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安州,蟠龍堡。
李子雄接到茅溝川捷報,驚喜不已,再仔細看完茅溝川一戰的詳細經過,不禁感嘆李風雲的運氣實在太好。
這一戰雙方實力上雖有差距,但聯盟一方並無絕對優勢。聯盟將士連續作戰,疲憊不堪,而安州形勢尚處混亂之中,奚族諸部和本土勢力各懷心思,蠢蠢欲動,另外突厥人在平地松林方向加強了攻勢,鬼方頻頻告急,更嚴重的是,天氣越來越冷,大雪隨時落下,這些不利因素給聯盟增加了重壓,卻給了奚族反敗為勝的機會。當然奚族若想抓住這個機會,前提是阿會正必須對安州形勢有清晰認識和正確判斷,在決策上不能犯錯,在保全自身實力的同時,想方設法牽制聯盟主力大軍,對峙僵持,拖延時間,堅決不打決戰,耐心等待反攻時機,只待突厥人大舉進攻,聯盟大軍陷入兩線作戰之窘境,奚族就有了逆轉危局之可能。
然而,李風雲使詐,運用各種手段向阿會正傳遞突厥人圍攻方城的假消息,聯盟主力大軍亦做出難以支撐撤守方城的假象,結果阿會正上當了,做出了錯誤決策,一頭鑽進李風雲的陷阱,全軍覆沒。
李風雲勝出不是因為計謀高,而是對手太差,阿會正犯的錯誤太低級,值此存亡之刻,對訊息的甄別一定要慎重,千萬不能衝動,衝動死得更快。阿會正就是太衝動,急於擊敗對手,結果忙裏出錯,反而被對手一擊致命。所以在李子雄看來,茅溝川大捷李風雲贏在運氣上,而運氣是實力的一部分,歷史上湧現過無數豪傑,但書寫歷史的有幾個?能夠書寫歷史的成功者,哪個運氣不好?李風雲的好運氣如果一直延續下去,在塞外征伐中屢戰屢捷,順利實現此次出塞的最終目標,那麼聯盟以及與聯盟相關勢力都是利益的獲得者,李子雄做為聯盟一份子,當然樂見其成。
現在茅溝川一戰徹底改變了安州局勢,安州最大勢力奚族阿會氏聯盟就此崩潰,而從長城內殺來的風雲聯盟以摧枯拉朽之勢攻佔了安州,控制了安州,接下來李風雲的目光必然?向弱洛水,開始實施出塞作戰的第二階段,橫掃弱洛水兩岸,橫掃東胡諸種,稱霸東北,把突厥人拖進戰爭泥潭。
英雄所見略同,果如李子雄所料,李風雲報捷之後,便對南北局勢即將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做了分析和推演,然後拿出了決策,首先以最快速度建立奚族新聯盟,用奚族力量來壯大聯盟實力,接着北上弱洛水,利用河川冰封,馬軍如履平地之佳機,橫掃東胡諸種,搶在突厥人大舉進攻之前,摧毀突厥的有力別部,斷去突厥一臂,為明年抗衡突厥做好充分準備。
李風雲想到的,李子雄也想到了,只是李風雲的北上速度太快,迅雷不及掩耳,這邊茅溝川一戰剛剛打完,那邊數萬大軍就轟隆隆開始北上征伐。如果一切順利,接下來就是一戰接一戰,根本停不下來,兵鋒所到之處,狼煙四起,屍橫遍野,而唯一可以阻止李風雲前進步伐的,就是糧草武器,一旦糧草武器供應不上,李風雲也就難以為繼,攻擊目標也就無法完成,而明年的形勢也就困難了。
所以李風雲這份報捷書信的目的很明確,需要李子雄想盡辦法、用盡手段、不惜代價爭取長城內的更多支援,支持他完成出塞作戰的第二階段目標,唯有如此,聯盟才能在明年抵擋住突厥人的攻擊,堅守住戰果,而唯有堅守住戰果,聯盟才能在即將爆發的南北大戰中殺虜建功,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所有預期目標都遙不可及。
