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西邊呂布錯失敵蹤、更西邊雒陽遭逢各方雲動之時,在冀州西部、巨鹿以西的安平國境內,統帥一萬精銳呂軍夾帶三萬西涼鐵騎降兵的趙雲,卻是風生水起、聲隆日盛。
要說起來,在原歷史時空中,趙雲在追隨了劉備之後,更多的時候是作為一個打手或是保鏢的身份出場,對於一個志向高遠的好男兒來說,這雖然不是羞辱,卻也絕不是讓人心底樂意的安排,只不過趙雲此人太過忠誠順服,對此居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滿來,反倒統統接受並且做得很好,殊不知正是如此,才使得劉備「變本加厲」對他,反正要用兵的話,有他的兩個結義兄弟就足夠了,其他人他還不怎麼相信呢。
說來說去,劉備麾下能夠真正得到他信任的人並不多,甚至就連關張二人,也未必是全誠託付,看看他對待馬超的態度就知道了,那至少還是在爭戰中為帥統度一方經驗十足的人,可不像是趙雲這種從公孫瓚那裏到劉備那裏總共加起來也沒有幾次單獨領過兵的。
而換到了呂布這邊,前腳作為趙雲殺夫仇人令他知欲除之而後快的感受至今殘存心中,在與其切磋的初始階段招招兇狠致命完全不似往日性格作風的情景也歷歷在目,連趙雲自己也很難想到,在之前一次就委派了他作為先鋒潛入鄴城之後不久,竟然就直接委以重託,讓他自己獨領一軍。獨佔一邊戰場。
說實話,在之前作為先鋒的時候趙雲心中還是難免鬱悶,只是卻也知道這是人之常情,或許自己就算立下了功勳,想要在呂布面前得到重視並且像這次這樣單獨派遣出來還需要更多的積累;他萬萬不會想到呂布居然能夠這麼放心,這麼快就單獨交託這個仇怨還未完全化解開的「仇人」四萬兵馬、如此重任,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他自己處於呂布的地位和角度來說,都很難做到他這樣。
這是什麼樣的氣度,這又是何等的風範?
趙雲自己都想不通。呂布怎麼會如此信任自己。而若不是信任自己,那這一切又根本解釋不通,畢竟若只為了試探無需花費這麼大的代價,何況自己又哪裏需要他做什麼試探。現在這天下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比他更了解自己的底細了。
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何止搬山一般困難?
當然呂布也不是完全的放任,還派遣了謀士及軍師祭酒良樂在側,但卻是為副。多數時候也是為了幫他查缺補漏,畢竟這也是趙雲自己正兒八經第一次獨自領着這麼多人馬迎戰數量只多不少的敵人,但這更像是保險起見的第二手準備,而非是可以設下的監督。
有感於呂布這般重託和信任,趙雲心中還殘存的一些對於殺師之仇的怨憤,雖然還不至於就此消散去,畢竟趙雲骨子裏還是很倔強地,但卻變成了更多的矛盾和猶疑,尤其是早已經分道揚鑣的師傅與小公孫的安危、自己的志向之間到底誰更佔上風?只要一想到這個問題,趙雲就感覺自己腦中仿佛有兩三個小人在打架,其中師恩這一邊最大,道義是兩邊均沾,而自己作為男兒的承諾與尊嚴,還有遠大志向則在另一邊,卻是聯合起來,漸漸有要壓過了前者的勢頭,而這放在趙雲腦海只是讓他感覺無盡紛擾和頭疼,現在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儘量模糊不去想它,反正不管怎麼樣,自己現在其實已經做了瘍,照着這個瘍下去走就好了,至於對錯,做過之後再分辨,不是更客觀準確麼?…
也是因此,對於這一次針對於袁二公子和高幹這兩軍人馬之戰,趙雲勢在必得,而且全身心投入進去,他積極的調兵遣將,手下雖只四萬人,其中還有三萬看上去更像是添頭,實際能隨意使用的只有一萬人,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和外面其他諸侯不太一樣的是,從呂布從雒陽帶出來這六萬人馬中抽調出來的一萬軍,可謂是真正精銳中的精銳、驍勇中的驍勇,其中一個普通士兵都可堪一些諸侯手下的一些低級將領,而其中的將領則不止是戰力強悍、執行力也強,也都是些臨戰之際還能用腦子思考的百戰之將,由他們在軍中具體分細,可以最大程度減輕統一調度的主將的壓力,同時也可以避免到時候發生意外,全軍有所脫節,他們自己仍能夠作出決策。
