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中國遠征軍的形勢可謂一片大好,第二十集團軍和第十一集團軍宋希部跟在遠征軍身後進入緬甸,接防被攻克佔領的城鎮。
而在加爾各答包圍圈內的英國人來說日子則不太好過了,在日軍日軍第二師團強攻外圍陣地引出中國軍隊坦克之後,山下奉文就開始變得十分謹慎,對於中國遠征軍的陣地他們採用騷擾或圍而不攻的策略,對於英印軍隊中的印度部隊採用宣傳分化的方式,而對於英軍和澳大利亞部隊則是死拼猛打,日軍在戰術上的小花招讓本來就團結得並不緊密的盟軍之間出現了更深的裂痕。
一些印度軍官和士兵在日本人鋪天蓋地的宣傳下看待英國人和中國人的目光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宋雨航利用自己所謂後世的所識制定的計劃可謂是天衣無縫,但是宋雨航還是忽略了一個對他的計劃來說並不重要的「重要人物」!
這個重要人物就是錢德拉. 鮑斯,宋雨航對於錢德拉. 鮑斯此人了解並不多,後世的官方宣傳中錢德拉斯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印奸之流,宋雨航的認識也是基於余此,他顯然忽略了印度的殖民底蘊和中國文化的巨大差異,錢德拉斯這樣一個在大多數中國人看來很接近汪精衛的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印奸),但是在印度人看來卻不是那麼回事。
在實際地印度人心目中,錢德拉斯、聖雄甘地都是僅次於印度革命之父蒂拉克的民族獨立英雄人物,他們在印度人民中擁有極高地聲望和人脈,無論他們身處哪個陣營,他們所作的一切全部歸功於為了印度人民和國家的主權獨立。
其實作為後世人的宋雨航一直是在利用自己在歷史方面的記憶在試圖不斷的去佔據出發點的優勢,但是在實際操作上,日本人並不是白痴,如果他們是白痴的話抗日戰爭也不會打了整整八年之久。
兩軍對壘地戰術、戰略就有如見招拆招,雙方的指揮決策者們在鬥智鬥勇,雙方的士兵在較量意志,沒有任何東西是一成不變地,一個微小的戰術失誤都很多可能導致戰略層面上的先機喪失。
宋雨航的前世不過是陸軍特種部隊上尉,基本沒有什麼帶兵的經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憑着自己的喜好和知識的積累,他自己也承認在戰略或是戰術上他確實不如國內的一部分將領有眼光,這也是宋雨航總能虛心接受別人意見地主要原因,但是宋雨航他始終把握力求自己站在先機點上,這就讓他擁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優勢,結合這一切,他才敢獨斷專行,也只有獨斷專行才能保證他總能及時的站到歷史的先機點上。
宋雨航畢竟不是神,也非什麼全能人物,他的記憶畢竟有限,而且他的很多觀點都是來自於後世,忽略一些事情或者對一些看法出現偏差自然十分正常,幾十年後的人看待歷史的角度可謂是眾說紛紜,這些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面對兩個師武裝到了牙齒的中國遠征軍,日軍的抵抗無是十分微弱的,坦克發動機的轟鳴聲就是日軍的哀樂,但是日軍兇悍的自殺式逆襲也將崔志鈞嚇出了一身冷汗,如果不是日軍在強大的兵力面前精神已經崩潰的話,等到坦克和裝甲部隊進入城區在發動逆襲,相信會取得驚人的戰果。
稍晚時候,一直保持勻速行軍的中國遠征軍主力忽然開始加速行軍,因為宋雨航收到了崔志鈞發來的電報,日軍的退路已經被堵死了,收網的時候已經到來了,唯一讓宋雨航十分擔心的
的山地步兵師,這一仗過後山地師恐怕元氣大傷. 空殼了吧?
