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三英戰呂布,陰謀還是陽謀?
「三英戰呂布」是劉、關、張三人結義之後的一場重頭戲,多少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有驚嘆呂布武力之高強、變態的,有欽佩張飛勇氣可佳的,當然囉,也不乏質疑劉備上陣賣弄武藝之動機的。
說起劉備的武藝,似乎沒能留下什麼太深的印象,除了剛剛出場時放了幾支冷箭外,後期幾乎沒怎麼和人動過手,這也情有可緣,畢竟人家是當大哥的嘛!不過話又得說回來,武功蓋世的人未必能當大哥,當大哥的也未必就武功蓋世,誰要是說劉備的武藝能和關羽、張飛擱一塊比,估計同意的人不會多。
所以打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時就挺納悶,關、張二人正跟呂布打得起勁,劉備這廝衝上去湊熱鬧合適嗎?俗話說刀劍無眼,正處於交火狀態的三位高手使的全是長兵器,以劉備的武藝,拎兩把劍上去跟呂布近距離交火,這絕對算得上是以身涉險。
事實也充分說明,劉備出場不但未能擒殺呂布,反而被呂布抓住機會溜之大吉,而這個機會正是呂布通過攻擊實力較弱的劉備而獲得的。
正因如此,對於劉備的出手,質疑之聲不絕於耳,尤其是近年來伴隨着「三國熱」,「劉備放水」之說也甚囂塵上。
大概的意思,無非指劉備其時資歷甚淺,倘若殺死呂布,董卓必然倒台,而天下大權亦勢必旁落,因此這等為他人做嫁人的事,劉備斷不能做,於是親自出馬,導演了一出「三英戰呂布」的好戲,頗有陰謀之嫌。
憑心而論,能作如是猜測的人,大約也稱得上心思縝密,只是在不才看來,「放水」之說要成立,仍有一些疑問值得商榷。
劉備不殺呂布的動機確實是存在,從這一點來看,「放水說」有相當的合理性,但光有動機是遠遠不夠的。
比如說,兩支球隊交手,實力上有差距,爆冷基本不可能,打平也是奢望,只是輸多輸少的問題,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輸多幾個球恐怕就未必是放水了,只能說是實力和心態的問題。
於是有了第一個疑問:劉、關、張三人有擒殺呂布的實力嗎? 筆者的看法是:絕對沒有。
呂布在許諸、典韋、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六將齊攻的情形之下被打得遮擋不住,與「三英戰呂布」時相比,恐怕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吧,但呂布仍舊全身而退,因此,不才認為,劉、關、張三人並沒有陣前擒殺呂布的實力,不論劉備上陣與否,上陣後是真打還是假打,都無法阻止呂布安全撤退。
既然沒有擒殺呂布的實力,又如何能「放水」呢? 第二個疑問:劉備在主觀上是否有「放水」的念頭?演義中對於劉備的出戰有如是描寫:三匹馬丁字兒廝殺。
又戰到三十合,兩員將戰不倒呂布。
劉玄德看了,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時!」(註:此處描寫見羅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一之《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毛本《三國演義》中將此句刪去了)——很顯然,劉備是看到關、張二人戰不倒呂布,這才衝上去「掣雙股劍,驟黃驃馬,刺斜里去砍」,分明對呂布是欲除之而後快,何來放水之嫌哉?可惜就這樣,最終也沒能擒殺我們可愛的小奉先,呂布迅速在三人之中尋找到劉備這個突破點,虛晃一戟,全身而退。
單憑這兩點,就不難看出,劉備在客觀上沒有「放水」實力,在主觀上他也不可能有「放水」故意。
事實上,在《演義》中,劉、關、張三人自出場以來,一直鬱郁不得志,起先救了董卓,因為是白身,為董卓所輕視,與諸侯相會時,袁紹給劉備看座時那句看起來挺客氣的「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骨子裏仍然透出權貴們的冷漠,待關羽斬了華雄,張飛滿以為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不料卻遭到袁術的當頭棒喝。
這一連串的打擊,在令人氣憤的同時,也真實地反映了貴族對寒門的輕視。
名爵,已經成了兄弟三人必需逾越的障礙,要獲取更高的名爵,躋身諸侯之列,於虎牢關千軍萬馬之前合力殺死呂布,顯然是最為直接的手段。
至於將來,實在充滿太多的變數,劉備不是諸葛亮,算不到未來天下三分的大勢,以他區區一個縣令,哪裏還顧得上是不是為他人作嫁衣。
事實上,以十八鎮諸侯同床異夢的勢態,就算殺死呂布,除了董卓,天下又如何能得以太平?既是亂世,倘若果真有幸殺了呂布,縱不封侯拜將,至少也是天下聞名,劉備又何愁沒有機會逐鹿中原? 因此,筆者以為,「劉備放水」之說實在是萬難成立,甚至可以說,虎牢關前,劉備不僅沒「放水」,反而是為了立功不惜以身涉險,冒死出陣,唯有這樣的劉備,才稱得上是英雄,也唯因有這樣的劉備,才有了人們津津樂道的「三英戰呂布」。
至於那些扛着「打假」或「厚黑」大旗的陰謀論者,頂多不過是以「我注六經」的姿態,玩了一回故事新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