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相 第四十五章《長安》

    長安,今陝西省省城西安的古稱,地處關中平原的中心位置,曾經的大唐帝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相繼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以強盛的漢唐為代表,尤其在唐代時,發展成為人類史上最為輝煌的世界性都城。今日的它是大西北門戶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古代通往西域、今日通往中亞的重要節點城市,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名城」。長安,就影響力而言,最為輝煌的當屬李唐時代,那時的長安海納百川,盛世的開放包容,大批外國使節與朝拜者、坐商行賈紛至沓來,如王維寫的附和詩「萬國衣冠拜冕旒」,極其誇張的藝術手法雖有點過,不過可證明長安曾經盛極一時。

    曾經有幸出差去過一趟西安,甚是心情澎湃,在千年古都覽勝一番,這次的西安之行,是人生首次領略北國人文風光,在緊湊的時間安排中,在正事之餘觀看了西安鐘樓夜景和人氣超旺的回民街,夜色燈光下的它讓人感覺很美。明代城牆屹立在市中心,唐代特色的建築、雕像、兵馬俑等,濃郁的古城氣息隨處可見,在朦朧燈光照射的廣場中,一群身穿古裝的漂亮女生舞動身姿,甚是感覺古城的人文氣息濃厚。今日的西安,為了再現千年前大唐的景象,以盛唐文化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築群步行街「大唐不夜城」橫空出世,一系列仿照唐代的建築、雕像、步行街,在音樂噴泉和燈光秀的映襯下,加持中國古典舞蹈和各式表演節目,呈現出一番當代的盛唐景象,成為西安吸引國內外遊客的重要旅遊勝地。

    長安,作為李唐帝國的首都,高峰時期匯聚的人口高達百萬級別,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自然是八方薈萃之地,全國各地的名流紛至沓來,長安水邊諸多麗人爭相鬥艷,暗潮湧動的長安城同時也是名利客們的修羅場。眾所周知,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瑰寶,可以說唐朝是詩的國度,在不到三百年的時間裏,誕生了一大批耳熟能詳的詩人,創作出成千上萬首優秀的詩篇。文人墨客爭相湧入,商旅絡繹不絕的的長安,自然會成為文人墨客施展才華的主戰場,很多長期客居外地的士族子弟,也喜歡將長安視為故鄉,猶如李白「長安不見使人愁」之言。作為唐代第一城的長安,必然是很多詩人創作時使用的名詞,猶如東都洛陽和古都金陵(今南京)一樣,常出現在詩詞中,時光荏苒,很多長安詩篇逐漸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有些則傳誦甚廣並成為耳熟能詳的名句。

    世界各地,凡是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大城市,必有一條著名的河流或水系,今日依然具有名氣的地方,如南京的秦淮河和杭州的西湖,這些地方容易成為美女雲集的佳處,好比今日很多大城市的步行街,吸引全國各地美女前來打卡拍照,換作在唐代,則是全國麗人到長安曲江池領略花花世界。盛唐時期的詩聖杜甫,其詩被後世評價為詩史,因此在一般人眼裏,作品歷來是莊重嚴肅的,他在長安見識了楊貴妃恩寵後楊家兄妹春遊曲江的盛大場景,於是賦詩《麗人行》記錄下來告訴世人,長安水邊曾經聚集了很多美麗的女子,在這首詩的開篇中,着重作詩記事的杜甫罕見的從描寫女性姿態入手,描繪的恰到好處,甚是值得分享。

    《麗人行節選》

    (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這首《麗人行》是作者在長安見到達官貴人驕奢場景後的感觸之作,其篇幅較長,上面所呈現是詩的開篇四句,大意是說在三月三日陽春時節,天氣清新,人聲鼎沸的長安城曲池匯聚了很多美女,姿態濃艷神情高遠,淑女風真實自然,肌膚豐潤細膩胖瘦適中身材勻稱。相傳唐代的女人以胖為美,還以楊貴妃為例用以證實唐代人的這種審美觀,然而從杜甫「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看來,唐代人的審美和現代人似乎並無二致,說唐代人以胖為美極有可能是斷章取義而成的誤傳,應該與現代人多喜歡微胖是一致的審美。人的審美情趣是人性的一個維度,具有永恆性,無關古今中外,不分年幼老少,對美女的欣賞更是大部分男性的樂事,甚至很多對自己身材容貌缺乏自信的女生也說喜歡欣賞美女,常言道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人喜歡瘦瘦的,自然就有人喜歡胖胖的,不過大部分人都應該趨向中庸之道,喜歡骨肉勻稱胖瘦適中的,猶如杜甫所言的「肌理細膩骨肉勻」。

