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朱由校正拿着銼刀削木頭呢,就有司禮監的太監抬着幾個箱子過來。
「皇爺,這些是彈劾許顯純的奏章。」
「這許顯純幹了什麼?這麼多?」
將手中的木頭杆子丟下,翻了翻奏章,大多都是都察院和六科廊的,說他狂悖無法,草菅人命。
看着挑出來的十幾本奏章,朱由校有些摸不着頭腦。
才一個晚上,這小子都幹啥了?
雖然有些好奇,但朱由校沒打算多管。
錦衣衛嘛,特務組織,有人彈劾,他這個皇帝才放心。
這要是沒人彈劾,哪他就該想想要不要清理下錦衣衛了。
將一堆彈劾許顯純的奏本都丟到一邊,朱由校繼續在紙上勾勾畫畫。
現在的大明可以說是積重難返,想要挽救這個國度,就必須進行改制。
但是改制,又不是說改就能改,牽扯太廣,真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而且,有些問題是在開國時朱元璋就留下的大坑,賊難填啊,朱元璋朱棣沒時間解決,後代帝王。。。經過土木堡之變,根本就不敢解決。
現在大明的情況,說句實話,這口鍋已經破的沒法修了,要重新打造一口新鍋,安上大明的招牌。
同時問題也來了,在新鍋造出來前,這舊鍋你還要用着。
而重新造鍋,哪就需要錢,現在內帑只剩下七百多萬兩白銀,泰昌皇帝那個傻叉,一個月花了四百多萬兩,花的讓朱由校感覺到心疼,急需一雙白手套,給自己賺銀子,他需要一個甚至於多個桑羊弘。
管理人員要是太監肯定不行,要專業的商人。
別說什麼抄家,low不low,單從歷史上的知名賣國商晉商來說,抄完家之後呢?
犯人家產都賣了?哪九邊重鎮非鬧個大亂子出來不可,要知道晉商不止是私底下給建奴賣糧賣鹽賣鐵,其本身還肩負着給九邊輸送鹽鐵糧食的任務,賣給建奴的東西都是打着九邊軍資的幌子運到邊境的。
現在大明的情況,同後世的毛子極其相似,晉商、徽商等商人如同毛子家的寡頭,保證着國家的運轉。
但同時,他們是大明身上的吸血蟲,若是沒了他們,大明只會變的更糟糕。
寫了一會兒,朱由校拿起了徐光啟月前的一份上書——《廵歷巳周實陳事勢兵情疏》。
徐光啟巡查通州昌平,原額兵馬有10600名,刨去援遼逃亡等,實際只有6837人,又新收839人,需要吃兵糧發軍餉的三營兵共7676名。
剩下的這三營七千多人,徐光啟給分了三等。
首先,一個上等的都沒,只能從中下等里選出中上等715人,中中等1193人,這些人訓練一下還能用。
中下等2122人,勉強可以當下雜兵干點雜活。
剩下的人3646人,都是下等,什麼叫下等呢,下等就是:老弱病殘。
在最後,徐光啟總結了一下,這3營兵七千多人,能操兵器的只有2000,勉強充數也就四千。
經過訓練能堪稱精銳的,也就一二百人罷了。
從廠庫領出的盔甲,只有頭盔可用,身甲只能用作訓練,不能穿着上戰場。
武器中,只有鋼刀可以用,其餘的都是渣渣。
至於鎗筅鈀金翁鐮棍等長短兵器,廠庫里根本就沒有,於是不得不暫時買點兒木棍將就着用一下。
至於說大明標配的火器:涌珠炮、虎蹲炮,三眼銃等,大多生鏽的生鏽,開口子的開口子,根本不敢用,只有一種鳥銃還可以。
看着徐光啟的奏章內容,朱由校的臉直接就綠了。
這是大明的官方軍隊?這抗戰時期兔子軍隊最慘的時候也沒這麼慘吧。
後世,香江一位叫做韓德的警司有這樣一句話:貪污在香江警察隊伍中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就像晚上睡覺,白天起床、刷牙一樣自然。
這句話,應該放在大明,因為朱元璋給官員定下的俸祿太低,直接導致了官員不貪活不下去,變相的促成了官員貪污、官商勾結。
按照天啟元年,一石糧一兩銀子計算,就拿正七品的京官來說,一月的俸祿是七石五斗,折合銀子七兩五,就這有一半還是折算成廢紙一樣的寶鈔。
這點兒錢能幹嘛呢,能賣十五隻鴨子,或者三十七隻雞,亦或者187斤豬肉,算上平日裏的油米鹽柴醬醋茶,一家人吃飽都是個問題。
這點兒工資,是逼着當官兒的去貪。
別說地方官哦,地方官是靠那點兒工資的嗎?
將徐光啟的奏章放下,朱由校沉默了一會兒,提筆寫到——練兵紀要。
自從土木堡之變後,叫門天子朱祁鎮把大明精銳送了個精光,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就被兵部收繳,直接導致皇帝手裏兵權被限制到了一種誇張的境界。
也得虧明朝錦衣衛和東廠強勢,不然發生個王莽篡位都不奇怪。
而兵權落到了文官的手上是個什麼後果,看看趙宋,哪弱成了什麼鳥樣。
北宋滅亡前,若不是宋徽宗他哥宋哲宗再次變法,重啟河湟之役留下了西軍這個臃腫的軍事集團,別說南宋了,宣和北方大暴動和方臘造反差不多就能把趙宋給送走了。
而在明朝,靠着軍權奪了朱允炆天下的朱棣,對於「槍桿子裏出政權」這句話有着深刻的認識,他曾經叮囑朱高熾:你只要沒死!就得每日巡閱京營!
在封建王朝,一個皇帝若是手裏沒兵,說句實話,放屁都放不響。
再想想歷史上天啟皇帝的落水而亡。。。
朱由校突然縮了縮脖子,感覺這皇宮也不安全啊。
半響,朱由校突然轉頭對劉時敏道。
「劉時敏,令徐光啟帶其所招新兵到南海子紮營作訓,從內帑撥出二十萬兩銀子給他,敢有貪污者,凌遲處死,再抽調一半的騰驤四衛去南海子。還有,你親自去淨軍中,給朕挑選二百名身強體壯的年輕太監,要身世清白的。」
「奴婢遵旨。」
身為一個萬曆皇帝留下的小太監,哪是相當的聽話,劉時敏聽到朱由校的話,連忙下去吩咐。