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三個月之前,「七宗罪」的上映掀起了北美一股熱議狂潮,無冕之王們站在風口浪尖之上成為了槍靶子,甚至讓新聞媒體的**和利益至上成為了明年大選年的矚目焦點,至今都沒有完全消散,無冕之王們現在依舊小心翼翼,唯恐自己的行差踏錯就會引來民憤。
不過那一股熱議狂潮是有歷史特殊性的,一個接一個的歷史事件累積起來,最終在當今影響力第一人雨果的身上被徹底引爆,這才導致了如此深遠影響,這也可以看做是歷史車輪前進的必然。
這一次,「死囚漫步」上映之後,又再次引起了一股熱議浪潮,但相對而言,自然是無法和「七宗罪」相提並論的,因為「死囚漫步」的爭議焦點完全是老生常談。無論是死刑問題,還是社會冷漠問題,都由來已久,討論過無數次了,倒是尼古拉斯提出的民眾問題,頗為新鮮。
民眾作為一個廣泛的群體代名詞,組成陣容多樣複雜,很難一概而論,所以他們很難成為攻擊對象。但這一次「死囚漫步」的特殊性,卻讓民眾成為了矚目焦點。
事實上,羅德尼-金事件、邁克爾-傑克遜事件、雨果事件……包括無冕之王們利益至上、煽風點火等問題,民眾都在其中扮演了不能忽視的角色。因為民眾的情緒往往是最容易被利用的。當然,尼古拉斯這一次探討的不是利用民眾的問題,而是民眾在對待新聞事件的情緒失控,很容易成為追逐真相的絆腳石。
在這背後,不僅要求民眾能夠學會冷靜看待事情,更要求作為輿論引導者的無冕之王們和輿論領袖們,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比如說「死囚漫步」里關於馬修的報道,同樣的事件媒體報道角度的差異就能夠左右民眾觀點的走向,如果媒體更加負責地督促警方追查事情真相,如果媒體給予修女海倫更多支持,也許馬修還是難逃一死,但至少卡爾不會逍遙法外。
這,就是差異。
但問題就在於,針對民眾的指責是十分困難的,不僅因為民眾基礎太過廣泛,而且所有人都知道:就是因為民眾的視線局限性,因為民眾教育程度的差異,這才需要法律的束縛、媒體的引導、政府的領導。
「紐約客」就是因為這樣的理由,撰寫了一篇「無冕之王們,請承擔起你們的責任」的通稿,言辭十分激烈尖銳,秉持了「紐約客」一貫的風格,對新聞媒體再次發起了譴責。
在這篇文章里,「紐約客」表示,新聞媒體在知道自己肩負着輿論引導、輿論監督的職責的情況下,卻因為短期利益而蒙蔽雙眼,甚至不惜捏造新聞來製造爆點,從而煽動普通民眾,製造更大的災難,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都是一種恥辱,美國媒體必須深刻反思,否則這就將是社會瓦解的前兆。
「紐約客」延續了之前「七宗罪」時期引發的爭議,對無冕之王們進一步施壓。作為美國國內最具尖銳性、敏感性、時事性的媒體之一,雖然「紐約客」頗有些地域歧視,視線也往往會局限在大紐約地區,這一點是比不上「紐約時報」的,但他們的觀點的確常常獨闢蹊徑、發人深省。
可以說,「死囚漫步」再一次將「七宗罪」上映期間的討論熱點延續了下來,立志於參加明年競選的政客們也都將新聞媒體這個話題納入了準備範疇。不過,相對而言,「死囚漫步」真正引爆討論的,還是電影核心關於死刑的態度。這對於總統候選們來說更是一個無法繞過去的話題即使到了2014年,死刑、墮。胎這類牽扯到宗教的話題也依舊是總統候選們的必修課題。
幾乎每次處決死囚時,都會有反對死刑的人權和宗教人士出來抗議,而美國聯邦政府和三十三個州至今仍然保留着死刑,也使得這個話題始終沒有退過熱潮。這一次「死囚漫步」引爆的焦點,更是成為人權和宗教人士的表演舞台。
其實在「死囚漫步」原著之中,現實生活中的修女海倫-普雷金,她就是死刑的堅決反對者,而且她也在竭儘自己一生的力量反對死刑。這自然是有宗教因素在其中的。
在天主教和人權主義者看來,執行死刑是一種極端暴力的行為,這不僅是強制剝離人類生存自由權利的行為,而且人的生命尊嚴任何時候都不可剝奪,這也是在支持人類生命的神聖。他們從道德、社會公平、基本人權、錯殺概率和法律成本等多方面多角度批評死刑制度,並且指出死刑其實並沒有起到威懾犯罪的作用。