訓練出這樣的軍隊來,可不只是張遼這些練兵之將的功勞,賈詡這個被呂布私底下稱為自己軍中的「政*治部主任」的謀主也起了極大的作用,尤其是對於那些將領的灌輸指導,費盡了好大一番心思,現在才是檢驗成果的時候。
面對這樣一支恐怖的隊伍,在安平國當先迎戰的袁耀部軍馬幾乎是一戰即潰,從雙方接觸的一剎那,就註定了勝負已分,沒有絲毫懸念。
其實袁耀雖然在袁紹幾位兒子中並不起眼,甚至可以說一直被壓制和埋沒,但論及統兵才能他當能排在一二位,只不過他為人一向低調,所以一直都不為人所知,而他手下帶出來的這三萬軍馬,其中大部分都是與他比較親近的軍中派系,這些人中很多未必是想要選擇站隊,只不過是可能對於袁譚、袁尚兩位公子的為人不滿,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袁耀這邊謀一個出路,而他們的戰力在袁紹麾下所有軍隊中,也算是上游。
會被趙雲一戰而敗之,這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首先便在於士氣一方,儘管袁耀這個一軍之主沒有像是袁譚他們那樣揪心與彼此爭權奪利中,但他們畢竟也是在鄴城被破之後,被破從那離開的敗軍甚至是殘軍。從這點上來說,袁耀跟他的兩位兄弟一比也沒有什麼優勢,因為同樣是不敢於去直面強大敵人,非但如此,還是不戰而逃,說得好聽一點兒這叫做識時務,說白了就是膽小鬼、縮頭烏龜,如此情形下,士氣能高得起來才怪呢。
當然袁耀自己也能想到這點,所以他既然做出了相當於逃跑的撤退決定。那便乾脆退得徹底一些。直接就從魏郡一直退到了安平國,中間還隔了一個河間呢,當然那地兒現在高幹在,不同地是人家高幹雖然顯得更加狼狽。帶回來的都是殘兵敗將。但卻是實實在在打完一仗只不過吃了敗仗知道袁紹身死袁氏也幾乎分崩離析才退到這裏來的。這可不是五十步與百步,而是巨大的差距,所以人家高幹一軍還是能夠挺直腰杆站着的。士氣相比於袁耀這一部都要好得多了。
戰敗之軍比未戰之軍士氣還更高,這或許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稀奇事兒了,這還有一個原因是各自主將不同,袁耀雖然貴為袁紹二公子,性格中卻很懦弱猶豫、搖擺不定,這種人成不了大事,還不如他的兩位兄弟;而高幹則要強硬許多,雖然他或許也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在勇氣和骨氣上,卻比袁氏三位公子要強得太多。…
當然高幹也有與袁耀聯繫,不管心中如何想,現實就是他們現在必須也只能相互扶持,高幹甚至都想好了在前面先為袁耀他們阻擋一下,待得袁耀按照和自己的約定整頓好了軍心之後,再與自己合兵一處共抗敵軍,這其中關鍵當然就在於自己能夠堅持多久。
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首先面對的問題不是能堅持多久,而是似乎根本不需要堅持,因為對方第一個目標就是在後邊的袁耀軍。
這也便是之前提到的趙雲能一戰而敗袁耀軍的另一個原因,因為他們根本就是倉促應戰,本就士氣低落,如今再加上一個措手不及,在趙雲率軍逼近的時候,袁耀這個主將當時甚至都不在軍中,而在附近城中安頓好自己的家人——有如此主將在,真是何愁大軍不敗?
當時是群龍無首,明明是正規軍力,偏偏搞得像是烏合之眾一樣,沒有統一發號施令的人,又不像是呂布軍這樣中低級將領自行都能穩定籌謀對策,在趙雲還未正式率軍衝破他們的軍陣之前,已經是自亂陣腳,將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將,人員混雜、人心惶惶,趙雲根本只是帶着一萬大軍往其中衝刺個幾陣,就將三萬人馬攪了個天翻地覆,等到袁耀趕到的時候早已是來不及,三萬大軍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降的降,唯獨見不到還能夠奮起來抵抗敵軍的將士。
戰爭發生的倉促,結束得也快,到最後袁耀這個三軍主將甚至都來不及喊一聲「衝殺」,在旁邊膽寒心驚旁觀了片刻之後,就在險些被趙雲那邊發現之前,趕緊逃了。
不逃不行,難道還等着被那些剛剛投降的舊部們拿着自己這個前主將的項上人頭去給新主將表功獻投名狀?
