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超導電磁發射裝置讓全球再一次認識到常溫超導有可能顛覆任何一個領域,阿美利肯的行為則是讓全球回憶起他們的底線是沒有底線。
其中第二天阿美利肯的眾議院就緊急通過了特別撥款法案,足足50億美元的特別研究經費被撥給了阿美利肯的國家實驗室,用於研發常溫超導技術。
被華國的時政類博主搬運回簡中互聯網之後,華國網友們更是戲稱阿美利肯得了超導PTSD。
「抱歉,我真的不知道光甲航天之前有任何關於電驅動火箭的計劃。」林天也是搞不懂,為什麼一個殺人案,和火箭又掛鈎上了。
你tm在逗我吧?
雖然來審問他的老美,反覆強調不幸遇難黑人是個航空愛好者,所以他們想問航天相關的問題。
對方的邏輯是,黑人因為看到華國的電動火箭升天,聽說光甲航天的員工住在酒店,所以特意來找他們想請教,結果雙發發生糾紛,黑人不幸身亡。
天哪,黑人和航天愛好者,怎麼看都不掛鈎吧,林天只有這一個念頭。
一直以來阿美利肯為了打消人們的刻板印象,做出過各種努力。
你要是在Quora上提問,為什麼NASA沒有黑人,阿美利肯人會和被踩了尾巴的貓一樣跳起來反駁你,這被他們認為是一種極大程度的冒犯。
老美們簡直就跟應激反應一樣,先狂噴一頓提問者,然後再回答NASA有多麼多麼多的黑人宇航員和工程師。
NASA更是公開表示過,我們要努力提高員工隊伍的多樣性,然後會通過數據告訴你黑人在NASA有多麼重要,黑人佔NASA員工總數的10.7%。
然而實際上在NASA的技術崗位和高級崗位中,黑人比例分別是2.3%和1.1%。
你只要去細究數據,會發現刻板印象沒錯。
林天當時聽到之後強行忍住自己的笑意,告訴自己得繃住。
「林博士,你作為光甲航天最早的一批員工,也是曾經光甲航天火箭發射項目的負責人,你說你對電驅動火箭一無所知,這未免有些過於離譜。
這就好像告訴我說白宮的辦公室主任不知道白宮明天要召開新聞發佈會一樣荒唐。」
林天無奈道:「我真的不知道,我想你們應該也已經翻看過我的手機,裏面的聊天記錄在華國電驅動火箭發射成功前有任何一條和電驅動火箭有關的內容嗎?」
林天從走進這的那一刻就明白了,說白了就是被熬,不把你折磨到所有東西都說出去,老美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和林天相比,周瑾要樂觀很多,他在想,等成功回國之後,這段經歷都能拍成電影了,跨國驚天大救援,最好主角就由光神來扮演。
光神其實是鋼鐵俠一樣的人物,開着自己的戰甲跑到阿美利肯來展開營救,科幻版戰狼,這票房還不得輕鬆破百億啊。
正好光神之前當過編劇,這次編劇導演演員一擔挑了。
周瑾思緒都快要飄到天上去了,審問回答反正就是不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我就是小卡拉米。
光甲航天的赴美勇士們都在被審問,灣區的華人們行動起來,跑到外面來示威抗議。
老黑老墨在零元購,華裔在抗議,國內網友在跨海作戰。
總之很熱鬧,好久沒這麼熱鬧了,大家都在這場盛宴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
「很高興今天能夠請到元光來接受我們直播前的訪問,我和元光也算是老相識了,我記得上一次採訪元光的時候,元光喊出了著名的『要為我們帶來下一黃金時代』的口號。
相信大家對於元光給我們生活中帶來的切身改變有很直觀的感受。」
央媽整的直播依然讓之前《大家》節目採訪陳元光的女主持人上,和上次到演播廳現場相比,這次是遠程採訪的形式。
即便如此,女主持人還是畫了比平時要精緻得多的妝容。
沒辦法光神魅力太大,上次採訪的最後發言幾乎讓對方為之傾倒,一直遺憾於沒能加陳元光的微信。
