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李風雲直言不諱地說道,「加快前進速度,儘快抵達扶餘城,先從扶餘城得到糧草補充,先救急,然後再圖他策。」
人多了,尤其是跟在大軍後面混飯吃的多了,糧草固然吃緊,行軍速度也大受拖累,這是李風雲最不能忍受之事,所以他直接拿出了對策。
「主力軍團先行,其餘軍隊保護龐大的輜重營,隨後跟進。」
這一對策當即贏得了遠征軍高層的一致同意。
遠征軍三位統帥首先做了分工,李風雲率馬軍團主力為選鋒,風馳電摯趕赴扶餘城;李渾率步軍團主力為中軍,日夜兼程火速東進;李子雄負責後軍和輜重營,徐徐跟進。
這時李子雄提了個建議,考慮到安東大都護府已經建立,聯盟軍隊也已整編為四個邊陲鎮戍軍,雖然遠征諸軍並未進入整編行列,但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例外,安東為了保存實力而陽奉陰違,東都為了第三次東征也只好睜隻眼閉隻眼,短期內雙方還可以相安無事,只是東徵結束後,雙方必然再起爭端,為此還是提前做一些準備為好。
到底要做一些什麼準備,李子雄不說,諱莫如深,而李風雲卻是心領神會,當即表態,「建昌公言之有理,某倒是思慮不周,有所疏忽。乘着這幾天休整,遠征軍小範圍內做一些整編,以便於指揮和征伐。」
當夜,李風雲召集各軍各部落將領、酋帥共議,經過一番商討,擬定了整編方案。
步軍團的整編方案是,虎賁軍、風雲軍、驃騎軍、豹騎軍和驍騎軍擴編,每軍下轄左右兩軍,其中虎賁左軍為原虎賁軍,虎賁右軍則由聯盟第一軍改編而成;風雲左軍為原風雲軍,風雲右軍由聯盟第二軍改編而成;驃騎左軍為原驃騎軍,驃騎右軍由聯盟第三軍改編而成;豹騎左軍為原豹騎軍,豹騎右軍由聯盟第二十三軍改編而成;驍騎左軍為原驍騎軍,驍騎右軍由安州軍改編而成。
新成"一個烈日軍,聯盟第四軍和聯盟第五軍分別改變為烈日左軍和烈日右軍。
馬軍團的整編方案是,把雷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軍整編為兩個軍,分別為雷霆軍和龍騎軍,每軍亦下轄左右兩軍。
諸種部落控弦的整編方案是,奚族五部控弦整編為奚軍,下轄左右兩軍,其中奚族辱紇王部、莫賀弗部和木昆部控弦為奚族左軍,阿會部和室得部控弦為奚族右軍;契丹九部整編為契丹軍,下轄左右兩軍,其中契丹出伏部、迭剌部和遙來部控弦為契丹左軍,庫里、敖漢、柯爾欽等六部落控弦為契丹右軍。
霫族的波羅部、火赤部和黑狼部控弦自成一軍,稱為霫軍。
阿史那咄爾的突厥控弦自成一軍,番號長霸。
與此同時,撤銷聯盟第一到第五軍、雷霆第一到第五軍、聯盟第二十三軍以及安州軍的番號。
三月十四,遠征軍整編完畢,李風雲隨即下達東進命令。
李風雲親率雷霆馬軍、龍騎馬軍、長霸軍、奚族左軍、契丹左軍等大約兩萬餘騎為選鋒,先行出發。
李渾率虎賁軍、風雲軍、驃騎軍、烈日軍、豹騎軍、羽騎軍大約四萬餘步軍將士,隨後跟進。
李子雄率驍騎軍、奚族右軍、契丹右軍、霫軍,還有多達十幾萬人的龐大輜重營,緩緩而行。
=
本月初,聖主決策,御駕親征,第三次趕赴東征戰場。
這一決策未能贏得中樞的支持,以納言蘇威為首的眾多中樞大臣,都極力勸諫聖主速速返回東都主持大局,不要本末倒置、因小失大,一旦國內外形勢雙雙失控,中土腹背受敵,聖主和中樞便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自食其果了。
蘇威的勸諫最為「犀利」,他認為東征進行到此,軍事和外交目的均已達到,而繼續進行第三次東征,無非就是挽救政治上的失敗,但就目前國內外局勢而言,東都政治上的失敗已經表現為?京政治決裂,由此造成中央不但正迅速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導致地方叛亂愈演愈烈,地方形勢日益惡化,還迅速削弱了中土對東西兩部突厥的威懾,導致南北戰爭呼嘯而至,戰爭陰雲已經籠罩了長城一線,南北形勢急轉直下。
所以他建議聖主,懸崖勒馬,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本來去年八月聖主就應該返回東都,結果聖主滯留高陽不去,錯失了拯救兩京政治危機的最好機會,雖然去年底聖主拿到了開疆安東的武功,勉強為自己遲遲不回東都找了個藉口,但同時他也不得不面對兩京政治決裂之事實,而兩京政治決裂的嚴重後果,相比開疆安東乃至滅亡高句麗的武功來說,實在是沒有可比性,懸殊太大,得不償失。
基於這一觀點,蘇威認為,聖主可以發動第三次東征,中樞迫於皇權的高壓可以妥協,但聖主絕無必要第三次御駕親征,這有什麼意義?東征勝利的武功肯定是聖主的,不論聖主御駕親征還是在東都主持大局,都改變不了這一事實,既然如此,聖主為何堅決不回東都?做為君王,中土和國祚利益至上,一場無關緊要的對外征伐與國內外局勢的雙雙惡化,對中土和國祚利益的危害,孰大孰小、孰重孰輕,難道掂量不出來?危急時刻,優先處理對中土和國祚最有利的危機,如此簡單道理,難道也丟到腦後了?