李子雄忍不住就想罵人。現在他真實感受到李風雲的瘋狂,這種瘋狂根本就不是常人可以想像的,由此想到當年的榆林風暴,高熲、賀若弼等一大批功勳重臣都在那場風暴中死去,朝堂上的保守勢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而其中關鍵人物就是李風雲,正是李風雲揭開了宇文氏兄弟裏通外國,向大漠上的突厥人秘密販賣重兵武器,向以聖主為首的激進改革派射出了「第一箭」,導致形勢失控,風暴驟起,而這一風暴所導致的嚴重後果和惡劣影響,直到如今還沒有消散,齊的衰微、楊玄感的兵變和李子雄的劫難,實際上都由這場風暴余危所致,其根子還在改革和保守之爭,還在中央集權和士族政治的激烈對抗。
之前在上谷李風雲突然提出打安州,就已經讓李子雄感覺他很瘋狂了,不過那好歹還有退路,突破不了突厥人的阻擊,還可以退守懷荒,不至於全軍覆沒,所以李子雄還能接受,還給予支持,然而這一次就不一樣了,這一次數萬大軍北上弱洛水,而且還是冬天,首要難題就是糧草武器的供應和運輸,而這根本解決不了,即便聖主和中樞給予支持,涿郡留守府也組織人手把糧草武器送到古北口,但接下來怎麼辦?
從古北口到松山要隘大約八百里,安州可以組織人手運輸,但出了松山再到弱洛水一線,距離就遠近不一了,其中到霫族控制的弱洛水上游重鎮長樂城大約四百餘里,而越過托紇臣水到契丹人所控制的龍山城大約八百里,如果再東進追殺契丹人到弱洛水中游重鎮烏城,其距離就多達一千五百餘里了。大雪嚴寒,這麼遠的距離,長途跋涉,不要說糧草運輸了,就連驅馬行軍都困難,除非以戰養戰,一路燒殺擄掠,但契丹人和霫族看到大兵壓境,不可力敵,必定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結果可想而知,李風雲最終還是無功而返,稍有不慎還有可能遭遇重創。
李子雄緊皺眉頭,陷入沉思。
楊恭道看完書信,亦是連連搖頭,難以置信,「距離年底還剩下兩個多月的時間,而李風雲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橫掃弱洛水兩岸,重創契丹和霫族,擊敗突厥的步利設阿史那咄爾,這怎麼可能?」
李子雄看了他一眼,不動聲色地說道,「兩個月前,李風雲說,他要出塞作戰,要收復安州,當時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想法?認為他在胡說八道?」
楊恭道愣了一下,旋即搖頭苦笑,「或許,有了上次的教訓,某應該相信他,但是……」楊恭道拍了拍手上的書信,「這是冬天,大*已降,雖然河川冰封,但道路愈發難行,攻城拔寨更是艱難,即便李風雲只帶馬軍出征,一路以戰養戰,最大程度減少對後方糧草的依賴,亦無法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橫掃弱洛水兩岸,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李風雲是人,不是神,根本就不可能在這種極度困難的條件下創造奇蹟。」
李子雄站起來,走到地圖前凝神思索,片刻後,他忽然轉身望向楊恭道,鄭重其事地說道,「某相信他,相信他可以再創奇蹟。」
楊恭道笑了起來,不相信,但也沒有嗤之以鼻,「某知道聯盟所面對的危機非常嚴重,也能理解李風雲此刻的急迫心情,某也想在最短時間內橫掃弱洛水兩岸,搶在突厥人大舉進攻前佔據優勢,但現實很殘酷,我們所能利用的時間太少,而天氣又太惡劣,敵人距離我們又太遠,糧草武器的運輸又太困難,事實上我們根本就沒有條件遠征作戰。」
李子雄搖搖手,「你說的這些不利條件,都是站在我們的立場上,但如果站在北虜東胡的立場上,這些不利條件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生存,是食物,所以每到冬天河川冰封,尤其是災荒之年的冬天,因為食物嚴重匱乏,北虜東胡便紛紛南下侵掠,甚至不惜代價殺過長城,深入我中土邊疆大肆擄掠。現在我們在安州面臨的也是生存困境,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克服一切困難,必須像北虜東胡一樣,即便大雪皚皚,滴水成冰,也要浴血廝殺。」