沒過一會,一輛通信車顛簸的超越了宋雨航的坐車,通訊參謀將一份來自重慶的委座示電交到了宋雨航的手中,並打開了手電站在一旁。
對於蔣介石的電報內容宋雨航也是微微一愣,各方面對於「京觀」的態度都在宋雨航的意料之中,別人可以裝傻充愣糊弄了事,但是對於這位心思縝密的蔣委員長宋雨航卻不能,他要給蔣介石一個過得去的說法,能否得到蔣介石的認可也關係着他下步印度攻略的實施能否順利進行,說到底他宋雨航只是軍人,他非常需要很多在政治層面上的斡旋和配合,軍事為政治而服務,政治則為軍事開脫。
宋雨航三思之後對通信參謀口述電文道:「職部乃是黨國軍人,抵抗外辱保衛國家,捍衛主權領土完整,日寇猖獗犯我國土塗炭民眾,我當以十倍百倍還之,軍人以服從為第一天職,以戰鬥為第一要務,戰事一開軍人當有不記身家性命捨身成仁之覺悟,無需顧忌人道等虛名,對日寇當施以暴,欺以詐,行以斃!以小我完成國家領袖之大我。」
「立即回電!」宋雨航口述電報之後揮了揮手,對於那些所謂的反對聲音宋雨航如同吃了幾隻蒼蠅一樣的噁心,面對國家、民族危亡關頭,竟然還能有心思談論是否對待敵人過於殘忍的問題?宋雨航認為這樣的人就應該讓小日本殺他全家,然後在找記者採訪他的感受。
清晨時分,一封裝在由飛機投下的聯絡箱內的電報和信件讓宋雨航着實的鬱悶了一把,在場的的軍官們都十分知趣的躲開了,不方便通過電台的東西顯然不是能夠眾人知曉的。
為了方便閱讀,關河的電報被蘇娜以書信的格式整理完畢了,所謂的大事件牽扯到了宋雨航在美國投資的企業,在歷史上 80 毫米的喀秋莎火箭炮可以說是蘇軍對付德軍的犀利武器,在歷史上喀秋莎可以說是威震敵膽,每每談起總能讓德國人驚恐不安。
自 1943 年冬德軍收縮防禦放棄了大面積已經佔領的地區防禦過冬後,蘇軍相繼組織了二次伏爾加河渡河戰,二次戰役都投入了數個方面軍近百萬部隊,但是在德軍的刻意避戰下可謂收穫寥寥無幾。
1944 年 3 月,德軍最高統帥部抓住了斯大林喜歡組織大型戰役的愛好,在地勢平坦的庫爾斯克以北地域刻意營造重兵集結的跡象,誘因蘇軍組織會戰。
德國人留給蘇軍的時間自然是經過了詳細的計算的,蘇軍也確實沒有能力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大規模的戰役部署,但是最高統帥斯大林的意志被政治委員們一層一層的堅定不移的貫徹到底,朱可夫與崔可夫兩人幾次進言,蘇聯紅軍尚不具備與德國法西斯進行最後戰略性的決戰的實力,部隊缺乏武器裝備和補給,機械化、摩托化步兵師數量遠遠少於戰役的需求,依靠徒步機動的主力部隊的機動速度根本無法完成對德軍的包圍等等。
斯大林則片面的認為那些只是部隊指揮員對黨和最高統帥部的指示不夠忠誠,意志不夠堅定,缺乏必勝信心的具體表現,他建議朱可夫撤換那些無能的指揮員,將他們送入監獄,物質上的客觀原因是能夠被主觀上的意志所克服的。
於是按照蘇軍最高統帥部的戰役部署,庫爾斯克方面軍和北高加索方面軍相互配合,從左右兩翼包抄,中央方面軍和重新組建的烏克蘭方面軍以及西伯利亞兵團作為核心集團,整體壓向德軍,近一百五十萬蘇軍在三千輛坦克裝甲車,四千門火炮和二千架飛機的掩護下,宛如一個鋼鐵怪物一般向德軍碾壓而去,蘇德雙方在庫爾斯克地區展開了一場大會戰。
但是在 5 月 5 日的庫爾斯克大會戰直觀重要的時間窗口,德軍卻投入了一種秘密開發的火箭炮,1 毫米口徑二十聯裝的「暴風」顯然比 80 毫米口徑十聯裝的「喀秋莎」射程更遠威力更大,而且投射密佈更加驚人。
在火箭炮對火箭炮的對抗中,暴風吹飛了喀秋莎的底褲,新組建的烏克蘭方面軍差點被在火箭炮掩護下的德軍快速坦克集群鑿穿,德軍強大的火力讓蘇軍可謂是措手不及損失慘重。
顯然德軍戰前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嚴密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
9-9-9-w-x.c-o-m,sj.9-9-9-w-x.c-o-m,。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