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可圖也。」姚麟說道。
不管怎麼說,宋朝都是一個外來者,但大理亂掉,失去正統存在,宋朝進入,就不會引起大的反抗,也能順利治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幾將多少都受了王巨影響,特別是姚麟,他隨王巨多久啦?從鄭白渠到慶州,現在又到了南方。
王巨的思路就是我能治理,我才去佔領,不能治理,就不去佔領,就象占城一樣,雖將他們滅國,但又主動放棄了。或者換一種說法,另一個時空那一個朝代疆域最大,非是唐元清,而是天朝,餘下三朝疆域嚇死人,可實際控制的疆域有多少?但清末是很可惜,科技時代的到來,才是國家能控制偏遠地區真正的原因。在那個時間段,守住了就也守住了。然而清朝沒有守住,於是天朝變成一隻瘦公雞……
王巨道:「姚將軍,還是不能輕視啊,大理終是一個文明國家。」
這個文明有多重要,放在中原說,可能大家不大清楚,畢竟眼睛盯着的是遼國與西夏,雖然這兩國文明不及宋朝,但也不能算是未開智化的國度。即便生女真,也早開了智化。
然而到了南方,那才知道文明存在着多大的懸差,居然還有上古書籍上所說的鑽木成火的存在,甚至有的土著都不知道吃熟食,真正的飲毛茹血……
不過王巨為了加深幾將的印象,刻意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吐蕃,現在吐蕃是指以河湟為中心的吐蕃人,但熙河地區的吐蕃人身上的漢人血脈可能超過了吐蕃血脈,他們也清楚,因此秦州吐蕃與漢人最親近。湟州吐蕃身上流着的吐谷渾血脈勝過了吐蕃血脈,六穀部吐蕃則可能有鐵勒人、回鶻人與漢人的血脈,蜀西的少數吐蕃人則多有羌人血脈。因此他們都不能算是正宗的吐蕃人,正宗的吐蕃人在吐蕃高原上。為什麼那群吐蕃人象是消失了一般?」
「如果觀看史書,原因則是吐蕃人口少。唐朝衰落時,他們擴張太快,加上宗教等因素,導致吐蕃四分五裂。由是河湟吐蕃與高原上的吐蕃不怎麼往來了,更不會受他們節制。其實非是如此,吐蕃是從松贊干布時崛起的,但擴張時則是從論欽陵擴張的,固然是因為論欽陵用兵如神。可實際的原因乃是唐朝下嫁文成公主,後來又下嫁金城公主,兩次下嫁,唐朝送去幾萬名工匠,這些工匠帶去了文明帶去了技術。不過後來就沒有了。如果吐蕃高原與青海能緊密聯繫起來,這個國家依然會強大。但是大非川等地水土惡化,不適合人類生存了,由是兩地隔絕,加上前面的因素,吐蕃四分五裂了。並且因為與中原文明徹底隔絕。從此吐蕃高原上各部末落,也不可能重新融合在一起了。至於文明,也徹底倒退回隋朝時的辰光。」
這個末落時間很長,一直到天朝,才將這裏徹底改觀。
「這就是文明造成的影響。」
如果是原來,幾將可能對吐蕃高原上的情況很是陌生。
不過王巨買馬,大家都有些了解了。
從大理買馬,分成四種,大理地區或者往西的馬,還有東川郡以烏蒙地區為中心的馬。騰衝府緬甸整個西北地區,雲南西南,少量印度的騰衝馬,還有來自吐蕃高原上的馬。
相對來說。騰衝馬與吐蕃高原馬要高大一點,但還是不及西夏馬與河湟馬,只能說與契丹馬相仿佛,但比烏蒙馬與大理馬要好得多,後者高度只有一米一,但前者高度基本達到了一米二幾。有這個高度。對於嚴重缺馬的宋朝來說,已經很是滿足了。且不看騎兵中還用了不少矮小的烏蒙馬與大理馬?
因為買馬,已經將情報延伸到吐蕃高原的東部地區。
但這個情報的了解,只是為了商貿着想的,王巨還真沒有想過經營吐蕃高原。
宋朝能有這個雄心壯志嗎?
「不怕極度落後的文明,不怕軟弱的先進文明,怕的就是落後不大又十分野蠻的文明,更怕的是一個積極進取又是先進發達的文明。之所以取大理,乃是大理雖然文明落後不大,但不野蠻,凝聚力又不強,並且信仰佛教,不喜殺生。然而將他們逼急了,擰在一起,即便能拿下,代價也高昂,那會逼得我們自己兒撤出這片地區。」
只要僵持起來,王巨就自動撤退了。
因為朝廷支持力度不足,當真靠他一個人力量平滅大理?
