為灸法,這就是針灸療法的前身。
針具的「針」,繁體作「針」,字從金從咸,「金」表示「金屬」,如金、銀、青銅等材料,「咸」意為「酸澀」(見互動百科「咸」字條),「金」與「咸」聯合起來表示:「一種產生酸澀感覺的器具」。不排除古人採用油炸過的竹針作為一次性針具的可能,這種竹針名叫「箴」,其字形中的「咸」,依然是「酸澀」的意思。
針灸學起源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籛」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如今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着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鏽鋼針。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灸法的起源與為的發現和使用有着密切的關係,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以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
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着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佈、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濱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為《針經》。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鑽研《內經》等著作,撰寫成《針灸甲乙經》,書中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發展並確定了349個穴位,並對其位置、主治、操作進行了論述,同時介紹了針灸方法及常見病的治療,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
唐宋時期,隨着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針灸學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製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並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應用。到了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核針灸醫生之用,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經發揮》,首次將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合稱為十四經脈,對後人研究經脈很有裨益。
針灸大成(光緒木刻)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名醫輩出,針灸理論研究逐漸深化,也出現了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特別是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匯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九針,針具名。為九種針具的總稱。出《黃帝內經》。即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
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
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
三曰提針,長三寸半;
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
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
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
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
八曰長針,長七寸;
九曰大針,長四寸。
鑱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者,以瀉分氣;提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厘,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黃帝九針博大精深,是中國中醫最神奇所在。在古代乃是醫玄之家的不傳之秘。專治百邪癲狂,從現代醫學講就是抑鬱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該針法吸取各類針灸精華,利用不同穴位的針灸機理,針到病除,療效獨特,在世界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直到今天,世界各大醫療機構都將「黃帝九針」的研究作為重要課題之一。
據史書記載,「黃帝九針」在古代由黃帝所創,祛病除邪,愈後不再復發,堪稱醫學神技,後來因故失傳,成為醫學界的一大損失。自此之後,包括海外各大醫學機構,一直沒有放棄對「黃帝九針」的尋找和研究。萬幸的是,重慶。紅十字會康盾醫院神經內科專家組經過多年研究,通過傳統針灸醫學資料的調研,以及走訪軒轅氏的後人,成功得到「黃帝九針」的針法。
杜建華:內經針法的奧秘??
通過學習《黃帝內經》,我相信很多人會驚訝地發現《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里所說的「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原來與我們的針灸臨床是那麼的密切相關,有着很大的指導和實際操作意義。??
??
??通過學習《黃帝內經》,使我對中醫尤其是針灸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與我們「新概念針灸」關係較為緊密的有:??
??
1)「素問」里很重要的內容是「五運六氣」;??
??
2)靈樞經為何也叫「針經」?實際上整本《黃帝內經》裏很多篇章講的就是針灸;3)若能深入學習、探索和臨床驗證的話,不難發現內經里很明確地有「調神」、「調氣(氣血、陰陽)」和「解結」三大方法;??
??
4)判斷針灸是否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看脈的變化;??
??
5)有必要把分散在整本《內經》中的針法提煉出來,我稱這一針法為「內經針法」。??當我從《黃帝內經》中一條條挖掘、整理出這一針法時,我感到整個人被震撼了!可以講自從我學習針灸以來(不管是跟師傅學,向老師學,看書或與同行交流等等),這是除我一個道家師傅教我的那套「天易針法」外,與「八字治療法」一樣,能讓我極感震撼的一套針法。??
??
??在給大家介紹這套針法時,我認為我絕對不會也沒有刻意隱瞞什麼!但我確實會給大家留下不少的思考題。如果你什麼都只要現成的,連一點點的腦筋也不願意動或不願意經過臨床的驗證,說實在話,我覺得你根本就沒必要來房間聽我講課,也根本不需要聽我的講課錄音,那對你是一種浪費!對我也是不公平的,畢竟講課是要花時間也要動腦子的。?
??那麼「內經針法」為何會讓我感到震撼呢?我們回顧一下我已經講過的內容(沒講的內容還請大家繼續思考)??
??
