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上午上過早朝的大臣們,被陸續帶到了武英殿,同樣關到了幾個分散的偏殿房間裏面。
這些文官被半抓半請的帶進宮的路上,就知道皇帝應該是下定決心了,要發動一場事實上的政變,來完成易儲的決定。
等到宮裏面見了面,有的官員沉默的搖頭不語,有些官員又哭又笑,有些官員念念叨叨。
「廢長立幼,取亂之道,取亂之道啊!」
「這可如何是好啊」
倒是也有一些官員已經認清了現實。
「今時不同往日,若是諸皇子無論長幼均無建樹,憑依不過是聖上寵愛,因此廢長立幼自然是取亂之道。
「但現在吳王北伐大勝,立下了收復了故土舊都的大功,民間聲望也是如日中天,立吳王反而能避免內亂。」
「聖上顯然已經下了決心,也做好了準備,我等繼續反對也已經沒用了」
但更多的人還是始終無法接受:
「如此廢長立幼,置嫡長於何地?將來吳王自己如何立嗣?」
「吳王至今無嗣,天下如何能安?」
「我們一起抵制,聖上能將我們一同革職嗎?」
「對,沒有了我們,整個朝廷都要停擺,聖上如何處理朝廷事務?」
「下面的草民工人能叫歇,我們也能齊行叫歇!」
這些官員本來以為皇帝會馬上見他們,但是他們直接被晾到了第二天上午。
老皇帝不想在晚上宣佈大事,要等到第二天白天再辦理。
幸好皇帝沒裝備直接弄死他們,讓侍衛給他們準備了熱水稀粥和被褥,否則這一晚上就被凍死一大批老官僚。
第二天上午九點,他們才被侍衛驅趕着,再次在武英殿的大殿上聚齊。
平時上早朝,朝廷主要官員不一定會全員到齊,現在全到了。
熬了一夜的眾人,無論有沒有睡覺的,精神狀態都不怎麼好,身上衣服也有點不夠體面。
但是現在沒有人關心無關緊要的東西了,都在憋着勁等着皇帝宣佈他最終的決定。
所有人到齊之後,老皇帝帶着一群侍衛走進了大殿,在御座上就坐。
現場的官員們無論對皇帝有沒有意見,這時候都還是本能的躬身行禮問好。
沒有人立刻跳出來與皇帝對噴,甚至還都停止了之前的議論,安靜下來等着皇帝公佈決定。
老皇帝也毫不猶豫,讓隨行侍衛直接宣讀準備好的聖旨。
第一封聖旨,改皇太子朱簡燦為梁王,擇機擇地建立藩國王宮之後就藩。
一般貶謫都是要列問題,無論是能力還是身份或者道德水平,都是要寫明白為什麼應該貶謫的。
但這封聖旨卻完全沒有,甚至還稍微誇讚了一下,識大體,知進退,睿智老成有禮等。
還特別說明梁王無論是否就藩,都有三萬銀元的年俸,是一般親王皇子的三倍。
但是無論聖旨內容怎麼寫,這封聖旨還是廢掉了朱簡燦的皇太子之位。
第二封聖旨,核心內容就是冊封吳王朱簡烜為太子了。
先誇讚吳王本身品性優良,然後說明發明創造對大明有大功,最後說明北伐中原是再造社稷的大功,所以立為皇太子。
現場的一群官員老老實實的聽到最後,知道老皇帝徹底下定了決心,知道這時候反對也沒用了。
但是直接躬身領命的也沒有幾個人,大部分人都是沉默不語的站在那裏。
昨天晚上有些官員的說法得到了很多官員的認可。
自己也可以叫歇也就是罷工。
皇帝要是把自己這些人全都罷免了,看他接下來怎麼處理政務,現在直接無聲的對抗。
更有一部分人接受不了現實,直接跳出來大聲指責:
「廢長立幼,取亂之道,請陛下收回成命!」
「皇太子殿下天性純良,品行無虧,陛下為何易儲?」
「皇太子既無過錯,不可言廢立,此亂命,臣等恕不奉詔!」
老皇帝面無表情的揮手:
「抗命不遵,目無君上者,革職為民,流放馬島。」
又有幾個人扛不住選擇躬身領命了,但是他們仍然不到現場總人數的四分之一。
同時還有幾個人直接跪下大聲說:
「還請陛下三思啊——」
老皇帝失去了最後的耐心,讓自己帶來的侍衛上前。
把所有不領命的官員,以及跪在地上反對的官員,全部扒掉他們身上的官服。
有的臣子掙扎着繼續叫囂,繼續說老皇帝廢長立幼不可取,也有的默默地接受了這種命運。
但更多的大部分官員都在等待,看老皇帝把自己全部罷免之後,朝政怎麼處理。
就在這個似乎塵埃已定的時刻,兩個侍衛慌慌張張的跑進了大殿:
「陛下緊急情況」
老皇帝下意識的以為是什麼地方出了紕漏,本能的在心中歸攏昨天到今天的事情,同時讓侍衛到自己跟前來報告情況。
一個侍衛把腰刀和手槍遞給同伴,然後快步跑到皇帝的御案下面報告:
「陛下,有一群叫歇的工人圍住了應天府衙,要求應天府尹釋放前些日子被抓的民間工人幫會頭目和成員。
「負責應天府衙的將士們不知道如何處理,還請陛下示下」
城市和周邊各行各業的工人之中,都存在着以某幫、某會、某行為名的各種民間組織。
街道上的無業游民,地皮流氓等各色人等,也有可能加入這種組織。
他們往往還會成為叫歇、齊行活動的主力,可能是沖在前面與東家或者官府對抗的人員。
他們這些人員和組織叫歇行動的頭目們,很容易被官府直接抓捕和關押。
老皇帝知道怎麼回事之後,心中的擔憂頓時就消散了。
不是自己的安排有紕漏,而是出了意外。
應天府尹也是朝廷大員,也被抓到了武英殿,當然沒辦法現場處理這些事情。
這些工人現在衝擊順天府衙門也找不到順天府尹的人。
老皇帝稍微思考了一會兒,就決定先穩住這些工人幫會成員的情緒:
「你馬上回去,把這些工人索要的人先放了,同時要求他們立刻解散,回去各自幹活,否則嚴懲不貸!」
老皇帝親自馬上寫了一張字條,讓侍衛帶着自己的命令回去辦事。
但是侍衛走後沒過多久,又有另外兩個侍衛跑了進來,這次兩人身上還都帶着傷:
「有工人衝進了錦衣衛衙門駐地,放出了錦衣衛臨時羈押的犯人。」
老皇帝聽到這第二條消息,頓時就感覺出大亂子了。
錦衣衛衙門竟然被攻破了,這些工人這次已經是叫歇那麼簡單了,他們這已經是在造反了!
