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APP在清朝 第122章喬遷新禧

    </>

    請的客人也要有講究,戴鐸如今聲名大噪,他又是當紅炸子雞四爺身邊的貼心人。想藉此機會搭上路子的人簡直多的不要不要的。再加上隱隱又傳出了風聲,康熙爺會微服私訪。這麼一來,心動的人就更多了。所以,這名單就成了難題。四爺十三爺要請,畢竟他明面上是四貝勒一掛的人,即使再不情願九爺肯定是要請的,倘若不請,他一定會帶人上門來砸場子。五爺和十二爺也要請,畢竟以後梅朵就要在太后和蘇麻喇姑姑跟前討生活,多巴結一下也好。至於其他的親王阿哥們,戴鐸想都不想,這麼多人他已經擔心被人說結黨營派了。

    而如今,戴鐸雖然沒有入朝為官,但是康熙爺還是在工部給他掛了個名,這樣以後倘若再「找到」什麼好東西,才能名正言順的討要過來。所以,工部的那些同事們多少也要請些。還有平日裏來往的親朋好友,這麼一長排的名單列下來,戴鐸突然有些頭疼,不知道自家的人手夠不夠用。

    從來不知道宴請賓客會這般繁瑣,以前成親時只請了四爺府邸的一些同僚。簡簡單單。而現在~~~~

    戴鐸撫額苦笑,為明珠招惹人的本事暗暗嘆服。

    明珠看了名單後,也是頗為頭疼,索性決定來個更加出格的舉動,這才配得上自家出格的房子。大刀闊斧的直接把流水席改成自助餐。地點就在自家屋前的草地上。到時候那些被邀請的,不請自來的,都有個地方聯絡感情,該拍馬屁的來拍馬屁,該矯情的繼續矯情。

    這裏說的拍馬屁是指大傢伙拍四爺,十三爺的馬屁。

    戴鐸的任命下來了。他的獎賞(小梅朵郡主的名頭)也下來了,那麼治理黃河的差事也就落了下來。

    奉康熙爺之命,由太子爺帶頭,老四、老十三協助,領着工部的一群大臣們成立了治水小組。

    另外,朝廷設立水泥作坊,陶器作坊,鋼鐵作坊,玻璃作坊等等一些列的生產基地。把戴鐸上獻的方子細細拆分開來。專門用來生產各種裝修建材用品。

    而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戴鐸家的大院子,也被康熙爺看在眼裏,雖然他之前就知道,也聽了暗衛們的描述,可是終歸沒有見到過實物,又聽了一耳朵戴鐸邀請的賓客,索性便提上了日程,決定那一日微服私訪,去戴家湊湊熱鬧。再瞧瞧自己那些好兒子是如何兄弟「情深」的。

    所以,戴鐸家的遷居喜宴,還未開始,便註定要轟動全京城。

    話說回來,這次升級,明珠得到的好處很少,但是卻是十足的便宜了戴鐸。畢竟對於一個吃貨來說,有數不盡的美食,就已經活在夢鄉里了。

    這次點亮的是「汽車,數碼,家電,遊戲」的圖標,但是,只能管家藉機從2.0直接上升的3.,不僅上升一級,還成了加強版的。

    當然,加強版的只能管家有了新的功能——傲嬌模式。之前他對明珠就是愛理不理的,現在倒是理了,可是還不如不理的。那說話的小語氣,矯情傲嬌得卻每每讓明珠吐出二兩血來。越發的懷念以前沒有人情味的機械音了。索性給它取名叫做小公舉。

    但是,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小公舉可以提前開通下一級別的一個主題,只有一個哦~~~~不能再多了哦~~~麼麼扎!