1)「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這八個字我相信所有學過內經的人都知道,很多專家也論證這八個字是養生的法則。我不否認這些,但我更認為這八個字真正體現了「內經針法」的精髓所在。這套針法的一切法則及依據均是按照陰陽的變化和平衡來考慮的,同時在具體操作時,又完全可以用數來明確表達的(見下面的分析);?
2)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三陽指陽明、太陽、少陽經,其盛衰在人迎處表現;三陰指太陰、少陰、厥陰經,其盛衰在寸口處表現。(人迎盛表示陽有餘,寸口盛表示陰有餘);?
3)內經針法與三大迴環系統緊密相關;?
4)若盛一倍,則用第三套迴環系統,即:盛一倍,用足(補少陽膽經,瀉足厥陰肝經);盛一倍而燥,用手(補少陽三焦經,瀉厥陰心包經);?
盛二倍,則用第二套迴環系統,即:盛二倍,補太陽膀胱經,瀉少陰腎經;盛二倍而燥,補太陽小腸經,瀉少陰心經;??
??
盛三倍,則用第一套迴環系統,即:盛三倍,補足陽明胃經,瀉足太陰脾經;盛三倍而燥,補手陽明大腸經,瀉手太陰肺經。?
5)若陽有餘而陰不足,與上述所述相反。??
??
6)先補後瀉原則(若二者都虛則不能扎針,要先吃藥);兩補一瀉或兩瀉一補,陽經上全部是「二」(個穴位),陰經上全部是:「一(個穴位)「。?
7)針刺頻率:「厥陰--少陽」迴環系統:一天一次;「少陰--太陽」迴環系統:二天一次;「太陰--陽明」迴環系統:一天二次。??
??
8)表裏經是用來調節陰陽平衡的;手足各三對同名陽經是用來接通經氣的。?
9)補瀉穴位的位置關係:補者在高位(近頭位置),瀉者在低位(遠頭位置)。??三、進一步的思考??
一)我們的腦海里一定要有三大迴環系統的概念>
1)太陰----陽明迴環系統?
少陰----太陽迴環系統?
厥陰----少陽迴環系統??
??
??明白了三大迴環系統的概念,你再去看內經,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從不清晰變得易於理解了。??
??
2)從三大迴環系統又可以很容易推導出別通的概念,而且一目瞭然,直奔主題,大道至簡。?
很明顯從這張圖裏,我們馬上就發現了六對別通關係:??
??
肺與膀胱相別通(手太陰----足太陽);脾與小腸相別通(足太陰----手太陽);?
心與膽相別通?(手少陰----足少陽);腎與三焦相別通(足少陰----手少陽);?
心包與胃相別通(手厥陰----足陽明);肝與大腸相別通(足厥陰----手陽明)陰有餘而陽不足:
二)取穴的原則??
??
??「內經針法」里主要是二補一瀉或二瀉一補,也就是要處理好這三個穴位間的關係,其要訣就是我在前面說的話:補瀉穴位的位置關係:補者在高位(近頭位置),瀉者在低位(遠頭位置)。有人以絡穴來劃分所謂補、瀉的說法在一般的情況下是對的,但肯定是有一些問題的。比如我們以祝華英道長書中的那個病案來說:足太陰脾經的絡穴是公孫穴,三陰交肯定比公孫穴高,那為何還是錯的?(道長後來改了穴位,就馬上見到療效了)就是要相互比較,這很重要。以絡穴來劃分的話,從理論上看似乎很對(大家可看絡穴的定義),實際上是不對的,臨床上也證明了這一點。再者,除非你的針灸手法很好,否則根本不行。我在講座里為了讓大家明白這個道理,特意舉了給金魚缸加水和排水的例子,相信對大家會有啟發。??
??
三)這套針法里講的內容一定要在臨床上去驗證,反覆驗證方可找到更多的問題,也能找到答案。??
??
1)怎樣把「寸口脈」、「人迎脈」???
??
2)盛一倍、盛二倍、盛三倍等等該怎樣比較出來??
3)何謂「盛一倍而燥」?這個「燥」指的是什麼??
4)人迎、寸口脈基本平和就一定沒病嗎???
??
5)當你通過「內經針法」基本解決了病人的症狀後該怎麼做才能達到「培元、固本」的目的???
??
6)若你不會把脈的話,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法?該注意什麼問題?
