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飯後,心情大好的李建業準備前往徐偉家,和他一起出去到街上走在,然後度過這個周六下午。
來到徐偉家裏,李建業發現徐偉正在房間裏和課後作業奮鬥,問起李建業的來意後,徐偉頓時放下已經弄得自己心煩意亂的事情,提議先玩一會遊戲再去逛街。
得到李建業的贊同後。徐偉從電視機下面的柜子裏,將紅白機拿出來,連上電視,插上遊戲卡,並遞給他一個遊戲手柄,和他一起玩起雙人遊戲。
正當兩人玩得高興的時候,徐偉的老媽曹雅從樓下走了上來,並告訴兩人一個不幸的消息,由於徐偉老爸徐文強需要前去為便利店進貨,需要一個人一同前往,幫忙搬運採購的東西,所以徐偉現在被徵召了。
如果要玩遊戲,要麼李建業一個人玩,要麼大概等兩個小時以後徐偉回來再一起繼續。
聽到這個意外消息,李建業覺得還是等徐偉回來再繼續,不然自己一個人在別人家裏多不好,雖然自己和徐偉一家關係很好,不過如果自己現在一個人在這裏玩遊戲,還是有些尷尬。
同時自己來到香港以後,活動的範圍一致很窄,除了去過旺角和中環等很少的地方外,香港的其他地方自己都沒有去過,現在自己也沒有事情,不如和徐偉一起出去,還可以熟悉環境,了解一下香港長長見識。
想到這裏,李建業立刻對着曹雅問道:「曹阿姨,既然現在我也沒有事情,那我能不能和徐偉一起去,到時也可以幫忙一下,分擔一下勞動量」。
聽到李建業也準備一起前往,徐偉頓時很高興,也在一旁幫腔:「是啊!老媽你就同意他一起去吧!要搬那麼多東西,多一個人多好啊。而且李建業也不是外人」。
看到李建業一臉期望的樣子,而且自己兒子也很想讓他跟着一起去,曹雅點了點頭,「好吧!那就一起去,不過一定要聽你徐叔的吩咐,不能亂來,徐偉你也不能得意忘形,要照顧好李建業,我們現在下去吧」!
看到老媽已經同意,徐偉高興得跳了起來,同時嘴巴像抹了蜜一樣甜:「老媽我就知道你最好了,不過老爸那裏」?
「你爸那裏我會搞定的,又不是什麼大事,快走不要磨磨蹭蹭了」。說着曹雅帶頭走了下去。
來到樓下,李建業立刻看到路邊停着一輛載重1.5t的雙排小貨車,在徐偉的帶領下他們爬上了貨車的後座,在等待徐文強的過程中,徐偉開始給李建業講了講一下,等下應該注意的小事項。
隨着時間的過去,在徐偉的介紹中,貨車開始行駛進入荃灣區,隨着汽車的停止運行,李建業一行終於來到目的地,一個靠近路邊的小型食品廠。
走下汽車,李建業和徐偉跟在徐文強身後,走進了食品廠內部,看着老爸和工廠的老闆,站在辦公樓前面正在溝通,徐偉用手指捅了捅正在觀察環境的李建業,等到他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這裏以後。徐偉神秘兮兮地靠近他的耳邊小聲地說道:「你知道這個老闆是哪裏的人嗎?我告訴你可不要說出來,這個老闆是十幾年前從大陸游過來的,怎麼樣很吃驚吧」!
說完以後徐偉盯着李建業的臉,準備看他聽到自己說出這個秘密以後,會露出什麼樣的表情,會不會和自己第一次聽到以後,露出同樣震驚的表情,可惜李建業的表現卻給了他現實的一擊,聽到他說的話後,李建業根本沒有驚訝,而是一副無動於衷的神情。
徐偉以為李建業沒有被自己所說的秘密所震驚,卻不知道他的心中早已如同燒開的熱水在翻滾,只是因為強行控制住自己的神情,所以沒有在臉上表現出了而已。居然是「逃港者」,李建業重來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會看到一個活生生的逃港者,不過又立刻想到現在所處的時間段,那麼看到逃港者也就不意外了。
對於逃港者,李建業也是後世在網上看過,陳秉安2010年出版了《大逃港》一書才知道其中的詳細情況。
對於這段歷史,由於涉及到當時的時事政治,受到當時的宣傳管制,所以知道的人,隨着時間的發展逐漸變少。但說起深圳的歷史,可能很多人都會說是這麼一句「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才知道深圳的,至於為什麼不選擇其他地方,而是選擇深圳,這其中又有什麼來龍去脈,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李建業也是看過《大逃港》以後,才了解其中緣由。
提到逃港,陳秉安最有發言權。1988年,他在深圳一家雜誌社工作,此前他在採訪時聽很多人提過逃港,並深受觸動,就決定寫一寫這個題材。
此後22年間,他奔波於深圳農村的舊村瓦舍、山中小徑;還在朋友的幫助下,化裝潛入筍崗橋收容所聽逃港者們的傾訴;也曾遊走在香港窮街陋巷以及高樓大廈間,聽逃港者談他們的坎坷與得失。在他採訪的數百名大逃港親歷者和見證者中,不乏富商巨賈,比如金融集團總經理葉小明;也不乏政界高官,比如gd省委原書記。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新中國建立後,因為「反右」「四清」「特殊時期」「上山下鄉」一系列政治運動帶來的政治和經濟上的煎熬,使得逃港現象綿延了整整30年。有將近100萬名內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這被研究者認為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人數最多的群體性逃亡事件,史稱「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橋所在的深圳灣,便是當年逃港者的一條主要路線。
