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節 軍事準備
新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國共和西南聯盟等己方勢力的不停談判中,正在慢慢形成雛形狀態。
尤其是在范哈兒的力主下,各方關於經濟合作的項目,已經在2月國民黨的三中全會後,正式開始實施。
大量的鋼材、水泥、木材、麻袋等軍用物資,開始被運到華東和華北一線。這裏面,既有一部分國民政府的採購物資,也有西南聯盟和陝北無償提供的物資。對於構筑前線防禦陣地上,大家進行了第一次嘗試性的合作。
正是因為范哈兒集團的存在,在西南聯盟的強勢要求,國民政府和老蔣,都不得不選擇提前進行明面的抗日準備。
其實各方對於這樣的行動,到底是不是對國家抗日有利,都褒貶不一。
不少國人和報刊,甚至發表評論,認為國民政府這樣**裸的抗日行為,會刺激日本,逼使他們提前進攻中國。
對此,很多人真正的愛國者或者是有眼光的戰略家,都進行了一一反駁。
日本的攻擊心態很明顯,他們早就公開在做戰爭準備了。在1936年拒絕繼續海軍條約限制,進行大規模擴軍後,就連英美兩國,都很清楚很明白的看到,日本將要對其他國家開戰了。這時候唯一的爭論,就是日本到底會進攻中國還是進攻蘇聯,而隨着1936年3月30日,日本關東軍澀各支隊1500人乘汽車50輛、裝甲車12輛、坦克4輛,入侵蒙古境內阿達格多蘭地區,被蘇蒙軍隊擊潰。同年3月12日蘇蒙簽訂互助協定,不斷加強邊防,蘇日關係緩和,短期內日本和蘇聯再次開戰的可能性,已經近乎為零。
剩下唯一的選擇,也是范哈兒所知必然的選擇,就是中國了。
這時候中國進行強大的抗戰準備,如果表現的好了,讓日本覺得入侵中國付出的成本將會很大,說不定反倒能夠遲滯他們的進攻,選擇進行更多更充分的準備後,再徐圖中國,中日之間的大戰,會拖延到歐洲先開戰也不一定。
范哈兒將自己這個分析和猜測,知會老蔣和**方面後,他們同樣都對此表示贊同。
不過這也只是范哈兒的最理想希望,不管是他還是**方面,同樣也包括老蔣,大家都絕不會把這種理想的希望,當成是必然的結果,所以該進行的抗日準備工作,那是任何一分都不會少的。
而日本方面,眼睜睜看着中國突然改變態度,進行公然的抗日準備,他們確實沒有選擇馬上進攻。
因為他們自己的開戰準備,同樣沒有完成。
這是很顯然的事情,日本在1935年之前,全國總共才那麼幾個師團,雖然在經濟危機後,就已經緩慢開始擴軍,但真正大規模公然的擴軍,卻是在退出華盛頓條約之後。僅僅一年時間的準備,攻擊一個小國也許足夠,但像中國、蘇聯這樣的國家,日本起碼還需要一年時間。歷史上,七七事變爆發時,日本都還沒做好全面入侵準備,事變發生整整二十天後,才最終完成華北的兵力調遣和準備工作,就是最好的明證。
如果這時候日本貿然向中國開戰,恐怕最終失敗的幾率很大。
而又因為日本人的軍國主義化和工業化近程,是明顯超越中國,就算中國進行全面的抗戰準備,在速度上,也不及日本的備戰效率。所以日本內閣和參謀本部,在幾次開會商討中國的局勢和抗戰準備後,終於還是認定,繼續進行戰爭動員和準備工作,暫時不馬上對中國發動攻擊。
實際上,當這個結論出來的時候,已經到了1937年3月底,在2月到3月這一段時間裏,已經足夠發生很多大事了。
根據第四任德**事總顧問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上將,提交的《陸軍改革建議書》,**30年代60個整編師的整軍方案已經在進行中。
1935年下半年開始進行第一批10個師的整編計劃,由於此時這10個師的德械裝備尚未運抵中國,只得在編制體系和武器裝備方面進行一些內部調整,故稱調整師。1936年,軍事委員會對整軍方案作了進一步的規劃,確立了減少大單位、充實小單位特別是充實團以下部隊的戰鬥力以及人事、經費等方面的整軍原則,根據這一規劃整編的部隊稱為二十五年調整師(1936年即民國二十五年),初步計劃年內完成20個師的整編。
在整軍過程中,對各種不同編制的部隊有着不同的名稱,主要有整編師、調整師、整理師、新編師等四種稱謂。各師以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的編制和裝備為標準,暫時沒有條件組建工兵營和通訊營的,先組建工兵連和通訊連;加強炮兵建設,各師儘量配屬一個轄3個炮兵營的炮兵團(山炮營、野炮營和105毫米榴彈炮營各1個);輕武器方面應統一武器制式,並在師建制里組建一個修械所負責武器的保養維護和修理。
