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節 聯合行動
瓜達卡納爾之戰後,美國海軍上將金算是達到了他的目的。
在日軍炮火下度過一個個夜晚,咒罵聲不絕的汗流泱背的海軍陸戰隊士兵們,穿梭般飛來飛去、沖向死亡的飛行員們,骸骨灑滿了瓜達卡納爾島外海底的海軍官兵們,他們無疑至死都在詛咒那些大人物,把他們派到這麼個鬼都不來的地方執行如此眾寡懸殊的戰鬥任務。
在美國戰鬥人員的粗話里,瓜達卡納爾當年是,今日仍是「操他娘的那個島」。
但是征戰殺戮的沙場都有其自發趨勢,金一旦用瓜達卡納爾把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注意力牽引到太平洋上,他便拿穩了趁第三帝國已經四面楚歌、日暮途窮之時有足夠的人員和船艦去打日本人;而不是坐失良機,一直等到後來日本人得以站穩腳跟而同盟國又精疲力竭的時候。
這樣一來,金就可以使日本人得不到一個談判解決的機會,而它的戰爭目標本來卻是要來一個談判解決。
當瓜達卡納爾的戰火還未完全平息,法屬印度支那的戰火燃燒正酣的時候,相對安靜的暹羅首都曼谷,卻是迎來了一位來自美國的上將。
當六架戰鬥機護衛着麥克阿瑟的專機在曼谷機場降落以後,早在下面等候多時的范哈兒,立刻帶着中國遠征軍的高級將領和暹羅高官們一起,靠近飛機迎接美國陸軍上將麥克阿瑟。
老麥的形貌,還是一如既往的桀驁不馴。
墨鏡,陸軍夏季軍服,常見的煙斗卻是沒有拿在手上,因為此時他正雙手撐在專機狹窄的門框上,小心的走出來。
還沒下飛機,就居高臨下的掃視機場下那些迎接人群,臉上除了一絲微笑,沒有絲毫多餘的表情。
范哈兒已經不是第一次和這位美國將軍會面了,對於他的印象,從歷史書本上學到的惡劣,已經逐漸轉變到現在的欣喜了。
麥克阿瑟的 為人,並不是那麼受人喜歡的,就算是他的美軍同事,也有很多人不喜歡他。但是這個人卻遠比很多人敢說話,他喜歡裝腔作勢,喜歡擺譜好面子,事實上又不喜歡背地陰人。
他的很多內心活動,都是**裸寫在臉上的,雖然看起來討厭,但是接觸的時候,卻並不是特別費力氣。所以范哈兒在接觸了幾次,了解這位「不可一世」的將軍處事為人後,反而比較喜歡和他接觸。至少,相比較於此時東南亞地區的其他主要盟國,最典型的就是英國人,這個麥克阿瑟還是要好接觸很多的。尤其是在最近幾次中國遠征軍幾次出擊,空運、空投資助巴丹守軍,顯示出了他們強大的盟國實力後,范哈兒和麥克阿瑟這位講究實際的將軍接觸起來就感覺更加順利了不少。
「將軍閣下,我這次懷着最偉大的期望而來,希望中國遠征軍不會讓我失望而歸……」
范哈兒才剛和麥克阿瑟握上手,那位驕傲的美國將軍,就主動擺出高姿態意思的向范哈兒說話了。
在麥克阿瑟來到曼谷之前,雙方已經進行了幾次初略的密電商討,只是為了防止電報被截取,才沒有深入仔細的討論合作問題。這一次麥克阿瑟來曼谷的真正目的,范哈兒和中國遠征軍其實早已經一清二楚。
只是正因為清楚他的目的,范哈兒才沒有一口答應麥克阿瑟的要求,只是笑着打哈哈回復道:
「沒問題,沒問題,麥克阿瑟將軍閣下,盟國必將取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這一點我確信無疑……」
范哈兒在這位美國上將面前,一直保持着大老粗的形象。
他的這一番沒給與實際承諾的答覆,立刻讓麥克阿瑟十分欣喜,匆匆結束了其他歡迎人群的見面,就直接奔赴遠征軍駐曼谷司令部,商討具體的合作事宜。
麥克阿瑟和海軍上將金早已經秘密結成了政治同盟,在華盛頓力推太平洋戰事優先合作。
在瓜達卡納爾戰役後,太平洋戰事的優先度,再次進入羅斯福總統的眼中,為此麥克阿瑟和金商量決定,應該在亞洲贏取一次同等瓜達卡納爾勝利的陸戰勝利,來展現儘快擊敗日本人,輕鬆結束亞洲戰事的機遇。
他們的目的,說來說去還是讓羅斯福和美國政府,加大對太平洋戰事的投入力度。
這一點,毫無疑問也符合范哈兒的利益。
但是范哈兒卻並不希望為了這樣的利益,而讓自己的部隊付出太大的傷亡損失,所以具體的「陸戰勝利」合作,就需要各方仔細商討了。
雙方關於取得一場陸戰勝利的問題都有共識,非常一致的表示絕對有必要,對於選擇那兒作為這次陸戰的選擇,在稍微爭論了一下後,麥克阿瑟也就自然的同意了范哈兒提出的新加坡作為戰事目標。
新加坡自從日軍分兵、中國遠征軍空投救援以後,就已經不是特別危險了。
但為了維持所謂的「新加坡之圍」,以免被國人認為是戰事失敗,新加坡外面的日軍,卻是一直堅持攻擊不肯撤退,那怕實際攻擊效果已經非常微弱。如果不是新加坡城內的英軍確實也疲憊不堪,物資有所不足,只要一次大規模的反擊,就能把日軍趕下大海去。
