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突地在年夜宴上提起退位之事,別說滿朝文武皇子皇親,便是太子殿下自己個兒都沒有準備。
腦子嗡的變成一片空白,太子殿下瞠目結舌地站在原地,還是太子妃激靈靈地打了個寒顫,伸手推了太子一把。
太子殿下回過神來,猛然起身離席,至場中躬身跪拜,一臉正色的懇請聖人收回先前之言,並且極力表白自己的忠心耿耿,絕無僭越之心。
太子殿下話音剛落,陳珪也離席上前,躬身跪請陛下收回旨意。太子殿下與陳珪都有了動作,太子門下一脈大臣也都反應過來。不管是不是暗自竊喜,自覺有了盼頭的,這會子也都忙着躬身跪拜,附和太子與陳珪之意,懇請陛下三思而行。
其他幾位皇子見狀,不拘心下如何作想,此時此刻也都按捺住了。全都跪下來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聖人居高臨下耳聰目明,自然也能看出宴上各人的心思。不過他既然瞞着太子與諸位皇子做下這等決定,又命章懷玉在暗中籌謀許久,必然不是心血來潮。所以他並不理會這些臣子的請願,反而擺手說道:「朕意已決。自朕去歲抱病,朝中由太子監國,太子一言一行朕皆看在眼中。非常不錯。」
聖人說到這裏,不覺看了太子一眼。卻發現太子正愣愣的看着他,面上不掩關切之色,登時心中一暖。因又想到自他病後太子監國,每日不但要處理朝廷上的事務,還得抽出時間來陪在他的身邊親侍湯藥。為了照顧他的心情,又將所有兄弟召入宮中陪伴他,可是他的那些兄弟們卻在暗中給他使絆子,做出各種小動作,只想看着太子出錯,想方設法的要抓太子的把柄……
世人皆言天家無親情,聖人也是從那時候過來的。不過他那時候還小,一切有太皇太后保駕護航。等他記事的時候,已經貴為九五之尊。縱然少年登基,面對朝廷上的內憂外患,他也有壓力。不過他好歹還有太皇太后幫襯,且名正言順,境遇到不至於像太子這般為難。
自己的兒子自己疼。
聖人一方面是心疼太子的腹背受敵,一方面也是害怕其他幾個兒子作大發了,有朝一日自己山陵崩時,他們幾個沒人壓制,兄弟相爭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況且自己年事已高,不論是精力還是體力都不如以往。與其戀棧權位死死不放手,非得耗到最後一刻,莫如退一步捧太子上位。如此一來太子能名正言順繼承皇位,其他幾個兒子有自己鎮着,也能消停下來。而自己放了權力一心養老,只怕還能多活幾年……
聖人少年登基,秉性堅韌素來乾綱獨斷。此刻既已下定主意,也不會聽從臣下的勸諫。他固執己見,非要行退位之事。甚至明令內閣首輔章懷玉操持一切事宜,且命禮部按照太子的身量製作龍袍冕服,又命禮部戶部預備退位大典與繼位大典,只待年後便退位讓賢。
聖人一口氣下達多封旨意,砸的滿朝文武皇子皇親都暈頭轉向的。連這一個年都不曾好過。他自己卻施施然的窩在後宮享受人生。
因着朝廷突然出了這麼個大風暴。雖是大年節下,賢媛集倒也緊急組織了一次例會。其中太子妃為了避嫌等事,未曾親至。六皇子妃不知出於何種考慮,也未曾來。不過三皇子妃、七皇子妃、八皇子妃、十一皇子妃、十二皇子妃並四位異性郡王妃及郡主縣主乃至各家誥命卻都來了。大家親親熱熱的坐了一回,說笑幾句,方才散了。
貌似面兒上未有什麼動靜,不過尤三姐兒能明顯感覺到,某些陣營開始挪動腳步。原本在私下並無太多交往的其他皇子門下的誥命貴女們,也有同尤三姐兒熱絡閒話兒的。
當初尤三姐兒言笑時提及的夫人外交,此刻似乎有隱隱成形的趨勢。
待眾人散後,尤三姐兒馬不停蹄地趕到了陳家。因着太子殿下即將繼位的緣故,身為太子心腹重臣的陳珪在朝中顯得越發炙手可熱。至少這大年節下過來拜訪的仕宦親貴家的馬車,都排到了巷子外頭。所謂門庭若市鮮花着錦,說的便是這樣的場面了。
尤三姐兒並沒有打擾在外院兒寒暄貴客的舅舅陳珪,直接吩咐小子們將馬車抬進二門上。一時小子們魚貫退下,早有粗使婆子抬着轎輦到了偏院兒。三姐兒下車換轎,一路搖搖晃晃進了內宅。先到上房給老太太舅母表嫂表姐請安,又說了一回閒話。至晚飯的時節,陳珪方才脫開身返回內宅。
舅甥兩個一見面,少不得相互調侃了幾句。陳珪知道尤三姐兒剛從陳園回來,應該是無事不登三寶殿。便將尤三姐兒邀到了內書房。