1)黃元御《四聖新源》寸口人迎脈法
氣口者,手太陰經之動脈,在魚際之下,人迎者,足陽明經之動脈,在結喉之旁。太陰
行氣於三陰,故寸口可以可以候五臟,陽明行氣於三陽,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陰為五臟
之首,陽明為六腑之長也。
髒陰盛則人迎小而寸口大,虛則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陽衰則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則寸
口小而人迎大。《靈樞·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
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
太陽,二倍而躁,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在手陽明。盛而為熱,虛則
為寒,緊則痛痹,代則乍甚乍間。人迎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
口大一倍於人迎,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厥陰。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
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
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陰>
陰為內關,死不治。《靈樞·經脈》:人迎與脈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
之短期。《靈樞·五色》: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以氣口主里,傷食則
陰鬱於內,故氣口盛堅,人迎主表,傷寒則陽郁於外,故人迎盛堅。此診寸口人迎之法也。
寸口人迎之脈,載在經文,後世乃有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之說,無稽妄談,不足辨也。
我們的中醫藥,是幾億人經過五千年的實踐證明了的。著名的醫書《傷寒論》從唐朝到現在也有兩千多年,是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是經過總結的相當科學的醫書。--金庸
之所以在講到醫學的時候先把洋人的牢騷和幾段戲謔的文字抬出來,是因為平素生活中我們見到的庸醫總是比較多。但這一點絲毫影響不了中醫的偉大與玄奧。事實上也是這樣,最了不起的事物往往並不總是可以輕見。
中國古代的名醫眾多,醫學典籍也非常多。但是,在信息極不發達的時代,百姓與名醫的接觸幾率也就少了許多。不管如何,扁鵲、華佗、孫思邈、錢乙、李時珍……這些偉大的名字如皓月般掛在中國文明的重要部位,讓人發出無盡的追思。
下面所記述的是信手拈來的幾個故事,與浩瀚的神奇中醫相比,不過是滄海之一粟。
用藥如用兵
對於用兵,許多人認為是軍事家的事情,與平民無關。尤其在如今的太平盛世,這一點越發明顯。然而,在兵荒馬亂的古代社會中,情形就大不一樣了——百姓茶餘飯後更多的談資便是戰場上的生殺成敗。這一點在醫學界也有體現。背着藥箱的醫生同時背着被醫者的生命,因此,他儼然戰場上的將軍,可以很自豪地說上一句:「用藥如用兵」。
說來真是形象得緊,身體染了病灶,如同被敵人覬覦已久的領土暫時被敵人佔據,用兵用得好,可以恢復領土主權,用兵用不好,不僅收不回領土,還可能導致更大的損失,甚至,領土盡失。對生命體而言,自然是該壽終正寢了。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中對於「用藥如用兵」有着很精彩的闡釋——
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榮為充,而毒藥則以攻邪。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後興;藥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後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為患也,小則耗精,大則傷命,隱然一敵國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府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後無喪身殞命之憂。是故傅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要道也;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糧已焚;合舊疾而發者,必防其並,則敵之內應既絕。辨經絡而無泛用之藥,此之謂向尊之師;因寒熱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謂行間之術。一病而分治之,則用憂可以勝眾,使前後不相救,而勢自衰;數病而合治之,則併力搗其中堅,使離散無所統,而眾悉潰。病方進,則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氣,所以老其師;病方衰,則必窮其所之,更益精銳,所以搗其穴。
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藥,而以峻藥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藥,而以常藥和之;富強之國,可以振武也。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剋期不愆,佈陣有方,此又可更仆數也。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今天看來,這篇短小的論述依然有着非常強烈的可借鑑意義。甚至可以稱之為中醫用藥的典範。「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殃。」這句話是對魏晉時期服食以求長生者的總結。事實上也是如此,大量靠吃藥乞求長生不老的人最終暴斃。就好像經常無端挑起戰爭的人,最終很難有好的結局。如今的電視廣告上,各種補藥鋪天蓋地襲來,試問,身體如何能夠消受得了?
中醫非常講究因人施藥。「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藥,而以峻藥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藥,而以常藥和之。」此原則中體現了中國哲學中最偉大的「和」的精神。逢事不可過,用藥如此,用兵自然也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可能讓病人得到恰當的治療,才可能保證立於不敗之地。
能起死回生的小小銀針
針灸療法如同幾年前流行一時的刮痧療法一樣,為大多數西人所不理解——一根小小的銀針,扎在身上就能治病,這究竟是為什麼?