就算這樣,現在也只要英軍得到一部分外部力量支援,也能輕鬆擊敗圍城的日軍。范哈兒和麥克阿瑟選定新加坡作為這次戰役選擇,確實是一個非常適合的選擇。
只要想想,堅守半年有餘的新加坡最終贏得了勝利,那樣的消息是個盟國人員聽了都會感覺興奮。
關於具體的作戰問題,因為新加坡的特殊地理位置,卻是需要中美兩國討論很久了。
麥克阿瑟和范哈兒都想的很美,他們卻不知道,羅斯福雖然因為太平洋上一場海戰的勝利,而把注意力轉移了一下,卻並沒有決定徹底改變他的歐洲第一主張。只是對於中美合作取得一次陸戰勝利,他當然還是很支持的。
事實上,不管是海上還是陸上的勝利,這位總統先生都無條件的支持。
1942-1943年間,羅斯福處理的戰略問題,仍舊是關於地中海和太平洋兩戰區互相矛盾的要求。
1942年夏,當英國人收回對「大錘」計劃的支持時,金上將就確信他們再不會支持一場強大的橫渡海峽進攻,他和馬歇爾將軍去見羅斯福,建議美國在太平洋放手大干。羅斯福斬釘截鐵地說:「不行」,把他們反駁了一通。他認為美國必須堅持德國是頭號敵人的原則;那時和以後都沒有提出過任何正當的理由來懷疑這一點,羅斯福先生同他們一樣確信要打敗德國,必須發動一場直接的、大規模的進攻。但是在卡薩布蘭卡,他讓金上將通報說,美國必須對日本轉入進攻,隨着美國資源的更加豐富,羅斯福先生允許將越來越多的資源用於太平洋。
不管這一政策使美國同英國人的關係多麼緊張,也不管它使陸軍部多麼不安,羅斯福始終堅持這一政策。
他從那張列舉1943年戰爭生產「必須」完成的項目的著名清單中,刪去了登陸艦艇,當時刪去這個項目使金上將很高興,因為他不希望別的任務來妨礙他的造船廠建造一支新的艦隊去壓倒西太平洋的日本人。
1943年3月,英國人迫使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下令建造坦克登陸艦,因為沒有坦克登陸艦就不可能實施1944年的「圍殲」計劃。當時,他們的這項請求遭到了懷疑,金上將奉命擋駕。在「三叉戟」會議上,羅斯福先生允許金上將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把在太平洋發動進攻的政策寫入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文件。甚至在「象限儀」會議上,當「霸王」行動所能得到的坦克登陸艦成為緊迫問題時,儘管羅斯福出面強烈支持1944年春橫渡海峽的進攻,但他並未採取明顯的行動來增加坦克登陸艦的生產,或者事後改變原定的分配方案;該方案允許金上將優先得到海軍造船廠從10月開始下水的坦克登陸艦。
但是,所有這一切並不意味着羅斯福放棄了首先打敗德國的戰略,或者不再認為橫渡海峽的直接進攻是必要的。他讓金上將和麥克阿瑟將軍得到加緊對日進攻的手段,但他把制動器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裏。
當金上將接着1942年6月的「火炬」決策之後,立即強烈要求加強太平洋地區時,羅斯福先生支持陸軍部反對這樣的要求,至少在肯定「火炬」將使1943年的「圍殲」計劃告吹之前是如此。
1942年10月24日,他命令參謀長聯席會議不惜一切代價固守瓜達卡納爾,即使這樣做會耽誤其它許諾(包括對英國人所做的許諾)的實現,也再所不惜。
這一決定使阿諾德將軍感到緊張,當時,他正在為阻止把他的重型轟炸機從英格蘭轉移到太平洋而與海軍進行鬥爭。他指出,這樣做可能完全改變美國對德國的戰略作戰計劃。但是,在這同時,羅斯福指示,歐洲戰爭所需產品的原定最優先項目,仍然繼續有效。
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場有明確日期的大舉進攻還沒有落實;在這種情況下,馬歇爾將軍和他的計劃者們越來越感到憂慮,因為他們確信「霸王」計劃所需要的彈藥和裝備的生產,必須通過錯綜複雜的軍事工業體系提前安排,某些特殊產品的時間提前量長達十八個月。
羅斯福肯定知道這一點,然而,他冷靜地推行他的政策,並承擔風險,他的動機是什麼,人們只能猜測。他只是在1943年8月的魁北克會議上才開始比較明確地贊成1944年的「霸王」計劃,那時已經具備了兩個條件:(1)德國潛艇已被趕出大西洋交通線;(2)現已充分動員起來的美國戰爭經濟正源源不斷地生產各類器材,其產量之豐富,超過了最樂觀的期望。