正常情況下,應該立刻下令調兵進城,控制這些叛亂的工人。
但是低級軍官沒辦法指揮大軍,高級軍官又不知道是否會完全服從自己,會不會趁亂裹挾着工人一起造反。
老皇帝猶豫了幾秒,還是選擇嘗試保守策略:
「讓看守錦衣衛衙門的侍衛全部進皇城,依託皇城的蕭牆防守待援。
「想辦法去出城去順天府,召吳王立刻率兵南下勤王。」
老皇帝再次親自寫了命令紙條,讓兩個侍衛馬上出去辦事。
老皇帝的危機感非常的準確,很快就有各方面的壞消息接二連三的被送到了老皇帝面前。
應天府衙、上元縣和江寧縣衙,陸續被工人們衝破。
衙門關押的工人會黨的成員被放了出去,很多其他的普通的犯人也被一股腦的放了出來。
現在應天府城牆內外的街道上到處都是聚在一起的工人。
城內外的局勢似乎已經失控了。
現在整個大明中央朝廷,以及整個應天府,包括錦衣衛等管理機構,主要官員都被老皇帝軟禁在了武英殿。
朝廷和應天府的各處衙門基本上算是半癱瘓狀態。
皇帝安排的低級侍衛軍官們,能夠勉強控制這些衙門維持日常運轉,但是沒辦法應對突發狀況。
皇帝親自指揮所有衙門也是來不及的。
這顯然助長了城內的混亂趨勢。
但是皇帝也不可能放各個衙門的負責人出去,那等於放虎歸山,功虧一簣。
誰知道他們出去之後會站在哪一方?
直接趁機帶着工人造反就更麻煩了。
就算是他們不跟工人合流,就算是他們把造反的工人鎮壓下去了,下一步是不是針對自己而來,可就不好說了。
老皇帝覺得,這些工人鬧事,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漲工錢,就算是搞破壞最多是破壞應天府城。
如果把朝廷上下的主要官員放出去,那可能就要引發政變和全大明的內戰了。
關鍵是,誰知道這些刁民是不是這些官員組織和發動的?
皇帝考慮了許久,最終還是決定暫時放任這些工人去鬧。
一切等吳王的勤王大軍來了再說。
老皇帝都是讓侍衛到自己跟前說明情況,武英殿下面的官員們聽不清侍衛報告了什麼。
但是看侍衛的情況,不是慌慌張張,就是直接帶傷,就知道外面出事了。
被扒了官服的官員此時冷眼旁觀,之前選擇接受易儲聖旨的官員們開始擔憂和糾結,有人忍不住詢問皇帝情況:
「陛下,我們發生了什麼?需要臣做什麼?」
老皇帝不確定外面的刁民跟他們有沒有關係,自然也不想跟他們多費口舌,直接讓侍衛把這些人分散關進幾個偏殿,安排侍衛日夜看守。
就算是之前選擇接受易儲的,也要繼續羈押在武英殿的偏殿。
要等到吳王的勤王大軍抵達,控制了應天府局勢之後才能,再正式送往馬島或者釋放。
然後下令讓紫禁城和皇城的大部分侍衛都去守衛皇城蕭牆。
讓宮內的太監和宮女去皇城的倉庫,將糧食和煤炭等重要物資搬進紫禁城。
皇城蕭牆只是一圈比較高大厚實的院牆,防禦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內部的紫禁城的牆壁才是夯土包磚的寬大典型城牆,牆頂上能跑馬運兵架炮的那種。
紫禁城之外,皇城之中,有大量供應紫禁城日常消耗物資的倉庫。
朱簡烜最初的吳王實驗室就是用倉庫改造的。
現在城內出現了動亂,如果造反的工人衝擊皇城,皇城的城牆可能會守不住。
要把生活必須得物資儘快搬進更安全的紫禁城。
老皇帝沒有把外面的造反的草民放在心上,覺得他們肯定成不了氣候。
自己只要依靠皇城和紫禁城,堅守到吳王的大軍趕到應天府,一切問題自然就都迎刃而解了。
老皇帝知道吳國主力師的武器已經換代了,面對大明朝廷的主力軍也肯定是單方面壓制的,更不用說造反的刁民了。
費淳從應天府乘坐火輪船去順天府只需要四五天時間。
吳王的軍隊剛剛打了一年的仗,應該可以馬上組織起來,再趕到應天府應該也只需要幾天。
自己只需要堅守半個月到一個月就足夠了。一筆閣 www.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