針灸療法的基礎是中醫經絡學說。按中醫古籍的說法,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它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臟腑聯繫的網絡。用一個形象的比喻,經絡好比一棵樹的枝幹,而針灸的穴位,就分佈在這棵樹的各條枝幹上。中國對針灸術的發明,其意義不亞於口耳相傳的四大發明。中醫第一部經典《黃帝內經》中就記載了系統的針灸理論。兩千年前的《八十一難經》中寫着,用針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代中醫總結出的四總穴歌,至今被奉若圭臬——「面口合谷收、頭項尋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說只要扎對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應部位的疼痛即可針到病除。西晉名醫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中記載的可行針的穴位就有349個,已經非常完善。
為了使學生掌握針灸穴位經絡循行方向,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繪成針灸腧穴圖。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的針灸穴位圖進一步發展,一般繪成正面、背面和側面三種,有的圖還帶有彩色,以標記不同的經絡走向,易於辨認。唐代的太醫官在教學時,基本上就是先在針灸腧穴圖上講解,然後再在人身上實習、具體操作。然而,針灸腧穴畢竟還是繪在紙上的平面圖,估計有時也不容易弄得準確,這是通過唐代十分發達的醫學教育之後,人們得出的一個結論。
直到宋朝,才出現了仿人體塑造而成的針灸銅人。
北宋天聖五年(1027年),宋仁宗詔命翰林醫官王惟一製造了兩具針灸銅人,其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後兩面可以開合,體內雕有臟腑器官,銅人表面鏤有穴位,穴旁刻題穴名。同時以黃蠟封塗銅人外表的孔穴,其內注水。如取穴準確,針入而水流出;取穴不准,針不能刺入。
針灸銅人慢慢成了後來.經絡腧穴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具。明清等朝陸續製作了不少這樣的銅人。清政府令吳謙等人編撰《醫宗金鑒》,為鼓勵主編者,曾鑄若干具小型針灸銅人作為獎品。這批針灸銅人現在上海中醫學院醫史博物館藏有一具,系女性形狀,高46厘米、實心,表面有經絡腧穴,但造型欠勻。中國歷史博物館亦藏有一具針灸銅人,高178厘米,為晚清製造。
中醫針灸療法治療好的病人不計其數,小小的銀針也因此被稱為「起死回生針」。
柳枝接骨
中醫一直固執地認為自然與人是和諧的,中醫的經絡學說、陰陽學說、中草藥的運用等等無一不是來自於對自然界的大悟。
然而,直接把自然界的不相干的物種拿來嫁接到斷裂的人體上,聽起來還是有些玄之又玄。
在傅青主《金針度世》一書中就有關於柳枝接骨的記載:把剝去了皮的柳枝整成骨形,柳枝中間打通成骨腔狀,然後放在兩段碎骨頭的切面中間,代替被切除的骨頭,在安放時,木棒的兩端和骨頭的兩個切面都要塗上熱的生雞血,再把一種能生長肌肉的「石青散」撒在肌肉上,把肌肉.縫好,在接合部位上敷上接血膏,夾上木板以固定骨位,便大功告成。
植入骨中的柳枝,會漸漸被鈣化,成為骨骼。
自然的植物成為人體組織的延伸,可謂是上帝的造化了。
藥王孫思邈