    關於女人姿態美的篇章,天花板級別應屬陳思王曹植的《洛神賦》,採用詩句形式描寫女人的佳句中,南朝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也頗為值得欣賞,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和北宋詞人晏殊的詞,皆有不錯的勾勒。杜甫的這句「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在傾情於「女色」的文人眼中,尚屬小巫見大巫,就個人對女人美的傾向來看,杜甫的描寫是符合絕大多數人審美的。欣賞女色對男性來講,不僅僅是天性這麼簡單,更是促進他們迸發情思的催化劑,猶如經常混跡於秦樓楚館的詩人杜牧和詞人柳永,都是細察女色的文學家,方能創作出多篇以女人為主題的經典詩詞。喜好女色,連杜甫被譽為詩聖這樣的人都不例外,更遑論史上有名的善男信女了,中年時期才得以進士及第的孟郊,拿到仕途入場券興奮不已,將會被授予官職的喜悅心情溢於言表,於是賦詩《登科後》,寫到他腦海里幻想的是一日看盡長安城的花,在文化人的心裏一直盛傳女人如花這個說辭。

    《登科後》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從題目可知,這首詩是孟郊中舉後的作品,朗讀下來可以知道,無比歡快的的心情充溢在字裏行間,無疑是他人生中最為快意的時刻,好比莘莘學子金榜題名時,成為人生中最為快樂的時刻。今日的高考及公務員考試可以說是科舉制度發展到現代社會的變體,儘管它們被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是難度及競爭殘酷度,根本無法與科舉取士考試相提並論,因此登科是異常艱難的事情。孟郊四十六歲才得中,歷史上很多文人終生未能中舉,可見登科後,人將會是如何的春風得意。當年參加高考還算順利,儘管只是獲得普通本科大學的錄取資格,不過就當時對社會無知的心態來看,的確算是人生中最為快意的一刻,可以理解到孟郊登科後的喜悅心情,也能明白莘莘學子們考上大學,乃有甚者備考多年方取得公務員資格的成就感。

    詩前兩句,作者將過去失意落魄的處境和登科後得意的心境進行對比,突出一朝成功後狂喜之情,俗話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或許正是此等心境。後兩句講述他登科後春風得意的舉動,騎馬狂奔一天賞盡長安城的花,這裏當然是誇張的寫作手法,凸顯作者極度歡快的心情,此時的孟郊想必覺得一切都無限美好。說到春風得意馬蹄疾,猶記得2003年,默默無聞的小鎮上竟有學子成為省高考狀元,於是在鎮上的街道展開騎馬遊街活動,甚是熱鬧非凡轟動全鎮,想必孟郊的這首詩很合襯這位高考狀元騎馬遊街的心境,不過遺憾的是,聽聞他的發展與高考狀元這個光環不襯。春風得意是人生少有的喜事,文學史上也極少有孟郊般的人生快意佳作,明快暢達而有別韻律的表達,活靈活現的描述中舉的得意心態,人生總會有春風得意之時,成功後洋洋得意,進而展望前程的躊躇滿志,那時再品讀孟郊的這首詩,別有一番風味。此詩一經發表便備受讚許,春風得意一詞更是風靡出圈,成為人們很是熟悉的成語,用以形容人成功後的得意情態。

    值得令人尋味的是,有人理解「一日看盡長安花」理解成作者盡情欣賞長安城的美女,在春風得意之時,想必沒人會騎着馬去花店欣賞各式各樣的花,而女人則不一樣,成功後的男人,想必對女人的態度和看法發生逆轉性變化,至於孟郊所說的長安花是怎麼樣的女人,就要任憑讀者去遐想了。這句詩也衍生出一個常見的成語走馬觀花,其表意應是指一日內看完長安的花,而它今日的寓意帶有貶義,指了解事物粗淺未細心認真,與孟郊詩句所傳達的寓意相去甚遠的。