如果美軍參謀長們一意孤行,硬是在1943年發動橫渡海峽的進攻,那麼盟軍的戰略將會把一切都押在一場非常危險的賭博上。到1943年夏,盟國跨進了一個物資豐富的時期,他們可以下大賭注而又有更大的成功把握。
羅斯福是個不按樂譜演奏的人,但是,可以這樣認為,他對美國的戰略指導所依據的思想是:美國的作用是自始至終充當民主國家的「兵工廠」,一邊作戰一邊贏利賺取將來的作戰成本。美國對勝利應做的貢獻是以迅速增長的物質力量(這種力量是美國的敵人望塵莫及的)同敵人相對抗,然後用這種力量去摧毀他們,同時儘可能減少人員的傷亡。羅斯福逐漸把行動方針轉變到更堅定地支持他的軍事顧問們堅持不懈地為之鬥爭的「霸王」計劃的實施上,這可以證實上述的猜測。
鑑於於羅斯福先生處理問題的方式,肯定地不能說他因為拒絕或者不理睬他的軍事專家們的建議而感到後悔,也不能同意邱吉爾先生的說法:羅斯福「受到他的軍事顧問們的偏見的壓迫」。
羅斯福作為美國戰時領袖所遵循的原則和他堅持這些原則的決心,是他早就明確表示過的。如果說美軍參謀長們難以預見他將責成他們如何實際運用,那麼,他們對於下面這一點是不會懷疑的,那就是他們提出的任何建議或措施,只要羅斯福認為是同這些原則相衝突的,就會遭到他的拒絕。這些原則可以歸納如下:
1.英美聯盟的團結必須維護,這既是出於軍事上的理由,也是因為美國的利益要求大不列顛的存在和它在戰後享有作為大國的行動自由。
2.納粹德國是頭號敵人,必須儘早將它打敗和消滅。
3.必須給予蘇俄以慷慨的援助,使它打到底。
4.必須強迫德國和日本無條件投降。
5.必須使中國繼續打下去,以便作為一個大國進入戰後世界。
6.戰後世界中美國的利益需要一個國際組織——「聯合國」,這個組織要站得住,首先必須得到勝利的盟國——美國、大不列顛和英聯邦、蘇聯和中國堅強的指導。
這些既是政治目標,也是軍事目標。把羅斯福先生作為總司令來研究,重要的是他為達到這些目標所作出的決定具有軍事意義,只有中國是明顯的例外。在中國問題上,羅斯福先生總是用他自己的判斷來代替他的軍事參謀長們的和英國人的判斷,而現在中國因為有了范哈兒的出現,也避免了羅斯福像歷史上那樣,對於中國的戰鬥走向評估幾乎完全失誤。
他所制定的美國和盟國在歐洲打敗軸心國,在太平洋打敗日本的戰略,到目前位置還是非常成功的。
美國從一開始就同意美國的主要力量必須首先用於打敗德國,這一點必須完成。1942年春當陸軍部提出「波列羅-圍殲」計劃時,羅斯福先生是半信半疑地表示支持,或者在「火炬」行動之後,他才被爭取過來,認識到有必要用一支諸軍種合成部隊從英國對德國實施致命的打擊。實際上,重要的問題是打擊的時機和最大限度地、積極地利用當時所擁有的手段,直到盟國聚積起足夠的力量去實施致命的一擊。這個問題,羅斯福先生比他的軍事顧問們認識得更早、更清楚。
1943年期間,當盟國終於快要擁有這種力量時,羅斯福先生越來越清楚地表現出贊成1944年春實施的這次打擊。他推遲這一打擊的時間,保持了同英國人的一致,打通了地中海的交通線,推翻了墨索里尼,迫使意大利投降,迫使德國轉入防禦,開始打爛了他們的空軍和戰爭工業,並且使我們有了一支經過鍛煉的部隊和指揮官。
與此同時,這樣做也使羅斯福先生得以讓海軍和麥克阿瑟將軍放手打敗日本人,而盟軍也增強了實力,保證「霸王」行動具有成功的把握。
不得不承認,主要由於羅斯福發揮了他的軍事權威,美國才制定了適合於全球範圍的兩線作戰的戰略,這一戰略導致日本在德國無條件投降後的幾個月內,當其他盟國還沒有重新部署部隊時,日本就被迫投降。
范哈兒和麥克阿瑟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達成了和英國聯手,三個同盟國共同在新加坡採取軍事行動,解除新加坡之圍的決定。
合作的主要形式,就是空軍聯合作戰。
在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和陸軍航空隊對日本的聯合打擊是如此有效,以至沒有必要進攻其本土了。這在戰爭史上是前無古人的成就。但是,空中戰爭的夢想和最後目標是以空中力量迫使對方投降,只是偶爾需要其它軍種給予援助。1945年,這一夢想未能實現。更有甚者,事實證明對德國和日本的戰略轟炸是一根大頭棒,它發揮威力靠逐步增加力量和大規模的毀傷,而不是象它原來的倡導者所希望的那樣靠一次外科手術式的行動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