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老師,我看我是不是該起程了,我可不想給欽察汗國蒙古人太多的準備時間!」
馬丁沒好氣的翻了趙伏波一眼,知道他是個坐不住的傢伙。(_《》)香格里拉山脈這裏對他來說,實在是太有些舒服了,大概這傢伙就欠天天睡行軍帳篷。當然他說的也沒錯,因為給對方過多的準備時間,那麼將來作戰的時候,會變得麻煩一些。雖然不至於失敗,但敵人有了準備,總不是件什麼好事。
雖然他們新敗初逃,但欽察汗國背後,有着羅斯人的支持。他們同樣是年年都要向欽察汗國繳納足夠的財富,而且大公們要到欽察汗國去接受賽因汗拔都的任命。如果給他們時間,不難湊合出來一支龐大的軍隊。從而給在那兒戰略,形成巨大的難度。
「百變聖女」娥吉塔妮看看兒子,雖然目光之中總有些不舍。但她知道,自己在這兒兒子總有一種束手束腳的感覺。雖然母子情深,但自己在這裏總不大合適,畢竟他是在打仗呢。
「我也打算去華夏城了,至於其他人……」
吃早飯的時候,往往是安排一天行動的時候。這時高級軍官以及主要的人員都會在這兒,自然往往也是隨後行動的安排。趙伏波自然是要率軍隊前往黑海沿岸的,在那裏要築城,要修建海軍基地。同時要抽調大量的造船技師,來到黑海的城市,開始造船。儘管華夏帝國有造船的流水線,但要搬到黑海沿岸去建設一個新的城市,絕對是一個夠大的工程。
「我看這樣,娘您也不急着去華夏島。因為黑海那邊,恐怕需要許多勞工。木刺夷人多數又都聽您的,讓他們去在那兒工作,也給他們自己掙些錢,將來好回來繼續過活。」
趙旭的到來,把香格里拉山脈附近的農業系統毀壞了不少,倘若在些安居的人要繼續進行農業生產,自然少不得需要大量的投資。趙伏波的意思原本是把他們送到亞丁去,那裏不論教派,工作的機會也要多些。不過現在既然要建立黑海以及裏海附近的工程,就不妨玩個以工代賑的手段。
「不過當家的,這裏的人要是都走了的話,這裏剛剛被佔領,沒有人看着恐怕……」
珍珠小枝謝杰萊.杜爾想的總是要長遠些,馬丁他們被留在這兒,自然打算是要建設增未來的「香格里拉療養院」的,那樣的話就會需要更多的人手。建設的人手固然不大缺,從華夏島以及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等城市,可以調來不少的人。但軍隊此刻又只有一支就是「華夏虎賁軍」倘若趙伏波帶了他們前往黑海沿岸的話,那麼誰來看守這兒呢。
大家該記得在華夏島剛剛開始建設的時候,他們鬧過一次勞工荒。當時的手段是吸取了在克里特島上進行的奴隸交易之中,海盜們的「貨物」。除些之外,就是那些放棄一切歸化華夏島的人。但數量最大的是來自大宋的移民,值得說明的是,第一批來的人還主要是流民。包括當時益州都督李璮給濟州島上輸送的人,多數還都是罪犯。
不過隨着大船的增加,艦隊的規模也日漸龐大。如此來自大宋的人多了起來,尤其是第三批來的帆船回航時,帶了不少住在華夏島的宋人。他們回去的事情是,要把自己的家人全都帶到華夏島來。前面說過,華夏島上登計過,拿到身份證的人,那是會有「福利股份」分配的。家裏的人口越多,收入的數量就越多。隨着這樣的政策持續下去,第四批來的時候,船上宋人的成份已經大大改變了。不但有許多商人們搞來的流民,還有許多是成家成戶來華夏島討生活的百姓。
宋人的數量在不斷的增加,以致於華夏島對於歐洲以及阿拉伯人的進入亮起了紅燈。那麼現在趙伏波該如何辦呢,尤其他缺乏的是軍隊。需要駐守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這樣吧,讓華夏島把海軍陸戰隊派來,反正黑海那兒也是海軍基地,城市讓他們守衛更合適一些。這裏的話,我留下步兵與2000名幽靈軍的士兵,有他們在想必這個世界上能攻進來的軍隊就沒有多少了。其他人和我一起前往波季!」
波季,黑海東岸的港口,在格魯吉亞境內的里奧尼河口。在它的東南面,不到1000公里的地方是巴庫。北面是大高加過山脈,南部是小高加索山脈。同樣這裏也是黑海與裏海之間重要的戰略走廊。趙伏波的兩個港口的位置,一個在波季,另外一個則在巴庫。
按他的打算,將來是要沿着大小高加索山脈之間修築公路、鐵路,形成一個戰略隔離帶。北威脅未來的俄羅斯、南威脅整個石油產地,同時也可以溝通黑海與裏海,從而有了海軍直達歐洲的可能。他會先由這兒向北,然後拐向西部。
「所以說,我們的建築材料以及其他的設備,直接通過黑海運到波季。雖然我們要過幾個海峽,不過我想君士坦丁堡那些窩囊廢不會擋我們的。當然,要有戰艦開路,倘若要打一次就把他們打怕。不管怎麼說,將來歐洲教廷的救世主,我們是當定了!」
趙伏波的話顯示出,他沒有打算多考慮那些地方有些什麼人。事實上也幾乎不需要考慮,因為南俄,一向都是馬穆魯克騎兵的來源地。許多八販子把那兒強壯的山民後代綁到阿拉伯帝國去,並從小閹割作為馬穆魯克騎兵來培訓。前面說過,羽林莊裏曾經同樣訓練過馬穆魯克騎兵。不同之處在於,趙家人自己用的不會被閹割,倘若是賣給阿拉伯人用的,卻是閹割過的。
那裏可以說,此刻多數的城鎮已經成了廢墟。因為蒙古大軍過處,並不會進行什麼建築,他們是以劫掠為主要手段的作戰。此刻因為香格里拉山脈之戰,他們逃回去的時候,恐怕會比來時,更多了殘酷。
「也許,要做好救濟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