    這首詩廣為流傳之後,春風得意被用來形容人在取得重大成功後的精神狀態,當前國內最為廣泛的考試選才方式莫過於高考,高考放榜的日子,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歡喜的學子們想必是春風得意。閱世加深後,發覺高考壓根不值一提,對比孟郊的登科,現在的高考也大致相當於古時代的秀才級別考試,當然這個秀才測試,對於進入這個門檻的底層人來說,算是春風得意的喜事,畢竟有了這個資格,才有機會進入下一輪的精彩角逐和社會競爭。孟郊的登科,更確切的說是通過官員選拔考試,是當時中央政府主持的進士科,它是自隋明帝楊廣開設之後,經唐文帝李世民將此制度延續並發展規範下來的取士方式。發展至孟郊所處的中唐時期,儘管科舉仍有其不規範之處,甚至有可提前確定人選名次的操作空間,凡能登科及第,其才華及文化水準是毋庸置疑,體現孟郊才華的另一首詩《遊子吟》,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提及這首詩不得不及在中國施行一千多的的科舉制度,它雖然目前名義上已經取消,但是它的影子無處不在,對中國考試選才方式具有深遠影響,乃至世界各國多有借鑑學習,我們當前的各類分科考試,不排除有科舉制度的影子存在。古典中國時期,素有學而優則仕的讀書理念,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有朝一日金榜題名,所謂登科就是進士及第,經過吏部複試授予官職,相當於通過國家組織部考核,可以去地方做縣官及中央政府任職,起步級別可相當於今日縣處級官員,故古人們到花甲之年還不忘參加科舉,是當代公務員(相當於古典時期的胥吏,衙役等)可望不可及的高度,所以古代讀書人為了登科,至花甲之年仍不忘挑燈夜讀。

    在新聞報道中,曾有人連續高考二十多年,也有人高三復讀十多年,僅僅為了考取大學而已,歲月蹉跎多年,這些人出於怎麼樣的情懷,為了一個高考有如此之深的執念,實屬覺得沒有必要。歷史上不乏未中舉的文化名人,不用非得讀夢想中的大學方能取得人生成就,即使就讀理想的大學,現實的骨感也會註定讓他們無比失落,到時方是追悔莫及。相對於古代的科舉取士,高考不足以言,當然對於涉世未深的莘莘學子而言,高考是重要的人生經歷,不過為了進入理想高等學府而屢敗屢戰的花個十多年甚至更久參加高考,體驗過大學生活的我,甚是覺得浪費寶貴的生命。又回到上面所言的故鄉高考狀元,年輕時便進入國內頂級學府深造,二十多年的人生軌跡並無多大波瀾,倘若迎戰高考十多年後再進入理想大學的學子,可想而知智力水平幾何,再者歲月已蹉跎後,很難會有可喜的人生成就。古代有人堅持科舉幾十年,甚至至死不渝,那是因為一旦登科及第,基本上能被授予官職,進入士大夫行列,加入社會的上流精英層,而今日的高考只不過是一個大學入學考試,更遑論絕大多數的大學生,最終都將灰溜溜的步入社會執生。

    中舉帶給人們的喜悅心情,完全是因為中舉後帶來的巨大利益,因此有很多士人挑燈夜讀,在科舉戰場中屢敗屢戰,像孟郊四十六歲才登科及第,還不算是很晚的,六十多歲才登科也不乏其人,范進中舉的故事便是鮮明的例子,一輩子無法登科的更是不計其數,只是不被世人所知曉。史上落榜的科舉學子,成為著名人物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今朝有酒今朝醉」可謂是膾炙人口,便是由唐代落榜學子羅隱創作的名句,再者便是拉大旗造反的黃巢和洪秀全等人。黃巢和羅隱主要經歷都在晚唐,晚唐的朝廷內憂外患,社會階層固化相當嚴重,士子的上升通道非常狹窄,屢次科舉鎩羽而歸的黃巢甚是憤懣,創作出很強反動思想的名作《不第後賦菊》用以表達豪情壯志,歷史弔詭的是,他後來竟然實現了詩中所言,猶如詩句中所言,率領黃金甲透長安。

