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館中,爭論和商議還在繼續,空蕩的房間內,仿佛劃分為了兩部分。
中心的「會議桌」上,一名名年輕的學士,盡情在女帝和董太師面前,以自己的才智,為新政出謀劃策,氣氛熱烈至極。
連莫昭容,在看完了「會議記錄」上的文字後,也起身,走到了女帝身旁,參與了討論。
於是,留在角落裏的,只有孤零零的趙都安。
以及一個悶頭碼字,專注抄錄學士們討論內容的錄事官。
就像前世,很多次下班後,趙都安都喜歡去家附近一個熱鬧的市民廣場。
老人們會跳廣場舞,音響里鼓躁着音樂,小孩子們三五成群奔跑嬉笑,煙火氣十足。
趙都安則會安靜地坐在廣場邊緣的公園長椅上,低頭思考一些事。
就像現在。
「考成法。」
趙都安盯着紙上,被他寫下的這三個字,許多記憶好似決堤一般,湧入腦海。
歷史上,張居正的改革無疑是成功的。
雖說同樣也有諸多弊端,但能令萬曆中興,一掃頹勢,且沒遺留下太大的坑。
哪怕死後,部分新政被廢掉,但還有部分,被保留下來。
縱使改朝換代,都還被新的帝王沿用,其策略的先進性,可見一斑。
最重要的是
合適。
與大虞朝當今面臨的狀況很相似不過,這也並非巧合,而是某種必然。
封建王朝的體系下,歷朝歷代,所要面對的困境,其實都沒啥本質變化。
就像哪怕上輩子,發展的路上,先進者踩過的一些坑,明知道存在,後進者也只能踩上去,別無他法一樣。
趙都安坐在椅子上,身體微微後靠。
手中的一疊紙很厚,可以當做本子用。
他乾脆就將厚厚的「本子」斜搭在桌沿上,手中纖細的毛筆,在紙上繼續寫下新的字句:
「致理之遣,莫急於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
「懸法於眾。」
「行賞予奪,秉持公道」
寫到這裏,他停頓了下,不是因為沒墨了,而是因為,這不是關鍵。
又不是在寫策論沒必要開篇點出主題,寫什麼總分總,一二三點的結構。
習慣了。
趙都安手腕一轉,在紙上畫了一條分割線,然後回憶着考成法的要點,只摘錄最核心的字句。
「立限考事。」
「以事責人。」
恩,這次沒錯了,趙都安有點牙疼。
因為他突然想起來,這兩句話還是當年備考的時候,在粉筆考公的試卷上刷到的知識點。
當時只顧得上提分,不求甚解,後來為了進步,去鑽營史書,才弄明白相關內容。
更為在有需要的時候,能隨口說出,靈活裝逼,更硬生生將許多關鍵內容背誦了下來,倒不難,也算崗位基本功。
這會換了一張新紙,又蘸了下墨。
略一回想,只起了個頭,筆下的文字就如涓涓細流,蔓延出來:
「定程限,立文簿,月終註銷。撫按稽遲者,部院舉之;部院容隱欺蔽者,六科舉之;六科不覺察,則閣臣舉之。月有考,歲有稽誤者抵罪」
他的毛筆字算不上好,起碼與這幫古代讀書人相比,天差地別。
但勝在工整,不多時,半背半改,就寫了兩頁。
「呼我就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當初下的功夫,遲早能用上。」趙都安感慨。
抬起頭,發覺屋中的討論,還在繼續。
「積弊已久,非三兩月之功,在下仍堅持原定看法。」
「我不贊同,依我之見,吏治終歸要落在監察二字上。」
「擴充言官?多命巡行御史下去?可御史終歸不可在地方常駐,底下必然糊弄了事,反而勞民傷財。」
「或可在考核之法上下功夫?」有人提出,「人只能官一時,要時時刻刻,還要靠法。」
「此言不錯,但如何改?祖制已是完備」
七嘴八舌的討論還在繼續,但激烈程度漸趨於緩和。
說明這些學士,已將自己的看法闡述完畢。
趙都安發現,女帝和董太師始終沒表態,女帝只旁聽,似乎不準備開口。
董太師不時詢問幾句,大多時候,仍是沉思。
這會,見暫時達不成共識,也不意外,想了想,道:
「吏治且放在一旁,關於國庫空虛,徭役過重,財政枯竭一題,你等有何諫言?」
趙都安挑眉,想起方才莫愁說過,大虞朝新政,最主要想解決的,就是財政問題。
隨着董太師開口,空氣忽然安靜下來。
眾人都沒急着說話。
之前發言較多的,吏部尚書之子王猷也閉上了嘴巴,似乎不想在這個話題上多說什麼。
董太師見狀,銳利的視線投向身旁的韓粥,朝他示意。
而後扭頭看向女帝,說道:
「韓粥此前為財稅一事,寫了一份十分完備的奏疏,拿給老臣看過,或可一聽。」
徐貞觀聞言,微微頷首,視線也投向對方。
太師親口推薦這是在做背書麼?