楊恭道想反駁,但李子雄說的都是事實,這是塞外不毛之地,這是與北虜東胡爭奪生存權,你強調困難畏懼不戰的結果就是死亡,所以只有誓死一搏,才能絕處逢生。
「這一仗,我們的優勢在哪?」楊恭道問道。
「之前契丹人與奚族廝殺了兩個多月,雙方兩敗俱傷,不僅損兵折將,錢糧武器亦是消耗太大。另外契丹人與高句麗結盟,一直得到高句麗的支援,但如今高句麗岌岌可危,自身難保,已無暇顧及契丹,所以此刻北上打契丹,正是最佳時機。」李子雄撫須笑道,「阿會正也是看到這一點,所以才不計代價打契丹,哪料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竟然白白便宜了我們,可謂時也命也。」
楊恭道點點頭,追問道,「如果李風雲成功擊敗契丹人,契丹人是否像奚族一樣,在強大武力的脅迫下與我們結盟合作,為我所用?」
李子雄搖搖頭,「奚族南下安州後,四面受敵,困守一隅,迴旋餘地非常小,目前情況下,奚族沒有選擇,只能與我們結盟合作,為我所用。但契丹人不一樣,契丹人自奚族南下後,攻佔了奚族大片土地,從平地松林到遼水,東西長達一千五百餘里,南北縱深也有數百里,且與霫族、高句麗、靺鞨、室韋等遠東諸虜都是盟友,進可攻退可守,迴旋餘地非常大,所以契丹人面對我們的攻擊,為避鋒芒,必然撤退,誘敵深入,利用廣袤土地和惡劣天氣拖死我們,耐心等待反攻機會。」
「某記得,契丹人不但與我中土不和,對突厥人也是兩面三刀。」楊恭道說道,「當年契丹入侵遼西,韋雲起奉旨平邊,到磧南借了兩萬突厥兵,打了契丹人一個措手不及,給了契丹人以重創,所以我們北上打契丹,突厥人應該不會出兵救援,而是耐心等待做個黃雀,契丹人應該等不到反攻的機會。」
「形勢不一樣了,不論是南北形勢還是遠東形勢,都在急劇變化中,所以各方勢力的對策也不一樣。」李子雄說道,「隨着高句麗的衰落,南北大戰的臨近,東胡諸種都要站隊,考慮到突厥人對東胡諸種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中土,另外中土連年遠征,打完高句麗又要與突厥人火拼,急需休整,短期內也難以用兵東胡,所以即便是首鼠兩端的契丹,此刻也不得不向突厥人俯首稱臣。至於突厥人,肯定不會放棄它在東北的利益,而東胡諸種做為它的有力別部,也是南北大戰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突厥人勢必要保護和扶植,因此不出意外的話,最遲到明年開春,突厥人就要出兵東北。我們兩線作戰,腹背受敵,自然就是契丹人的最佳反攻機會。」
楊恭道神色凝重,「既然如此,李風雲在短短時間內,又如何擊敗契丹?擊敗不了契丹,又要與弱洛水北岸的步利設阿史那咄爾和霫族交戰,李風雲豈不腹背受敵?一旦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此次遠征豈不無功而返?」
李子雄撫須而笑,「你這麼想就對了,如果突厥人、契丹人和霫族都這麼想,這一仗李風雲就贏定了。」
楊恭道驚訝了,疑惑不解,「明公何出此言?」
「天機不可泄露。」李子雄笑而不答,「李風雲打仗,謀定而後動,沒有把握,絕不兵行險着,而一旦兵行險着,就證明他有致勝把握,所以某相信他。」
楊恭道將信將疑,但也無意追問,兵事不是他的特長,李子雄也是一家之言並不可信,而尤其重要的是,如果長城內不支持,一口否定了,不給糧草武器的支援,李風雲也就無法北上遠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