至1937年,整軍計劃一共進行了兩期,計20個師,第三期10個師正在進行之中。實際在已完成整軍的20個師中,其接受德式裝備和德國顧問的訓練程度也各有不同,實際接受過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只有下述各師: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
**中中央系統中,共調整35個師、整理24個師,東北軍調整10個師,運用調整方式而未完成的有5個師,另有粵軍10個師、9個獨立旅被整理。在中央系的30個師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裝備,其中還有幾個師是接近全部實現了德式裝備,並接受德國顧問的系統訓練。以經過這樣的整軍而面貌一新的中央軍,堪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現代化的陸軍。
這些軍隊的訓練程度且不說,光以武器裝備論,那是絕對屬於二流中的頂尖水準,世界准一流武器配備。
輕武器方面,德式師主要單兵武器是國造7.92毫米中正式或德制1924年式標準型毛瑟系列步槍,也就是k98k的前身。當然由於種種原因,在德式師里還有其他各式型號的步槍,如漢陽造等。
德式師裝備的輕機槍多是國造仿製捷克zb26,也有少量的比利時和法國的輕機槍。但是德國陸軍在二戰中最為出名的mg—34輕機槍卻沒有採購裝備,中國也沒有仿製生產。輕機槍裝備數量基本能達到每班一挺的標準。
重機槍多採用仿製馬克沁的二四式水冷式重機槍,該槍是根據1934年由德國兵工署向中國免費提供的馬克沁重機槍全套製造圖紙生產的,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與德國陸軍裝備的1908式重機槍稍有不同,確切地說應是1909式外銷型號,採用250發帆布彈帶供彈。一般情況下,重機槍的裝備數量是每個步兵營建制里設有一個重機槍連,共3個排6挺。這一配置標準只相當於德國陸軍標準步兵營的一半。
德式師裝備的手槍自然是名聞遐邇的駁殼槍,也叫盒子炮、快慢機或二十響,在很多電影和小說中經常可以見到的。其真正的名稱應是7.63毫米毛瑟m1932型半自動手槍,歐洲多稱為c96手炮。這種手槍在中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極高的評價,很多軍人莫不以得到一把駁殼槍為榮!當然,德式師裝備的毛瑟手槍可不同其他部隊裏由中國兵工廠、修械所甚至私人制槍作坊仿製的,全都是正宗從德國進口的原裝貨。
火炮是現代化軍隊所必不可缺的武器裝備,可惜中國由於技術和財力所限,連號稱最現代化的德式師在此方面與現代化軍隊的差距都是非常懸殊的。德式部隊中,除了教導總隊擁有自己獨立的直屬重炮部隊,其他各德式師都沒有師屬重炮部隊,就以裝備最好的第36、第87、第88師為例,也只有1個師屬炮兵營而已(在最初的計劃中應是1個轄3個營的炮兵團)外加戰防炮連和高射炮連各1個。炮兵營下轄3個榴彈炮連,每連裝備4門德制75毫米克虜伯山炮(或75毫米博福斯山炮),全營共12門,戰防炮連裝備4門德制37毫米pak35戰防炮,高射炮連裝備6門20毫米高射炮(高射炮型號較多,主要有瑞士的奧力根(oerlikon)、丹麥的麥迪森(madsen)、德國萊茵公司瑞士子公司的索羅通(solothurn)等)。除了師屬炮兵營外,每個步兵團還有迫擊炮連和小炮連各1個,迫擊炮連裝備6門仿製法國81毫米布郎得(brandt)迫擊炮的20年式82毫米迫擊炮,小炮連裝備6門20毫米索羅通機關炮。
為彌補炮火不足的缺陷,德國顧問建議將少量先進火炮集中編成獨立炮兵旅或炮兵團,統一使用,由火力的集中調配,來達到支援作戰的目的。為此組建了一些裝備重炮的獨立炮兵旅或炮兵團,如裝備75毫米瑞典制l/14卜福斯(bofors)山炮的炮兵第2旅、裝備75毫米德制l/29克虜伯(krupp)野炮的炮兵第六旅。火炮性能最好當屬裝備24門150毫米德制l/32sfh18萊茵公司(rheinmetall)重榴彈炮的炮兵第10團(1934年採購)和裝備24門150毫米德制l/30sfh18克虜伯重榴彈炮的炮兵第14團(1936年採購)。
在法肯豪斯將軍的強烈要求下,德式師在師通信營的建制內設立一個無線電通信排,配備15瓦無線電台,並在各步兵團團部建立一個配備5瓦無線電台的無線電通信班,構成了師團兩級的無線電通信系統。