「主持人好,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好。」陳元光對於採訪已經輕車熟路了。
女主持人問道:「元光,這次由華國航天和光甲航天聯合發射的火箭引起了全球矚目,我們都對於這個項目的來龍去脈很好奇。
希望你能夠仔細和我們講講。」
把訪談儘可能集中在趣味性上,而不是技術本身,這是央媽在採訪開始前反覆和主持人強調的。
陳元光想講什麼是他的自由,主持人絕對不能帶有誘導性質,去問一些技術細節。
「其實還是華國航天一直都有圍繞電磁驅動做研究,然後在常溫超導出現之後,他們的電磁驅動往前進了一大步。
但是在一些技術細節,以及想像力上可能需要做一些突破,然後當時航天局方面就找到我,問我有沒有想法一起合作。
正好光甲航天也要做空間站,不管是法蘭西還是藍色起源,包括一些潛在訂單,我們的空間站訂單特別多,少說也得發射幾十個空間站模塊上天。
哪怕是有開拓者系列的可回收火箭,這個成本還是扛不住,我認為電磁驅動有可能能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
大家也知道,空間站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太空城市項目,它對太空運載的需求是空前的,按照總的重量來算的話,至少也是和星鏈一個等級。」
星鏈衛星一直在疊代,從第一代的260公斤到最新2.0版本的1.25噸。
星鏈的總發射質量不好估計。
「考慮到發射的規模,SpaceX的思路是星艦,也就是超重型的可回收火箭,因為和SpaceX相比,我們在發動機上沒有優勢,我們做超重型可回收火箭,很難超過SpaceX。
我覺得電磁驅動也許會是一條路,正好電磁驅動的各方面其實都很成熟,不僅僅是電磁驅動華國航天局那邊做的研究已經很具體了。
包括一些電驅動火箭也已經有相對成熟的方案,我加入進去之後的工作更多是帶來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
通過捏合不同項目組實現目的。
這次的神舟-光甲號就是我們的成果之一。
馬上我們會發射太空回收裝置,並且進行一次完整的神舟-光甲號發射到回收的完整過程的全程直播。」陳元光侃侃而談。
「和純電火箭相比,複合動力可回收火箭更加重要。
這次發射只是在為複合動力可回收火箭做預研究。」陳元光說。
女主持人睜大雙眼,看着屏幕里的陳元光問道:「是因為複合動力的可回收火箭技術難度更高嗎?」
陳元光想了想:「倒也不是,而是因為電驅動用的電驅動發動機,它的推力還是不夠,導致即便有電磁驅動的初始速度,它能夠運上太空的重量是很輕的,只有100KG,這個重量和空間站模塊動輒幾噸相比,是遠遠不夠的。
這麼低的運載量,對我們來說它更多是用來發射可光學衛星、雷達衛星、物聯網衛星、互聯網衛星這些。
當然它也有很大的商業價值,只是對光甲航天來說意義不大。
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這幾年國內新能源車很火,大家都在自動駕駛上發力,這就涉及到光學衛星,可以用於自動駕駛功能的增強。
像吉利,之前搞過一個計劃,計劃通過72顆衛星,來增強他們的自動駕駛功能。」
吉利整的計劃叫未來出行星座計劃。
「他們用的是時空道宇的GSP100光學衛星平台,大概質量在1000千克。
時空道宇還有一款GSP50,質量就只有70KG,只是後者的使用壽命比較短,前者使用壽命更長,從性價比的角度出發,吉利選擇了前者。
但神舟-光甲號推出後,發射一枚100千克以下的火箭就和喝水一樣簡單,每千克的發射成本只要100rmb不到。
也就是說吉利發射一枚GSP50,只要他們的發射成本只要7000塊錢的時候,吉利一定會選擇用GSP50來組網,而不是GSP100。