藥王孫思邈,隋唐時人。有《千金方》傳世。民間流傳的關於他的神奇故事不勝枚舉。
有一次,孫思邈行醫途中,遇到四個人抬着一口薄棺材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後面跟着哭得淚人似的老婆婆。孫思邈定睛細看,發現從棺材的底縫裏滴出幾滴鮮血,便趕緊上前擋棺詢問詳情。原來棺材裏是老婆婆的獨生女兒,因難產剛死不久,胎兒仍在孕婦的肚子裏。孫思邈聽罷尋思:這個產婦可能還有救。於是,請求抬棺材的人趕緊撬開棺蓋。只見產婦面色蠟黃,伸手摸脈竟發現還有微弱的跳動。他趕緊取出隨身攜帶的銀針,選准穴位,扎了下去,並採用捻針手法,加大力度。過了一會兒,「死去」的產婦竟然奇蹟般地睜開了雙眼,甦醒過來,同時腹中的胎兒也生出來了,發出一聲清脆的啼哭。老婆婆見孫思邈一針救了兩條性命,倒頭便拜,四個抬棺的也長跪不起。從此,孫思邈能起死回生的聲名傳開了,被人稱為「活神仙」。
錢乙自治
&史·方技》記載,北宋大醫學家、「兒科之聖」錢乙,醫術高超,但性情倔強。中年之後,他得了怪病,久治不愈。但還是堅持按自己的意念來治療。後來病情加劇,他嘆息着說:「這種病就是『周痹』啊,如果侵入內臟,就會死人的。我大概是要死了吧。」不久他又說:「我可以把病轉移到手腳上去。」於是自己製作藥劑,日夜飲用。他的左手和左腳便突然間捲曲不能伸展了。他高興地說:「可以了!」他的親朋好友到東山去採到了比斗還大的茯苓,他就按醫方上的方法服用,直到把它吃完。這樣他雖然半邊手足偏廢不能用,但卻骨節堅強和健康人一樣。後來他以有病為理由,辭官回家,再也沒有出過門。
錢乙處方用藥時並不拘泥於某一師某一門。他什麼書都讀,對於古人的醫療方法也不拘泥、固執。他治病就像帶兵打仗一樣,經常安全地越過險要地帶,故意暫時放縱敵人然後一舉全殲,但結果又與醫理吻合。他特別精通《本草》等書,分辨其中失誤和遺缺的地方。有人找到奇怪罕見的藥物,拿去問他,他總能說出該藥的生長過程、形貌特點、名稱和形狀方面與其他藥的區別。把他說的拿回去與書對照,都能吻合。
晚年,他的癱瘓症狀有所加劇,他知道自己治不好了,便把親戚們找來告別,換好了衣服等待着死亡的來臨,就這樣去世了。他活了8>
雞鴨魚肉皆可入藥
在我國古代眾多的養生家中,有這麼一個流派,他們既不主張呼吸吐納,運動鍛煉,也不主張悅意琴棋,服食藥餌,他們提倡食療。這一派人中有南唐的陳士良、元代的忽思慧以及明代的盧和等,但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唐代的著名醫藥學家孟詵了。
孟詵生於公元621年,卒於公元713年,享年92歲。他從年輕時就喜好醫藥,後來更精研食療與養生術,他曾對人說:「若能保身養性者,常須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根據自己幾十年的實踐經驗,他搜集了241種兼具醫療作用與營養價值的食品,編成了我國第一部食療學的專著《食療本草》。
牛黃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牛科動物牛肝臟的膽結石。在膽囊中產生的稱「膽黃」或「蛋黃」,在膽管中產生的稱「管黃」,在肝管中產生的稱「肝黃」。
牛黃完整者多呈卵形,質輕,表面金黃至黃褐色,細膩而有光澤。中醫學認為牛黃氣清香,味微苦而後甜,性涼。可用於解熱、解毒、定驚。內服治高熱神志昏迷、癲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外用治咽喉腫痛、口瘡癰腫、尿毒症。天然牛黃很珍貴,國際上的價格要高於黃金,大部分使用的是人工牛黃。
古代十大神醫:盤點中國十大赫赫有名的名醫!