可是有趣的是,根據2014年的民意測驗顯示,超過百分之六十的美國人支持死刑,但是在歷史上,反對死刑支持率最高峰的時候也就是在1966年,達到了百分之四十七,比百分之四十二的支持死刑勢力略高。但是在那之後,支持死刑的人數就一直佔據優勢。
就在去年的年末,死刑話題再次成為爭議焦點,可是民意結果卻顯示: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支持死刑,這也是美國歷史上死刑支持率的最高點,可以清晰看出目前北美地區對於死刑的態度。一直以來,人權和宗教人士都在為了廢除死刑而努力活動着,可惜收效甚微,2014年為止,美國也只有十八個州廢除了死刑。
這一次,「死囚漫步」問世之後,雖然蒂姆-羅賓斯竭盡全力保持了自己的中立立場,但由於原著的影響,特別是以修女海倫為視角進行闡述,整體的走向還是不可避免地朝「廢除死刑」方向稍微傾斜。
尤其是馬修在臨死之前那一句「無論是誰,殺人都是錯的,不管是我、是你們、還是政府……」更是引起了無數討論。這句話也被普遍認為是蒂姆的真實想法,通過馬修之口表述出來而已。
所以,伴隨着「死囚漫步」的上映,各個宗教團體和諸多人權人士都紛紛站了出來,對電影表示了強烈的支持,由於明年就是大選年了,「廢除死刑」的話題再次佔據了輿論焦點,美國各大城市的宗教團體都舉行了集會或者遊行,紛紛表示應該廢除死刑:不僅要避免馬修這樣的悲劇,而且即使殺死了馬修,也無法讓沃爾特、霍普復活,更不要說露西爾也失去了自己的兒子。
隨後,話題的溫度在持續走高,並且持續發酵,不久之後就連聯合國人權機構都站了出來,表達了對「死囚漫步」的支持,希望美國聯邦政府能夠推動廢除死刑的進行。這一次話題居然登上了世界舞台,也是難得一見的景象即使荷里活在全球範圍內都擁有強大影響力。
在短短不到兩周時間內,美國十五個城市就出現了三十七次大規模集會,號召美國政府廢除死刑,聲勢之浩大讓人瞠目結舌。最大規模的無疑是跨年當天,在華盛頓白宮面前聚集的三千人請願團隊,讓比爾-克林頓不得不急忙正式出面,安撫現場宗教團隊的情緒,這才避免了跨年當天的一場混亂。
可是死刑支持者在美國由來已久,特別是去年百分之八十的民眾都表示支持死刑,如此強大而頑固的勢力幾乎是無法撼動的。面對人權和宗教人士的行動,他們也紛紛在各大媒體上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一時間媒體又再次成為了主戰場。
多達二十七個電視節目、一百多個電台節目、四十一份報紙都在討論死刑話題,僅僅兩周時間裏「死刑」話題出現頻率就已經突破了數千次,成為近期最為火熱的焦點這其實和「死囚漫步」無關,原本就是人們爭論的焦點。
不過這一次,反對死刑的人士們似乎終於找到了寄託,他們開始在各大城市大批大批組織自己的支持者進入電影院觀看「死囚漫步」,甚至不惜組織公益活動、舉行慈善活動號召觀眾觀看「死囚漫步」。這是電影在上映之前絕對沒有想到的局面,讓人瞠目結舌。
同樣,支持死刑的人士們也不甘落後,他們也紛紛走進電影院,希望通過觀看「死囚漫步」來尋找反駁宗教人士、支持死刑的證據因為影評人不是都說這是一部中立視角的作品嗎?
一部文藝作品,一部在藝術院線上映的獨立文藝作品,居然成為了風口浪尖的熱潮,這着實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即使在此之前眾人已經經歷過類似的事件,是應該說雨果的號召力強大呢?還是說天時地利人和都站到了雨果那一邊?
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去幾個月時間裏圍繞着「死囚漫步」展開的討論功不可沒,而雨果在電影裏奉獻的精彩演出更是成為了重要推力,成功實現了蒂姆拍攝這部作品的初衷,將死刑爭議再次帶到所有人面前的同時,更通過自身的精彩演出展現了關於死囚本身的錯雜,將問題的複雜性進一步推向高峰。
比起人權和宗教人士的如火如荼,「死囚漫步」上映之後,得益於強大的關注力,影評人們也紛紛在第一時間對電影表示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