一時獻茶畢,又上了幾樣點心。尤三姐兒一壁吃茶一壁將賢媛集的動向一一說明。陳珪沉吟了一回,方才笑道:「他們倒是乖覺。只不知是真心投靠還是假意如此。」
尤三姐兒聞言,不以為然的笑道:「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太子殿下原本就是正統,何況其為人仁孝賢德,英明睿智,監國這許多年來,也不曾出過差錯。倘若說那些個臣子之前打着從龍的歪主意,這會子聖人金口玉言,塵埃落定。他們也該看明白形勢了。會有一些牆頭草想要望風而動,也屬尋常。不過舅舅的思慮也對。反正太子殿下如今已是穩操勝券。那咱們也就穩坐釣魚台,管他是真心投靠還是假意奉承。俗話說得好,不見兔子不撒鷹。理會那些做什麼呢?」
陳珪聞言莞爾,忍不住點了點尤三姐兒,開口說道:「好你個鬼機靈。居然還知道不見兔子不撒鷹。倒是把你舅舅和太子比成什麼了?」
尤三姐兒聞言,捂住額頭嘻嘻一笑。
展眼便過了正月。朝廷上全都在忙着聖人退位並太子繼位之事。雖說聖人目前身體康健又是主動退位,按說籌辦大典用不着那麼着急。無奈聖人自己催得緊,竟然乾綱獨斷把繼位大典定在二月二龍抬頭這日。禮部大臣與宗人府的大臣沒有辦法,只好加班加點忙的腳不沾地,才將一切事宜都預備妥當。
至於繼位大典當日之勢如何隆重,文武百官如何思慮,暫且不必細說。
只說太子殿下登基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改年號為建元,大赦天下,大肆封賞。他將自己的父皇封為太上皇,父皇的嬪妃也都水漲船高,被封為太妃太嬪。太子妃順理成章封為皇后,其他幾位皇子也都被封為王。
其中三皇子被封為忠康親王,六皇子被封為義忠親王,七皇子被封為義賢親王,九皇子被封為義孝親王……十二皇子被封為忠順親王。
而一直遠在遼東一帶戍守邊塞的二皇子則被封為忠勇親王。因着遼東一帶常有蠻夷寇邊的緣故,忠勇親王已經有好幾年沒能回京。當然這其中也有忠勇親王素性耿直,最討厭京中皇子相爭人心叵測,勾心鬥角的緣故。再者忠勇親王少時體弱多病,聖人曾找神僧給他算過命,說他命中不該呆在皇城。於是聖人便將忠勇親王遷出宮中,一直養在平親王的府中。忠勇親王因在皇叔府中長大,自然而然便親近皇叔家的幾位堂兄堂弟。所以他自二十歲隨同平親王抵達遼東,一呆好幾年也不愛回來。
這回上皇退位,太子繼位。所有外省親王並節度使等都得回朝拜見新皇。平親王與忠勇親王一家人也在遼東局勢安穩之後,開始着手回京之事。
估計大概在四月份就能抵達長安。
目今暫且不說忠勇親王回京之事。只說尤三姐兒這個後世穿來的人在聽到六皇子被封為義忠親王,十二皇子被封為忠順親王之後……心下頗有些一言難盡的情緒。
不過此等心結不足為外人道。尤三姐兒也不會蠢到將這些事情拿來信口胡說。因此陳氏等人雖然好奇尤三姐兒為什麼在聽到眾皇子封賞的消息後表現的如此異於平常,但百般詢問無果,也只得不了了之。
卻說太子殿下在封賞過諸位皇子妃嬪之後,卻並未按照某些臣子設想的那般,再次封賞群臣。不過太子門下心明眼亮之人卻是明白太子這種按兵不動的手段。
雖然俗話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太子繼位的情況同前人多有不同,在繼位之後的手段,自然也不好太過仿照前人。
如今聖人年事雖高,但聖體康健。考慮到聖人少年登基,素來乾綱獨斷,建元帝並沒有在繼位之後大力扶持自己的門下。而是繼續重用上皇老臣。尤其信任上皇心腹——也就是內閣首輔大臣章懷玉。每遇朝廷大事重要舉措,更是親至上皇跟前聆聽聖意。態度恭謹孝順,且比身為太子之時更甚。
上皇驟失權柄,原本還有些不適應,每每悵然若有所失。卻沒想到太子登基之後,不但對他的態度愈加親昵,而且每遇重大決策之前都會跑來請教他的主意。時間久了,上皇不但沒了失去權柄的惶恐,甚至還覺着這種無事時輕鬆自在,有事時還能發揮餘熱的狀態着實不錯。
便也不去糾結權柄之事。一時間父子兩個倒是越發的默契起來。<!--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