    切!明珠暗暗的伸出了中指,送給你。不謝。

    為了戴鐸,為了愛情,明珠果斷的選擇了「學習」。

    這下子,不僅可以幫着戴鐸買書了,還能視頻學習。更更牛了。

    明珠這次學乖了,直接把開通後的主題目錄全部交給他,讓他來選擇,省的自己再耗費腦細胞,去花心思琢磨他究竟需要什麼。

    真真是有夫萬事足。現在的明珠,一切都交給戴鐸打理,就好像把她的腦袋封存了起來似的。再也不用動腦了。每天就知道吃吃喝喝,攢足奶水餵那倆牛犢子似的熊孩子。


    都說一孕傻三年,可是明珠這次孩子生的,自個就放棄自個了。何棄療啊!

    在進入臘月前的最後一天,溯月嫂子的肚子也大的跟個皮球似的,不過好在准媽媽也豐潤了起來,看起來極為有福氣。而明珠一家的遷居之宴正式定在這一天。

    早在之前,烏雅太太便過來幫忙了,可是看着明珠弄出來的這麼一大堆烏七八糟的東西,愣是瞧了半晌都摸不着頭腦,愁得一個腦袋兩個大,索性轉身就走,做起來甩手掌柜不管閨女,回家伺候兒媳婦去了,徒留下安泰一個人打下手。

    庭院前寬敞的草地上,早已經扯好了大大小小的幾個帳篷,天藍色的篷布看起來格外清醒。帳篷底下是大大小小的沙發和座椅,看起來舒服極了,坐上去便不想再起來。帳篷與帳篷之間,燒着大大的火盆,讓原本冬日的寒冷全都退了去,溫度反倒適宜了起來。

    而佔地最廣的那片水池,此時也都鋪上了透明的玻璃,人可站在上面,低頭便可見水底和水裏的游魚。這算是今個最為驚艷的一景了吧。

    可想而知,今天的宴會過後,四爺掌管的那些作坊,將會接到雪花般的訂單。

    最早來的,依舊是四爺和十三爺,他們對於水泥等物品的了解算是最多的人了。可是對於它在建築方面,還是缺乏具體的認知。之前戴鐸借着指導工匠的機會假公濟私,大傢伙也是知道的,可是,不管目的如何,只要工匠們能掌握住了技術,那便是極好的。所以,今個來慶賀戴鐸一家喬遷新禧之事,反倒成了順帶的,其主要目的是來參觀房子的。畢竟之前傳出來的各種說法,已經把這棟房子給妖魔化了。倒是讓十三好奇不已,早就躍躍欲試的想跑來瞧熱鬧了。倘若不是四爺按着,說不的老十三早就直奔滕花巷子去了。

    從早晨起,戴府的院子裏就人來人往,早來的客人,來往的僕人。因為戴鐸家裏沒有所謂的前院後院,所以難得的,後宅女眷和大老爺們就隔着水池遙遙相望。倒也頗有趣味。

    「戴先生,今個你可得招待好了,稍晚一些皇阿瑪還要來瞧瞧的,且不能出了亂子。」十三爺目不暇接的四處瞅着,看着這些個怪模怪樣卻極其好看,又從未見過的事物,總覺得一雙眼睛不夠用,但是還是好心腸的囑咐道。畢竟皇阿瑪要微服私訪可是大事,安全問題必須解決。

    戴鐸笑的溫和,看了眼神態自若,卻也為不可查的四處觀望的四爺,心裏有些好笑,今個可是一大早的,宮裏就排了侍衛來了,雖說是便衣,都只是陪着康熙爺演戲罷了。這會子戴家的安保,佈置的就連個蒼蠅都飛不進來。不過對於不做痕跡往那些角落裏看去的四爺,戴鐸倒是暗自讚賞不已,難得四爺眼神好,那麼隱蔽的角落,之前他也是看了好半晌才察覺到的。雖說在腦子裏打趣着,卻不耽誤的引着兩位爺往帳篷那裏走去。