不過王巨也只說一說,讓大家不能掉以輕心。
然後又說道:「燕將軍,你要出發了。」
不能盲目地就去進攻烏蒙等部,必須要打探好各個情報,還有甄別出有用的頭領,讓他們配合勸說。
餘下的頭領則隨着各部族漸漸安定下來,一起送走了。雖然離開家鄉,一個個還挺高興的,以為他們去宋朝京城享清福……
其次「土改」,必須要有大量軍隊的震懾。
外界的說法是烏蠻三十七部,實際烏蠻有幾百部,這個三十七部的來歷乃是當初以這三十七部為首,支持段興平打敗楊干貞,段興平即位後三番五次加恩於三十七部,包括免徭役,頒賜寶貝等等,所以三十七部烏蠻才能段氏忠心耿耿。當然,在段氏的支持下,三十七部烏蠻也得以壯大,餘下的部族或被兼併,或者被臣屬,也還有一些較大的獨立部族存在,比如烏蒙部上面的易溪部等部族,同樣不小,但不屬於三十七部烏蠻。
大半烏蠻就在東川郡與石城郡,然而除了三十七部烏蠻外,還有許多部族,並且還有一些部族並沒有參戰。
所以至少讓石城郡基本的局面穩定下來,才可以用兵東川郡東北部地區。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看大理的動向。
楊義貞主動找到了鄭宣和,說明楊義貞要動手了,所以燕達也能抽兵東川郡了。
並且也不能拖下去,楊義貞動手,另外一隻黃鸝也要動手,等他們打得不可開交。就是王巨正式用兵大理之時。
但是燕達並沒有帶走多少兵馬,五千普通的步兵,一萬名王巨刻意訓練的精英士兵,當時訓練就是訓練他們在山林等各種特殊地形下如何作戰。一共一萬多名,還有幾千名次給了章惇,那邊也要動兵,至少從哀牢人與牛吼人手中將長山山脈搶過來,當成未來交趾的屏障。
這個也不用王巨多解釋。且看燕雲十六州,再看西北的橫山……長山就等於是未來交趾的燕雲十六州,橫山。
不過這個時間可能有點長,畢竟要等內陸百姓到達,安定,才能逐步地動手。就是這樣,也未必等於就能搞掂長山,雖然梅山蠻與南北江蠻更頭痛,不過這裏的基礎非是荊湖路的基礎。
而且一樣的任務,不僅是要打敗長山地區的哀牢人與牛吼人。還要治理起來……
所以章惇聽到詳細的情況後,都無語了。
不過王巨也留了一個好底子給他,包括大量物資,情報,以及這幾千專破山區蠻人的「特種兵」。
除了這一萬五千名步兵外,還有五千騎兵。
兵力不能再多了,這裏兵力留得少,會讓大理那邊有想法的。而且兵力多了,就是一個後勤也讓王巨吃不消的。
燕達說道:「少保,放心吧。不過能否派一使與得個詳聯繫一下。」
得個詳是人名字,烏蠻是父子連名制度,沒有姓,所以許多名字很古怪。
就是這個蠻首向熊本獻上淯井十州的。
與得個詳聯繫。是一條不錯的建議,不過與王巨打土豪政策有些相違背,因此燕達問了一下。
王巨想了想,實際若是熊本提前率軍到達的話,就沒必要與得個詳聯繫了,這只能使他以後勢力進一步坐大。
然而沒有來。只好牽就了。
而且王巨又想到哪一帶茫茫的大山,那是真正的大山,可不是這個喀斯特石林秀峰地形。
王巨想了許久說道:「行,但切記我一句,儘量讓所有蠻酋都得到刺史之職,讓他們身份相齊。」
「少保,就是雖羈縻之,但儘量地分化,不讓某幾枝獨大。」
「正是。」
其實王巨很想取消土司制,但這是不切實際的。
那麼只能減少一些蠻酋一枝獨大的可能了。否則想一想清朝在大小金川的苦逼吧。
燕達率領兩萬大軍離開了。
呂何讓來了。
而且他還帶來了龐大的商隊。
這些商隊正是從廣南西路發展起來的。
王巨打土豪,也不是真正打掉所有土豪,他打的是桀驁不馴、貪得無厭的豪強,以及少數不法商人,比如原來坑蒙拐蒙漢人,販到交趾做奴隸的人販子,一些囤積居奇糧食的不法商賈。
對於其他商人,他還是大力扶持的,一些豪強擁有許多耕地,不過平時作風溫順,對佃農也不苛薄,王巨同樣放過了他們。
再加上海外的事務,所以瓊娘看王巨每天操神的,她心痛了。
王巨只說了一句,這還真不算什麼操神,只要一回到朝堂,那才叫真正操神傷神了。
快了……
商路暢通後,王巨從今年漸漸放手,將商貿交給了廣南的商賈。
但王巨還繼續受益,原來兩廣整個商稅只有可憐的七十多萬貫,想一想廣州的海外貿易,江南西路與廣南東路商業的樞紐城市韶州,靈渠的中轉站桂州,邕州的太平寨與橫山寨,欽州港……可憐的,加起來還不及王巨治理後的泉州商稅多。
經過王巨治理後,商稅達到了一百五十多萬貫。
不要以為少了,原來宋朝總商稅才不過八百幾十萬貫。想一想京城、杭鄂等城市的繁華吧。
這正是王巨種種舉措帶來的結果,包括開通商路,鼓勵發展作坊,幫助蠻人改進工藝,以及齊商稅……其實宋朝的稅賦不算重,惡就惡在「不齊」,也就是王巨所說的不公正公平。
另外兩稅與身丁錢也增加了。
暫時這些錢帛被王巨全部挪用。
朝堂大臣們也沒有作聲,一個一個國家滅,能不用錢嗎?