現在的西醫,因為見效快頗受當代人的推崇,然而,中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中醫,是否真那麼不值一提?我倒覺得,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沒有研究過就沒有發言權,本人雖沒有研究過,但一直認為中醫是值得發揚光大的,不說中醫,我們來說說中國古代的名醫們,他們是指扁鵲、華佗、孫思邈、張仲景、皇甫謐、葛洪、朱震亨、李時珍、錢乙、葉天士十位著名的醫學家。
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內邱縣),戰國時代名醫。又家於盧國(今山東長清一帶),因名之曰盧醫。《史記》等載其事跡涉及數百年。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後,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於今永濟市清華鎮東。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
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被人稱為醫聖。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另說河南南陽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約公元年),死於建安末年(約公元年)活了七十歲左右。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華佗
華佗(約145-208)東漢末醫學家,漢族。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藥」。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華佗醫術十分精湛,他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藥,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時候,不過取一兩個穴位,灸上七八壯,病就好了。
皇甫謐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朝那鎮)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著有《針灸甲乙經》、《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葛洪
葛洪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其中丹書《抱朴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製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葛洪精曉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
孫思邈
孫思邈(54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被人稱為「藥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鍊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錢乙
錢乙,字仲陽。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錢乙的一生,在治學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專一為業,垂四十年」。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朱震亨
朱震亨,字彥修,生活於公元1231~1351年。元代金華(今浙江義烏縣)人,家居于丹溪,故後人尊稱為丹溪翁,亦稱為朱丹溪。自幼好學,師事朱熹的再傳弟子許謙學習理學,精通文哲,至四十歲才開始習醫,首先自學《素問》,而後又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羅知悌門下。羅知悌雖為河間弟子,但旁通張從正、李東垣之學,故將劉河間、張從正、李東垣、王海藏諸家之書授予丹溪,使朱丹溪旁通當時名家之說,開拓了知識範圍。通過多年臨床實踐,朱氏自創新說,自成一家之言,創立了有名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及「相火論」學說,並於雜病提出了以氣、血、痰、郁的辨證治療方法,於醫學理論的發揮及雜病的治療作出了貢獻,被譽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金匱鈎玄》、《本草衍義補遺》等。此外,流傳有關丹溪之書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後人將朱氏臨床經驗整理而成。
李時珍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身高約合現今1.63米,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明白了三大迴環系統的概念,你再去看內經,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從不清晰變得易於理解了。??
??
2)從三大迴環系統又可以很容易推導出別通的概念,而且一目瞭然,直奔主題,大道至簡。?
很明顯從這張圖裏,我們馬上就發現了六對別通關係:??
??
肺與膀胱相別通(手太陰----足太陽);脾與小腸相別通(足太陰----手太陽);?
心與膽相別通?(手少陰----足少陽);腎與三焦相別通(足少陰----手少陽);?
心包與胃相別通(手厥陰----足陽明);肝與大腸相別通(足厥陰----手陽明)陰有餘而陽不足:
二)取穴的原則??
??
??「內經針法」里主要是二補一瀉或二瀉一補,也就是要處理好這三個穴位間的關係,其要訣就是我在前面說的話:補瀉穴位的位置關係:補者在高位(近頭位置),瀉者在低位(遠頭位置)。有人以絡穴來劃分所謂補、瀉的說法在一般的情況下是對的,但肯定是有一些問題的。比如我們以祝華英道長書中的那個病案來說:足太陰脾經的絡穴是公孫穴,三陰交肯定比公孫穴高,那為何還是錯的?(道長後來改了穴位,就馬上見到療效了)就是要相互比較,這很重要。以絡穴來劃分的話,從理論上看似乎很對(大家可看絡穴的定義),實際上是不對的,臨床上也證明了這一點。再者,除非你的針灸手法很好,否則根本不行。我在講座里為了讓大家明白這個道理,特意舉了給金魚缸加水和排水的例子,相信對大家會有啟發。??
??
三)這套針法里講的內容一定要在臨床上去驗證,反覆驗證方可找到更多的問題,也能找到答案。??
??
1)怎樣把「寸口脈」、「人迎脈」???
??
2)盛一倍、盛二倍、盛三倍等等該怎樣比較出來??
3)何謂「盛一倍而燥」?這個「燥」指的是什麼??
4)人迎、寸口脈基本平和就一定沒病嗎???
??
5)當你通過「內經針法」基本解決了病人的症狀後該怎麼做才能達到「培元、固本」的目的???
??
6)若你不會把脈的話,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法?該注意什麼問題?
