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子龍連夜魂穿附體進入皇宮,操縱皇帝分身下令地方各軍進京勤王。
後續還在路上的秀女們,原地返回之時。
大明邊關口之後的一處地界,「梆梆」聲不停響起。
邊關內,大明國土的各堡之處,堡內士兵軍戶們齊齊一顫,一齊向聲音和狼煙之方向看去。卻見那邊一束又一束的狼煙筆直升起,在天空中是那麼的醒目。
一名堡內軍官仔細數了數狼煙的數量,嘴巴發抖的說道:「炮響五聲,烽煙五束,看來韃子的大部隊來了,只少在萬人以上。完了!」
一時間,各地悽厲的梆子聲響個不停,在外的軍民等人都是急忙收斂人畜,拼命逃回最近的城堡煙墩。
堡內人人都是臉色難看,忽然有人一聲叫:「看,韃子來了!」
只見,西北方向有煙塵數十股,越來越大,接着一陣陣如野獸般的呼嚎怪叫聲傳來。煙塵中,數不清的後金騎兵出現在眾人的眼前,吼叫沖天。
不過,這些清軍路過小邊墩時,卻不停下打劫,可能是看不上眼。只是不住的耀武揚威,大聲對墩上指點取笑,然後一路煙長沖入大明腹地而去。
堡內大明士兵和軍戶們面面相覷,都是面色灰白。卻是無人有膽出堡與清軍一戰。
等到進入大明腹地之後,這數萬清軍便分成數股,或幾千人一軍,或一萬人一隊,或幾百人一小隊,分奔向各處,開始搶劫。
大股的清軍部隊由清武英郡王阿濟格,俏貝勒阿巴泰、揚古利,統領。
在攻克獨石口,雕鴉堡,長安嶺諸堡後,經由保安衛境內,在居庸關前面的延慶州停留了下來。
一時間,大明宣府鎮東路的保安衛,懷來衛,延慶州,永寧衛等地烽火四處,有如地獄。陷入困境!
京師開始戒嚴!
兵部急咨大同巡撫:「奉旨,今賊奴狂逞,雲鎮已有旨選銳入援,還着飭勵道將。」
大明地方軍陸續上路勤王,哪怕戰力低下,卻也吸引了清軍的大部隊。因而,目前為止,只有分成小股的多支清軍千人左右的軍隊,到處搶劫。
其中有一隻混合蒙古族士兵最多的清軍部隊,卻是來到了馬芳後人駐守的城池附近,這裏距離邊關也不遠。
馬芳(1517年—1581年),字德馨,別號蘭溪,山西蔚州(今張家口蔚縣)人。明朝嘉靖、隆慶、萬曆時期名將。
馬芳出身農家,十歲時曾被蒙古韃靼部落擄走,後於嘉靖十六年(1537年)逃回大同,在大同總兵周尚文手下為隊長,在與韃靼作戰中屢立功勳,累官宣府總兵、都指揮僉事、左都督等職。
其威名只比戚繼光略低一籌!
馬芳當年駐守一處邊關之一時,他的老對方「北虜」,即大明朝的老對手:長期侵擾明朝邊境的蒙古部落。
雖然自明朝開國後,他們的日子便一代不如一代,但這幫人的生存能力,卻不是一般的強,每當實力有所恢復,便會狠狠咬大明朝幾口。
其中,咬的最狠的一次,就是瓦剌可汗也先在土木堡,一舉擊潰明朝幾十萬大軍,還把御駕親征的明英宗抓了俘虜。
而嘉靖年間,明朝又趕上一次他們發狠的時候:韃靼可汗阿勒坦,明朝人稱俺答。這位成吉思汗的子孫,堪稱此時蒙古草原最傑出的軍事家,比起當年瓦剌在土木堡的狠咬一口,阿勒坦更加青出於藍。
他帶給明朝的,是每年持續的打擊。戰鬥力更兇悍,其麾下的騎兵,更是當時蒙古草原的最精銳,經常以高超的指揮與凶暴的衝擊,多次重創明朝邊軍。
被他攻克過的邊境城池,就有石州,朔州,延綏,松子嶺,朔州,廣昌,古北口等十七座,最慘的是大同,曾經從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一年,連續三次被他佔領。
而這麼一位,差點可以模仿成吉思汗,重新帶領蒙古族走向巔峰的人物,最終卻多次慘敗在了馬芳的手中。
甚至於最後死在了馬芳的手上,可想而知蒙古族人對馬芳,以及他的後代的恨有多高?
