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平離開後,書房屏風後轉出一個英武雄壯的少年,這少年僅十八九歲,身高八尺有餘,頭上扎着英雄巾,手中提着一把寶劍,威風凜凜。
他先向呂不韋躬身施禮,這才盤膝坐在書房一旁的席位上,將寶劍橫在膝前,道:「父親,你對二叔太寵愛了,這樣早晚會害了他。」
呂不韋喟然嘆道:「我又何嘗不知,你二叔從小受了太多苦,看到他受苦,爹爹別自己受苦還難受。」
這少年正是四絕仙之一的呂正陽,他聽到父親如此說,也嘆了一口氣。轉移話題道:「二叔雖然懦弱,可是卻很聰明,咱們的佈置,他難免不會瞧出破綻,剛才父親對他略加試探,他的表現實在是不堪。」呂正陽一邊說一邊搖頭,絲毫不顧及談論的是他的二叔。
呂不韋搖頭道:「這件事目前就咱們兩個知道,其他人都不宜知道,包括你二叔。今天之後,我會將家族一部分暗中力量交給你,你全力推進這件事。」
呂正陽拱手道:「是!」
呂不韋看着英武的兒子,滿懷欣慰,道:「正陽啊,咱們呂家雖然人才濟濟,卻只有你和你二叔值得信任,你以後定要重視你二叔,他雖然膽小懦弱,但是卻不會背叛你。」
呂正陽拱手道:「是,緊遵父親教誨。」
呂不韋搖了搖頭,他如何不知道這個兒子心高氣傲,看不起弟弟呂平的好色懦弱,看來以後還要給弟弟安排一條退路才好。
呂不韋將這件事放在心中,這才向呂正陽詢問道:「嵕山論劍的事,你準備的如何了?」
呂正陽傲然道:「經過爹爹指點,我已經將咱們的呂氏春秋劍那一招「奇貨可居」練成,這次論劍之後,咸陽再沒有四絕劍仙之說。」
呂不韋捻須微笑,他有三個兒子,唯有這個兒子最像他,不到二十歲就已是實打實的先天境界,而且練成了呂家除了他之外,無人能夠練成的「奇貨可居」。
當年呂不韋因重傷嫡子被禁閉,他在禁閉中苦修劍術,竟然將出奇制勝的「春秋呂氏劍」推陳出新,在一百零八招奇招之後,推出一招正招,他命之為「奇貨可居」。這一創舉,將呂家劍法提升了一個境界,他也因此奪得家主之位。從此之後呂家劍法奇中藏正,更加難防,可惜這一招需要極高的悟性,他雖然毫不藏私,將招式獻出,呂家出了他,卻無人能夠練成。
不過呂不韋怕兒子驕傲,語重心長道:「正陽啊,你們四絕仙代表咱們咸陽四大家族,各有絕學,你千萬不可固步自封,以為已經練成了「奇貨可居」。這一招奇中藏正,最是考驗出手時機,而且要以奇代正,將正招使出奇招的意境,最後奇正不分,才是最高境界,你目前只是剛入門而已。」
呂正陽忙躬身傾聽,他越是練習,越覺得這招「奇貨可居」之玄妙,說是一招,其實有千百招,近乎無窮無盡,因為這一招正招,是在一百零八招奇招上演化出來的,雖是正招,和一百零八招奇招依然是一脈相承,是一種劍術的升華,這讓他對父親的智慧佩服的五體投地。
呂不韋見兒子恭聽,將他剛才所讀的那本《史記》遞給呂正陽,道:「這本書你拿回去,細心揣摩,若你能明白太史公的苦心,就是你武功大成之時,爹爹就是死了,也能含笑九泉。」
呂正陽立即一副苦瓜臉,道:「父親,你知道兒子一向只對武功秘籍感興趣,對於這種史書,實在提不起興趣。」
呂不韋反問道:「正陽,你可曾真正讀過《史記》?」
見呂正陽搖頭,呂不韋才道:「既然你沒有讀過,又怎麼知道它是一本史書呢?為人切莫人云亦云,否則永遠只能追在別人身後吃灰,怎麼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在爹爹看來,這根本不是一部史書,他是一本絕世武功秘籍。」
呂正陽震驚道:「什麼?《史記》是一本武功秘籍?」
呂不韋笑道:「這又有何驚奇,將武功寫入史書,自古有之。咱們呂家的呂氏春秋和左丘明的左氏春秋不都是從那部《春秋》中悟出的嗎?這部太史公書寫的《史記》,比之那本喻褒貶於一字之中的《春秋》更為大氣磅礴。《春秋》雖好,卻失之於奇、詭,比不得《史記》的堂堂正正。為父早已發現這點,苦讀《史記》才練成這招「奇貨可居」,外界都以為為父是在呂氏春秋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出「奇貨可居」,實則這一招是從《史記》中悟出。」
呂正陽充滿震驚,忍不住伸手撫摸這本《史記》,這書是秦國雕版刻本,在大街上僅需一兩銀子就能買到,誰能想到其中竟然蘊含着絕世武功,誰又能通過讀書悟到這絕世武功呢!
呂不韋見兒子開始重視這本書,輕輕吟誦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正陽,當你能明白這四句話的時候,就是你徹底讀透這本書的時候,也是你武功大成的時候。」
呂正陽不解道:「世人都言太史公不阿權貴,為人最是正直,他寫的《史記》每一處都有考證,凡是拿不準者,必尋找當地嗜老請教,他寫的書即使不是全部尊重史實,也該大部分真實才對,為何父親要說這是滿紙荒唐言呢?」
呂不韋道:「為父教過你,不管是讀書還是習武,切莫人云亦云,要學會自己思考,如此才能讀出書中之真意。這部《史記》文筆不遜與天刀屈原的《離騷》,其內容也是極盡想像之能,但書中所言,大部分不實,但是大部分人讀之,卻覺得真實的不能再真實,這才是太史公高明的地方,以假亂真。你若能讀懂書中真意,將之用之於劍法,融入咱們的春秋呂氏劍,這才是「奇貨可居」的精髓所在。」
呂正陽徹底被父親這段「大逆不道」的言論所震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