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戶制的改革包括「軍」和「戶」兩個方面,緱明顯和李守義按照朱由檢的吩咐,先從比較容易的「軍」入手。◎頂點小說,現在洛陽城中有八千俘虜,這些俘虜絕大多數都是河南各衛所的官軍。二人首先把原屬於把汝州衛的挑出來,計有五千多人,比照五軍都督府的存檔,核實軍戶的身份和軍田情況。當然緱明顯正在養傷,這些瑣碎的工作只好全由李守義這個指揮使去做。
不出所料的是,汝州衛的軍田兼併、軍戶缺額、吃空餉等情形同樣非常嚴重,多年以來,至少有一半土地被各級軍官巧取豪奪。軍田的兼併與民田又有不同,民田是直接交割地契,軍田則是有一塊歸軍隊整體支配的「公田」,軍官們常常巧立名目,把公田的收穫據為己有,同時還一文錢不花地役使士卒為自己耕種。進行土地兼併時,往往以「公田」兼併「私田」,看起來較為隱蔽,實際兼併程度比民田尤甚。
與此同時,朱由檢借調給第一師一百名錦衣衛,對這五千多名士卒進行分別審訊。審訊時言明:皇恩浩蕩,不會因為他們曾經為朱常洵效力,就全部定成死罪。只要沒有其他惡行,還可繼續做官軍,朝廷既往不咎。但是,他們必須自首或互相揭發惡行,比如殺人、奸銀、強搶民財等重罪。並且告訴他們,坦白從寬,罪減一等;揭發有功,核實有賞。
這五千多人本來以為必死無疑,現在又看到了生的希望,猶如溺水的人摟到了一根稻草,當然不肯放過。現在他們也顧不上袒護別人了,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紛紛揭發其他人的罪行。當然,這些罪行主要集中在百戶、千戶、守備、游擊等軍官身上,至於普通士卒,欺壓百姓的事確實沒少干,但身犯重罪的,在五千多人中畢竟還是少數。
錦衣衛的審訊也很嚴密,如果只有一人揭發了別人的某項罪行,一般並不採信,只有三人同時揭發同一項罪行的才重點關注。整理完筆錄後,有條件的還會去找受害人核實,沒條件核實的只好「疑罪從有」。
接下來錦衣衛把所有身犯重罪的軍官和士卒,人數約有二百多,暫時拘押在洛陽府衙牢房。這些人都是軍人,按照《大明律》,地方官員是無權審理軍人的,在這裏不過是暫時收監。待叛亂徹底平定以後,再移交五軍都督府,由五軍都督府奏請皇帝,皇帝委派官員專審。
對這二百多人,朱由檢下旨直接剝奪了他們的軍人身份,家屬也不再是軍戶,而是強行轉為民戶。除了留給每戶十畝耕地以外,多餘的耕地一律充公。軍戶代代沿襲,這些人的家族在洛陽一帶經營百年,世代做武官,就屬他們撈得最凶。像兩名正四品游擊,實際控制的田產均不下萬畝,如今幾乎全部轉為公田。
儘管如此,這些有罪軍官的家屬還是感到慶幸,因為如果皇帝以「謀逆」給這些人定罪的話,那可是要全家陪葬的,男子全得掉腦袋,女眷則會被打入賤籍,成為生不如死的官奴。現在皇帝還給每戶留了十畝地,說明並不是要趕盡殺絕。而且只要不是以謀逆論處,人就還有一線生機,所以家家戶戶心懷感激。至于田產被罰沒,那都是身外之物,沒了也就沒了吧。
除了這些低級軍官以外,錦衣衛還對仍然在逃的原汝州衛高級將領,包括一名副總兵和三名參將進行了「缺席審判」,處罰方式與其他有罪軍官一樣,只是罰沒家產,並不株連家人。因此在得到了實惠的同時,朱由檢在河南民間的聲譽一時鵲起,人人都爭相傳頌他是一位有道仁君。
處理完這些有罪軍官,接下來就要正式組建部隊了。李守義按照計劃向那五千多名降卒宣佈:朝廷給他們兩個選擇,一是繼續做軍戶,留在軍中效力;二是解甲歸田,轉為民戶。如果轉為民戶的話,朝廷將酌情從公田裏劃出一部分,分配給那些因兼併而土地過少的家庭,確保他們可以自己養活自己。當然,從此以後就要承擔各種賦役。
如果選擇繼續做軍戶,那也與過去的軍戶不同。李守義明確地告訴眾士卒,這支新組建的第一師以後肯定不會在洛陽駐防。即使沒有戰爭,也別想守家在地,像過去那樣點個卯就回家是絕對不可能了。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新軍戶制的最大特點,就是軍戶不再世襲。具體規定為:一名士卒只要服役,那麼不管他是現役還是退役,家庭都享受軍戶待遇,免繳賦役,直至終老。如果該名士卒為國捐軀,除了正常撫恤外,軍戶待遇可保持到遺孀終老。
但是,這名士卒的兒子並不會自動成為軍人,而是要經過選拔和考核。這個選拔也不僅限於過去的軍戶,民戶亦可參加選拔。只有通過考核的,才會成為軍戶,否則便是民戶。
這項大膽的改革措施一公佈,立時在五千多士卒中激起強烈反響。他們的態度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打算改為民戶。這類人當兵本來就是為了混飯吃,而且軍戶祖輩相傳,想改也改不了。聽說以後要調到其他地方去,說不定還要上遼東戰場,這幫人膽小如鼠,哪敢去送死,堅決要求轉為民戶,雖然要承擔賦役,最起碼還能吃口安生飯。
第二類是打算繼續做軍戶。這類人都是膽子比較大的,而且也不怎麼會做農活,寧願豁出命去掙糧餉,也不願在家抄着手喝西北風。除了免繳賦役外,新軍的待遇對他們也很有吸引力,李守義明確告知,普通士卒的餉銀是每月三兩,及時足額發放,以後還會漲薪。這個待遇雖然比京營差得遠,但可比過去的每月半兩,還動不動就剋扣拖欠強多了。
第三類則是中間派,既怕當兵流血犧牲,又怕種地做不來餓死,因此猶豫不決。三類人大概各佔三分之一,緱明顯和李守義都沒想到居然有這麼多人貪生怕死,不禁氣得連連搖頭。如果照這樣下去,連一半編制都湊不夠。
朱由檢聽完二人的稟報,卻笑着勉勵道:「不要着急。兵在精而不在多,參軍的標準一定要卡得嚴一些,那些意志不堅定的上了戰場也沒用。你們只管去做,我大明泱泱大國,人口上億,何患兵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