一路逃,袁耀心中還感覺悲憤不已,想想當初父親在時何等風光,即便自己的光芒完全被兩位兄弟掩蓋,但作為袁二公子他都是覺得意氣風發,沒想到自己居然還有這樣的一天,袁家居然還有這樣的一天。
難道真的是天要亡我,亡我袁氏?
在趙雲基本上打掃完了安平戰場,準備將目光投向了河間的時候,袁耀也正好逃到了高幹處報知消息,他現在已經完全成了具行屍走肉,實際上說話的都是一路護送他的手下謀臣,那個相比田豐、荀諶等人只能用無名氏來相稱的謀臣。
望見袁耀那副失魂落魄的樣子,高幹即便心中再惱再怒,再恨鐵不成鋼,也都只能先都壓制住,反正一戰已經無可避免,乾脆先下手為強。
不得不說相比起袁家三位公子哥,高幹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三軍主將,帶着在被曹操打散後只來得及收攏兩萬餘的軍馬主動出擊,攻向同樣在朝着河間而來的趙雲所部人馬,竟然以這兩萬餘人壓制住了趙雲手下一萬人。
之前還丟了魂魄一般的袁耀見此情景,才像是重獲過來了,剎那興奮得手舞足蹈,全然忘記了在這樣的對比之下,自己那三萬人卻被一擊即潰是何等的諷刺和悲涼。
而一旁的高幹見此雖然心中欣慰他終於清醒過來,對於戰場之上內心深處卻並沒有絲毫樂觀,作為一個久經戰陣的將軍,高幹雖不是什麼名將能力也的確有不足,但眼界和念頭卻都具備了,何況現在面對趙雲最明顯不過的一點就是,對方總共有四萬人,自己能抵住的只是其中一萬,還有三萬人沒有動用呢,這種情況下又有什麼好值得驕傲高興地?…
高幹不清楚其中內情,所以才會如此憂慮,但他的憂慮卻也並非沒有道理,畢竟趙雲心中已經升起了動用那三萬人馬的念頭,只是自己的倔強還在強撐着,希望僅憑藉這一萬人馬靠自己的力量度過去。
剛接手這支隊伍的時候,手底下當然有人不服,尤其是在這樣的精英軍隊中,那時候趙雲的當務之急,就是先要確立下自己的權威和威望,為此他與夏侯蘭故技重施,一個紅臉一個白臉,糊弄了軍中大部分的人,而後又憑藉對付袁耀、高幹二人先選擇更遠處的袁耀開刀一舉成功,而且成功順利的令人難以置信,卻讓他一下子獲得了大軍的信任和屬於自己的威望。
只是趙雲對此猶自不滿足,除了倔強之外,他還是一個力求完*美的性格,當初呂布交代的時候雖然說了必要時可用這三萬人,但眼下之意顯然是最好不用——至少趙雲是這麼以為地,要做就做到最好,對那三萬人反正他是能不用就不用。
不過就在這時,身旁良樂一句話卻點醒了他,良樂說:「主公既說是到必要時刻,可用這三萬人馬,那就是必須要用。如今子龍覺得,這還不算是必要時刻麼?」
趙雲心中一驚,旋即想到也對,與其這樣強撐下去,這一萬精銳中精銳都不知會不會被自己敗光了,還不如用上那三萬人,仔細想想自己其實是走入了誤區,卻不知呂布要的只是儘可能花小力氣解決戰鬥,能一萬人解決的,就不需要那三萬人了,可現在明顯這一萬人都解決不了,那三萬人還掖着藏着,這就未免走偏了。
想到這裏趙雲再不遲疑,下令那三萬西涼鐵騎降兵一起衝鋒——既然要上乾脆全上,來一個大場面,用最小的損失解決剩下的戰鬥,同時所有人一起上,也可以儘可能避免一些麻煩的發生。
這時候對面那高幹陰沉的臉上,眼神中終於也第一次有了驚恐之色。
他雖然不知道此前為何敵方這三萬人一直按兵不動,任由那一萬人損失也無動於衷,但心裏未嘗沒有抱着一些明知不可能的奢望,不過現在卻被現實當頭棒喝,奢望終歸只是奢望。
想及此處,高幹也不理會同樣無措的袁耀,突然抽出佩刀,高揚起來用力揮了幾下,高喊着:「兒郎們,隨本將衝殺……」
「殺!」
這一役之後,一位將星就將冉冉升起,此前以武力已經聞名的趙雲將換一種方式再次揚威河北;不過恐怕很多人也不會忘了這一日這一戰,望了那個明知必死之局卻還是親身浴血拼力廝殺直至力竭而亡的袁紹侄子、將軍高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