    「今個的行勢頗有些新穎,是明珠從書里瞧到的自助餐加燒烤,那邊桌子上的飲品和點心都是隨意取用的,一會晌午的時候,還會有自助燒烤。兩位爺自便,奴才先去門口迎客。」戴鐸把兩位大神送到座位上,這才笑着辭別。

    四爺一臉無奈的瞧着已經往餐桌上跑的十三,對戴鐸點點頭道「今個是你的主場,你且去忙,有什麼需要儘管開口。畢竟咱們的關係無需客套。」

    「奴才曉得,自不會和爺來那些虛的。」倆人相視而笑,心領神會。

    晌午十分,太陽正當頭,今個天氣很好,晴空萬里無雲,太陽也在散發着他的熱量來溫熱這個寒冬的北京城。戴家的院子裏,人頭攢動,男賓們隨意地坐在一起,摸摸這邊,扣扣那邊的,滿眼好奇,人手一杯葡萄美酒,再搭配上這晶瑩剔透的琉璃杯子,漂亮的讓人炫目。對於這種模式,這種場景,那些見慣了大場面的人,此時都已經有些手足無措了。心裏卻暗暗的贊着,這戴鐸,可真是大手筆,想來那戴夫人玉面財神的名號也不是白來的。

    不清自來的太子爺和幾位弟兄坐在一起閒聊着,身邊的環境極其舒適安逸,不覺得,幾個弟兄之間,竟然氣氛異常的融洽,這是自打弟弟們一一長大後,已經多少年沒見過的場面了啊。

    女賓這邊,氣氛倒要比男賓那邊熱絡融洽,大方面有烏喇那拉氏掌控,明珠就跟個交際花般在客人們之間來回應酬,女人之間的話題,無非就是男人,孩子,美容。這些對於整日裏就埋頭捯飭的明珠來說,簡直再不能容易了,隨手拈來一個話題,一個美容方子,都夠她們嘰嘰喳喳的討論個半晌的了。

    坐回烏拉那拉身邊,明珠看着一院的鶯鶯燕燕,環肥燕瘦。卻覺得史無前例的心累。這些人身份地位都比自己高,每一個都需要自己巴結討好。雖然明珠也很想錚錚傲骨的說不為權勢折腰,可是此時她能控制着自己不腿軟發顫,口不能言就是好的了。

    女賓這一片區域雖說是和男賓隔着一個水池子罷了,可是,卻在邊上擺滿了高高低低的花卉,還有那層層疊疊的布幔輕垂,雖飄渺魅惑,隔絕視線。卻不能擋住那些不速之客的臉孔。

    明珠戳了一塊蛋糕塞到嘴裏,咽下滿腔的苦水。卻難以壓抑心頭的鬱悶。

    媽呀!康熙老兒如今成年的兒子,今個恐怕全都來了吧?一到十四。這些課全都是九龍奪嫡的主力軍啊!來就來唄,交給戴鐸頭疼即可,可是你們帶什麼家眷!

    還特麼的全都帶正妻,這些可都是一個個頂着浩命的貴人啊!能有幾個好相處的,一個個心眼多的比那馬蜂窩還要多。明珠這半杯水晃蕩的人,還不得自己個洗洗白了給她們撕吃入腹了。

    沒等她在心底吐槽結束。便見到一旁一女的笑語盈盈的朝着自己走來。來人雖然長相嬌媚,可是一雙上翹的丹鳳眉眼波光瀲灩,配上兩彎柳葉吊梢眉,卻糅合成了一股子盛氣凌人的氣勢。

    沒等她先開口說些什麼,明珠當場就嚇尿了~~~~~~~



  
相關:  我老婆有異能[韓娛]  我老婆有異能[娛樂圈]  韓娛之我老婆有異能    掛了99次之後  晚清之亂臣賊子  我成了六零後  異能庶食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淘寶APP在清朝第122章喬遷新禧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81s 3.9896MB

搜"淘寶APP在清朝"
360搜"淘寶APP在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