不過戰爭平息下來,廣南西路再也不是宋朝雞肋之地了。至少在維護管理成本上。還能略略產生一些積余。
王巨將商路交給兩廣商賈后,這些管事們幫助朝廷遷徙百姓了,也就是勸說內陸的各大主戶主動換人。
現在任務結束,各個管事也陸續地回來。王巨再讓他們配合自己,打通大理商路,這件事做完了,他們多數人將會到彼岸,擔任各「市」的官員。或者指揮船隊行商。
這一點朝堂倒是沒有人注意,實際這是一次可怕的人才積累。
只要不笨,這麼多事務做下來,不是人才,也磨成了人才。
「少保,廣南西路有首蠻歌唱瘋了。」呂何讓說。
「什麼歌?」
呂何讓彆扭地學唱着。
歌詞大義是:那一年來了一個大人,他的眼睛象明亮的星星。
那一年春天是格外的美麗,風兒輕柔花兒沉醉。
那一年來到了一個勇猛無雙的武士,他的大手能將大山推平,能將大海變得象一個聽話的孩子。
那一年來了一個人。他的白衣潔白得象雲,他輕輕地來,帶來輕輕的春天,帶來沉甸甸的稻穀,帶來了孩子的歡樂,帶來了幸福豐收喜悅……
大約就是這樣,不過呂何讓也不能聽懂全部的蠻語,傳唱的過程也會產生誤差,到了呂何讓嘴中可能會更美化一點。
「都是什麼啊,我可不是一個武士。」王巨失笑道。
但是經過王巨的努力,今年終於到了收穫之時,因此有許多蠻人很感謝王巨,不知是誰編了一首蠻歌。於是就傳唱開來。
只不過王巨到了自杞用兵之後,就沒有回廣南西路了。
不過王巨也有些自得。
他問道:「內陸遷徙了多少百姓過來?」
「這個就不清楚了,但不過十幾萬戶吧。」
就是換人了,朝廷向各州官府強行分配名額了,想遷徙多少百姓,還得很難的。佃農少了。地不緊張了,如何漲租子?
其實說到底,朝廷決心不大。
而且這次換人也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否則遷徙十幾萬戶百姓過來,他們生活安定了,以後還會陸續招來親朋好友,那麼一個交趾就可以安置二十幾萬戶。
這樣就能進一步疏散土地壓力。
但現在是換人,恐怕東南地區人口不是在減少,反而是增加了,有可能大功蘇到了黃州後,還能看到連黃州百姓都開始溺死自己子女的慘忍的現象。
不過集權制度也是它的優點,這次換人,來的是一百多萬土著人與交趾流民,去的又可能達到一百萬百姓,放在後世,也會亂套了。但這次換人,雖然引起許多地區產生了騷動,可並沒有出大亂子。
聽呂何讓說完,王巨才鬆開一顆懸掉的心。
不怕遷徙出來的漢人,就怕那些安置的土著。
兩人又說了一番話,呂何讓帶着大量管事到來,也意味着兩郡治理開始。
並不僅僅是賺錢,商業的繁榮,帶來的就是交流,還有富裕……還能讓烏蠻各部從封閉狀態中走出來。
王巨開始寫奏章,將情況大約說了一遍。
然後說到兩郡,東川郡還沒有拿下,但石城郡基本平息了,該土改也土改了,該羈縻牽讓的也羈縻牽讓了。王巨將石城郡一切為二,劃分為二州六縣。
眼下還是各個管事代為管理。
但這肯定不行了,因此也請求朝廷派流官過來。最好快一點,正好王巨還在這裏,那麼就能做一些指導,順利完成過渡與交接。這一帶真的很重要,上溝巴蜀,東貫廣南,是未來宋朝與大理之間的重要紐帶,但又比較落後。所以望朝廷慎重之。
此外就是催促朝廷讓熊本以最速度南下,楊義貞馬上就要動手了,動手之時,就是王巨用兵大理之時。不能到那時候,熊本還在半路上。
最後王巨很不滿地隱晦地寫了一句,給臣一把傘,臣願意替皇上你撐起一片天。
我要的就是一把小小的傘,真的是一把小傘,也就是朝廷的支持,以及少量錢帛與兵馬。
但這個天大了,整個交趾、大理,同時還讓占城成了宋朝的屬國。
撐起這麼大一片天,難道一把小小的傘,你都不給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