不僅僅是吉利,對於華為來說,他們同樣可以選擇100千克以下的光學衛星和通信衛星,來為他們的業務增加服務。
它在商業上是有價值的,尤其對於新能源和智能手機產業來說。
我估計節目播出之後雷師兄就要來找我聊合作了。
但複合動力可回收火箭,它能做到近地軌道20噸的運載能力,它就能夠完美滿足我們的要求,同時做到超過90%的回收率。
這玩意發射上去,基本上能夠完整地收回來。
兩者都重要,前者難度低,所以我們現在已經在做測試了,包括就這兩天,光甲航天和華國航天的官方頻道會全程直播,電動火箭從發射到回收的全過程。」
如果不是受到阿美利肯影響,他們也不會想直播。
本來大家想悶聲發大財,你先跳出來搞事,就別怪華國不客氣。
通過展現電動火箭的優越性,對於更加高級的複合動力火箭,讓你充滿遐想。
要是這還不夠,電磁驅動入軌超音速導彈的PPT再給你公佈一下。
「能簡單給我們講講,這一技術大規模實現後能帶來怎樣的變化嗎?」女主持人問,耳返里的編導在瘋狂讓她轉移話題。
「最直觀的應該就是自動駕駛,因為光學衛星發射難度下降,各大新能源車企們發射衛星的成本會降低到一個非常低的程度。
之前可能只有像吉利、華為這樣的大企業,他們有資本去發射光學衛星,為他們的自動駕駛提供輔助。
未來像一些二線,甚至三線的新能源車企都會具備這樣的實力。
整個商業衛星的市場規模會迅速擴大,會有大量企業圍繞着100KG以下的火箭進行設計。
光學衛星它主要是拍攝地表影像,像我們能通過百度地圖看到的街道場景,就是通過光學衛星拍的。
過去光學衛星成像只局限在晴天的白天成像,如果有雲就會嚴重影響成像質量。
而衛星上的合成孔徑雷達能夠規避這一風險,哪怕有雲,它也可以進行清晰的成像。這幾年合成孔徑雷達的重量和大小在飛快下降。
正好和我們的電驅動火箭搭配,能夠幫助到新能源車企發射大量實用的光學衛星。
對於一些有實力的新能源車企來說,他們甚至可以把衛星組網,構建一個衛星星座去做高精度繪圖。
整個產業規模會很大,並且會隨着華國新能源產業規模的擴大而擴大。
這是其中一個例子,它的應用範圍還有很多。
這是正面的影響,會帶來一些產業的良性改變,同時也可能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
以神舟-光甲號的發射成本,人們擔心的人造衛星數量太多,以至於形成連鎖碰撞反應,衛星們撞在一起毀滅的概率也會極大上升。
後續我覺得全球的航天界都得湊在一起來思考中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歐美能通過碳排放來限制後發工業國的發展,華國同樣可以通過衛星發射數量來限制後發國家的航天發展。
「真是令人期待,這幾年國內新能源車的自動駕駛功能已經很好用了,很難想像等到大量光學衛星上天后,他們能進化到什麼程度,是不是真的能讓人類不用自己開車了。
元光,一直我都有一個問題很想問你,那就是過去國內也有很多商業航天公司,但是自從光甲航天出現後,無論是投資界還是產業界,都有這麼一句話:
商業航天是一門好生意,但是不管投資還是經營,都得和光甲航天錯位發展,別想着和光甲航天正面競爭。
也就是說在同行以及投資人的眼裏,同領域競爭是一定競爭不過光甲航天的。
而事實我們也確實看到,光甲航天短短五年時間裏,取得了很多其他商業航天公司十年二十年都無法取得的成就。
元光,我很好奇,光甲航天是如何做到的,這背後的秘訣是什麼?」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人,只有充分尊重人才,激發人才潛能,才能做到這一點。」陳元光說。
「元光,可很多商業航天公司他們也尊重人才,他們也開出很好的待遇,構建了很寬鬆的環境。」女主持人問。
陳元光說:「我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