    《不第後賦菊》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不第後賦菊》是黃巢多次應試不中後的悲憤之作,從第二句「我花開後百花殺」可以看出,黃巢是帶着強烈不滿情緒面對科舉落榜的,大唐科舉史上,多次科考失利後萌生對大唐王朝不滿的士子大有人在,有些人對命途的不順怨天尤人,而黃巢不一樣,寫下這首具有反動傾向的詩句,預示着有朝一日還將帶着菊花般的香氣瀰漫長安城,或許科舉落第後讓他覺得唯有反動,通過造反才能改變現狀。後來的歷史證明,黃巢再次進入長安城時,是帶着金甲士兵進城的,大肆屠戮李唐宗室及百官,真可謂是「百花殺」,對京城百官的屠戮,想必使得士大夫階層對黃巢喪失了信任,不再支持他的起義運動,最後黃巢在唐朝將領的猛烈攻擊下,退出長安並最後敗北而亡。黃巢匆匆率領大軍進入京城長安,根基不穩的同時還未能安撫在長安的士族階層,反而進行大屠殺,應是他迅速敗亡的重要原因,這樣相似的歷史在明末再次上演,闖王李自成已經順利進入京城,對原有的皇室及官僚系統進行清洗後,同樣迎來了敗北而亡的局面,總的來說,要在京城站穩腳跟,不能清洗原有的勢力,而是綜合利用起來,猶如空降的公司領導,要想實現自己的價值目標,不能急着剪除自己不想要的原有勢力。

    菊花,是花卉市場常見的品類,中國素有人淡如菊的說法,黃巢的三首留存的詩中就有兩首是描寫菊花,尤其是這首他落榜時賦菊詩,落榜時的黃巢想必是非常沮喪的,卻還能賦菊,足見其對菊花的熱愛。中唐詩人元稹也甚是熱愛菊花並賦詩《詠菊》寫到「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而黃巢的這首賦菊中「我花開後百花殺」,如果不考慮黃巢詩句的反動意味,他們的菊花詩蘊意應相近。黃巢在另外一首詠菊的詩句中表示,「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首詩是唐詩中慣用的托物言志手法,夢想自己有朝一日成為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那麼一定要讓美麗多彩的菊花和桃花一樣在春天裏盛開,可見黃巢是具有遠大理想的人物。兩首詩都是借詠菊寄託自己想成就一番事業的積極進取精神,尤其是「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充滿了「殺氣」,塑造作者具有氣沖霄漢的英雄形象,氣勢凌厲,是激發讀者產生積極向上思想的震撼詩句。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鹽在當代可能不值一提,但是在鹽鐵專賣的古典時期,鹽商可是鐘鳴鼎食之家,在這樣的家庭背景,自是不愁衣食住行的問題,因此黃巢精通筆墨自是必然,並且少年頗有詩才,據傳五歲多就可吟詩作對,可見少年的他頗有神童氣息,然而成年後的他並未那麼幸運,在長安多次參加科舉卻屢試不第。歷史幾乎只記載進士及第的,不過唐朝末年的黃巢成了例外,因為他領導了拔掉大唐王朝統治根基的起義運動,一千多年的科舉史上,落榜的士子成千上萬,發動農民起義運動的也不是單獨黃巢一個人,近代史的洪秀全同是如此,同樣也是科舉落榜,進入仕途無望而投入「造反」大業的。他們經歷有一定的相似性,首選都是挑燈夜讀,三番五次參加科舉考試,然後都名落孫山,再然後就走上了「造反」之路,他們起義並沒有所謂的「官逼民反」,而是基層士族成員無法得到有效的上升,通過造反改變這樣的局面,打破階層的固化打通上升的渠道,不然無法解釋黃巢曾接受李唐王朝的招降。