此時此刻,駐守此地的是馬芳的重孫,名為馬力超。
馬力超不虧名將馬芳的重孫,深得兵法統兵之術。不等蒙古軍和清軍來到,就提前做了防範。
他以木為架,兩足立在城內,轉軸立在城外。上有覆格,搭蓋着用水打濕的舊絮被褥,用來防止城外林進來的利箭。
城牆面對城外的一面,還挖空數孔,用來窺視外面的動靜。
在城牆上有滾木擂石堆,那滾木擂石就堆在垛牆旁邊煦處。豎立着一個類似小型拋石機的器械。用它可以將擂石拋到城下,砸死敵人。
城外挖有無數的坑洞,還擺着一些拒丐,拒馬上滿是尖鐵到刺。
馬力超更是帶隊天天在城牆上鼓舞士氣,軍士都不得擅離城頭。有私自歸家的,連同隊長在內,都要軍法示眾。當年工資立刻發放!
當他的夜不收得到消息,大隊的蒙古軍和清軍攻來時。
馬力超臉一沉,喝道:「傳警,讓將士們準備守御,督戰隊守後,所有人堅守崗位,不得後退,否則殺無蛇!」
一時間,城牆上守衛的各隊戰兵隊官,都是敲響了隊中的竹梆與銅鼓,讓軍士們戒備,準備作戰。
人人都是神情嚴肅,等待戰鬥的開始。
很快,清兵和蒙古軍的比較大的一部軍隊滾滾而來,旌旗白紅一片,很是嚇人。
仔細一看,清軍數量只少在1000人左右,蒙古族士兵只少在2000人左右。
立時,城牆上的軍士將官都發出了粗重的喘氣聲。雖然眾人準備良久,也同仇敵愾,但清兵大部而來,八旗兵威壓日久。各人還是心理壓力極大!
不戰便是死,馬力超心中熱血沸騰,狠狠地怒吼道:「來吧,我等着你們呢,我祖宗的手下敗將們!」
城下的蒙古族士兵們一臉的獰笑,這樣的城堡,放在往日,甚至不值得他們擄掠。狹偏遠,貧窮,沒有一點油水可言。之所以他們要求來這裏,並不是為了搶東西,僅僅就是想為蒙古族的大仇進行報復。
清軍和蒙古軍,心想自己突然襲擊而來。而堡內只有區區不到千人的士兵防守,必不會敗,紛紛哈哈大笑。
少時,五個牛錄合成一個大陣,每個牛錄又單獨列成一個小陣,戰兵在前,輔兵在後,共計一千五百五十餘人。
又有白擺牙喇兵,也就是俗稱的白甲兵,後世滿清的護軍。他們一色的明甲,盔上高高紅纓,背上有火炎邊旗一杆。做為中軍力量加入其中!
另有,披甲戰兵五百多人,餘下的皆是跟役與輔兵,他們身上未着甲,或是僅着內中沒有鐵葉的棉甲。
他們奔到離堡城頭一百多步的距離,遠遠的停了下來。
對城頭大叫:「樓上的明軍都給我聽着,如果你們現在投降。還可以活命!若是頑抗到底,我大清兵攻進堡內,必定讓你們玉石俱焚。爾等可要仔細思慮,免得後悔莫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