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聽說來了許多的武林中人,前來拜訪求指點和挑戰。一時的少年的名聲鵲起,附近的八個縣城再也找不到能打敗他的對手,武林中人賜號「八縣無敵手」。而且被打敗的那個鐵大漢自那以後變搬進了少年家中,每天給少年看大門。有要想去挑戰少年的,需要先過他那關再說。那個時候列強欺凌中國,少年心中時刻想着報效國家,但報效國家必須要經過國家的科舉制度。清代科舉制度是一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所謂科舉,也就是「分科舉士」。
清朝科舉制分為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四: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
那個時候考取武秀才需要文武兼備,所以少年在私塾掛了名字,每天除了習武之外,就是看書學習,每天挑燈看書到深夜。功夫不負有心人,少年在第二年的二月就參加了縣試和府試與院試,一舉拿的頭籌成了武秀才。後面少年並沒有因為高興而得意忘形,他要為三年一次的鄉試做準備。除了每天堅持練功以外,他的心思全部都放在了讀書上,每天挑燈夜讀到深夜。
一轉眼三年過去了,少年又一次以傲人的成績考得了武舉人。少年特別幸運,因為這是清朝的最後一次鄉試,而且錄取人數有定額。大部分武舉人,按規定可到兵部註冊,由兵部依據個人成績分三等授予武職,也可以到本省軍營中效力。總之,只要有一個武舉人資格,就算有了進身之機,同樣也有逐步升遷的機會。少年以傲人的成績特例提拔到兵部營中就職,被安排在皇家衛隊就職,平常皇帝接待外國使臣時,有演武表演的時候就需要他們出來表演中華武術與軍馬技藝。這種閒職不是少年想要的,他的理想是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撒熱血,而不是簡簡單單的供人取樂,壯志難酬的他無奈的在京城的官場上混跡。幾年的功夫過去了,憑着他的為人做事的處事正直風格,受到很多官場上的派別拉攏,但他都一一回絕。他表明不參與任何派別,和誰都玩得開,就這樣,他以他獨特的方式在官場上生存了下來,而且混的還不錯。漸漸的他看透了清朝朝廷的昏庸無能,本來一心報國的心也發生了歸隱的想法。為了打發無聊的日子,他每天除了練功以外,就是沉醉於詩書歌賦之中,經常看到很晚才休息,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慢慢他的眼睛有了高度近視。
正值這一天,剛登基不久的小皇帝突然想看演武。地址選在團城演武廳始建於乾隆十四年(公元 1749 年),位於峰巒疊翠、風景秀麗的香山南麓,是北京僅存的集城池、殿宇、亭台、校場混為一體的武備建築群,古建藝術風格獨特。在這次演武過程中,發生了這麼一件小插曲:就在少年表演騎馬背後射箭的瞬間,因為近視眼,眯起眼睛瞄準靶心的瞬間。被站在皇帝旁邊的一個佞臣看到,告訴皇帝講:「皇上,你看,他敢藐視你」就這麼一句話,皇帝小孩當時也沒有當回事,夜裏回到皇宮的的時候,那位佞臣又串通了幾位和他一派的官員一起上書講:「今演武台看到一武官在騎馬射箭的時候敢藐視聖上,說明對聖上你不服,說明終將反也。希望聖上早下決定,剷除此人,以免後患。」皇帝身邊有近臣還算和少年玩的過去,在夜晚時候偷跑出宮,告訴少年,趕緊逃吧,不然可能禍及滿門。少年考慮再三,為了全家老小的安危,不得不逃及鄉里避難。當天夜裏,少年把全家化整為零,從四門而出,到家鄉的某一個地方集合。第二天就下來了抄及滿門的聖旨,還好少年逃得及時,滿門得以倖存,到了家鄉靠北五里路的地方重振家業。在那個年代,朝廷昏庸無能,不管大事小事,跑了就是沒事。後來少年重振家業的地方,成了這一帶村莊的中心,就是現在的吳莊。
這個時候,少年拋頭顱,撒熱血的滿腔壯志才徹底絕望,無奈的發出:「這麼一個昏庸無能的朝廷保他何用」的心聲,就這麼一個沒有讓他完成的心愿讓他鬱鬱而終。
在這裏定居以後,子孫雖然沒有什麼高官、富商的出現,但生活還算安穩,基本上沒有受到什麼戰火的蔓延。這不就是他所希望的「平平安安」就是福嘛!其實,通過他的人生經歷,我們可以看到,什麼高官厚祿、什麼富可敵國只是過眼雲煙。平平安安才是真正的福氣所致。
這個少年就是我的祖上,也是我們村莊的建始人。我作為他的子孫而感覺到自豪,我們家族不乏聰明善辯之人。但我們都不求榮華富貴,只求一生安穩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