1)黃元御《四聖新源》寸口人迎脈法
氣口者,手太陰經之動脈,在魚際之下,人迎者,足陽明經之動脈,在結喉之旁。太陰
行氣於三陰,故寸口可以可以候五臟,陽明行氣於三陽,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陰為五臟
之首,陽明為六腑之長也。
髒陰盛則人迎小而寸口大,虛則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陽衰則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則寸
口小而人迎大。《靈樞·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
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
太陽,二倍而躁,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在手陽明。盛而為熱,虛則
為寒,緊則痛痹,代則乍甚乍間。人迎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
口大一倍於人迎,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厥陰。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
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
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陰>
陰為內關,死不治。《靈樞·經脈》:人迎與脈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
之短期。《靈樞·五色》: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以氣口主里,傷食則
陰鬱於內,故氣口盛堅,人迎主表,傷寒則陽郁於外,故人迎盛堅。此診寸口人迎之法也。
寸口人迎之脈,載在經文,後世乃有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之說,無稽妄談,不足辨也。
我們的中醫藥,是幾億人經過五千年的實踐證明了的。著名的醫書《傷寒論》從唐朝到現在也有兩千多年,是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是經過總結的相當科學的醫書。--金庸
之所以在講到醫學的時候先把洋人的牢騷和幾段戲謔的文字抬出來,是因為平素生活中我們見到的庸醫總是比較多。但這一點絲毫影響不了中醫的偉大與玄奧。事實上也是這樣,最了不起的事物往往並不總是可以輕見。
中國古代的名醫眾多,醫學典籍也非常多。但是,在信息極不發達的時代,百姓與名醫的接觸幾率也就少了許多。不管如何,扁鵲、華佗、孫思邈、錢乙、李時珍……這些偉大的名字如皓月般掛在中國文明的重要部位,讓人發出無盡的追思。
下面所記述的是信手拈來的幾個故事,與浩瀚的神奇中醫相比,不過是滄海之一粟。
用藥如用兵
對於用兵,許多人認為是軍事家的事情,與平民無關。尤其在如今的太平盛世,這一點越發明顯。然而,在兵荒馬亂的古代社會中,情形就大不一樣了——百姓茶餘飯後更多的談資便是戰場上的生殺成敗。這一點在醫學界也有體現。背着藥箱的醫生同時背着被醫者的生命,因此,他儼然戰場上的將軍,可以很自豪地說上一句:「用藥如用兵」。
說來真是形象得緊,身體染了病灶,如同被敵人覬覦已久的領土暫時被敵人佔據,用兵用得好,可以恢復領土主權,用兵用不好,不僅收不回領土,還可能導致更大的損失,甚至,領土盡失。對生命體而言,自然是該壽終正寢了。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中對於「用藥如用兵」有着很精彩的闡釋——
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榮為充,而毒藥則以攻邪。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後興;藥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後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為患也,小則耗精,大則傷命,隱然一敵國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府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後無喪身殞命之憂。是故傅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要道也;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糧已焚;合舊疾而發者,必防其並,則敵之內應既絕。辨經絡而無泛用之藥,此之謂向尊之師;因寒熱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謂行間之術。一病而分治之,則用憂可以勝眾,使前後不相救,而勢自衰;數病而合治之,則併力搗其中堅,使離散無所統,而眾悉潰。病方進,則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氣,所以老其師;病方衰,則必窮其所之,更益精銳,所以搗其穴。
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藥,而以峻藥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藥,而以常藥和之;富強之國,可以振武也。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剋期不愆,佈陣有方,此又可更仆數也。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中對於「用藥如用兵」有着很精彩的闡釋——
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榮為充,而毒藥則以攻邪。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後興;藥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後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為患也,小則耗精,大則傷命,隱然一敵國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府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後無喪身殞命之憂。是故傅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要道也;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糧已焚;合舊疾而發者,必防其並,則敵之內應既絕。辨經絡而無泛用之藥,此之謂向尊之師;因寒熱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謂行間之術。一病而分治之,則用憂可以勝眾,使前後不相救,而勢自衰;數病而合治之,則併力搗其中堅,使離散無所統,而眾悉潰。病方進,則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氣,所以老其師;病方衰,則必窮其所之,更益精銳,所以搗其穴。
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藥,而以峻藥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藥,而以常藥和之;富強之國,可以振武也。然而,選材必當。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中對於「用藥如用兵」有着很精彩的闡釋——
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榮為充,而毒藥則以攻邪。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後興;藥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後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為患也,小則耗精,大則傷命,隱然一敵國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府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後無喪身殞命之憂。是故傅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要道也;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糧已焚;合舊疾而發者,必防其並,則敵之內應既絕。辨經絡而無泛用之藥,此之謂向尊之師;因寒熱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謂行間之術。一病而分治之,則用憂可以勝眾,使前後不相救,而勢自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