和歷史上完全不同的是,那完成整編的二十個師,還因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在軍火得到了范哈兒西南聯盟集團的幫助,除了大量的火炮易損耗件和炮彈,最重要的援助,還是歷史上中國極為缺乏的先進飛機。
二三十年代的寇蒂斯飛機,雖然已經有點落伍,但遠東地區,卻仍舊擁有一定的空戰能力,尤其是面對日本人的飛機,僅僅對付隸屬日本海軍的部分艦載機,這些寇蒂斯飛機明顯有一戰之力。
而在這將近半年的合作時間中,范哈兒的兩個飛機廠,全力開工,甚至連西南聯盟自己的部隊都沒來得及武裝,就把大量的寇蒂斯飛機提供給了一線的**二十個整編師。到了1937年抗戰爆發前,**新獲得50架寇蒂斯和20架的b-10轟炸機。
當老蔣看到南京明皇陵機場上停靠的那整整二十架閃亮的金屬制b-10轟炸機,和自己之前從美國原裝進口的b-10一模一樣,頓時大為感慨。
「想不到西南竟然已經能自己生產這樣先進的轟炸機了!」
這轟炸機的生產,可不是僅僅購買了設計圖紙和生產線,就能生產的。實際上,范哈兒在1936年初就購買到了生產線,但一直到隨後在美國的工廠大搬遷,全套搬來了大量美國的工廠設備和機械,才讓b-10最終可以進行生產。但在半年的時間裏,也就實驗性生產了20架,馬上調撥給了中央軍正在整編的二十個師,范哈兒自己的新七軍和其他西南部隊,都還沒來得及裝備呢。
「唉,只是希望戰事能夠晚一點爆發,給我們更多一點的準備時間。就算是再多上二三十架,對我們來說也至關重要。」范哈兒的回答,則是看得比較現實了。
確實,70架軍用飛機這個數目,也許根本不足以改變中日間的整體實力對比,但是僅用在華東一個戰場的話,卻是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至於再多上一點,則是作用更大。
鑑於中日一戰的局勢已經非常明顯,范哈兒幾次和老蔣商討戰略戰術問題,兩人一致將抗日的主戰場,選在了日本不佔據優勢的華東上海一線。這在1935年底的秋季大演習中,老蔣就有所預見,並且已經在進行準備了。
因為上海背靠大海,周圍又沒有日本的陸佔地,只能從海路調撥物資和兵力過來參戰,後勤和兵力補給上,肯定無法和背靠大陸,有整個國家作為後援的**相比。如果利用好南京-上海一線這個戰場,源源不斷的吸引日軍來襲,說不定還真能扭轉抗日初期的速敗局面。而只要**能挺上半年,那國際局勢就會發生變化,而中國其他地方的援助,也會源源不斷的到來,到時候戰場的穩定性,反而會進一步增加。
歷史上淞滬一線戰事結束後,只能匆忙在武漢一線開闢戰場,實在因為各地的援軍,來得稍微晚了點,而**子淞滬一線堅持的時間,也稍微短了一點。
老蔣和范哈兒都清楚,如今選擇南京-上海一線作為主戰場,絕對對中國最有利。
范哈兒其實還知道,歷史上老蔣就是選擇了華東的京滬一線作為抗戰主戰場,只是沒想到日軍會選擇提前在華北動手,利用他們佔據的東北地區,對華北長驅直入,華北戰事糜爛,在這樣的情況,使**之前在淞滬一線的戰略戰術安排大受影響,最終僅僅堅持三個月後,就全線潰敗。
因為就算當時沒有調遣南軍北上,只在華北當地勉強調集兵力抗戰,集京滬一線中央軍其他主力部隊,匆忙在淞滬一線開闢第二戰場,仍舊還是給之前的戰略戰術計劃形成了極大的破壞。
因為華北戰場肯定也不能不顧,尤其是在日軍佔據了全面優勢的情況下,最終吸引了**比預算多得多的兵力,致使淞滬一線戰場的兵力部署,不能如事變前謀劃的那樣順利完成。最終參戰兵力,遠遠低於參謀部作戰計劃的預期數量,這也是歷史上,南京上海一線抗戰,在僵持了三個月後,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不過這些東西,也不能怪日本人耍賴,國戰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戰鬥,日本在情報偵測方面,本來就比國民政府方面要優秀,**關於南京上海主戰場的設計,幾乎完全被日軍提前知曉,他們針對性的利用華北的地理優勢,提前展開侵華戰場,選擇華北作為主攻方向,也就根本不足為奇。何況歷史上,華北戰場的迅速擴大,初期還有二十九軍宋元哲時而想政治解決,時而又選擇堅決抗戰,態度立場不明確有很大干係。華北發生戰事,這根本就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