根據陳秉安掌握的資料,在目前可以查閱到的文件里,從1955年開始出現逃港現象起,深圳歷史上總共出現過4次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計56萬人(次);參與者來自gd、hn、hb、jx、gx等全國12個省、62個市(縣)。
逃港有着不同的時代背景。建國初期的逃港,主要是因為政見不同,以國民黨殘留人員和所謂的「地富反壞分子」居多。
1957年、1962年逃港主要是由於國內生活條件差,歷次政治運動又使得經濟問題雪上加霜,「反右」「畝產萬斤」更是引起了大饑荒。
1972年逃港的主要是知識青年,他們認識到「特殊時期」是錯誤的,又看不到回城的希望,所以萌生了逃港的念頭。
1979年逃港則是由一則「伊麗莎白女王誕辰時香港將大放邊境3天」的謠言引發的。
逃港的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種。按路線,則有東線、中線、西線之別。其中,中老年、婦女、兒童一般選擇陸路,從深圳梧桐山、沙頭角一代翻越邊防鐵絲網;游海的主要是年輕人,也是最常用的方式。泅渡通常是首選。偷渡者往往會選擇西線,即從蛇口、紅樹林一帶出發,游過深圳灣,順利的話,大約一個多小時就能游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gd人把這種水路偷渡稱為「督卒」,借用象棋術語,取其「有去無回」之義。在許多當地人的記憶中,一到夏天,水庫和河裏便人滿為患。不少孩童從小就被家人灌輸,「好好練游泳,日後去香港」。
偷渡者通常都帶有汽車輪胎或者救生圈、泡沫塑料等救生工具,還有人將多個避孕套吹起來掛在脖子上。有些偷渡者下水後,還一邊游一邊背誦毛主席語錄給自己打氣:「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當時,上述物件都屬於嚴格控制使用的物品。到後來,就連乒乓球都成了其中之一。因為邊防部隊發現,甚至有人將數百個乒乓球串在一起,作為救生工具。
為了防止逃港,當時潮汐漲落時間是高度機密。很多逃港者由於不了解漲落潮的時間,往往選擇在落潮的時候下水,結果游到半路開始漲潮,拼不過去,淹死在半路,又被海浪打回到岸上。
泅渡畢竟是年輕人所為。中老年人和兒童婦女通常選擇陸上偷渡,從深圳梧桐山、沙頭角一代,翻越邊防鐵絲網,粵語中戲稱為「撲網」。為了躲避警犬,一些逃港者臨行前會到動物園收買飼養員,找一些老虎的糞便,一邊走一邊撒,警犬聞了糞便的氣味,便不敢追蹤。
當時對偷渡者的打擊是異常嚴厲的。凡不經合法手續前往香港者,都被視為「叛國投敵」,抓到就處以收容。而邊防部隊對於偷渡者是最大的障礙。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邊防戰士遇到不聽命令的偷渡者可以隨時開槍,許多偷渡者被打死在灘涂上和山里。此後,由於上級的嚴令,開槍的現象才逐漸消失。
這種風險極大的逃港風潮,還催生了一個新職業——「拉屍行」。在鼎盛時期,深圳活躍着200多個「拉屍佬」。上世紀70年代末,深圳蛇口海上派出所曾經規定,「拉屍佬」每埋好一具偷渡客屍體,就可以憑證明到蛇口公社領取勞務費15元。
陳秉安曾採訪過一個當年的「拉屍佬」。這個老人告訴他,最多的一天,自己從公社領到了750元,而在他埋葬的50具屍體中,有4個是他的親人。
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強行沖關的情況。
據寶安《關於制止群眾流港工作的情況匯報》等文件記錄,1962年,gd出現嚴重饑荒,大量居民逃往香港。在寶安由東至西百餘里長的公路上,外流群眾成群結隊,扶老攜幼,如「大軍南下,來勢洶洶」。
這些偷渡者成群結隊,每人持一根4尺多長的木棒。帶頭的偷渡者公開說:「誰阻撓我們,我們就用木棍和他們搏鬥,衝過去,就算開槍也不後退!」
在沙頭角,邊境橋頭連續兩個晚上發生逃港者集體示威、強迫邊防軍人開閘;蓮塘、羅芳村集中了二三千逃港者,他們衝垮了一段幾十米長的鐵絲網,人流像決堤的洪水一樣衝過邊界線……。
由於大量外逃,深圳許多村莊都「十室九空」。1971年,寶安公安局給上級的《年終匯報提綱》裏寫道,大望前、馬料河、恩上、牛頸窩、鹿嘴、大水坑等許多村莊都變成了「無人村」,有個村子逃得只剩下一個瘸子。
位於香港新界的羅芳村原來並不存在,幾乎都是深圳羅芳村的人遷過去的。
為了收容抓到的偷渡者,當地政府新建了百餘個收容所,但常常人滿為患。在那個年代,偷渡是公開的秘密。哪家有人偷渡成功,家人不僅不避嫌,反而會在外人面前炫耀,更有好事之徒會大擺筵席,大放鞭炮,以示慶祝。
(前面寫的第四十四章已經被河蟹,所以重新寫了一遍,不知道還能不能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