明知是錯誤的,還要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去不回頭,為什麼?
聖主出離憤怒,對保守派深惡痛絕,一幫鮮廉寡恥之徒,既想做****又要立牌坊,無恥之極。
國內外形勢惡化到如此地步是不是源於東征戰場上的連番失利?是不是因為東征高句麗的決策錯了?肯定不是,楊玄感兵變,禍亂東都,是造成二次東征失利的直接原因,於是有了政治清算,有了改革派對保守派的「猛烈攻擊」,其中受牽連者多達三萬餘人,一時間兩京血雨腥風,人人自危。保守派毅然反擊,西京果斷出手,於是關中掀起叛亂大潮,叛逆沙門向海明竟然開國稱帝,兩京就此走向了政治決裂。
這是聖主的責任?兩京決裂,是因為聖主和中樞遲遲不回東都?豈有此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蘇威居心叵測,以大義之名逼迫聖主回京,實則是挾兩京之決裂威脅聖主政治妥協,以國內洶湧澎湃的叛亂大潮和日益臨近的南北戰爭,來脅迫改革派讓步,但這一步能讓嗎?聖主能妥協嗎?中央集權改革可以做為政治交換的籌碼嗎?中土統一的核心利益可以犧牲嗎?
聖主和改革派堅信自己的政治理念,堅信中央集權才是維持中土長久統一的唯一道路。
聖主拒不妥協,於是拒不納諫,並且做出了一個讓行宮震驚之舉,他把所有諫言者全部驅趕回京。既然你們要回東都,那就回去吧,替朕分憂解難吧。
此舉等同於公開分裂中樞。兩京政治決裂的後果已非常嚴重,而聖主不但不想方設法予以挽救,反而變本加厲,蓄意分裂中樞,這個後果之嚴重,已經無法想像了。
聖主想幹什麼?宇文述、虞世基等中樞改革派重臣們到底有何圖謀?
第二天,納言蘇威和大約半數中樞大臣及中央省台寺官員就走上了返京之路。
聖主則帶着行宮、禁衛軍開始了第三次御駕親征。
三月十四,聖主和行宮抵達涿郡臨朔宮。
當夜,左翊衛將軍、檢校涿郡留守段達覲見聖主。
段達向聖主詳細稟奏了幽燕尤其是燕北的鎮戍情況。齊王率軍東征後,懷荒鎮戍力量減弱,已無法對磧東南牙旗的突厥人形成有效牽制,如此一來形勢對安東就不利了。
至於安東這邊,考慮到安東主力遠征,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安東空虛,防守力量薄弱,一旦突厥人全力反攻,殺進安東,則安東不但有得而復失之危,幽州這邊也有可能遭到突厥人的攻擊,為防患於未然,必要的準備還是要做的,古北口的防守力量還是要加強。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東征開始後,涿郡留守府所承擔的糧草輜重的中轉重任,這是聖主最為關注之事。
段達奏畢,聖主沉思良久,詢問陪侍一側的虞世基,「牙帳那邊可有最新消息?」
虞世基搖搖頭,「目前,向東都提出抗議,向安東發出威脅,並親自到安東談判的,只有大邏便阿史那伊順,雖然他可以代表始畢可汗和牙帳,但事關安東歸屬,阿史那伊順並沒有最後決策權。」
聖主冷笑,「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裴大都護與阿史那伊順談判之後,對牙帳的立場有何估猜?」
虞世基遲疑少許,回道,「聞喜公認為,今春西突厥肯定要向大金山南麓發動攻擊,大漠腹背受敵,首尾難以兼顧,只能放棄安東,集中力量於大金山阻御西突厥,所以在秋天到來之前,安東的安全肯定有保障,如果要發生變故,也應該在秋冬之際,大金山一線戰事結束,大漠就能騰出手來反攻安東了。」
聖主略略皺眉,又問道,「他對大金山戰事有何預判?」
「很不樂觀。」虞世基不假思索地回道。
「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