趙都安也好奇地看過去。
只見,雅號半山,傳言中的「京城第一才子」,謙謙君子模樣的韓粥起身。
朝女帝與太師相繼行禮,這才捧出一份厚厚的奏疏,雙手呈遞上,口中說道:
「臣觀今日虞朝財政弊病,癥結所在,非是開支過多,實乃生產甚少,究其根本,乃民貧力薄,為何?一在徭役過重,二在豪族兼併!」
「臣昔日走訪地方,聽諺雲『豪民有田無糧,窮民攤派受病」
「豪族隱田,戶籍混亂,每逢災年屯糧兼併由此,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病實在此」
房間中,韓粥聲調義憤,字字如錐。
陳詞中,趙都安苟在房間的角落,豎起耳朵聽,也藉此了解財政狀況。
說白了,還是封建王朝逃不過幾大弊病。
朝廷每年有太多事工事要做,水利,道路,邊防,採礦如此,徭役總要落在百姓身上,影響生產。
再者,大虞的稅收也是五花八門,按人頭收稅。
這年月,收稅往往交的是物,層層轉手,統計上也極複雜。
再加上地方豪族兼併土地,為了少繳稅,又隱瞞人口,造成賬目上大量隱田一團糟。
趙都安偷瞄在場眾人,發現學士們神色平靜。
顯然,對以上的分析心知肚明,關鍵在於,新政如何改善。
這時,韓粥也說到正題,朗聲道:
「臣為此,書策十條。」
「其一,春秋兩稅法每逢青黃不接時,可由官府向百姓借貸,半年去利二分隨春秋兩稅歸還。」
「其二,免役之法」
「其三,分田之法」
這位略有些文弱的讀書人,一條條策略拋出。
每丟出一條,在場的年輕學士們臉色就變化一分。
精通財稅,逢人便笑的郭解元坐直了身體,飛快在心中默算貸利。
門閥士族出身,貴公子氣度的王猷臉色發沉,卻是一言不發,只是嘴唇緊抿。
其餘學士,也是面色各異。
有的驚異,有的讚嘆,有的沉凝,有的面露擔憂
卻無人注意到。
角落裏,捧着紙筆偷聽的趙都安表情逐漸變得古怪起來。
這十策,雖有許多細微差異,但這隱隱的熟悉感是怎麼回事?
趙都安皺眉思索,久遠的記憶漸漸清晰起來。
青黃不接,分兩稅
等等!
趙都安呼吸一窒,他想起來了!
怪不得這樣熟悉,什麼「春秋兩稅」法,分明不就是改了名字的「青苗法」麼?
還有丈量土地,劃分上中下三等的雖有不同,但不也是均田法的變種麼?
趙都安越聽越耳熟。
對方這些策略,好幾條,都與他熟悉的宋代王安石變法相近。
不過,相比於王安石那套,韓粥的策略,雖有幾條相似,但在具體細節闡述上,卻要溫和許多。
且尤其強調:
「務必徐徐圖之,且任用賢才。」
顯然,這位第一才子心中也清楚,所提出的部分策略存在弊病。
若操之過急,或用人不對,哪怕成功扭轉大虞的財政危機,但留下的坑,也不會小。
「嘶玩這麼大?」趙都安輕輕搖頭。
任何未曾經過驗證的策略,都沒人知道具體的結果。
所以,這十條策略,紙面上,的確對扭轉朝廷危機有極大功效,這應該也是董太師提及的原因。
韓粥這人,也的確不簡單,以區區翰林編修之職,能搞出這十策來,足見智慧。
可惜趙都安輕輕搖頭,知道這套法度,本質乃是搜刮天下財富入國庫。
違背客觀規律,只怕難成。
手中毛筆,先在紙上依次寫下韓粥十策的名字,然後,在「春秋兩稅」和「分田法」後打了個x。
也在科舉改良法等幾條策略後打了個對號,這幾條倒可採納。
然後,他又翻了一頁紙,懶得再聽。
而是刷刷刷,在紙上先寫了「一條鞭法」四個字,之後想了想,又划去。
抄都抄了,索性一步到位,他另起一行,寫下「攤丁入畝」四字。
而就在趙都安回憶相關內容的同時。
董太師等人,也針對韓粥十策,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顯然,這份奏疏造成的轟動頗為不小。
韓粥憑藉此奏疏,也坐實了修文館中第一青年學士的位子。
只是女帝始終一言不發,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
董太師也深知這方法雖有效,但弊端也不少,乾脆放任學士們議論,群策群力,共同商討。
時間在討論中流逝的極快。
董太師看了眼沙漏,驚覺已經快到中午,輕輕拍了拍桌案,眾人也都朝他看去。一筆閣 www.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