    《哈佛中國史》曾對中國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登科及第者,其父親同樣進士及第,其餘部分人士家族三代之內有親戚進士及第,從這個數據分析發現,若自己的社會關係中沒有進士及第的,就幾乎無緣進士及第,也就進入不了官員系統。官員系統的牌照考試比我們當代的高考激烈殘酷多了,學生時代經常聽到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進一步了解科舉史後,才發現古典時期的官員選拔考試,嚴重慘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孟郊四十六歲登科,自屬幸運兒,相當部分人到花甲之年才僥倖進士及第,殘酷的歷史現實告訴我們,科舉放榜之時,不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而是個別人喜多人愁。黃巢不知該說幸運還是不幸,從科舉上他定是失敗的,不過他卻能領導席捲全唐的起義運動,更何況造反大業,非一般人能夠領導,這點來說,黃巢自有成功一面。說到造反,它得是社會環境處於亂世之中,再者要有宗教形式的組織體系,更為重要的是豐厚財力支持,這幾項核心條件不是一群無組織性的農民所能做到的,必然使得造反事業要由富貴階層的人士組織。歷史書上常言道農民起義,而本質上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中,從未真正有過農民起義,真正起義的都是落寞的寒門子弟,即基層士族階層,唐末起義的黃巢便是如此,因為他們最迫切得到上升的空間,而農民多是能吃飽喝好便足以。

    長安城作為大唐的第一城,匯集「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麗人,春風得意的達官貴人在曲池上的亭台樓閣上欣賞絡繹不絕的長安花,長安城綻放最後光芒的時刻,迎來黃巢浩瀚蕩蕩的萬千黃金甲士,麗人也好,長安花也好,黃金甲士也罷,進入長安城,其背後皆為名與利。名與利的修羅場,自人類有史以來就一直在輪番上演,曾經成為世界第一城的長安更是如此,相傳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七歲時創作一首《牧童詩》,形象的表達出長安曾經是無數世人的名利場。

    《牧童詩》

    (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七歲時的黃庭堅,跟隨其父被邀請至幾位詩友家飲酒作詩,父親的朋友打趣的詢問到,久聞令郎(即黃庭堅)聰穎伶俐,可否讓賦詩一首,黃庭堅果真不負眾望,作出《牧童詩》存世於今。這首詩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尾兩句「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機關用盡」一詞廣為人知,用來形容費勁心思與人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很難想像,當時七歲的黃庭堅能有這麼深刻的認知,若是現代人七歲智力水平和社會認知,別說七歲作流傳千年的古詩了,能背誦詩詞三百篇都算非常優秀。相傳作此詩時黃庭堅年七歲,倘若屬實,黃庭堅絕對是神童般存在,今日我們同樣可以在網絡平台上欣賞到一些具有天才潛質的少年,這些人普遍出身於鐘鳴鼎食之家,可想而知,要想成才,殷實的家庭環境必不可少,一般家境人物想要成才,應堪比蜀道難。黃庭堅在詩中所言的「多少長安名利客」,採用「多少」而非具體的表述,用以表明長安的名利客無止境,在爭奪名利的修羅場中,自是機關用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黃庭堅的這首七言絕句言簡意賅的道出人們所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爾虞我詐。

    長安自李唐滅亡後,再也未能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頂多也是作為陪都呈現,抑或是中央政府直轄城市,曾經的長安回望繡成堆與萬國衣冠拜冕旒,一去不復返,不過長安城的歷史文化底蘊尚存。在宋代,仍有很多詩句描寫長安,如較好的詞句「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宋代詩人黃庭堅寫「長安多少名利客」也從側面說明,宋代的長安還是很多社會名流聚集爭權奪利的地方。昔日的長安,歲月流轉千年,成為當今的西安城,當年的繁華景象無法再現,存留的古城牆是明代時建設的,唐宋之前的影子只能通過仿真建築來呈現,猶如現在的「大唐不夜城」之景象。西安要想重回長安城在中華大地的輝煌地位,應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它的輝煌只能沉寂在李唐歷史中,再者透過文學瑰寶的唐詩,領略下昔日長安的輝煌,尤其是它的文化底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第四十五章《長安》  
相關:    無敵升級王  校花的貼身高手  寒門崛起  逆天邪神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詩相第四十五章《長安》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06s 3.8064MB

搜"詩相"
360搜"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